雜阿含論說-33-52
2014/11/15 11:19
瀏覽202
迴響0
推薦0
引用0
Cs86-87, 33-34
1.[經文] 以色無常故,於色有病,有苦生,亦得不欲令如是,不令如是。
[論說]隨順樂處諸行,與無常相共相應故,若至苦位,爾時說名損惱迫迮;若至不苦不樂位,爾時方於行苦名苦迫迮;若不至彼位,便應畢竟唯順樂受,勿至餘位。T30, 793a
[解]隨順樂的地方的五蘊諸行,與無常的相貌共同相順、相和的緣故。若是樂到達苦惱的階段,那個時候,說為損惱逼迫。若是樂到達不苦不樂的階段,那個時候,方才對於行苦,名為苦逼迫。若是不到達彼苦、行的階段,就應該畢竟唯獨隨順樂受,不可到達其餘的階段。
2.[經文] 以色是苦,以色是苦故,於色病生
[論說] 又生、老等法所隨諸行,皆悉是苦,彼若至疾病位,說名損惱迫迮;若至生等苦位,名苦迫迮;若不至彼位,於諸行中生等苦因之所隨逐,勿至果位。T30, 793a
[解]又,生、老等事情所跟隨的五蘊諸行,全部都是苦,彼五蘊諸行若是到達疾病的階段,說名損惱迫迮。若是到達生等苦的階段,名為苦迫迮。若是不到達彼病、生等的階段,在五蘊諸行中,為生等苦因之所隨逐,不會到達果的階段。
3.[經文] 以色無我故,於色有病、有苦生
[論說] 又本性諸行,眾緣生故,不得自在,亦無宰主。若有宰主,彼一切行雖性無常,應隨所樂流轉不絕,或不令生,廣說乃至於死。T30, 793a
[解]又,從本來的體性來說,五蘊諸行,因為是眾多的因緣所生起的緣故,不得自在,也沒有無宰主。若是有宰主,彼一切行雖然自性是無常,應該隨著所高興的處所,流轉不斷,或是不令生,廣說乃至於死。
Cs35
I.教誡
[經文] 爾時、世尊知彼心中所念而為教誡:比丘!此心,此意,此識;當思惟此,莫思惟此,斷此欲,斷此色,身作證具足住。
[論說]當知由三分故,攝受圓滿涅槃:一、由隨順教授故,二、由正觀察一切行故,三、由永斷一切煩惱故。隨順教授者,謂記說、教誡神變所攝。如來隨欲記說彼心,由自定意,以三行相遍照他心:若展轉久遠滅心,若無間滅心,若於現在所緣轉心。從定起已,隨念分別,思惟定內所受他心,如其所受即如是記:汝有如是心,謂久遠滅者;如是意,謂無間滅者;如是識,謂現在者。此據種類,不據剎那。即以如是記說神變為依止故,於其三處而為教誡:一、於行處現前境界,開許如理作意,遮止不如理作意;二、於住處,遮止不正尋思,開許正尋思;三、於止觀勤修行處,開許令斷未斷諸行,及令煩惱永得離繫而證涅槃。如是宣說,令從三處諸隨煩惱心得清淨,謂從行處、住處、依處。又正觀察過去未來現在諸行,名正觀察一切諸行。T30,793b
[解]應當知道由於三部分的緣故,攝受圓滿涅槃。哪三分?一、由隨順教授故,二、由正觀察一切行故,三、由永斷一切煩惱故。
1)什麼是隨順教授?
a)就是屬於記說、教誡神變。如來隨順想要記說彼心,由自己禪定的意,以三種行相周遍照了他人的心。哪三種?一、若是展轉久遠滅心,就是在過去世無量多劫已經消滅的心。二、若無間滅心,前生中所有的眾多心。三、若於現在所緣轉心,現在這一生所生起的心。
b)從禪定起來之後,隨著憶念分別,思惟定內所領受他人的心,如同其所領受,就這樣說明:你有這樣的心,就是久遠滅。這樣的意,就是無間滅。這樣的識,就是現在。這是根據種類,不是根據剎那的差別而說。
c)就是以這樣的記說神變為依止的緣故,對於其三種地方而為教誡。哪三種?
一、對於行處的現前境界,開許如理作意,遮止不如理作意。
二、對於住處,遮止不正確、不合道理的尋思,開許正確、合道理的尋思。
三、對於止觀勤修行處,開許令斷尚未斷的五蘊諸行,及令煩惱永得離繫,而體證涅槃。這樣宣說,使令他人,從三種地方的眾多隨順煩惱,內心得以清淨,就是從行處、住處、依處。
2)又,正確、合理的觀察過去、未來、現在五蘊諸行,名為正觀察一切諸行。
[參考]瑜伽師地論卷27:
復有諸相圓滿教授。其事云何?謂由三種神變教授,三神變者 :一、神境神變;二、記說神變;三、教誡神變。由神境神變,能現種種神通境界,令他於己生極尊重;由彼於己生尊重故,於屬耳聽,瑜伽、作意,極生恭敬。 由記說神變,能尋求他心行差別。 由教誡神變,如根、如行、如所悟入,為說正法,於所修行能正教誡。故三神變能攝諸相圓滿教授。
[解]還有眾多相貌圓滿的教授,那件事是什麼情形呢?就是由三種神變教授,哪三?一、神境神變,二、記說神變,三、教誡神變。這是圓滿的教授。
1)什麼是神境神變?就是能現種種神通境界。神境,就是不可思議境界,由神通變化。通,就是無障礙,不可思議、無障礙的境界,比如說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神足通。神境神變,指神足通。現出來神通的時候,就會令學者對於現神通的人生出來極大地尊重心。由彼於己生尊重故,他就會心裡面不散亂,他的耳就會注意教授者的音聲,聽受他怎麼教授修止觀、要怎麼作意。對於所學習的佛法生極大的恭敬心。
2)什麼是記說神變?就是有他心通,這位尊重、似尊重的阿闍黎、親教師,能夠尋求學者的心行差別,你的內心在想什麼,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他完全明白你心裡的變化,然後能夠記說你的事情。
3)什麼是教誡神變?由於教誡神變,如根如行如所悟入為說正法,於所修行能正教誡。
如根,如,就是隨順。隨順學者的根性,是利根,或是鈍根。如行,隨順他能夠這樣修行,他的堪能性有麼多。如所悟入,隨順他的智慧,他能悟入到這個程度。為說正法,這樣為他宣說修學的聖道。於所修行能正教誡,對於學者所修行、所需要,你能夠恰到好處地教誡他。這位善知識具足這三種神變,他就是能夠成就諸相都圓滿,就是教授所需要的功德他都圓滿。這裡的相,是聖德的相貌,都圓滿地具足。
III.漏、害、熾然、憂惱
[經文] 如是知已,緣彼色生諸漏、害、熾然、憂惱,皆悉斷滅。斷滅已無所著,無所著已安樂住,安樂住已得般涅槃。
[論說] 又有三漏;三漏為先而有欲害;欲害為先而有尋思熱惱;尋思熱惱為先而有追求憂惱,如是一切皆永斷故,說名永斷一切煩惱。如是定住心善解脫,無相樂住無恐怖時,於現法中名入圓滿般涅槃數。T30,793b
[解]又有三種漏,就是欲漏、有漏、無明漏。以三漏為首為先,而後有欲害。以欲害為先,而後有尋思的熱惱。尋思的熱惱為先,而後有追求的憂惱,這樣一切的諸漏、害、熱惱、憂惱全部都永遠斷盡的緣故,說為永遠斷盡一切煩惱。這樣決定住於心善解脫,無有我相安樂而住,沒有恐怖的時候,在現在的生命體中,稱為進入圓滿般涅槃的範圍。
[參考]三漏,謂欲漏、有漏、無明漏。欲漏,就是外門流注,眼耳鼻舌身意不能夠內斂,就是向外攀緣,向外看色聲香味觸。有漏,是內門流注,非佛教徒修學禪定成就,內心裏面有愛、見、慢。愛著禪定的三昧樂,有我見或者常見、斷見、各式各樣的邪知邪見,使令他不能與聖道相應,所以叫做有漏。無明漏,就是欲漏、有漏的依止處。因為有無明,才有欲漏、有漏,不明白一切法是緣起,畢竟空。無始劫來使令光陰都空過,就是這無明的關繫。
IV.心、意、識的相關資料
[參考]1.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72,T27, 371b:
復有說者:心、意、識三亦有差別,謂名即差別,名心,名意,名識,異故。復次,世亦差別,謂過去名意,未來名心,現在名識故。復次,施設亦有差別,謂界中施設心,處中施設意,蘊中施設識故。復次,義亦有差別,謂心是種族義,意是生門義,識是積聚義。復次,業亦有差別,謂遠行是心業。如有頌曰:能遠行獨行,無身寐於窟,調伏此心者,解脫大怖畏。前行是意業。如有頌曰:諸法意前行,意尊意所引,意染淨言作,苦樂如影隨。續生是識業。如契經說:入母胎時,識若無者,羯刺藍等不得成就,故知續生是識業用。復次,彩畫是心業。如契經說:苾芻當知!諸傍生趣由心彩畫,有種種色。歸趣是意業。如契經說:苾芻當知!如是五根各別所行各別境界,意根總領受彼所行境界,意歸趣彼作諸事業。了別是識業。如契經說:苾芻當知!識能了別種種境事。復次,滋長是心業,思量是意業,分別是識業。脇尊者言:滋長、分割是心業,思量、思惟是意業,分別、解了是識業。應知此中滋長者是有漏心,分割者是無漏心;思量者是有漏意,思惟者是無漏意;分別者是有漏識,解了者是無漏識。心意識三是謂差別。
[解]1)還有人說:心、意、識三也是有不同,就是名字就是差別,名為心,名為意,名為識,不同的緣故。
2)還有,時間也有不同,已經過去,稱為意。尚未到來,名為心。現在,名為識故。
3)還有,語言的施設、建立也有不同,就是十八界中,施設為心。十二處中,施設為意。五蘊中,施設為識的緣故。
4)還有,意義也有不同,心是種族的意義,意是生長的門戶的意義,識是積聚的意義。
5)還有,業也有不同,
a)遠行是心的業用。如頌曰:能遠行獨行,無身寐於窟,調伏此心者,解脫大怖畏。
b)前行是意的業用。如有頌曰:諸法意前行,意尊意所引,意染淨言作,苦樂如影隨。
c)續生是識的業用。如契經說:入母胎時,識若無者,羯刺藍等不得成就,故知續生是識業用。
6)還有,a)彩畫是心的業用。如契經說:苾芻當知!諸傍生趣由心彩畫,有種種色。
b)歸趣是意業。如契經說:苾芻當知!如是五根各別所行各別境界,意根總領受彼所行境界,意歸趣彼作諸事業。
c)了別是識業。如契經說:苾芻當知!識能了別種種境事。
7)還有,滋長是心業,思量是意業,分別是識業。脇尊者言:滋長、分割是心業,思量、思惟是意業,分別、解了是識業。應知此中滋長者是有漏心,分割者是無漏心;思量者是有漏意,思惟者是無漏意;分別者是有漏識,解了者是無漏識。心意識三是謂差別。
2.阿毘達磨俱舍論,卷4,T29, 21c:
集起故名心,思量故名意,了別故名識。復有釋言淨不淨界種種差別故名為心,即此為他作所依止故名為意,作能依止故名為識。故心意識三名所詮義雖有異而體是一。
[解]1)因為,能積集、生起,叫作心。因為,能思惟、度量,叫作意。因為,能了別所緣境,叫作識。
2)還有論師解釋說:因為淨、不淨,就是善與不善性有種種不同,叫作心。就是這個心能作為其他法的依止的地方,叫作意。若是這個心作為能依止,叫作識。所以,心、意、識三種名稱所要詮釋的意義,雖有不同,但是它們的自體是同一個。
cinotīti cittam / manuta iti manaḥ /vijānātīti vijñānam /citaṃ śubhāśubhair dhātubhir iti cittam /tad evāśārayabhūtaṃ manaḥ /āśritabhūtaṃ vijñānam ity apare /yathā cittaṃ mano vijñānam ity eko 'rthaḥ/
cs36
I.自洲
[經文]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住於自洲,住於自依,住於法洲、法依,不異洲、不異依。
[解說] Attadīpā, bhikkhave, viharatha attasaraṇā anaññasaraṇā, dhammadīpā dhammasaraṇā anaññasaraṇā. s.22.43諸比丘!你們應以自為洲,以自為依,不以其他為依而住;以法為洲,以法為依,不以其他為依而住。[註解書:Ko panettha attā nāma? Lokiyalokuttaro dhammo.此中什麼稱為自?世間、出世間法。]
[參考] 1.有二種契經:一、因請而說,二、不因請說。因請說者,謂若有補特伽羅,由此諸行相教而調伏者,因彼請故,為轉如是諸行相教。不因請說者,謂若於彼多百眾中,以無量門作美妙說;或為大師近住弟子阿難陀等作如是說,為令正法得久住故。T30,793b
2.又依三法,依止自義,名住歸依;依止他義,名住洲渚。何者為三?一、依內如理作意為先,法隨法行;二、依佛聽聞所說正法;三、依親近正法內善士,不依親近餘正法外一切外道諸不善士。如是三法,當知顯示人中四種多所作法:謂親近善士,聽聞正法,如理作意,法隨法行。T30,793c
[解]1.有二種契經。哪二種?一、因請而說,二、不因請說。
1)什麼是因請而說?就是若是有人,由這個五蘊諸行的相貌教法而能調伏的人,因為他的請求的緣故,為他宣說蘊、處、界、緣起、處非處、念住相應這樣的諸行相教。
2)什麼是不因請而說?就是若是在那些許多百的大眾中,以沒有限量的法門,作美妙的宣說。或是為大師的近住弟子阿難陀等,以沒有限量的法門,作美妙的宣說,為了使令正法,得以長久安住的緣故。
2.又,依照三種法,若是依止自義,名為住於歸依。若是依止他義,名為住於洲渚。什麼是自義?就在現在的生命體中,體證涅槃。或是在未來世中,能往生到人天善趣。什麼是他義?為了想要利益無量眾生,為了想要令無量眾生安樂。 哪三種?
一、依據自己的如理作意為首先,之後,法隨法行。譬如依照諸有情的惡業的果報,要如理思惟,思惟眾生作惡事,受惡報這件事。什麼是法隨法行?就是修八正道。第一個法是涅槃,第二個隨法是八正道,修八正道能得涅槃,所以叫法隨法行。
二、依於佛,聽聞佛所說的正確的道理。
三、依靠、親近正法內的善知識,不要依靠、親近其餘正法之外,一切外道的眾多不是善知識。這樣這三種法,應當知道是要明顯宣示,在人趣中,有四種事情是應該多多的去作,就是親近善士,聽聞正法,如理作意,法隨法行。
[參考]聞所成地:又有四種證預流支。一、於說法師及教授者,能善承事,無所違犯;二、無倒聽聞師所說法,及教授法;三、於所聞法能正思惟及善通達;四、成辦所修。
[解]又有四種,是體證預流果的支分,是在因地上說,有這樣的因就會得須陀洹果。哪四種?
一、親近善知識。於講說佛法的軌範法師,及教授和尚,能夠稟承他的意旨去做事,能夠沒有違犯於他,沒有觸惱他,這是親近善知識。
二、聽聞正法。聽善知識對大眾說法及個別教授法的時候,不要顛倒他的意思。
三、如理作意。對所聽聞的佛法,還要進一步專精思惟,能夠通達無礙、無疑。
四、法隨法行。由止觀的努力修行,成辦所修行的目標。
II. 有色,因色繫著色
[經文] 比丘!有色,因色繫著色,自觀察未生憂、悲、惱、苦而生,已生而復增長廣大。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比丘!頗有色常、恆、不變易、正住耶?答言:不也,世尊!佛告比丘:善哉!善哉!比丘!色是無常,若善男子知色是無常已,變易、離欲、滅、寂靜、沒。從本以來,一切色無常、苦、變易法,知已,若色因緣生憂、悲、惱、苦斷。彼斷已無所著,不著故安隱樂住,安隱樂住已名為涅槃。
[解說]Tesaṃ pahānā na paritassati, aparitassaṃ sukhaṃ viharati, sukhavihārī bhikkhu ‘tadaṅganibbuto’ti vuccati.s.22.43令斷彼等故不取,不取故樂住,稱此樂住比丘已得彼分涅槃。[註解書:Tadaṅganibbutoti tena vipassanaṅgena kilesānaṃ nibbutattā tadaṅganibbuto.所謂彼分涅槃,是因彼觀支,煩惱息滅。]
[論說] 1.復由三緣及五種相,當知證得彼分涅槃。何等三緣?一、遍知苦故,二、深見一切隨順苦行諸過患故,三、超過愁等一切苦故。云何五相?
一、知苦種類相交涉時發生愁等,是名於彼遍知自性。
二、知有種子彼法得生,是名於彼遍知因性。
三、知自所行所知境界,是名於彼遍知緣性。
四、隨觀執著我所及我,皆是能順眾苦諸行,是名於彼遍知行性。
五、隨觀三世欲界所繫諸行過患,能斷一切愁等諸苦。
當知由此三緣、五相,獲得如是彼分涅槃。T30,793c
[解]還有由三種緣,以及五種相貌,應當知道體證得到彼分涅槃。
1)哪三種緣?一、周遍了知苦的緣故,二、深深的見到一切隨順苦的有為法的眾多過患的緣故,三、超越、度過愁等一切苦的緣故。
2)什麼是五種相?
一、知苦種類相交涉時發生愁等,是名於彼遍知自性。
二、知有種子彼法得生,是名於彼遍知因性。
三、知自所行所知境界,是名於彼遍知緣性。
四、隨順五蘊諸行,而觀察的時候,執著為我所及我,都是能夠隨順眾多苦的五蘊諸行,這樣稱為對於彼苦周遍知道行性。
五、隨順五蘊諸行,觀察屬於三世欲界的五蘊諸行的過患,能夠斷除一切愁等眾多的苦。應當知道由這三種緣、五種相貌,獲得這樣的彼分涅槃。
2.瑜伽師地論,卷11,T30, 331a:
或復名為彼分涅槃,亦得說名差別涅槃。由諸煩惱一分斷故,非決定故,名彼分涅槃。非究竟涅槃故,名差別涅槃。
[解]或者說四靜慮,又名為彼分涅槃,也可以說為差別涅槃。什麼是彼分涅槃呢?由於成就色界四禪的時候,欲界煩惱中的現行這部分已經斷除,但是種子還在,因此不是決定的斷煩惱的緣故,這樣說為彼分涅槃。為何稱為彼分涅槃?因為與涅槃的寂靜相似。當煩惱不現行的時候,內心是寂靜的,這個寂靜和涅槃的寂靜有點相似,所以叫做彼分涅槃,真實的涅槃就叫做此分涅槃。色界四禪的煩惱還沒有清淨,不是究竟涅槃,和涅槃是不一樣的,所以叫做差別涅槃。
3.由可愛事無常轉變,悲傷心慼,故名為愁。由彼發言咨嗟歔欷,故名為歎。因此拊膺,故名為苦。內懷冤結,故名為憂。因茲迷亂,故名為惱。又以喪失財寶、無病、親戚等事隨一現前,創生憂惱,說名為愁。由依此故,次乃發言哀吟悲冤,舉身煩熱,名歎、苦位。過此愁歎身煩熱已,內燒外靜,心猶未平,說名憂位。過初日已,或二、三、五、十,日、夜、月,由彼因緣,意尚未寧,說名為惱。T30,793c
[解]1)a)由於可愛的事情無常,轉變,悲傷心戚,就叫做愁。
b)由於他發出來語言。恣嗟就是悲痛,發出來聲音。欷歔就是哭泣,故名為歎。
c)因為這樣,拍自己胸、打自己的身體,就叫做苦。
d)因為所愛的境界不能滿足,心裏面有恨,叫做憂。
e)有愁的苦惱,歎、憂、苦,種種的擾亂自己,使令自己智慧都失掉,所以叫做惱。
2)又,a)因為喪失財寶、喪失無病、喪失親戚等事情,隨著其中一項現在眼前,開始創造而生起憂惱,說名為愁。或是因為父母、兄弟、姊妹、師友死亡的緣故。或是因為親族滅亡,都城毀滅。或是因為財物、名位這一切都喪失。從自身的心中,發起猛利、剛獷、切心、奪命辛楚的苦受。他在那個時候,內心熱惱,就發起愁。
b-c)由於依賴這個愁的緣故,接著才發出言語,哀痛的嘆息,悲傷的冤屈,整個身體都是煩躁、熱惱,稱為歎與苦的階段。或是因為父母、兄弟、姊妹、師友死亡的緣故。或是因為親族滅亡,都城毀滅。或是因為財物、名位這一切都喪失。從自身的心中,發起猛利、剛獷、切心、奪命辛楚的苦受。他在那個時候,內心熱惱,就發起愁。由於這個愁的緣故,而傷心感歎說:苦哉!苦哉!我父、我母,廣說乃至我財、我位。為什麼在一天之間,忽然變成這樣的情況?其中所有的傷心怨嘆的言詞,種種語業,總名為歎與苦的階段。
d)經過這個愁、歎,整個身體都是煩躁、熱惱之後已,內在是燒惱的,外面是平靜的,內心猶然尚未平息,說為憂的階段。
e)經過第一天之後,或是第二、三、五、十日、夜,或是月,由這些因緣,內心尚未安寧,說名為惱。
Cs37
I.諍
[經文] 我不與世間諍,世間與我諍
[解說] Nāhaṃ bhikkhave lokena vivadāmi lokova mayā vivadati. s.22.94諸比丘!我不與世間諍,世間與我諍。
[論說] 由四因緣,如來不與世間迷執共為怨諍,然彼世間起邪分別,謂為怨諍。何等為四?一者、宣說道理義故,二者、宣說真實義故,三者、宣說利益義故,四者、有時隨世轉故。T30,794a
[解]由於四種因緣,如來不與世間迷惑真理,執著為實的人,共為違背、諍論,然而彼世間人生起不正確的分別,認為是違背而起諍論。哪四種因緣?一者、宣說道理義故,二者、宣說真實義故,三者、宣說利益義故,四者、有時隨世轉故。
II.如法語者
[經文] 若如法語者,不與世間諍。
[論說]此中如來依四道理宣說正法,如前所謂觀待道理,作用道理,因成道理,法爾道理,由此如來名法語者。如來終不故往他所求興諍事,所以者何?由諸世間,違返他義謂為自義,故興諍論;如來乃以一切他義即為自義,故無所諍。唯除哀愍令其得義,故往他所為說正法。而諸邪執愚癡世間顛倒,妄謂自義、我義而有差別,故興我諍。由此因緣,當知如來名道理語者。T30,794a
[解]1)在這裡,如來依照、遵循四種道理,宣說正確的法,如同前面所說的觀待道理,作用道理,因成道理,法爾道理。由於這四道理,如來名為依照法來說話的人。
2)如來終究不會故意前往他人所在的地方,希求、興起諍論的事情,為什麼?由於眾多世間人,因為違反他人的道理,就是自己的道理,因此興起諍論;如來乃是以一切他人的道理即是自己的道理,所以沒有所要諍論的事情。只有除了哀愍,使令他得到利益,才會前往他所在的地方,為他宣說正法。而眾多錯誤的執著、愚癡世間的人,顛倒虛妄認為自己的道理與如來所說的道理有差別不同,因此興起與我的諍論。由於這個因緣,應當知道如來名為依照道理來說話的人。
[參考]四道理
1.云何名為觀待道理?謂略說有二種觀待。一、生起觀待,二、施設觀待。生起觀待者,謂由諸因諸緣勢力生起諸蘊,此蘊生起要當觀待諸因諸緣。施設觀待者,謂由名身、句身、文身,施設諸蘊,此蘊施設要當觀待名句文身。是名於蘊生起觀待、施設觀待。即此生起觀待、施設觀待,生起諸蘊、施設諸蘊,說名道理瑜伽方便,是故說為觀待道理。
[解]什麼名為觀待道理?簡要的說,有兩種觀待。哪二種?一、生起觀待,二、施設觀待。
1)什麼是生起觀待?色受想行識諸蘊,原來沒有,後來有。怎麼有的呢?觀待,觀就是看、注意;待就是它所遭遇。看它遇見什麼因緣,然後它才能生起;它生起的情形要看它遇見什麼因緣,它才能生起。諸因、諸緣勢力生起諸蘊,就是各式各樣的因、各式各樣的緣的力量,然後這件事才能現起。此蘊生起要當觀待諸因諸緣,譬如說受蘊的現起,就是決定要看它所遇見的諸因諸緣,如果遇見美好的因緣,就會現出很如意的受,令他心情快樂;若是遇見不如意的因緣,苦惱的受就現起。
2)什麼是施設觀待?施設,就是安排。就是由名身、句身、文身,文就是字,名就是每一法都有名字,由各式各樣的名字組織起來就變成句,句子多就變成一篇文章。由名身、句身、文身,安排這叫作色蘊、這叫受蘊、這叫想蘊、行蘊、識蘊、這是苦、這是苦受、這是樂受、不苦不樂受,就是施設各式各樣的蘊的名言、名句。此蘊的施設,要當觀待名句文身,然後才有這個蘊的名字。是名於蘊生起觀待、施設觀待。有生起的觀待,諸蘊就現起來;有施設的觀待,就施設諸蘊的名句出來。這樣的生起觀待、施設觀待,它的道理是修瑜伽者的一種方法;從這裏思惟,就會明白諸法實相的道理,是故名為觀待道理。
2.云何名為作用道理?謂諸蘊生已,由自緣故,有自作用,各各差別。謂眼能見色、耳能聞聲、鼻能嗅香、舌能嘗味、身能覺觸、意能了法;色為眼境、為眼所行,乃至法為意境、為意所行。或復所餘如是等類,於彼彼法別別作用,當知亦爾。即此諸法各別作用,所有道理瑜伽方便,皆說名為作用道理。
[解]怎麼叫作用道理呢?由生起的觀待和施設的觀待,這兩種觀待,諸蘊現出來。由每一蘊它本身的緣,就會發出來本身的作用,各各是不一樣。
1)眼能見色,譬如說,前一生在佛前供光明燈,今生的眼睛就非常的好。若是前一生破壞別人的眼睛,今生得的眼睛就差勁。就是生起觀待,看你什麼因緣,現在得什麼眼睛。耳能聞聲,過去的生起觀待、施設觀待的因緣,今生得到耳朵,能聞聲音,譬如天耳通的人也能聞聲音,沒有天耳通也能聞聲音,但是彼此是不一樣。鼻能嗅香,
舌能嘗味,身能覺觸,意能了法,也都是這樣,不一樣。
2)現在說色聲香味觸法,為眼耳鼻舌身意的境界。譬如色,青黃赤白、長短方圓的這些境界,為眼睛的境界。為什麼是眼的境界呢?因為眼睛能在青黃赤白、長短方圓這些地方活動,認識這是青色、這是黃色、是白色、這是長的、是短的、是高的、是低的,你能活動;若是聲音,眼睛在聲音上不能活動,聲音不是眼的境界,因為眼識不能在那上活動,所以各有各的境界。乃至法為意境,法包括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一切法都是心的所緣境,五根、五識、五境都能夠為意根所緣境。為意所行,這個意能在那上活動。
3)前面說六根能發出來這種作用,乃至色聲香味觸法為眼耳鼻舌身意的所緣境,這也是它的作用。除了前面這兩種,還有剩餘其他的很多事情,每一樣事情也發出來各別不同的作用,當知也是這樣子。就是前面說的這些諸法,各別的不同的作用,它發出個作用是有道理,沒有道理這作用發不出來,這件事也是修瑜伽者的一個方法,從這裏觀察,也能得到諸法實相的道理,皆說名為作用道理。
3.云何名為證成道理?謂一切蘊皆是無常,眾緣所生苦、空、無我,由三量故如實觀察。謂由至教量故、由現量故、由比量故,由此三量證驗道理。諸有智者,心正執受、安置成立,謂一切蘊皆無常性、眾緣生性、苦性空性,及無我性。如是等名證成道理。
[解]怎麼叫做證成道理呢?
1)就是我們的生命體,有色蘊、受、想、行、識這麼多的蘊,都不是永久,都是在變,不能控制。為什麼它是無常呢?要變化呢?因為這一切的事情,都是眾多的因緣合和生起來,眾多的因緣也要變,所以眾緣所生法就非變不可。因為無常,所以就痛苦。苦,所以就是無我。苦怎麼是無我?我是自在的意思,就是我想要怎麼就怎麼,沒有人能影響我。現在苦惱來的時候,這個自在義還存在不存在?無我,所以就是空,這裡邊你所希望的如意的事情都沒有,叫做空。
2)佛雖然這麼說,還應該再觀察。怎麼觀察呢?由三種量,量就是標準,用這個做標準觀察無常、苦、空、無我。如實觀察,就是真實地,不可以馬虎地,要深入地觀察這個道理。三量是什麼呢?謂由至教量故,由現量故,由比量故。至教量,就是佛說的法語。至教,就是至極的教,就是最高深、最圓滿的這種教導,就是佛所說的法語,用佛說的法語來量一量、思惟。現量,就是現前的境界,就是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這五個識,它所接觸的境界,是真實有這回事;如果沒有這件事,前五識就不能接觸。比量,就由已經知道的事情來推論不知道的事情,也可以知道。由已知的數來推知未知的數,也可以推知這件事。若是得到一個消息,然後要用這樣的量觀察,是對不對?合乎真理,然後才能相信。
3)眾多有智慧的人,對佛說的這個正教量,這個至教量,能夠領受,執就是不容易失掉。經過一番的學習,能夠執受佛的至教量,觀察一切蘊是無常、苦、空、無我,這
樣執受,就能得到智慧。安置,佛說諸蘊是無常,在心裡面要思惟觀察,才能夠在心裡面,把無常的智慧栽培起來。成立,一切法是無常、苦、空、無我的這個道理,在心裡就有這樣的思想。或是說這三量你都能夠執受,然後能夠思惟觀察,在心裡面安置,栽培無常、苦、空、無我的智慧,最後智慧成立,心裡面有這個智慧。或是佛教徒對於佛說的話,有清淨的信心,明白這個道理,而不會有疑惑,叫做執受。在眼識、耳識乃至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從這裡面觀察,能引發出來佛法的正見,也就是智慧,就栽培很多的善法,修學戒定慧,叫做安置。經過智慧的比量,對無常、無我、苦、空的道理決了,沒有疑問地明了,叫做成立。心正執受配至教量,安置配現量,成立配比量。如是等名證成道理。
4.云何名為法爾道理?謂何因緣故即彼諸蘊如是種類,諸器世間如是安布?何因緣故地堅為相、水濕為相、火煖為相、風用輕動,以為其相?何因緣故諸蘊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何因緣故色變壞相、受領納相、想等了相、行造作相、識了別相?由彼諸法本性應爾、自性應爾、法性應爾,即此法爾,說名道理瑜伽方便。或即如是、或異如是、或非如是,一切皆以法爾為依,一切皆歸法爾道理,令心安住、令心曉了。如是名為法爾道理。
[解]怎麼叫做法爾道理?
1)就是說什麼原因即彼色受想行識諸蘊,就是這樣有色受想行識蘊,這麼多的類別?什麼原因我們居住的這個三千大千世界,就是這樣安布、排列?什麼理由會這樣子呢?
2)地大堅是它的相貌,水大濕是它的相貌,火大煖是它的相貌,風大輕動是它的相貌,什麼理由是這樣子呢?
3)諸蘊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為什麼這樣?色受想行識都是剎那剎那變動;一切有為法、一切無為法中都沒有我;一切聖人所證悟的涅槃,沒有生死的流轉,沒有惑業苦的流動,都寂靜,為什麼會這樣?
4)生理上的色、外器世間的色,都有變壞相,都是有變動,破壞。受蘊,就是眼耳鼻舌身意領納外邊的境界。想就是等了相,等就是平等,所有的事情與他接觸,識都會明了他的相貌。行是造作相,就是希圖成就一件事要採取行動。識是了別相,受想行也都有了別相,但是它有各別不同的了別相,識的了別相是通於一切都有識。為什麼會這樣?
5)由彼這個器世間的諸法,乃至到地水火風所有到最後五蘊相,那個法的本性就是那樣,沒有什麼理由。法爾,本來就是這樣子,自然就是那樣子。本性應爾,本來就是這樣,從來就是這樣子。自性應爾,就是不需要別的因緣,本身就是這樣。法性應爾,就是心法也好、色法也好,所有的一切法,法的本性就是這樣。就這個法爾,那個法就是這樣子,這也是修瑜伽者的一個方法。不管是色受想行識,或者是這個器世間的情況,或者地水火風乃至三法印、五蘊這一切法,思惟它的時候,可能認為就是這樣子;或者說不同於這個樣子,另外有一個相貌;或者思惟不是這樣子,各式各樣的思惟的想法。現在器世間、四大、三法印乃至五蘊這一切法本來就是這樣子,不用再分別即如是、異如是、非如是,以法爾為依。怎麼叫做以法爾為依呢?就是這一切法都是屬於法爾的道理,就是自然是這樣。這樣思惟觀察,使令你心裡安住,使令你心裡面開智慧,這就叫做法爾道理。
III.世間智者
[經文] 世間智者言有,我亦言有。云何為世間智者言有我亦言有?比丘!色無常、苦、變易法,世間智者言有,我亦言有。世間智者言無,我亦言無,謂色是常、恆、不變易、正住者,世間智者言無,我亦言無。
[論說] 又復如來名真實語者,謂若世間諸聰敏者共許為有,如來於彼亦說為有,謂一切行皆是無常。若於世間諸聰敏者共許為無,如來於彼亦說為無,謂一切行皆是常住。T30,794a
[解]又,還有如來名為依照真實而說話的人,為什麼?若世間的眾多聰明、敏達於事的人共同承認為有,如來對於那件事也說為有,就是一切行皆是無常。若是對於世間上眾多聰明、敏達於事的人共同承認為無,如來對於那件事也說為無,就是一切行皆是常住。
IV.世間世間法
[經文] 比丘!有世間世間法,我亦自知自覺,為人分別、演說、顯示。世間盲無目者,不知不見,非我咎也。
[解說] Atthi bhikkhave loke lokadhammo taṃ tathāgato abhisambujjhati abhisameti; abhisambujjhitvā abhisametvā taṃ ācikkhati deseti paññapeti paṭṭhapeti vivarati vibhajati uttānīkaroti. s.22.94諸比丘!在世間的世間法,如來於彼現等覺、現觀,現等覺、現觀之後,宣說、示教、施設、安立、開示、分別、顯發。
[論說] 又復如來名利益語者,謂諸世間有盲冥者,自於世法不能了知,如來於彼自現等覺而為開闡。T30,794a
[解]又,還有如來名為依照利益而說話的人,就是眾多世間有盲昧、闇冥,為無明煩惱所覆蔽的人,自己對於世間的生老死的事情,不能了知如何出離。如來對於那些生老死的事情,自己現前平等正覺,而為眾生開啟、闡明。
V. 自知自覺
[經文] 我自知自覺,為人分別、演說、顯示,知見而說。
[論說] 1.又佛世尊,自然觀察所應作義,雖無請問而自宣揚現等覺法,能以稱當名、句、文身,施設建立諸法差別,廣說如前攝異門分(T30,763b),如是當知乃至說名平等開示。T30,794a
2.宣說者,謂因他請問而為記別。施設者,謂由語及欲,次第編列名句文身。安立者,謂次第編列已略為他說。分別者,謂略說已分別,開示,解其義趣。開示者,謂他展轉所生疑惑皆能除遣。顯發者,謂自通達甚深義句為他顯示。教者,謂不因他發起請問,由哀愍故說法開示。遍開示者,謂無間演說不作師拳,無所隱覆。T30, 763b
[解]1.又,佛世尊,自然觀察所應該作的道理,雖然沒有人請問,而自己宣揚現前平等正覺的事情,能夠以相稱與諸法實相的名、句、文身,施設、建立諸法差別,詳細的解說,如同前面屬於攝異門的部分,這樣應當知道,一直說到名為平等開示。
2.什麼是宣說?因為他人請問,而為他明白說明。
什麼是施設?就是經由語言以及欲求,按照次第編輯、排列名、句、文身。
什麼是安立?就是按照次第編輯、排列之後,簡略的為他人說明。
什麼是分別?就是簡略的為他人說明之後,進一步分別、開示,解說他的道理與意趣。
什麼是開示?就是他人聽聞這些說明之後,展轉所生起疑惑,都能夠除遣。
什麼是顯發?就是自己通達甚深的道理與文句,為他人顯示。
什麼是教?就是不因為他人發動生起請問,由於哀愍眾生的緣故,說法開示。
什麼是遍開示?就是沒有間斷的演說,不作師拳,不會有所隱藏覆蓋。
Cs38
I. 莫令我異於世人
[論說]又復如來或時隨順世間而轉,謂阿死羅、摩登祇等,依少事業以自存活,然諸世人為彼假立大富、大財、大食名想;如彼世人假立名想,如來隨彼亦如是說。T30,794a
[解]又,還有如來,或是有時候,隨順世間而說,就是阿死羅、摩登祇等,依靠一點點的事業,以自存活,然而眾多的世間人為他們假藉語言,安立大富、大財、大食的名稱;如同那些世間人假藉語言,安立名想,如來隨順他們也這樣說。摩登祇,女之總名。阿死羅,女之別名。此女由卑賤故,恒以拂帚為業,用給衣食也。摩登伽,系古印度旃陀羅族的男性賤民之通稱,女性賤民則稱摩登祇。此類賤民以清掃街路為業。
II. 譬如一器
[經文] 諸比丘!譬如一器,有一處人名為揵茨,有名缽,有名匕匕羅,有名遮留,有名毘悉多,有名婆闍那,有名薩牢。如彼所知,我亦如是說。
[論說] 又如一事,於一國土假立名想,於餘國土即於此事立餘名想,如來隨彼亦如是說。若懷怨諍而興怨諍,則不得名道理語者,真實語者,利益語者,隨世轉者。由具如是四種因緣,是故當知如來無諍。T30,794a
[解]又,譬如一件事情,在這一國土,假立為某個名想,在其餘國土就對於這件事,安立其餘名想,如來隨順他們也這樣說。若是心懷怨諍而興起怨諍,就不得以名為道理語者,真實語者,利益語者,隨世轉者。由於具足這樣四種因緣,因此,應當知道如來沒有諍論。T30,794a
cs39
I.五種種子
[經文] 有五種種子,何等為五?謂根種子,莖種子,節種子,自落種子,實種子。
[論說] 一因、二緣,令後有芽當得生長。謂五品行中,煩惱種子所隨逐識,說名為因。與因相似四種識住,說名為緣。又由憙貪滋潤其識,令於彼彼當受生處,結生相續,感薩迦耶,亦名為緣。此中有一,由四識住攝受所依,由憙貪故,於現法中新新造集及以增長。彼於後時成阿羅漢,令識種子悉皆腐敗,一切有芽永不得生。T30,794b
[論說]一種因、二種緣,使令後有芽,將來得以生起、增長。就是在諸行中,有五種類別,就是五蘊。
1)煩惱種子所跟隨、追逐的阿賴耶識,說名為因,這是因有一種。
2)緣有兩種,與阿賴耶識這個因相類似的四種識住,說為第一種緣。又,由憙與貪滋潤他的心識,使令他在各種各樣將要領受出生的處所,連結新的生命體,相續存在,感招薩迦耶就是五蘊身,說為第二種緣。
3)在這裡當中,有一類人,由於四識住攝取領受所依的身心,以及由於憙與貪的緣故,在現在的生命體中,造作集起新的業,以及加以增長這個業。他在後來的時候,成為阿羅漢,使令阿賴耶識的煩惱種子全部都腐爛敗壞,一切三有的苦芽永遠不得生起。
II. 有地界而無水界
[經文] 此五種子,不斷、不壞、不腐、不中風,新熟堅實,有地界而無水界,彼種子不生長增廣。
[論說] 又復有一,具一切縛,勤修正行,欣樂涅槃,遍於一切諸受生處,起厭逆想。彼具縛故,種子不壞,識住和合,然於諸有起厭逆想故無憙貪。彼由如是修正行故,於現法中堪般涅槃,其後有芽亦不得生。
[解]又,還有一類人,具足一切的繫縛,精勤修習正確的行為,欣求歡樂於涅槃,周遍地對於一切眾多領受出生的處所,生起厭逆想。他因為具足一切的繫縛的緣故,煩惱種子沒有敗壞,識安住於色、受、想、行,和合不相離,然而對於眾多的三有,生起厭逆想,因此沒有憙與貪。他由於這樣修習正確的行為的緣故,在現在的生命體中,有能力般涅槃,其後有苦芽也不會生起。這是根據這個人修解脫分圓滿而說,決定能感招涅槃果,這個解脫分的善法生起之後,使令彼有情生命體中,有涅槃法。如何知道有涅槃法?若是這個人有機會聽聞善知識說法,關於生死有種種的過患,諸法是無我,涅槃有眾多殊勝的功德。身體的汗毛都豎立,悲傷哭泣,雙眼墮淚。應當知道他已經有涅槃法。
III.有水界而無地界
[經文] 若彼種新熟堅實,不斷、不壞、(不腐)、不中風,有水界而無地界,彼種子亦不生長增廣。
[論說] 又復有一,住於學地,得不還果,唯有非想非非想處諸行為餘,於有頂定具足安住。彼識種子猶未一切悉皆滅盡,然於識住能遍了知,能遍通達。彼由忘念增上力故,上地貪愛猶殘少分,是不還者,當來下地一切有芽不復更生。T30,794b
[解]又,還有一類人,安住在有學的階段,得到不還果,已離下地乃至無所有處的欲,唯獨有非想非非想處的欲,尚未遠離,所以稱為餘。因為他為三果,已斷欲界的欲,所以,在欲界有中最頂的定具足安住。他阿賴耶識的種子,依然尚未一切全部都滅壞、斷盡,然而對於四識住能夠周遍了知,能夠周遍通達。他由於忘失正念的強大力量的緣故,對於色界、無色界的貪愛,猶殘留微少的部分。這位不還聖者,將來欲界一切有芽,不會再生起。
IV.有地、水界
[經文] 若彼種子新熟堅實,不斷、不壞、不腐、不中風,有地、水界,彼種子生長增廣。
[論說] 與此相違,當知一切諸後有芽,皆得生長。T30,794b
[解]與這三種情況互相違背的話,都是外凡,應當知道一切眾多的後有苦芽,都得以生起、增長。
V.四識住
[經文]何等為四?於色中識住,攀緣色,喜貪潤澤,生長增廣;於受、想、行中識住,攀緣受、想、行,貪喜潤澤,生長增廣。比丘!識於中若來、若去、若住、若沒、若生長增廣。
[論說] 1.又於是處,1)由二因緣不應生怖,謂唯有心,住四識住,有轉有染;又唯有心,斷四識住,無轉無染。2)復有四依,謂色、受、想、行。3)復有四取,謂於欲、見、戒禁、我語所有欲貪。4)復有二緣,謂若所緣,及若能緣。5)復有六識,謂眼識等。6)復有二識住,謂煩惱纏住,及彼隨眠住。此中諸取增上力故,以不如理分別為先,由我、我所邪境界取,由緣自相境界之取,由俱有依,此三因緣令諸識轉,及令染污。
7)復由三種,謂於現法趣集諦故;緣未來苦,我當如是如是愛故;於彼先因所生現苦而安住故。8)復由三種,謂趣樂位故,緣苦位故,安住不苦不樂位故。9)復由三種,謂趣來世故,緣去世故,住現世故。10)復由三種,謂由後有愛,趣後有故;由彼彼喜樂愛,緣未來境界故;由喜貪俱行愛,住現在已得境界故。11)復由三種,由貪欲身繫,趣向隨順貪處事故;由瞋恚身繫,緣彼事故;由戒禁、此實二取身繫,住彼事故。T30, 788c
[解]1)又在這個地方,由於二種因緣,不應該生起怖畏。哪二種?第一種,唯有心對於四種識所住的色、受、想、行生起愛著,這裏面沒有我,因為執著為我,所以有諸識的轉動,有惑業的雜染。第二種,又,唯有心對於四種識所住色、受、想、行斷除愛著,生起無我見,所以,沒有諸識的轉動,沒有惑業的雜染。
2)還有四種依,就是色、受、想、行這四種是識的所依。
3)還有四種取,就是對於欲、見、戒禁、我語所有欲貪。
4)還有二種緣,就是色、受、想、行這四種是識的所緣,及識是能緣。
5)還有六種識,就眼識等。
6)還有二種識的住,就是煩惱現行的住,及彼煩惱隨眠的住。
在這裡,因為種種取的強大力量的緣故,以不合道理的分別為先,由於我、我所邪境界取,由緣自相境界之取,由俱有依,這三種因緣,令種種識轉動,及令內心染污。
a)什麼是我、我所取,就是我語取。
b)什麼是邪境界取?就是見取、戒禁取。
c)什麼是緣自相境界之取?欲取。
d)什麼是俱有依?就是四依。
e)什麼是諸識轉?由於四取、四依,能緣、所緣,諸識轉起。
f)什麼是染污?就是煩惱纏住,及彼隨眠住。
這一大段是由三因緣,就是趣、緣、住,來解說諸識的轉起,是論中嗢托南的果。下面五類三種也都是用趣、緣、住,來解說諸識的轉起,依序就是論中嗢托南的因、受、世、愛、繫。
7)還有由於三種因,令種種識轉動。哪三種?第一,因為,在現在的時候,趣向惑與業,這二種是集諦。第二,內心緣慮未來的五蘊苦,如何緣慮?願我未來將會這樣或那樣,像這樣的愛著。第三,對於他先前的惑業因所生起的現在五蘊苦,心安然而住。
8)還有由於三種受,令種種識轉動。哪三種?第一,因為內心趣向於快樂的境界。第二,因為緣慮苦惱的境界。第三,因為安住在不苦不樂的境界。
9)還有由於三種世,令種種識轉動。哪三種?第一,因為趣向未來世。第二,因為緣慮過去世。第三,因為安住現在世。
10)還有由於三種愛,令種種識轉動。哪三種?第一,由於後有愛,趣向後有。第二,由於彼彼喜樂愛,緣慮未來的境界。第三,由喜貪俱行愛,住現在已得境界。
11)還有由於三種繫,令種種識轉動。哪三種?第一,由於貪欲身繫,趣向隨順貪處事故。第二,由於瞋恚身繫,緣慮彼事故。第三,由戒禁、此實二取身繫,住彼事故。
2.喜愛滋潤,如前應知,謂如諸行因中宣說。又即彼識如是轉時,於二生處,當知結生相續、增廣:一、於有色,二、於無色。於有色處,依止中有而有去來;於無色處,唯有從生,即於兩處乃至壽盡相續而住,故名為住。當知此住,欲界人中有三分位,謂初入胎識所滋潤、胎分圓滿、自胎而出。當知此三復有差別,欲、色、無色,如其次第。T30,789a
[解]喜愛滋潤,如同前面已說,應該知道,就如諸行因中宣說這一段文(會編頁89)。又,就是彼識這樣轉起的時候,對於二種出生的處所,應當知道結生相續、增廣。哪二種?一、對於有色的處所,二、對於無色的處所。第一,對於有色的處所,依止於中有而有去,有來。第二,對於無色的處所,唯有從生。就是在色、無色這兩處,一直到壽命盡滅,相續不斷而住,因此,名為住。應當知道這樣的安住,在欲界人當中,有三個時分與地位,哪三個?第一,最初入胎的時候,識所滋潤。第二,胎分圓滿。第三,自胎而出。應當知道這三界,還有不同說法,令種種識轉動。哪三種?第一,趣向種種欲。第二,緣慮種種色。第三,安住於無色。如同前面的趣、緣、住的次第。
[參考]1.四識住,如經言:有四依取以為所緣,令識安住,謂識隨色住,緣色為境。廣說如經,乃至我終不說此識往於東方乃至四維。然我唯說於現法中,必離欲、影,寂滅、寂靜、清涼、清淨。如是已顯經中如來所說諸識住相,從此以後我當宣說此相差別。謂此經中略顯識住及因緣相。識住、因緣二種邊際,識住、因緣二種寂止。當知此中若諸煩惱事,若屬彼煩惱,說名依取。應知此二亦名所緣。所緣性故、有所緣故。由彼貪愛為煩惱緣,名趣所執事。由貪欲等四種身繫,為發業緣名緣所緣事。彼二隨眠所隨逐故,名建立事。T30, 595a
[解]1)四識住,如經言:有四依取以為所緣,令識安住。謂識隨色住,緣色為境。廣說如經。a)什麼是依?就是所依,若是欲界、色界以色為所依。若是無色界,以心為所依。b)什麼是取?就是所取,若是欲界執取外五境,色界執取四蘊,無色界執取三蘊。這樣的所依與所取共有四種,令識生起,令識雜染,所以說此四為識的所緣。識安住於其中,所以又稱為四識住,這是解說四識住。識隨色住,緣色為境,如經中詳細說明。這是說明識住的因緣相。
2)乃至我終不說此識往於東方乃至四維。就是識隨四蘊,一期終盡,更不離彼四蘊,不得往四方四維,名為識住邊際。又,四識住的因緣是現行貪及以隨眠,其他都不是因緣,就是是識住因緣邊際。
3)然我唯說於現法中,必離欲、影,寂滅、寂靜、清涼、清淨。這一段說明識住及以因緣二俱寂止。什麼是必離欲?就是離識住因緣,捨離現行煩惱及隨眠的欲,就是因緣寂止。什麼是離影?受因識樹而生起,所以說受為影子。那時候,受不有,稱為永離影。什麼是寂滅?因為有漏識滅盡,所以稱為寂滅。這是說明識住寂止。無漏識前後的不同名稱,有學名寂靜,無學名清涼,無餘依滅名為清淨。
4)如是已顯經中如來所說諸識住相,從此以後我當宣說此相差別。謂此經中略顯識住及因緣相。識住、因緣二種邊際,識住、因緣二種寂止。
5)什麼是依取?應當知道在這裡,若是種種煩惱事,就是煩惱現行。若是屬於彼煩惱,就是彼隨眠種子,因為是由煩惱熏習而成,所以稱為屬於彼煩惱。
6)應知煩惱現行與種子,這二種是四識住所緣的憑藉,所以也稱為所緣。現行煩惱是心所法,因為能緣慮對象,所以稱為所緣性。有所緣故。
7)由彼貪愛為煩惱緣,名趣所執事。由彼貪愛引諸煩惱,趣所執自境。
8)由貪欲等四種身繫為發業的緣,業是果報的緣,名緣所緣事。因為此四身繫以貪為體性,貪是能緣,這四種是貪的境界,就是所緣。
9)貪及四繫這二種隨眠所隨順、追逐的緣故,能生起煩惱事,名為建立事。
2.若諸異生補特伽羅,未得厭離,對治喜愛,由所潤識能取、能滿當來內身。由此展轉能取、能滿,不能棄捨諸異生性。以於內身能取、能滿故,於流轉中相續決定,是名為住。餘住因緣如前應知,是名略說住及因緣相。T30, 595a
[解]若是眾多的異生,對於五蘊尚未得到厭離心,不能對治喜愛心。因為有喜愛的滋潤,所以,識裏面的業種子,被愛所滋潤。因為愛的緣故,能取當來自己生命體。由於取的緣故,能圓滿當來自己生命體。由於這樣的展轉能取、能滿的關係,所以,不能棄捨諸異生的狀況。如何展轉?由於見、愛煩惱,發動種種善惡業。因為種種業,所以,能得異熟果報。得此新的果報之後,還是生起見、愛煩惱。又,由於見愛惑,還是發動種種業,業又再牽動新的果報,所以,說展轉生死無窮。因為對於自己的生命體能取、能滿的緣故,在生死流轉中,相續是決定的,是名為住。其餘住的因緣,如同前面應該知道,就是依取、所緣、取所執事、緣所緣事,以及建立事,是名略說住及因緣相。
3.有色界識有來、有去,無色界識有死、有生。又此二住乃至壽盡。又復此二生長、增益及廣大義。如前應知。齊是名為識住邊際及住因緣邊際。T30, 595a
[解]1)下二界的識,依賴色身來接受從前一生來的識,而且保持在色身,名為有去、有來。無色界不是這樣依賴色身,但是說這個身中的識死,在其餘身中的識生起。
2)又有色界識、無色界識,這二種識為二,各安住於四境、三境,一直到壽命結束,這稱為識住邊際。3)又復此二種住,生長、增益及廣大義,如同前面所說應該知道。由於有煩惱及隨眠的力量,識有去、來,有死、有生,除煩惱與隨眠的力量之外,沒有其他因緣可以找到,所以名為識住因緣的邊際。
VI.但有言數
[經文] 比丘!若離色、受、想、行,識有若來、若去、若住、若生者,彼但有言數,問已不知,增益生癡,以非境界故。
[論說] 若有棄捨如來所說識流轉道,而作是言:我當更作別異施設,當知是人所施設者,其文有異,其義無別,但有言事。或餘智者,於其異文,先示道理,後方詰問:汝所施設,別異者何?彼於爾時,茫然不了。或於後時,自得達鑑,於前所立,如理諦觀,反生愚昧;由愚昧故,自覺無知,我本受持為惡非善。T30,789a
[解]若是有人棄捨如來所說的種種識流轉的方式,而作這樣說:我將更進一步作另外不同的施設,應當知道這個人所施設的道理,他的文字有不同,他的道理沒有差別,只是說說罷了。或是其餘有智慧的人,對於他安立的不同文字,首先顯示道理,之後方才詰問:你所施設的道理,另外不同的是什麼呢?他在那時候,完全不知道的樣子。或是在後來的時候,自己得以通達、審辨,對於前面所安立的道理,能夠合理的真實觀察,反而生起愚昧。因為愚昧的緣故,自己覺察自己無知,我本來受持的是錯誤,不是善的。
[參考]復異此而施設者,當知唯有文字差別,非義差別,由所餘義境界無故。若他正詰不知何答,亦由餘義,境界無故。或復有能於後自然如理觀察,便自迷悶謂我愚癡作如是說。T30, 595b
[解]若是還有不同於世尊所安立道理,而另外施設的人,當知有三種過失。哪三種?第一、唯有文字的差別,沒有道理上的不同,由於其餘的道理與境界沒有的緣故。第二、若是他人慎重的詰問,不知道如何回答,也是由於其餘的道理與境界沒有的緣故。第三、或是還有人能夠回答,之後,自然合理的觀察,就認為自己神志不清,說:我真是愚癡,竟然作這樣說。
VII.意生縛
[經文] 色界離貪,離貪已,於色封滯意生縛斷;於色封滯意生縛斷已,攀緣斷;攀緣斷已,識無住處,不復生長增廣。受、想、行界離貪,離貪已,於行封滯意生縛斷,於行封滯意生縛斷已,攀緣斷;攀緣斷已,彼識無所住,不復生長增廣。
[論說]1.又十色界,名為色界;當知復有六種受界、想界、行界。又於三位,當知諸識解脫煩惱,謂於諸行深見過患,能令諸纏遠分離故;於見地中,一切外道諸繫、隨眠永斷滅故;依止修道,得究竟故。又諸外道,於所妄計一切生處,謂大自在、那羅衍拏、及眾主等無量品類,樂生彼故,名貪身繫。於他諸見異分法中,深憎嫉故,名瞋身繫。依於邪願修梵行故,於同梵行可樂法中起憎背故,由此二緣,於增上戒學能為雜染;當知即彼由戒禁取,於增上心學能為雜染;由此實執取身繫故,於增上慧學能為雜染。如是四法,能於色身、名身趣向所緣安立事中,令心繫縛,故名身繫。又彼在意地故,意分別故,意相應故,意隨眠故,染污意故,名意所成。T30, 789a
[解]1)又,五根、五境這十色界,稱為色界。應當知道還有六受身,稱為受界。六想身,稱為想界。六受身,稱為行界。
2)又在三種階段中,應當知道種種識能解脫煩惱。哪三種?第一,對於五蘊諸行深刻的見到無常、苦的過患,能令種種煩惱的現行,成為遙遠的那部分,而遠離的關係。第二,在見道的階段中,一切外道四種繫與隨眠,永遠斷盡、滅除的關係。第三,依止修道,能得到究竟解脫的關係。
3)什麼是外道四種繫?第一,種種外道,對於他們所虛妄計度的一切生處,就是大自在、那羅衍拏、及眾主等無量品類,內心歡喜,想要出生在那裡的關係,稱為貪身繫。欲界第六天,名為大自在。梵王,名為那羅衍拏,外道認為一切人皆從梵王生。四大王天,名為眾主。或是解說:大自在者,就是色界最頂天的摩醯首羅。眾主者,梵主。
第二,對於其他人種種見解,不同部分的法之中,深刻地厭惡妒忌的緣故,名瞋身繫。
依於錯誤地願求,而修習梵行的緣故,這是貪身繫。對於共同修梵行的令人喜悅法中,生起厭惡背逆故,這是瞋身繫。由於這二種條件,對於增上戒學,能為雜染。應當知道就是他由於戒禁取,對於增上心學,能為雜染。由於認為五蘊有我這是真實執取身繫的緣故,對於增上慧學,能為雜染。這樣四法,對於色身與名身,由貪身繫趣向隨順貪處事。由瞋身繫,緣慮背逆瞋恚事。由戒禁取、實執取身繫,安住於彼事中。由於趣、緣、住能令心繫縛,故名身繫。
4)又彼四種身繫在意的活動範圍的緣故,由於意的虛妄分別而生起的緣故,這些心所與意是相合的緣故,在意中遣伏的種子的緣故,染污意能引起煩惱的緣故,名意所成。
5)什麼是四身繫,又作四結、四縛。指繫縛眾生身心,使其流轉於生死之四種煩惱。
欲愛身縛,又作貪欲身縛、貪身繫。謂欲界眾生對於五欲順情等境,心生貪愛,起諸惑業,束縛於身而不得解脫。瞋恚身縛,又作瞋身縛。謂欲界眾生對於五欲違情等境,起瞋恚煩惱而不得解脫。戒盜身縛,又作戒取身繫。謂計非因為因,持守雞戒、狗戒等邪戒,而增長惑業,束縛於身。我見身縛,又作實執取身繫。我見,即我執,於非我之法妄計為我。由此我見而增長諸惑業,束縛於身。(四縛,參考佛光大辭典)
2.又彼斷者,謂緣彼境諸煩惱斷,非彼所緣,即於彼境無倒解故。又由後有諸業煩惱之所攝持後有種識,當知於此依止建立。彼無有故,當來三種,如前所說差別理趣,生長、廣大,當知一切悉皆盡滅。T30,789b
[解]又,什麼是彼斷?就是緣慮彼外境界,而生起的種種煩惱斷盡,不是彼所緣的對象斷盡,因為對於彼境界沒有顛倒的了解的關係。又,由於感得後有果報的業與煩惱所攝持的後有種子,應當知道是在現在這個身心依止,建立未來世的識身。或是說,後有種子,是在這現身中建立。因為彼業、煩惱所攝持的後有種子沒有的緣故,當來如同前面所說的入、住、出胎這三種差別理趣,生長、廣大,應當知道一切全部都盡滅,因此,說斷識住。
[參考]若聰慧者於諸色愛乃至行愛所攝貪纏能永斷離,於煩惱分所攝發業四身繫纏亦能永斷。所以者何?由在家眾依貪欲、瞋恚二繫,發起諸業,攝受境界為因故,損害有情為因故。若出家眾依戒禁取,此實執取二繫,發起諸業。以戒禁取,猶如貪欲求生天故,此實執取猶如瞋恚謗涅槃故,當知四身繫唯在意地分別所生故。從此以後由多修習勝對治故,復能永斷貪愛身繫二種隨眠,由此斷故,煩惱所緣色受等境亦不相續,以究竟離繫故。由此所緣不相續故,有隨眠識究竟寂滅。於色受等諸識住中不復安住,由對治識永清淨故。是名識住因緣寂止。又由當來因緣滅故,於內身分不取不滿,決定無有流轉相續,是名識住寂止。T30, 595b
[解]若是聰明有智慧的人,就是三乘聖人。
1)對於種種色的愛,乃至行的愛,屬於這四識住愛的貪著現前活動能永斷離,就是能除貪愛,稱為永斷離。
2)對於屬於煩惱這部分而引發種種業的四種身繫纏,也能永遠斷除。由於斷除貪愛的緣故,四種身繫也能永斷。為什麼?由於在家眾依賴貪欲與瞋恚這二種身繫,引發、生起種種業。因為貪欲是攝受、愛著五種境界為原因的關係,能引發、生起種種業。因為瞋恚是損害有情為原因的關係,能引發、生起種種業。若是出家眾,依賴戒禁取與此實執取這二種身繫,發起諸業。因為,戒禁取猶如貪欲,希求生天的緣故。此實執取猶如瞋恚,毀謗涅槃的緣故。應當知道,這四身繫唯獨在意地分別所生起的緣故。因為,這四身繫與四識住的貪,同樣是取著意地分別,而生起的關係,所以,斷愛就能除四身繫。
3)從此貪愛現行斷除以後,由於多多地修習殊勝的對治方法的緣故,還能永遠斷除貪愛纏與身繫纏,這二種隨眠。由此貪愛隨眠斷的緣故,因為貪愛是是四識住的因緣。所以,識住的貪愛因緣斷盡的緣故,從貪愛為因所生起的四識住的本體,也不能相續。貪愛煩惱的所緣色受等境也不能相續,因為究竟捨離貪愛繫縛的關係。由此所緣的四種境不能相續的緣故,能緣的有隨眠的阿賴耶識究竟寂滅,對於色、受等諸識住中,不再安住。由於對治識永清淨的緣故,稱為識住因緣寂止。又,由於當來生的因緣滅盡的緣故,對於自己身分,不會取著,不會圓滿,決定沒有生死流轉的相續,是名識住寂止。
VIII.無所取故無所著
[經文] 不生長故不作行,不作行已住,住已知足,知足已解脫。解脫已,於諸世間都無所取、無所著,無所取、無所著已,自覺涅槃: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又即由彼無所住識,因分、果分不復生長,諸道所攝而得生長。又彼空解脫門為依止故,名無所為。無願解脫門為依止故,名為喜足。無相解脫門為依止故,說名為住。於彼愛樂數修習故,得善解脫;一切隨眠永滅盡故,心善解脫。從是已後逮得恆住,雖住諸行而無所畏。已得諸蘊任運而滅,餘因斷故無復更生。T30, 789b
[解]1)又,就是由於彼無所住的識的關係,煩惱因的部分、苦果的部分不再生長,屬於聖道的法而得生長。2)又彼修行人,以空解脫門為依止的緣故,稱無所為。什麼是空解脫門?就是觀一切法無我。3)以無願解脫門為依止的緣故,名為喜足。什麼是無願解脫門?就是觀諸行無常、諸行是苦。4)以無相解脫門為依止的緣故,說名為住。什麼是無相解脫門?就是涅槃寂靜。5)對於彼三解脫門,愛樂數數修習的緣故,得有學解脫。6)一切隨眠永遠滅盡的緣故,得無學解脫。7)從這漏盡之後,逮得六恆住,雖然安住於五蘊諸行而無所怖畏。8)已得的諸蘊自然而然滅盡,其餘煩惱因已斷的緣故,不會再有生的現起。
[參考]對治所攝淨識,名無所住。由彼因緣故,名不生長。由善修習空解脫門故,名無所為。由善修習無相解脫門故,名為安住。由善修習無願解脫門故,名為知足。如是不生長故,乃至安住故,名極解脫。又於行等都不執著我及我所,由此因緣色等壞時亦不恐怖,由此相貌顯彼自體已得清淨。又由彼識永清淨故,不待餘因任運自然入於寂滅。T30, 595b
[解]又,還有屬於對治有漏的清淨識,名為無所住。什麼是對治所攝淨識?因為阿賴耶識已經得到轉依,能永遠對治阿賴耶識。什麼是無所住?因為沒有取著而領受。這句是說明能對治的識種種勝利的差別。下面以四種道理解釋無所住。哪四種?第一、由不生長,因為彼對治為因緣,貪等煩惱永遠斷除,所以名為不生長。第二、由無所為,因為善巧地修習空解脫門的緣故。第三、由知足,因為善巧地修習無願解脫門的緣故。第四、安住,因為善巧地修習無相解脫門的緣故。這樣不生長的緣故,一直到安住的緣故,名為極解脫。包括前面總說與別說共五義,因此,彼無漏心名極解脫。又對於五蘊諸行,都不執著是我、我所的緣故。由於這不執著是我、我所的因緣,色等五蘊敗壞的時候,也不會生起恐怖。由於這種不恐怖的相貌,顯示彼自體的無漏心,已得到清淨,這是有餘依涅槃。又,由於彼阿賴耶識永遠清淨的緣故,不用等待其他的原因,任運自然入於無餘寂滅。
IX.識不住
[經文] 我說彼識不至東、西、南、北,四維、上、下,無所至趣,唯見法,欲入涅槃、寂滅、清涼、清淨、真實。
[論說] 我終不說此識往於東方乃至四維。然我唯說於現法中,必離欲、影,寂滅、寂靜、清涼、清淨。T30, 595a
彼有漏識由永滅已,遍於十方皆無所趣,唯除如影諸受,與彼識蘊、識樹,當知如燈皆歸寂滅。即於有餘涅槃界中,依初纏斷,說名寂靜;依第二斷,說名清涼;依第三斷,說名宴默。又由三緣,識趣、識住皆無所有:一、由自然非染污故,二、由所餘不染污故,三、由餘識助伴無故。T30, 789b
[解]彼有漏識,由於永遠滅盡之後,周遍於十方,都無所趣向。在現在身心,唯獨有如影諸受,與彼識蘊、識樹。入無餘涅槃的時候,應當知道如燈滅,識與受都歸於寂滅。什麼是寂靜?就是在有餘涅槃界中,依照見道所斷的煩惱斷盡,說為寂靜。什麼是清涼?依第二斷,乃至無所有處地修惑斷,說名清涼。什麼是宴默?依第三斷,非想地修惑盡故,說名宴默。或者說,諸煩惱纏斷故寂靜,隨眠斷故名清淨,異熟斷故名宴默。又,由於三種條件,識趣、識住皆無所有。哪三種?一、由於自體自然任運是清淨的緣故,二、由所餘不能染污的緣故,三、由其餘染污識的助伴沒有的緣故。
[參考]此識相續究竟斷故,於十方界不復流轉。於命及死不希求故,名永離欲。又所有受是識樹影,彼於爾時不復有故,名永離影。諸有漏識於現法中畢竟滅盡故,名寂滅。諸無漏識隨其次第有學解脫,名為寂靜。無學解脫,名曰清涼。餘依永滅故,說清淨。T30, 595b
[解]此阿賴耶識相續究竟斷的緣故,在十方世界,不再流轉,這是無餘依涅槃。1)對於活命及死亡,不會希求的緣故,名為永離欲。2)又,所有感覺都是識樹的影子,因為識有的緣故,就有感覺,所以說受為影子。彼受在於阿賴耶識究竟斷的時候,不再有的緣故,名為永離影。3)諸有漏阿賴耶識,於現生中,畢竟滅盡的緣故,名為寂滅。4)諸無漏識,隨其次第,得到有學解脫,名為寂靜。5)無學解脫,名曰清涼。6)餘依永滅故,說清淨。
Cs40
[經文] 封滯者不解脫,不封滯則解脫
[解說] Upayo bhikkhave avimutto anupayo vimutto. S.22.53 諸比丘!取著不解脫,不取著解脫。
[論說] 雜染有二:一、見雜染,二、餘煩惱雜染。見雜染者,謂於諸行計我、我所邪執而轉薩迦耶見。由此見故,或執諸行以為實我,或執諸行為實我所,復有所餘此為根本諸外見趣。其餘貪等所有煩惱,當知是名第二雜染。又見雜染得解脫時,亦能於餘畢竟解脫,非餘雜染得解脫時,即能解脫諸見雜染。所以者何?由生此者,依世間道,乃至能離無所有處所有貪欲,於諸下地其餘煩惱心得解脫,而未能脫薩迦耶見。由此見故,於下上地所有諸行和雜自體,不觀差別,總計為我,或計我所。由此因緣,雖昇有頂而復退還。若於如是一切自體,遍知為苦,由出世道,先斷一切薩迦耶見,後能永斷所餘煩惱。由此因緣,無復退轉。是故當知唯見雜染是大雜染。T30,794b
[解]雜染有二種,哪二種?一、見雜染,二、其餘煩惱雜染。
1)什麼是見雜染?就是在五蘊諸行中計度有我、我所的錯誤執取,而令薩迦耶見生起。由於這個我、我所的錯誤見解的緣故,或是執取五蘊諸行以為是真實的我,或是執取五蘊諸行以為是真實的我所,還有所剩餘的種種外道的六十二見等,這些是以這個我我見作為根本,才會生起這些見解。
2)什麼是其餘煩惱雜染?見煩惱之外的其餘貪等所有的煩惱,應當知道就稱為第二雜染。
3)又,從見雜染得到解脫的時候,也能在其餘的煩惱得到畢竟的解脫。但是,其餘貪等雜染得到解脫的時候,卻不能令諸見雜染得到解脫。為什麼?由於生在這世間的人,依照世間的禪定的方法遠離五欲,一直能夠遠離無所有處的所有貪欲,對於種種無所有處之下的境界,其餘貪欲煩惱,心能夠得到解脫,然而尚未能夠解脫我、我所見。由於這個我、我所的見解的緣故,對於下地的欲界,上地的色界、無色界所有一切的五蘊諸行和雜自體,不觀察他們的不同,總合計度為我,或是計度為我所。由於這個因緣,雖然能上昇到有頂天,而還是會從有頂天退失,還到欲界。
4)若是對於這樣一切各自的生命體,周遍知道為苦,經由出世的方法,首先斷除一切有身見,然後,能永遠斷除所剩餘的貪愛煩惱。由於這個因緣,沒有再退轉的情況。因此,應當知道唯獨見雜染是大的雜染。所以,見所斷的一切煩惱,稱為見雜染。修所斷的一切煩惱,稱為其餘煩惱。
Cs41
I.五種如實知
[經文] 色如實知,色集、色味、色患、色離如實知
[論說] 復次,應知由三種相,道名一趣。謂於異生地,以五行相觀察諸行五處差別。即此觀察,於二時中修治令淨,謂於行向學地及無學地。云何名為五種行相觀察諸行?一者、觀察諸行自性,二者、觀察諸行因緣,三者、觀察雜染因緣,四者、觀察清淨因緣,五者、觀察清淨。T30,794c
[解]1)復次,應該知道由三種相貌,道稱為同一趣向,什麼是三種相?在異生的階段,以五種內心活動的相貌,觀察五蘊諸行的五個地方的不同。就是這個五種內心活動的觀察,在二個時段中,修習這個觀察,治理內心的染污,令內心清淨。哪二時?就是在行向學地,以及無學地。什麼是行向學地?就是,四種行向,一、預流果向,二、一來果向,三、不還果向,四、阿羅漢果向。所以,三相就是在異生的階段,行向學地,以及無學地,觀察五蘊諸行,有尚未清淨、清淨、善清淨的不同。什麼是一趣?依世間道及出世間道觀察諸行,無二無別。
2)云何名為五種行相觀察諸行?一者、觀察諸行自性,二者、觀察諸行因緣,三者、觀察雜染因緣,四者、觀察清淨因緣,五者、觀察清淨。
II.愛味、過患、出離
參考1:Cs13-14.
復次,由三種事,二種相,應當觀察雜染、清淨。云何由三種事,觀察一切雜染、清淨?一者、於諸行中觀察雜染因緣,謂觀彼愛味為愛味故。二者、於諸行中觀察清淨因緣,謂觀彼過患為過患故。三者、於諸行中觀察清淨,謂觀彼出離為出離故。如是一切總略為一,名由三事觀察一切雜染、清淨。云何由二種相,觀察一切雜染、清淨?一者、由如所有性故;二者、由盡所有性故。如所有性者,謂於諸行中,若愛味、若過患、若出離。盡所有性者,謂於諸行中,盡所有愛味,盡所有過患,盡所有出離。此中觀察諸行為緣生樂、生喜,是名於彼愛味,又此愛味極為狹小;如是由二種相,觀察如所有性所謂愛味。又觀察諸行是無常、苦、變壞之法,是名於彼過患,又此過患極為廣大;如是由二種相,觀察如所有性所謂過患。又復觀察於諸行中欲貪滅、欲貪斷、欲貪出,是名於彼出離,又此出離寂靜無上,畢竟安隱;如是由二種相,觀察如所有性所謂出離。又即此愛味,即此過患,即此出離,於諸行中,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麤、若細,若劣、若勝,若遠、若近,審諦觀察,當知是名於彼觀察盡所有性,所謂愛味、過患、出離。
[解]1.復次,經由三種事情,二種相貌,應當觀察雜染,以及清淨。什麼是經由三種事情,觀察一切雜染、清淨?第一、在五蘊諸行中,觀察雜染的因緣,就是觀察彼五蘊的愛味為愛味的緣故。第二、在五蘊諸行中,觀察清淨的因緣,就是觀察彼五蘊的過患為過患的緣故。第三、在五蘊諸行中,觀察清淨,就是觀察彼五蘊的出離為出離的緣故。這樣三種,一切總合略為一項,稱為由三事觀察一切雜染、清淨。
2.什麼是經由二種相貌,觀察一切雜染、清淨?一者、由如所有性故;二者、由盡所有性故。什麼是如所有性?就是在五蘊諸行中,如彼愛味、過患、出離的特性而觀察。什麼是盡所有性?就是在五蘊諸行中,盡其所有愛味、過患、出離,都觀察。
1)在這裡,以觀察五蘊諸行為條件,生起歡樂,生起喜悅,是名於彼愛味。又,這種愛味極為狹小。這樣,經由這二種相貌,觀察如所有性中所謂愛味。
2)又,觀察五蘊諸行是無常、苦、變壞的現象,是名於彼過患。又,這種過患極為廣大。經由這二種相貌,觀察如所有性所謂過患。
3)又,還觀察在諸行中,欲貪滅、欲貪斷、欲貪出,是名於彼出離。又,這種出離是寂靜,是無上,是畢竟安隱。經由這二種相貌,觀察如所有性所謂出離。
4)又,就是這個愛味,就是這個過患,就是這個出離,在五蘊諸行中,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麤、若細,若劣、若勝,若遠、若近,仔細、真實的觀察,應當知道是名於彼觀察盡所有性,所謂愛味、過患、出離。
參考2:於諸行中觀察愛味時,能善通達諸行愛味所有自相。即於諸行觀察過患時,能善了知三受分位過患共相,謂於是中甚少愛味、多諸過患。如是了知愛味染著、多諸過患共相應已,於所愛味一切行中,隨所生起欲貪煩惱,即能除遣、制伏、斷捨。於此欲貪不現行故,說名為斷,非永離欲故名為斷。又於彼事心未解脫,若於隨眠究竟超越,乃永離欲,心得解脫。
[解]1)什麼是愛味的觀察?在五蘊諸行中,當觀察愛味的時候,能夠善巧的通達五蘊諸行的愛味所有的各自的相貌。
2)什麼是過患的觀察?就是在五蘊諸行中,當觀察過患的時候,能夠善巧的了知苦受、樂受、不苦不樂這三種受的時分與地位,他們的過患共相是苦,因為苦受本身就是苦。樂受,變壞的時候是苦。不苦不樂受,無有恆常,苦、樂受隨時都會生起,所以也是苦。在這樣三種受中,令人生起愛著的滋味很少,但是卻有許多苦的過患。
3)什麼是出離的觀察?這樣了知愛味染著很少,卻有許多種種的過患與愛味一起活動之後,對於所愛味染著的五蘊一切行中,隨順根對境時,所生起的欲貪煩惱,就能除遣欲貪,制伏欲貪,斷捨欲貪。什麼是斷捨?在這裡,因為欲貪不會現前活動的緣故,說為斷,不是永遠捨離欲的緣故,而稱為斷。什麼是離欲?對於彼五欲的事情,內心尚未解脫欲貪。若是對於隨眠,能究竟超越,才算是永遠捨離欲貪,內心得以解脫欲貪。
III.如實知苦、集、滅、味、患、離
參考:Cs31-32
[論說] 復次、有九種智,能於諸行遍知超越;謂諸行流轉智,諸行還滅智,雜染因緣智,清淨因緣智,清淨智,及苦智,集智,滅智,道智。此中諸行流轉智者,略有三種因緣集故,一切行集所有正智:謂憙集故,觸集故,名色集故,隨其所應,若色集,若受等集,若識集。即此三種因緣滅故,三種行滅,是名諸行還滅智。雜染因緣智,清淨因緣智,及清淨智者,謂於愛味、過患、出離,如前應知。四聖諦中苦等四智,如前分別聖諦道理,應知其相。於異生位修前五智,能速證後四聖諦智,由證彼故,能於諸行如實了知。又若於前諸智有闕,必定不能以諦道理遍知諸行,要當證得,方能遍知。若於諦理遍知行智有所闕者,必定不能於上修道,以對治力斷諸煩惱,超一切行。與此相違,乃能超越,是故說言有九種智,能於諸行遍知超越。
[解]復次、有九種智慧,能夠對於五蘊諸行周遍了知、超越。哪九種?就是諸行流轉智、諸行還滅智,雜染因緣智、清淨因緣智、清淨智,及苦智、集智、滅智、道智。
1)什麼是諸行流轉智?簡略地說,由於三種因緣集起的緣故,所以五蘊等一切行集起,對於此有故彼有的正確的智慧。哪三種因緣?憙集起的緣故,色集起;觸集起的緣故受等集;名色集起的緣故,識集起。
2)什麼是諸行還滅智?這三種因緣滅盡的緣故,三種有為滅盡。
3-5)什麼是雜染因緣智,清淨因緣智,及清淨智?就是對於愛味、過患、出離,如前應知(會編頁18)。
IV.異生
參考:1.什麼是異生?一切聖者都稱為同生,因為一切聖者同樣的契會無我真理、同樣的欲求涅槃。凡夫與聖者不同,因此名為異生。凡夫輪迴六道,受種種各別不同的果報。生起不同的思想、不同類別的煩惱、造不同的業、墮落於不同的界,趣往不同五趣等。所以異有二義,別異,就是聖者唯生於人天趣,而異生卻通於五趣。變異,就是異生轉變為邪見等。什麼是異生地?就是凡夫出生、成長的依靠的地方。在這裡會生起不同的思想、不同類別的煩惱、造不同的業、墮落於不同的界,趣往不同五趣等。
2.什麼是異生性?沒有得到聖者的法。什麼是聖法?一種清淨無漏的智慧、無漏的定、無漏的戒。得到清淨無漏的戒、定、慧,就是聖人。得聖者的性,就是得到無漏的法。凡夫因為沒有得到聖人法,在我們的生性裡面,一點點聖法都沒有,所以叫做異生性。
Cs42
I.七處善,三種觀義
[經文] 是名比丘七處善,三種觀義,盡於此法得漏盡,得無漏心解脫、慧解脫,現法自知,身作證具足住: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論說]復次,應知於異生位,先於五處得善巧已,後於學位,即於如是五種處所,更以五種差別行相,審諦觀察,能令獲得速疾通慧。何等名為五種行相?謂觀察諸行,諸行因緣,雜染因緣,清淨因緣,[清淨]。滅寂靜故,趣向清淨道出離故。諸行種種眾多性故,各自種子所生起故,各待餘緣所生起故。T30,794c
[解]1)復次,應該知道在異生的階段,首先對於五蘊這個地方,以五種行相觀察,已經得到善巧,然後在有學的階段,就是對於這樣的五種地方,更進一步,以五種不同的行相,謹審、真實的觀察,能夠令你獲得速疾通慧。
2)哪五種行相?
第一、就是觀察諸行,諸行因緣,雜染因緣,清淨因緣,[清淨]。滅寂靜故。
第二、趣向清淨道出離故。
第三、諸行種種眾多性故。
第四、各自種子所生起故。
第五、各待餘緣所生起故。
[me:若依經文是七處善三種觀,cs41是凡夫位修:苦、集、味、患、離。於此cs42,學位當修:七處善三種觀,苦:觀察諸行;集:諸行因緣;味:雜染因緣;患:清淨因緣;離:清淨故;滅:寂靜故;道:趣向清淨道;蘊:諸行種種眾多性故;界:各自種子所生起故;處:各待餘緣所生起故。(T30,433c-434a)]
cs43-44
I. 取故生著,不取則不著
[經文] 世尊告諸比丘:取故生著,不取則不著。諦聽,善思,當為汝說。
[解說] Upādāparitassanañca vo, bhikkhave, desessāmi anupādā-aparitassanañca. Taṃ suṇātha, sādhukaṃ manasi karotha; bhāsissāmī”ti. S.22.7諸比丘!我將教因為取,恐怖;因為不取,不恐怖。諦聽!善作意!我將說。
[參考] 大寶積經,卷35,T11, 201c:若有取著則有怖畏,若無取著則無怖畏。
[論說] 應知由四因緣,於二處所發生恐怖,能為障礙。何等為四?一者、若於此位生起,二者、若依此法生起,三者、若彼如是生起,四者、若彼行相生起。T30,794c
[解]應該知道由於四種因緣,對於二個地方,發動生起恐怖,因為生起恐怖,能夠成為修道的障礙。哪二個地方?一、對於有為諸行生起恐怖,二、對於涅槃生起恐怖,由於生起怖畏,對於聖者的教法,以及涅槃,成為障礙。哪四種因緣?一者、若於此位生起,二者、若依此法生起,三者、若彼如是生起,四者、若彼行相生起。
II. 於色見是我
[經文] 愚癡無聞凡夫,於色見是我,異我,相在,見色是我、我所而取。
[論說] 位生起者,謂於非聖位中生起,於諸聖諦未得善巧;又此非聖,於五處所亦未善巧。依生起者,謂於諸行起邪行相,計我、我所,薩迦耶見為依生起。T30,794c
[解]什麼是位生起?就是在非聖的階段中生起,就是凡夫還不是聖人的階段生起恐怖。為什麼會生起?就是對於四聖諦尚未得到善巧的緣故。還有這位不是聖人,對於五處所也尚未善巧的緣故。什麼是依生起?就是對於五蘊諸行,生起錯誤的心的相貌,計度五蘊諸行是我,或是我所,這樣的有身見為依止處,聞說無我,而生起恐怖。
III.色變異
[經文] 取已,彼色若變、若異,心亦隨轉。
[解說] Tassa taṃ rūpaṃ vipariṇamati aññathā hoti. Tassa rūpavipariṇāmaññathābhāvā rūpavipariṇāmānuparivatti viññāṇaṃ hoti. S.22.7彼色變異。彼色變異已,心隨色變異而轉。
[論說] 如是生起者,謂由二種諸行變壞差別生起:一、由異緣所變壞故,二、由自心起邪分別而變壞故。T30,794c
[解]什麼是如是生起?就是由於五蘊諸行變壞的情況,有二種不同,生起恐怖。哪二種變壞的情況?一、由於不同的條件出現,或是老、病的關係,五蘊諸行變化、破壞,所以生起恐怖。二、對於這樣的變化、破壞,自己的內心生起錯誤分別、思惟,認為或有、或無、常、無常等,內心也有變化,所以,生起恐怖。
IV. 生恐怖
[經文]心隨轉已,亦生取著攝受心住。攝受心住故,則生恐怖、障礙、心亂,以取著故。
[論說] 行相生起者,謂於所愛,慮恐未來當變壞故,生恐怖行相;於正變壞,生損惱行相;即於所愛已變壞中,欣彼重生,起顧戀行相。又於涅槃,分別自體永變壞故,起怖畏行相。如是行相差別轉時,於愛樂聖教及愛樂涅槃,能為障礙。又由二種門,於所緣境自所行處,我我所執差別而轉,謂推求故,及領受故,即見及受。T30,794c
[解]什麼是行相生起?就是對於所喜愛的諸行,思慮恐怕在未來的時候,將會變壞的緣故,所以,生起恐怖的心的相貌。對於現在正在變壞的諸行,生起損壞、苦惱的心的相貌。就對於過去所愛的諸行,已經是在變壞中,內心欣求希望他重新生起,所以生起回顧戀思的心的相貌。又,對於涅槃,因為分別自體就是心,永遠變壞的緣故,生起怖畏的心的相貌。這樣的行相不同活動的時候,對於愛樂聖教,以及愛樂涅槃,能夠成為障礙,令心不愛樂聖教,也不愛樂涅槃,就是障礙這二個地方。又,由於二種入口,對於所緣境,諸根各自所活動的諸境的處所,我、我所的執取,差別而轉起。哪二入口?因為推求的緣故,就是見。因為領受的緣故,就是受。
Cs45
cf.Cs63
I.計有我
[經文]若諸沙門、婆羅門見有我者,一切皆於此五受陰見我。
[論說] 若有我見,若無我見,同緣諸行為境事故,說名同分。而於彼事,邪取、正取,染污、清淨等義別故,名不同分。T30,788a
[解]若是有我的見解,若是沒有我的見解,同樣是緣慮五蘊諸行為境界、為對象的緣故,說兩種見解,有相同或相似的部分。但是對於五蘊那件事情,因為有我的見解,是錯誤的獲取知識,所以是染污。因為沒有我的見解,是合理的獲取知識,所以是清淨。因為有這些不同,所以,說兩種見解,彼此之間有不相同的部分。
II.生於觸
[經文]愚癡無聞凡夫,以無明故,見色是我,異我,相在,言我真實不捨。以不捨故,諸根增長。諸根長已,增諸觸。六觸入處所觸故,愚癡無聞凡夫起苦、樂覺,從觸入處起。何等為六?謂眼觸入處,耳、鼻、舌、身、意觸入處。
[參考]cs63如是愚癡無聞凡夫計我,無明分別。如是觀,不離我所,不離我所者入於諸根,入於諸根已而生於觸;六觸入所觸,愚癡無聞凡夫,生苦、樂,從是生此等及餘,謂六觸身。云何為六?謂眼觸入處,耳、鼻、舌、身、意觸入處。
[論說]又由四相,於所緣事邪僻執著增上力故,能令我見作諸雜染:一、因緣故,二、自性故,三、由果故,四、等流故。因緣故者,謂二愚癡:一、事愚癡,二、見愚癡。事愚癡者,由愚事故,先聞邪法,後起我見。見愚癡者,謂愚見故,於見相應諸無明觸所生起受,妄計為我;由此為緣,恆為我愛之所隨逐;復由此故,常於我見不能捨離。T30,788a
[解]又,由於四種相貌,對於所緣五蘊的事情,因為乖謬不正的執著,這樣的強大的力量的關係,能令有我的見解的人,造作種種的雜染。哪四種?一、因緣故,二、自性故,三、由果故,四、等流故。第一種,什麼是我見生起的因緣故?就是二種愚癡。哪二種?一、事愚癡,二、見愚癡。什麼是事愚癡?因為愚眛於五蘊事情的緣故,首先聽聞錯誤的道理,之後生起有我的見解。什麼是見愚癡?由於愚眛於見解的緣故,對於與五種見相應的無明觸所生起的受,虛妄計度為我。由於執受為我的關係,恆常為我愛所隨順追逐。又由於我愛的緣故,經常對於我見,不能夠捨棄遠離。
1)什麼是雜染?有四種雜染,哪四種?一、業雜染,二、見、我慢纏雜染,三、愛纏雜染,四、彼隨眠雜染。第一種,業雜染。若是種種新的業造作,之後屢屢再作,令其增長。若是種種過去的業,數數觸動之後,但是尚未轉變、捨棄,這些都是業雜染。第二種,見、我慢纏雜染。若是對於五蘊諸行,錯誤地分別,生起薩迦耶見,生起這樣的見解之後,對於其他有情,譬如用種種的沙門、婆羅門等,與自己作比較,來稱量,就會認為自己比較殊勝,或是自己與對方相等,或是自己比對方低劣,這樣稱名為見、我慢纏雜染。第三種,愛纏雜染。對於自己本身,或是對於自己以外的人,所生起的貪欲,在貪愛的內心活動中,應該知道他的相貌,這稱為愛纏雜染。第四種,彼隨眠雜染。在身心前後連續無間斷中,恆常為見、我慢、愛三種品類麤重隨眠所跟隨、追逐,這稱為名彼隨眠雜染。這四種,整體可歸納為二種,就是業與煩惱。煩惱又可分二種,纏及隨眠。在五蘊諸行中,首先生起錯誤地我執,之後生起貪著。由於這二種強大力量的關係,雖然還有其餘的煩惱雜染,所以但是採取這二種。在這二種煩惱,若是對於五蘊諸行,不與其他人比較、稱量,僅是對自己生起錯誤的執著,這種情況,說為見。若是與其他人比較、稱量,說名我慢。這樣的錯誤執著,是屬於無明的類別。由此無明的類別為先生起,之後,才會發動、生起貪著,名為愛品。由於無明品與愛品這二種根本煩惱,使令眾生在生死中流轉不能斷絕。若是在善說法毘奈耶中,能夠正確的修行的人,能夠斷除這樣四種雜染,在現世中能達到涅槃。參考T30,795a
[論說]自性故者,謂二因緣之所攝受,等隨觀察,於彼隨眠不得遠離。T30,788a
[解]第二種,什麼是我見的自性故?自性就是我見的種子,還是屬於這二種因緣,以五蘊每個都是平等,整體五蘊來觀察,或是隨五蘊之一,來觀察。因為在阿賴耶識中,彼我見隨眠常隨逐內心,不得遠離,所以等隨觀察五蘊的時候,我見會生起。
[論說]由果故者,謂即以彼薩迦耶見為依止故,不能遠離我慢隨眠。是二隨眠增上力故,能引當來諸根令起,由彼領納苦、樂二受,因更發起計我、我所,不如正理思惟相應意言分別,謂我、我所有其領受。T30,788a
[解]第三種,什麼是我見生起之後的結果故?就是以彼有身見為依止的緣故,不能遠離我慢的隨眠。因為是我見、我慢二種隨眠的強大力量的緣故,能引生未來的生命體,由於生命體的六根、六塵、六識,三合和就是觸,從觸生起受。由於彼生命體若遇見可意的境界,會領納快樂的感覺。若遇見不可意的境界,會領納苦惱的感覺。因此,再一次發動生起我見,計量這些受是我或是我所有,因為不能與正確的道理相順、合和而思惟,所以內心分別,認為這些受是我或是我所有。
III.意界,法界,無明界
[經文] 如是比丘!有意界,法界,無明界。
[論說]等流故者,謂由先因力所持故,即見種子所隨逐意。後有意界,由前因緣所熏修力而得成滿,即於如是後有意中,有無明種及無明界。是二種子所隨逐意所緣法界,彼由宿世依惡說法及毘奈耶所生分別薩迦耶見以為依止,集成今界;即由此界增上力故,發起俱生薩迦耶見,於善說法毘奈耶中,亦復現行能為障礙。T30,788a
[解]什麼是等流故?等流有二種意思,a)等同流類,就是同一流類。b)相似流出,就是由因流出果,因果相類似。就是說這個種子與果,性質相同、相似稱為等;果是彼種子因的類別,稱為流。從等所流,隨從種子因為名,因此稱為等流。就是由於先前種子為因的力量所支持的關係,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我見種子跟隨、追逐阿賴耶識。後有意界,由於前面所說的事愚與見愚二種因緣所熏習、所修治的力量,而得以成就、圓滿。什麼意思?就是在這樣的後有意中,有無明種及無明界。什麼是無明種?新熏成的種子。什麼是無明界?無始時來所熏成的種子。因為有新與舊的差別的關係,所以說有二個種子。由這二個種子所跟隨、追逐的阿賴耶識,以法界為所緣的時候,他在過去世,由於依賴惡說的法及毘奈耶,而生起分別的有身見,以這有身見作為依止處,集合成就現在的無明界。就是由於這個無明界的強大力量的緣故,發動、生起俱生薩迦耶見,這個有身見在善說法毘奈耶中,也還會現前活動,能為障礙。
1)什麼是意界?就是過去意界。什麼是法界?就是三世法界。什麼是無明界?就是現在無明界。什麼是無明觸?就是對於五蘊無我的事情愚癡。什麼是執有、無、有無?執有就是起常見。執無就是起斷見。或執有無就是起斷常見。脇尊者說:對於五蘊自體愚癡,不知是無我,稱為無明界。彼五蘊無間滅的六識身,稱為意界。那個時候,內心與種種心理作用的活動,稱為法界。參考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T27, 983c
2)無明界如何影響?無明界所跟隨的六處種種界為條件,所依止的根等不同的緣故,生起與無明相順的觸,就有種種品類的差別。因為他的無明觸有種種品類的差別以為條件,生起與無明相順的觸所生起的種種受,就有種種品類的差別。因為他的無明觸所生的種種受,有種種品類的差別,以無明觸所生起的種種受為條件,生起貪愛。以愛為緣的緣故,而有其取,廣說乃至,大苦蘊集。或是,又無明界所跟隨的六處種種界為條件,生起無明觸。以這個無明觸作為條件的緣故,對於種種境界,生起不合道理的執取相好所有的種種想。以這些想為緣,對於種種境界,發起希求、想要。以希欲為緣,對於隨順彼的種種法,多分跟隨而尋思。由彼隨法多隨尋思以為緣故,發起思慕、愁憂所作身心熱惱。身心熱惱以為緣故,於諸境界種種品類思求差別,皆可了知。T30, 847a
3)有四種所教化的有情,因為過去世一次又一次的學習錯誤的勝解、知見,而聚集成為不同的種姓。這裡的界?就是由於錯誤的勝解、見而薰習成為種姓。哪四種?第一、在過去生的存在、過去世、過去生的身、過去生所得的自己的生命體中,因為聽聞為常見所強化的不正確的道理,以及因為不合道理的作意思惟的強大力量。一次又一次的學習這樣的思想,薰習成為種姓。因此,在現在這一生,由彼聽聞、不合道理的作意思惟為因、為緣。所以稱為一次又一次的學習錯誤的勝解、知見,而聚集成為不同的種姓。如同上面所說,由於常見,同樣的第二、由於斷見。第三、由現法涅槃見。第四、由薩迦耶見,詳細的說明也是如此。(會編頁3)
[經文]無明觸所觸,愚癡無聞凡夫,言有,言無,言有無,言非有非無。
[參考]cs.45愚癡無聞凡夫,無明觸故,起有覺、無覺、有無覺。
[論說]又即此見,由二種相,六轉現行,一、由世故,二、由慢故。由世故者,謂我於過去為曾有耶?為曾無耶?乃至廣說,如應當知。T30,788a
[解]又就是這個我見,由於二種相貌,六種轉動識現前而行:一、由世故,二、由慢故。什麼是由三世的相貌?就是我於過去為曾有耶?為曾無耶?我於未來為當有?當無耶?我於現在為現有?現無耶?
1)由三世這三部分,應當知道建立、施設一切見的品類,而這一切見是以薩迦耶見根本。哪三分?一、由於與過去同時活動的緣故,二、由於與未來同時活動的緣故,三、由於與現在同時活動的緣故。什麼是與過去同時活動?譬如有一類人,作這樣思惟:我在過去世是不是曾經存有?是不是不曾存有?曾經是誰?如何曾經存有?因為無知,所以猶豫,因為猶豫,所以執著有我。什麼是與未來同時活動?譬如有一類人,作這樣思惟:我在未來世是不是將有?是不是將無有?將來是誰?如何將有?什麼是與與現在同時活動?譬如有一類人,作這樣思惟:我曾有誰?誰當有我?今此有情來何所從?於此沒已去何所至?(會編頁91)
[經文]言我最勝,(言我劣,)言我相似;我知,我見。
[參考]cs.45我勝覺、我等覺、我卑覺;我知、我見覺,如是知、如是見覺,皆由六觸入故。
[論說]由慢故者,謂我為勝,乃至廣說。彼於如是一切如實,不知、不見,由此因緣,不如正理起於邪觀。T30,788a
[解]什麼是由慢故?就是我為勝、為等、為劣。他對於這樣一切的如其真實的狀況,不知、不見,由於不知、不見的因緣,不能如實正確、合理的觀察,反而生起錯誤的觀察。
1)十八界,因為我們有六根,外面就有六境,六根、六境生起六識,合起來就是十八界。就是眼界、色界、眼識界;耳界、聲界、耳識界;鼻界、香界、鼻識界;舌界、味界、舌識界;身界、觸界、身識界;意界、法界、意識界。眼、耳、鼻、舌、身這五界,色、聲、香、味、觸、法。這些和十二處裡面所講的一樣。六轉識要依六根、緣六境。了別這六種境的,就是六識。意界,這個就是彼無間滅意、阿賴耶識、末那識。依意生識,識要依意而生起,這個意,是無間滅意。前一念的心,對於後一念的心有引起它的特殊意義,這就是無間滅意。因為要顯出第六識是依前面的無間滅意而起的,所以立這個意界。立意界,為了顯示第六識的依止,還要廣建立十八種的界。因此,六識之外,另外有個意界。其實,這個意界,包括阿賴耶識、末那識、無間滅意這許多在裡面。這樣,眼、耳、鼻、舌、身,色、聲、香、味、觸這十種,在處裡面是十種處,在界裡面也是十種界。無表色,普通都是叫法處所攝色,在法界裡面也是叫色,所以說是法處、法界的一分。這些就是色蘊。識蘊,在十二處裡面就是意處,在十八界裡面叫七心界,意界加六識界,叫七心界。其他的受、想、行三蘊,及色蘊的一分(就是無表色),及無為法,叫做法處、法界。
2)問:界為何義?答:任持自相,或者是任持自性。界,就是一種特殊的性質。能保持這一種特性,所以叫任持。沒有這種特性,那就不叫做這個法。十八界之中,一一界就有一一法的特性,和其他的都不同。保持這種特性,所以叫任持自相,或者叫自性。什麼是無作用性?因緣和合之下,出現一個形象,好像是可以說有某種作用,其實這個作用是虛假的,沒有實體,沒有自性。因為沒有實質的、真實的作用,都是如幻如化的,所以叫無作用。
3)什麼是薩迦耶見?就是在有漏的身體上執著有我、我所,叫做有身見。如何生起這身見?由於常常接觸思想顛倒,沒有正知正見的人,聽到這個人宣傳不符合佛法的緣起法性的道理,因此,不能夠合乎佛法的真理的觀察思惟,所以就有由分別而生起的我見。或是聖人任運、自然,正念不存在的時候,無分別的俱生我見就出來,任運地執著有我。色、受、想、行、識是平等。對整個色、受、想、行、識,觀察而執著五取蘊是我。觀察以後,就有分別我執,或者不分別的俱生我執,這兩種執著都是染污,不清淨,但是屬於智慧。為什麼是染污?就是能引起煩惱。這樣的分別,會引起煩惱。分別我執得初果的時候斷掉,任運的不分別的俱生我執還在,一直到阿羅漢果才斷掉。或者是隨其中的一種蘊執著是我:或者色是我,受想行識是我所;或者受是我,其他的色想行識是我所;或者識是我,色受想行是我所。這樣,一共每一種有四句,色是我;我有諸色;色屬於我;我在色中。五蘊有五個蘊,有二十句我見。
IV.明觸
[經文] 復次、比丘!多聞聖弟子,住六觸入處,而能厭離無明,能生於明。彼於無明離欲而生於明:不有,不無,非有無,非不有無;非有我勝,非有我劣,非有我相似;我知,我見。作如是知、如是見已,所起前無明觸滅,後明觸集起。
[參考] cs.45多聞聖弟子,於此六觸入處,捨離無明而生明,不生有覺、無覺、有無覺;勝覺、等覺、卑覺;我知、我見覺。如是知、如是見已,先所起無明觸滅,後明觸覺起。
[論說]又明位有三,謂聞他音、如理作意,是初明位;已能證入正性離生,是第二明位;心善解脫阿羅漢果,是第三明位。其無明位,復有二種,一、先,二、後。隨眠位是先,諸纏位為後。又約見、修所斷有異,當知是名第二差別。T30,788a
[解]又明的階位有三種,哪三種?第一個階段,聽聞他人的法音,隨順佛法的道理作意,就是聞與思。第二個階段,已能體證無我智慧,悟入正性離生,就是見道與修道。第三個階段,心得完善解脫的阿羅漢果,就是無學道。其無明的階位,也有二種,一、先,二、後。什麼是先?隨眠的階段是先出現。什麼是後?煩惱的現前活動的階段是後來出現。為什麼?因為需要由隨眠,才會生起纏,所以說為先。或是就見、修道所斷的煩惱有不同,應當知道見道所斷的無明為先,修道所斷的無明為後,這是第二種不同。
1)什麼是見?見有五種,薩迦耶見、邊執見、邪見、見取、戒取。
a)什麼是薩迦耶?薩迦耶見,叫做有身見,或者翻做破壞身見。眾生對於五取蘊隨便執著當中的一種蘊,這個是我,其他的就是我所。薩迦耶見,是顛倒、錯誤、不清淨的智慧,所以叫做染慧。什麼是薩?薩迦耶的薩,就是敗壞、變壞的意思。什麼是迦耶?是和合積聚的意思。這個身體是五蘊和合,種種因素積聚起來的,都是無常變化的東西,一切都在變化中,所以叫做薩迦耶。什麼是薩迦耶見呢?就在這五蘊中,有人覺得前身、後身之間,有一個前前後後是一樣的、沒有變化的東西。或是有人覺得我就是這個身體,死了就完了,這叫做即蘊是我,五蘊就是我,這在佛法裡叫做斷見。或是有人認為,在五蘊之外還有一個我,叫異蘊有我,蘊就屬於我的。為何佛法稱這個身體叫做薩迦耶?因為,薩是敗壞的意思,既然是敗壞,就不是常住,不是永久不變,就不會是常,所以佛法說無常。迦耶是和合、積聚,既是和合、積聚,那就不是一個東西,是和合起來像一個,所以迦耶可以破一。既然薩迦耶,又是無常,又是積聚,又是色、受、想、行、識的一個和合,所以,這裡面沒有我及我所。執著我及我所,就是薩迦耶見。什麼是染慧?薩迦耶見一定和其他的種種煩惱同一時候活動,或者有貪、或者有瞋、或者有癡,有其他各式各樣煩惱俱。因為和其他的煩惱混合起來同時而有,這種智慧是不清淨的智慧、錯誤的智慧,所以叫做染慧。什麼是薩迦耶見的作用?就是一切各式各樣的見,都是依薩迦耶見為根本。依薩迦耶見所引起的,還有四種見。所以,要無我,首先要破這個薩迦耶見。
b)什麼是邊執見?因為薩迦耶見的強有力的作用,對於薩迦耶見所取的五取蘊,或者執著是常,或者執著是斷,都是一種不清淨的智慧。什麼是常邊?有人認為我,是絕對自在。在空間來講,無所不在,叫做遍。以時間上講,前後一樣,叫做常。什麼是斷邊?有人執著有一個作者,或者執著有一個丈夫,也就是有一個主體的我,死了以後,再也沒有,好像瓶一砸,瓶破了以後,再也不能夠放水。什麼是邊執見的作用?這二邊違反中道、障礙中道,不能出離生死。
c)什麼是邪見?廣義來講,一切不正確的見,都可以叫邪見。狹義來講,五種見當中的一種,所以就具有謗因果、謗作用、壞善事這三個條件,是不清淨的智慧。
什麼是謗因?因果,佛法之中總分三類,叫煩惱、業、果。三世因果當中,凡是屬於業、屬於煩惱的,叫做因,因為這是要感果報。若是以因果分配十二支緣起,作為因的業和煩惱,合起來有五支。十二因緣當中,無明、愛、取這三種屬於煩惱,行、有這二種屬於業。什麼是有?就是阿賴耶識裡面的業種子,所以普通也叫做業。為什麼業亦名有呢?如世尊說:阿難!假使業能夠給與未來的果報,這就叫做有。所以約業能夠招感未來果報的意義上來講,業就叫做有。如果毀謗、不承認煩惱和業,說沒有無明,沒有愛,沒有取,沒有行,沒有有,不信造業,善業、惡業等,那就叫謗因。
什麼是謗果?誹謗十二緣起中的識、名色、六處、觸、受、生、老死這七種,叫做謗果。這七種都是果,就是煩惱、業所生的果。如果不相信三世因果,不相信十二因緣,就叫做謗因,就叫謗果。或者單單以業、果來講,誹謗我們的行為沒有什麼善的、惡的,這一種謗沒有善行、惡行,就是謗因。否認善行、惡行的果報,誹謗沒有善行、惡行的果報,這就叫謗果。什麼是謗作用?誹謗沒有此世他世,就是前生、後世。沒有父、母。沒有化生眾生,就是中陰身。為什麼叫謗作用呢?眾生雖然沒有我、我所,可是有從前生到後世這個作用,假使說不相信有前生、後世,那就是毀謗這一個作用。因為人從煩惱、業而感這個果報,就是要有父母的交合,而且母親要懷胎,我們的生命才能夠存在。父母的精血就是種子。任持就是父母和合、母親的懷胎,保持這個生命延續下來。假使說無父無母的話,那就是毀謗種子任持作用。如果沒有中陰身這個化生眾生,這個死到結生的連續不能成立,那就是毀謗結生相續作用。
什麼是謗無善事?不信有了生死的聖人,否定這一種真正修善所得到的出世善事的果報,這叫壞善事。
什麼是邪見的作用?有邪見,能夠斷善根,貪瞋癡這三種不善根的力量更強。壞的事情、壞的業、煩惱之類,一切依此而生,好的事情不會生。
d)什麼是見取?就是依薩迦耶見、邊執見、邪見等三種見及見所依的五蘊,隨意起一種執著,執著為最好、最上、最殊勝、最高,是不清淨的智慧。三見,就是薩迦耶見、邊執見、邪見。所依蘊,就是諸見所依的蘊。作用如邪見的作用。
e)什麼是戒禁取?就是對於戒、禁及所依蘊這三種,隨便執著那一種是清淨、是解脫、是出離的,是不清淨的智慧。戒禁取中的戒,是從錯誤的見、顛倒的見出發,所以要離七種惡,主要就是身、語七種善行。禁,就是持牛戒、持狗戒等,自己把頭髮拔得乾乾淨淨,或者手裡拿著一支杖上面有三個牙叉,數論外道的定、慧,這些不是解脫的因。還有執著大自在天,或者執著世主,或者入水、入火等,此非生天之因,可是他執著這個是生天之因。所依蘊,就是戒、禁所依的這個五蘊身。所說的清淨,就是說這樣子去做,馬上就可以得到清淨。所說的解脫,就是說以這一種方法,可以解脫煩惱。所說的出離,就是因這種戒、禁,可以出離生死。這種戒禁取是徒然的、毫無意義,弄得辛辛苦苦,自己苦痛得很,仍是沒有結果的。所說的無果唐勞,這是沒有結果的,因為這不能夠得清淨、不能得解脫、不能得出離,徒然的。
2)什麼是無明?就是癡,不僅沒有智慧,還能障礙智慧。對業、果、諦、寶這四種事情沒有智慧、不瞭解。無明有兩種,一種叫俱生無明,一種叫分別無明。什麼是俱生,與生俱來,生來就有的,是一種本能、先天。什麼是分別?應該叫分別起,這種無明是依人類的知識分別而起,而與真正的道理不合,就叫做分別無明。又欲界的貪、瞋、癡叫做三種不善根,欲界中一切不善的心,都是從貪、瞋、癡這三種引發起來。現在把貪、瞋、癡分成三類,一種叫俱生,一種叫不俱生,一種叫分別所起。什麼是俱生?是與生俱來,連禽獸乃至一個小小的小動物都有,一切眾生都有。什麼是不俱生呢?如果現在起來的心與貪相應,有貪心、有愛心的時候,就沒有瞋心;假使瞋心起來的時候,貪也不會有,這一類叫做不俱生。什麼是分別所起呢?與見相應的貪、瞋、癡,就是分別所起。無明起什麼作用呢?無明引起兩類情形。一類,虛妄決定。「是這樣!」其實是糊里糊塗的決定,錯誤的決定,虛妄的決定,因為他無知,沒有正確的理解。另一類,「這樣嗎?那樣嗎?」「這樣也不是、那樣也不是,究竟是什麼?」心裡疑疑惑惑的,心裡不定,這也是從無知而來的。
3)什麼是觸?以三和合的分別為體性。什麼是三和合?心理作用要這三個合起來才能發生,所以就叫根、境、識三和合。眼、色、識,是以眼做譬喻舉例,眼根見色境,起眼識。同樣的其餘識要生起來,都要根、境、識三個和合的時候,就有心理作用。這裡觸有二種看法?第一種,根、境、識三個和合起來生觸。第二種,觸能夠使根、境、識這三種發生關連。因為根、境、識發生關連,能夠生起分別來。觸的體性是什麼?以分別為體性,從根、境、識三和合而有的一種分別作用。觸有什麼特別用處呢?有觸,就有受。所以,觸是作為受的所依。受依靠觸而生起,這是觸的作用。
4)什麼是受蘊?受有三種。哪三種?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什麼是樂受?假使說這個要失掉、要沒有的時候,他希望還是有,希望不要離開,這個就是樂。什麼是苦受?假使說這個生起來的時候,感覺討厭、頂好不要,希望分離、別離,這個就是苦。什麼是不苦不樂受?就是對這二種欲都沒有,也不希望有,也不希望沒有,也沒有和合欲,也沒有乖離欲,這就是平等的不苦不樂受。什麼是受?就是這個心(識)去領納境界。
5)什麼是我慢?在這個五取蘊上,可能執著色是我,或者是受是我,或者是想是我、行是我、識是我,隨便執著一種是我。或者是色是我所,或者是受是我所,在五蘊之中,隨便執著一種是我所。因我而生起的慢,普通叫自尊心,就是好像自己比別人好,自己要尊重自己的心理,這就是我慢,不為什麼,就是為了我。
6)什麼是意言?言,就是名字,一切的名句。說話的時候,一定要有名句,沒有名句就不能說話,所以,用名句詮顯一切法,義是所詮。意,是心,能分別一切法義。言,能詮顯一切法義,心能分別一切法義;能分別一切法義和能詮顯一切法義是相似,所以叫做意言。或者用名言說話,來詮顯一切法義,而現在內心在思惟一切法義,不是說出來話,所以叫做意言,它們是相似的。或是,意言就是意識,它以名言分別為自性,以名言分別的作用,而成為認識,所以叫意言。
7)什麼是分別?思量、識別種種事與道理,這是心心所的自己本身的特性作用,因此,分別就是心心所的不同名稱。
Cs46
I.宿命智
[經文] 若沙門、婆羅門,以宿命智自識種種宿命,已識,當識、今識,皆於此五受陰已識、當識、今識。我過去所經,如是色,如是受,如是想,如是行,如是識。
[論說] 由三種相,善說法者、惡說法者,於等事中宿住隨念,當知染、淨有其差別。何等為三?謂惡說法者宿住隨念,於彼諸行自相、共相不如實知,便於諸行或全計常,或一分常,或計非常,或計無因。善說法者宿住隨念,如實知故,無邪分別,是名第一二念差別。T30,795a
[解]由三種相貌,善說法的佛法與惡說法的外道,對於平等的五蘊事中,宿住隨念,應當知道雜染、清淨有他的不同。哪三種?就是惡說法的外道的宿住隨念,對於彼五蘊諸行的自相、共相,不能如其真實知道,就對於五蘊諸行,或是全部計度為常,或是一部分是常,或是計度為非常,或是計度為無因。善說法的佛法的宿住隨念,因為如其真實知道的緣故,沒有錯誤的分別,這稱為第一種善說法的佛法與惡說法的外道,這二個宿住隨念的差別。
II.三世
[經文] 諸比丘!彼多聞聖弟子,於此色受陰,作如是學:我今為現在色所食,過去世已曾為彼色所食,如今現在。復作是念:我今為現在色所食,我若復樂著未來色者,當復為彼色所食,如今現在。作如是知已,不顧過去色,不樂著未來色,於現在色生厭、離欲、滅盡,向滅。
[論說] 又惡說法者,隨依何定發宿住念,不能如實了知是苦,便生愛味;由愛味故,於過去行深生顧戀,於未來行深生欣樂,於現在行不能修行厭、離欲、滅。善說法者,當知一切與彼相違,是名第二二念差別。T30,795a
[解]又,惡說法的外道,隨順他依照何種禪定引發宿住隨念,不能夠如其真實了知是過去五蘊是苦,就生起愛味。由於愛味的緣故,對於過去諸行,深深地生起顧戀;對於未來諸行,深深地生起欣求樂著;對於現在諸行,不能修習行向厭、離欲、滅。善說法的佛法,應當知一切與彼外道互相違背,是名第二種二念的差別。
III.減、退、滅、捨
[經文] 減而不增,寂減而住;退而不進,寂退而住;滅而不起,寂滅而住;捨而不取,不生繫著。
[論說] 又惡說法者,如是邪行,四種雜染所雜染故,能感後有。何等名為四種雜染?一、業雜染,二、見、我慢纏雜染,三、愛纏雜染,四、彼隨眠雜染。若諸新業造作增長,若諸故業數數觸已而不變吐,是名業雜染。若於諸行,邪分別起薩迦耶見,於他有情,以諸沙門、婆羅門等與己挍量,謂自為勝、或等、或劣,是名見、我慢纏雜染。於內於外所起貪欲,於愛行中應知其相,是名愛纏雜染。於相續中,見、我慢、愛三品麤重常所隨逐,是名彼隨眠雜染。如是四種,總攝為二:謂業,煩惱。煩惱復二:纏及隨眠。於諸行中,先起邪執,後生貪著。由此二種增上力故,雖復有餘煩惱雜染,而但取此。爾所煩惱於諸行中,不挍量他,自起邪執,說名為見;挍量於他,說名我慢。如是邪執,是無明品。由此為先,發起貪著,名為愛品。由此二種根本煩惱,於生死中流轉不絕。若善說法毘奈耶中正修行者,能斷如是四種雜染,於現法中能般涅槃;又由此故,能住究竟圓滿涅槃。若不爾者,尚不能住彼分涅槃,何況究竟!是名第三二念差別。又於此中,見及我慢,說名高視,愛說名煙。何以故?於諸行中,為見、我慢所覆障者,不如實知其性弊劣諸行體相,於人、天身及彼眾具,謂為高勝,是故彼二說名高視。愛猶如煙,令心擾亂不得安隱,是故名煙。T30,795a
[解]又惡說法的外道,這樣錯誤的心行,因為四種雜染所雜染的緣故,能感招後有。
1)什麼是四種雜染?一、業雜染,二、見、我慢纏雜染,三、愛纏雜染,四、彼隨眠雜染。第一種,業雜染。若是種種新的業造作,之後屢屢再作,令其增長。若是種種過去的業,數數觸動之後,但是尚未轉變、捨棄,這些都是業雜染。第二種,見、我慢纏雜染。若是對於五蘊諸行,錯誤地分別,生起薩迦耶見,生起這樣的見解之後,對於其他有情,譬如用種種的沙門、婆羅門等,與自己作比較,來稱量,就會認為自己比較殊勝,或是自己與對方相等,或是自己比對方低劣,這樣稱名為見、我慢纏雜染。第三種,愛纏雜染。對於自己本身,或是對於自己以外的人,所生起的貪欲,在貪愛的內心活動中,應該知道他的相貌,這稱為愛纏雜染。第四種,彼隨眠雜染。在身心前後連續無間斷中,恆常為見、我慢、愛三種品類麤重隨眠所跟隨、追逐,這稱為名彼隨眠雜染。
2)這四種,整體可歸納為二種,就是業與煩惱。煩惱又可分二種,纏及隨眠。在五蘊諸行中,首先生起錯誤地我執,之後生起貪著。由於這二種強大力量的關係,雖然還有其餘的煩惱雜染,但是採取這二種。在這二種煩惱,若是對於五蘊諸行,不與其他人比較、稱量,僅是對自己生起錯誤的執著,這種情況,說為見。若是與其他人比較、稱量,說名我慢。這樣的錯誤執著,是屬於無明的類別。由此無明的類別為先生起,之後,才會發動、生起貪著,名為愛品。
3)由於無明品與愛品這二種根本煩惱,使令眾生在生死中流轉不能斷絕。若是在善說法毘奈耶中,能夠正確的修行的人,能夠斷除這樣四種雜染,在現世中能達到涅槃。又,由於斷除這樣四種雜染這個緣故,能夠安住在究竟圓滿的涅槃。若是不這樣斷除四種雜染的話,尚且不能夠安住於彼分涅槃,更何況究竟涅槃!是名第三二念差別。
4)又,在這裡當中,見及我慢,說名高視,愛說名煙。為什麼?在五蘊諸行中,為見、我慢所覆蓋障礙的人,不能如其真實的知道他們的體性是弊惡、下劣,這些是五蘊諸行自體的相貌。對於人、天身及彼眾多資具,認為高貴、殊勝,因此,見、我慢這二個,說為高視。愛猶如煙,令心擾亂,不得安隱,因此名為煙。
Cs47
I.信者-在家
[論說] 有二信者,而非稱當信者所作。何等為二?一、在家信者,信有涅槃,及一切行是無常性,然於諸行不觀過患,不厭離住,不知出離而受用之。T30,795b
[解]有二種信心的人,但是與信心者所應該作的事情不是相稱、不是適當。哪二種?一、在家的信心者,雖然相信有涅槃,以及一切行是無常性,然而對於諸行,卻不去觀察過患;內心不生起厭離,而安住於諸行中;不知出離而受用諸行。
Cs48
I.信者-出家
[經文] 信心善男子,正信非家出家,自念:我應隨順法,於色當多修厭住,於受、想、行、識多修厭住。
[論說] 二、捨離家法,趣於非家有淨信者,彼於涅槃不能安住猛利樂欲,不用此欲為所依止,常勤修習所有善法,於現法中不般涅槃。與此相違,應知稱當信者所作。T30,795b
[解]二、捨離在家的事情,趣向沒有家,有清淨信的人,他對於涅槃不能夠安住在猛利歡喜、欲求,不用這個欲求作為所依止的地方,不能常常的精勤修習所有善法,所以,在現在的生命體中,不能般涅槃。與這個互相違背,應該知道與信心者所應該作的事情是相稱、適當的。
Cs49
I.生、滅
[經文] 爾時、世尊告尊者阿難曰:若信心長者、長者子來問汝言:於何等法知其生、滅?汝當云何答乎?阿難白佛:世尊!若有長者、長者子來問我者,我當答言:知色是生、滅法,知受、想、行、識是生、滅法。
[論說]於內法中,略有二種具聰明者,若有淨信或諸外道來請問時,能無亂記,謂依中道。於諸行中問生、滅時,不增有情,不減實事,唯於諸行安立生、滅,不亂而記。若立有情有生、有滅,是名一邊,謂增益邊。若立生、滅都無所有,是第二邊,謂損減邊。唯於諸行安立生、滅,是名中道,遠離二邊。是故若能如是記別,為善記別,如來所讚。T30,795c
[解]在內法中,簡略地說有二種具足聰明的人,哪二種?對於諸行生滅,以及對於修習梵行,能正確的說明,不增不減。若是有清淨信心的佛教徒,或是眾多的外道來請問的時候,能夠沒有錯亂的說明,就是依照中道來回答。
1)在五蘊諸行中,提問生、滅的時候,回答的時候,不增益諸行中有真實的我,對於緣起的五蘊,不能說沒有。只是對於諸行,安立生與滅,沒有錯亂而說明。如果在五蘊諸行中,安立有一個我,有生、有滅,是名一邊,就是增益這邊。若是五蘊諸行中,安立生、滅都無所有,是第二邊,就是損減這邊。只是對於諸行,安立生與滅,這名為中道,遠離增益、損減這二邊。因此,若是能這樣的記別,就是善巧的記別,為如來所稱讚。
Cs50
I.修諸梵行
[論說] 或復有言:何因緣故乃於沙門喬答摩所修習梵行?若得此問,應如前說,遠離增益、損減二邊,依中道記,名不亂記。若謂有情修習染、淨,是名一邊,謂增益邊。若謂一切都無修習,是第二邊,謂損減邊。若為諸行厭、離欲、滅而修習者,是名中道,遠離二邊。是故此記名不亂記,名為善記,當知此記諸佛所讚。T30,795c
[解]或是還有人說:為何因?為何緣?乃於沙門喬答摩的地方,修習梵行?若是遇到這樣的質問,應該如同前面所說,遠離增益、損減這二邊,依照中道作明確的說明,名為不亂記。若是認為有一個我,能修習染污、清淨,這是一邊,就是增益邊。若是認為一切都沒有能修習,這是第二邊,就是損減邊。若是為了對於諸行生厭、離欲、滅而修習的話,就名為中道,因為遠離二邊。因此,若是能這樣的記別,就是善巧的記別,為如來所稱讚。
Cs51-52
I.不壞法
[經文]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今為汝說壞、不壞法,諦聽!善思,當為汝說。諸比丘!色是壞法;彼色滅、涅槃是不壞法。
[論說] 法有二種:一者、有為,二者、無為。此中有為是無常性,三有為相施設可得:一、生,二、滅,三、住異性。如是三相,依二種行流轉安立:一、依生身展轉流轉,二、依剎那展轉流轉。依初流轉者,謂於彼彼有情眾同分中,初生名生;終沒名滅;於二中間嬰孩等位立住異性,乃至壽住說名為住;諸位後後轉變差別,名住異性。依後流轉者,謂彼諸行,剎那剎那新新而生,說名為生;生剎那後不住名滅;唯生剎那住故名住。異性有二,一、異性異性,二、轉變異性。異性異性者,謂諸行相似相續而轉。轉變異性者,謂不相似相續而轉。非此異性離住相外別體可得,是故二種總攝為一,施設一相。與此相違,應知常住無為三相。T30,795c
[解]法有二種,一者、有為,二者、無為。在這裡,有為是無常的體性,三種有為的相貌,可以由語言的施設可得。哪三種相貌?一、生,二、滅,三、住異性。這樣三種相貌,是依照二種行的流轉而安立。哪二種?一、依生身展轉流轉,二、依剎那展轉流轉。
1)依照生身展轉流轉,就是在各式各樣的有情眾同分中,最初開始生起,名為生。最後死沒,名為滅。在這生、滅這二個中間,就是嬰孩等的階段,建立住異性。一直到壽命安住的階段,說名為住。眾多的階段,後來與再後來轉變是不同,名為住異性。
2)依照剎那展轉流轉,就是那個五蘊諸行,每一剎那的生起都是新的,下一剎那的生起都是新的,說名為生。生起這一剎那之後,不會停住,名為滅。只有生起這一剎那的停住,因此名為住。異性有二種,哪二種?一、異性異性,二、轉變異性。什麼是異性異性?就是五蘊諸行前後相似,相續而轉。就是尚未死亡之前,前後相同類似生滅,但是每一剎那都不一樣。什麼是轉變異性?就是前後不相似,相續而轉。就是命終之後,從這個生命體生到不相同的生命體。不是說這個異性,是離開住的相貌之外,另外有不同的自體可得,因此,住、異性這二種總攝為一,施設為一種相貌。與此有為三種相貌違背,應該知道就是常住無為三相。
II.鬱低迦修多羅
[解說] 漢譯的增壹阿含經,沒有此經。印老推斷:這不是有部誦本,而是大眾部末派,流傳於北方的契經。
[論說]應知修集涅槃資糧,略有三障:一者、依廣事業,財寶具足,多行放逸。二者、無善知識方便曉喻。三者、未聞正法,未得正法,忽遇死緣,非時夭沒。與此相違,當知無障亦有三種。又諸聖者將欲終時,略有二種聖者之相;謂臨終時諸根澄淨,蒙佛所記。由三種相,佛為過世一切聖者記別聖性,種性滿故,但記物類。我已了知法及隨法者,法謂正見前行聖道;言隨法者,謂依彼法,聽聞他音、如理作意。又我未曾惱亂正法所依處者,謂為此義如來告命,及為此義有所宣說,乃至為令諸漏永盡;彼由此故,已得盡漏。T30,796a
[解]1)應該知道修習、積集涅槃的資糧,簡略地說有三種障礙,哪三種?一者、依於廣大的事業,所以財寶具足,多行於放逸。二者、沒有善知識善巧方便的使他了解。三者、尚未聽聞正確的法,尚未得到正法,忽然遇到死亡的因緣,在不是適當的時候夭折死沒。與這個互相違背,應當知道沒有障礙,也有三種。
2)又,眾多的聖者臨近死終的時候,簡略地說有二種聖者的相貌。哪二種?
第一、就是臨近命終的時候,信等五根已得四證淨,能得澄渟潔淨。
第二,蒙受佛所記別,就是佛為這個人分別他將來的果相。由於三種因相的緣故,佛為過去世的一切聖者,記別是聖性,哪三種因?一、證淨記別,就是預流果,因為得見道,四證淨的關係。二、喜處記別,就是一來果,將要得到根本定,已領受微少的喜悅的關係。三、隨念記別,就是不還果,已經得到根本定,能現前見到眾多的天人,與梵天的天人互相對話,因此,隨念所追求各自的功德尚未圓滿的緣故。種性滿故,阿羅漢修果圓滿的關係,住有餘依涅槃界中,有能發趣無上菩提的人,要增壽行,方能成辦。世尊多分依此密意說言:物類善男子,若有善修四神足已,能住一劫,或餘一劫。所以說但記物類。
3)經文說:我已了知法及隨法。什麼是法?就是以正見為前面而行的八聖道。什麼是隨法?就是依於彼八聖道這個法,聽聞他人說法的聲音,如其所說的道理作意、觀察。
4)經文說:又我未曾惱亂正法所依處。謂為此義如來告命,及為此義有所宣說,乃至為令諸漏永盡;彼由此故,已得盡漏。
1.[經文] 以色無常故,於色有病,有苦生,亦得不欲令如是,不令如是。
[論說]隨順樂處諸行,與無常相共相應故,若至苦位,爾時說名損惱迫迮;若至不苦不樂位,爾時方於行苦名苦迫迮;若不至彼位,便應畢竟唯順樂受,勿至餘位。T30, 793a
[解]隨順樂的地方的五蘊諸行,與無常的相貌共同相順、相和的緣故。若是樂到達苦惱的階段,那個時候,說為損惱逼迫。若是樂到達不苦不樂的階段,那個時候,方才對於行苦,名為苦逼迫。若是不到達彼苦、行的階段,就應該畢竟唯獨隨順樂受,不可到達其餘的階段。
2.[經文] 以色是苦,以色是苦故,於色病生
[論說] 又生、老等法所隨諸行,皆悉是苦,彼若至疾病位,說名損惱迫迮;若至生等苦位,名苦迫迮;若不至彼位,於諸行中生等苦因之所隨逐,勿至果位。T30, 793a
[解]又,生、老等事情所跟隨的五蘊諸行,全部都是苦,彼五蘊諸行若是到達疾病的階段,說名損惱迫迮。若是到達生等苦的階段,名為苦迫迮。若是不到達彼病、生等的階段,在五蘊諸行中,為生等苦因之所隨逐,不會到達果的階段。
3.[經文] 以色無我故,於色有病、有苦生
[論說] 又本性諸行,眾緣生故,不得自在,亦無宰主。若有宰主,彼一切行雖性無常,應隨所樂流轉不絕,或不令生,廣說乃至於死。T30, 793a
[解]又,從本來的體性來說,五蘊諸行,因為是眾多的因緣所生起的緣故,不得自在,也沒有無宰主。若是有宰主,彼一切行雖然自性是無常,應該隨著所高興的處所,流轉不斷,或是不令生,廣說乃至於死。
Cs35
I.教誡
[經文] 爾時、世尊知彼心中所念而為教誡:比丘!此心,此意,此識;當思惟此,莫思惟此,斷此欲,斷此色,身作證具足住。
[論說]當知由三分故,攝受圓滿涅槃:一、由隨順教授故,二、由正觀察一切行故,三、由永斷一切煩惱故。隨順教授者,謂記說、教誡神變所攝。如來隨欲記說彼心,由自定意,以三行相遍照他心:若展轉久遠滅心,若無間滅心,若於現在所緣轉心。從定起已,隨念分別,思惟定內所受他心,如其所受即如是記:汝有如是心,謂久遠滅者;如是意,謂無間滅者;如是識,謂現在者。此據種類,不據剎那。即以如是記說神變為依止故,於其三處而為教誡:一、於行處現前境界,開許如理作意,遮止不如理作意;二、於住處,遮止不正尋思,開許正尋思;三、於止觀勤修行處,開許令斷未斷諸行,及令煩惱永得離繫而證涅槃。如是宣說,令從三處諸隨煩惱心得清淨,謂從行處、住處、依處。又正觀察過去未來現在諸行,名正觀察一切諸行。T30,793b
[解]應當知道由於三部分的緣故,攝受圓滿涅槃。哪三分?一、由隨順教授故,二、由正觀察一切行故,三、由永斷一切煩惱故。
1)什麼是隨順教授?
a)就是屬於記說、教誡神變。如來隨順想要記說彼心,由自己禪定的意,以三種行相周遍照了他人的心。哪三種?一、若是展轉久遠滅心,就是在過去世無量多劫已經消滅的心。二、若無間滅心,前生中所有的眾多心。三、若於現在所緣轉心,現在這一生所生起的心。
b)從禪定起來之後,隨著憶念分別,思惟定內所領受他人的心,如同其所領受,就這樣說明:你有這樣的心,就是久遠滅。這樣的意,就是無間滅。這樣的識,就是現在。這是根據種類,不是根據剎那的差別而說。
c)就是以這樣的記說神變為依止的緣故,對於其三種地方而為教誡。哪三種?
一、對於行處的現前境界,開許如理作意,遮止不如理作意。
二、對於住處,遮止不正確、不合道理的尋思,開許正確、合道理的尋思。
三、對於止觀勤修行處,開許令斷尚未斷的五蘊諸行,及令煩惱永得離繫,而體證涅槃。這樣宣說,使令他人,從三種地方的眾多隨順煩惱,內心得以清淨,就是從行處、住處、依處。
2)又,正確、合理的觀察過去、未來、現在五蘊諸行,名為正觀察一切諸行。
[參考]瑜伽師地論卷27:
復有諸相圓滿教授。其事云何?謂由三種神變教授,三神變者 :一、神境神變;二、記說神變;三、教誡神變。由神境神變,能現種種神通境界,令他於己生極尊重;由彼於己生尊重故,於屬耳聽,瑜伽、作意,極生恭敬。 由記說神變,能尋求他心行差別。 由教誡神變,如根、如行、如所悟入,為說正法,於所修行能正教誡。故三神變能攝諸相圓滿教授。
[解]還有眾多相貌圓滿的教授,那件事是什麼情形呢?就是由三種神變教授,哪三?一、神境神變,二、記說神變,三、教誡神變。這是圓滿的教授。
1)什麼是神境神變?就是能現種種神通境界。神境,就是不可思議境界,由神通變化。通,就是無障礙,不可思議、無障礙的境界,比如說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神足通。神境神變,指神足通。現出來神通的時候,就會令學者對於現神通的人生出來極大地尊重心。由彼於己生尊重故,他就會心裡面不散亂,他的耳就會注意教授者的音聲,聽受他怎麼教授修止觀、要怎麼作意。對於所學習的佛法生極大的恭敬心。
2)什麼是記說神變?就是有他心通,這位尊重、似尊重的阿闍黎、親教師,能夠尋求學者的心行差別,你的內心在想什麼,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他完全明白你心裡的變化,然後能夠記說你的事情。
3)什麼是教誡神變?由於教誡神變,如根如行如所悟入為說正法,於所修行能正教誡。
如根,如,就是隨順。隨順學者的根性,是利根,或是鈍根。如行,隨順他能夠這樣修行,他的堪能性有麼多。如所悟入,隨順他的智慧,他能悟入到這個程度。為說正法,這樣為他宣說修學的聖道。於所修行能正教誡,對於學者所修行、所需要,你能夠恰到好處地教誡他。這位善知識具足這三種神變,他就是能夠成就諸相都圓滿,就是教授所需要的功德他都圓滿。這裡的相,是聖德的相貌,都圓滿地具足。
III.漏、害、熾然、憂惱
[經文] 如是知已,緣彼色生諸漏、害、熾然、憂惱,皆悉斷滅。斷滅已無所著,無所著已安樂住,安樂住已得般涅槃。
[論說] 又有三漏;三漏為先而有欲害;欲害為先而有尋思熱惱;尋思熱惱為先而有追求憂惱,如是一切皆永斷故,說名永斷一切煩惱。如是定住心善解脫,無相樂住無恐怖時,於現法中名入圓滿般涅槃數。T30,793b
[解]又有三種漏,就是欲漏、有漏、無明漏。以三漏為首為先,而後有欲害。以欲害為先,而後有尋思的熱惱。尋思的熱惱為先,而後有追求的憂惱,這樣一切的諸漏、害、熱惱、憂惱全部都永遠斷盡的緣故,說為永遠斷盡一切煩惱。這樣決定住於心善解脫,無有我相安樂而住,沒有恐怖的時候,在現在的生命體中,稱為進入圓滿般涅槃的範圍。
[參考]三漏,謂欲漏、有漏、無明漏。欲漏,就是外門流注,眼耳鼻舌身意不能夠內斂,就是向外攀緣,向外看色聲香味觸。有漏,是內門流注,非佛教徒修學禪定成就,內心裏面有愛、見、慢。愛著禪定的三昧樂,有我見或者常見、斷見、各式各樣的邪知邪見,使令他不能與聖道相應,所以叫做有漏。無明漏,就是欲漏、有漏的依止處。因為有無明,才有欲漏、有漏,不明白一切法是緣起,畢竟空。無始劫來使令光陰都空過,就是這無明的關繫。
IV.心、意、識的相關資料
[參考]1.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72,T27, 371b:
復有說者:心、意、識三亦有差別,謂名即差別,名心,名意,名識,異故。復次,世亦差別,謂過去名意,未來名心,現在名識故。復次,施設亦有差別,謂界中施設心,處中施設意,蘊中施設識故。復次,義亦有差別,謂心是種族義,意是生門義,識是積聚義。復次,業亦有差別,謂遠行是心業。如有頌曰:能遠行獨行,無身寐於窟,調伏此心者,解脫大怖畏。前行是意業。如有頌曰:諸法意前行,意尊意所引,意染淨言作,苦樂如影隨。續生是識業。如契經說:入母胎時,識若無者,羯刺藍等不得成就,故知續生是識業用。復次,彩畫是心業。如契經說:苾芻當知!諸傍生趣由心彩畫,有種種色。歸趣是意業。如契經說:苾芻當知!如是五根各別所行各別境界,意根總領受彼所行境界,意歸趣彼作諸事業。了別是識業。如契經說:苾芻當知!識能了別種種境事。復次,滋長是心業,思量是意業,分別是識業。脇尊者言:滋長、分割是心業,思量、思惟是意業,分別、解了是識業。應知此中滋長者是有漏心,分割者是無漏心;思量者是有漏意,思惟者是無漏意;分別者是有漏識,解了者是無漏識。心意識三是謂差別。
[解]1)還有人說:心、意、識三也是有不同,就是名字就是差別,名為心,名為意,名為識,不同的緣故。
2)還有,時間也有不同,已經過去,稱為意。尚未到來,名為心。現在,名為識故。
3)還有,語言的施設、建立也有不同,就是十八界中,施設為心。十二處中,施設為意。五蘊中,施設為識的緣故。
4)還有,意義也有不同,心是種族的意義,意是生長的門戶的意義,識是積聚的意義。
5)還有,業也有不同,
a)遠行是心的業用。如頌曰:能遠行獨行,無身寐於窟,調伏此心者,解脫大怖畏。
b)前行是意的業用。如有頌曰:諸法意前行,意尊意所引,意染淨言作,苦樂如影隨。
c)續生是識的業用。如契經說:入母胎時,識若無者,羯刺藍等不得成就,故知續生是識業用。
6)還有,a)彩畫是心的業用。如契經說:苾芻當知!諸傍生趣由心彩畫,有種種色。
b)歸趣是意業。如契經說:苾芻當知!如是五根各別所行各別境界,意根總領受彼所行境界,意歸趣彼作諸事業。
c)了別是識業。如契經說:苾芻當知!識能了別種種境事。
7)還有,滋長是心業,思量是意業,分別是識業。脇尊者言:滋長、分割是心業,思量、思惟是意業,分別、解了是識業。應知此中滋長者是有漏心,分割者是無漏心;思量者是有漏意,思惟者是無漏意;分別者是有漏識,解了者是無漏識。心意識三是謂差別。
2.阿毘達磨俱舍論,卷4,T29, 21c:
集起故名心,思量故名意,了別故名識。復有釋言淨不淨界種種差別故名為心,即此為他作所依止故名為意,作能依止故名為識。故心意識三名所詮義雖有異而體是一。
[解]1)因為,能積集、生起,叫作心。因為,能思惟、度量,叫作意。因為,能了別所緣境,叫作識。
2)還有論師解釋說:因為淨、不淨,就是善與不善性有種種不同,叫作心。就是這個心能作為其他法的依止的地方,叫作意。若是這個心作為能依止,叫作識。所以,心、意、識三種名稱所要詮釋的意義,雖有不同,但是它們的自體是同一個。
cinotīti cittam / manuta iti manaḥ /vijānātīti vijñānam /citaṃ śubhāśubhair dhātubhir iti cittam /tad evāśārayabhūtaṃ manaḥ /āśritabhūtaṃ vijñānam ity apare /yathā cittaṃ mano vijñānam ity eko 'rthaḥ/
cs36
I.自洲
[經文]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住於自洲,住於自依,住於法洲、法依,不異洲、不異依。
[解說] Attadīpā, bhikkhave, viharatha attasaraṇā anaññasaraṇā, dhammadīpā dhammasaraṇā anaññasaraṇā. s.22.43諸比丘!你們應以自為洲,以自為依,不以其他為依而住;以法為洲,以法為依,不以其他為依而住。[註解書:Ko panettha attā nāma? Lokiyalokuttaro dhammo.此中什麼稱為自?世間、出世間法。]
[參考] 1.有二種契經:一、因請而說,二、不因請說。因請說者,謂若有補特伽羅,由此諸行相教而調伏者,因彼請故,為轉如是諸行相教。不因請說者,謂若於彼多百眾中,以無量門作美妙說;或為大師近住弟子阿難陀等作如是說,為令正法得久住故。T30,793b
2.又依三法,依止自義,名住歸依;依止他義,名住洲渚。何者為三?一、依內如理作意為先,法隨法行;二、依佛聽聞所說正法;三、依親近正法內善士,不依親近餘正法外一切外道諸不善士。如是三法,當知顯示人中四種多所作法:謂親近善士,聽聞正法,如理作意,法隨法行。T30,793c
[解]1.有二種契經。哪二種?一、因請而說,二、不因請說。
1)什麼是因請而說?就是若是有人,由這個五蘊諸行的相貌教法而能調伏的人,因為他的請求的緣故,為他宣說蘊、處、界、緣起、處非處、念住相應這樣的諸行相教。
2)什麼是不因請而說?就是若是在那些許多百的大眾中,以沒有限量的法門,作美妙的宣說。或是為大師的近住弟子阿難陀等,以沒有限量的法門,作美妙的宣說,為了使令正法,得以長久安住的緣故。
2.又,依照三種法,若是依止自義,名為住於歸依。若是依止他義,名為住於洲渚。什麼是自義?就在現在的生命體中,體證涅槃。或是在未來世中,能往生到人天善趣。什麼是他義?為了想要利益無量眾生,為了想要令無量眾生安樂。 哪三種?
一、依據自己的如理作意為首先,之後,法隨法行。譬如依照諸有情的惡業的果報,要如理思惟,思惟眾生作惡事,受惡報這件事。什麼是法隨法行?就是修八正道。第一個法是涅槃,第二個隨法是八正道,修八正道能得涅槃,所以叫法隨法行。
二、依於佛,聽聞佛所說的正確的道理。
三、依靠、親近正法內的善知識,不要依靠、親近其餘正法之外,一切外道的眾多不是善知識。這樣這三種法,應當知道是要明顯宣示,在人趣中,有四種事情是應該多多的去作,就是親近善士,聽聞正法,如理作意,法隨法行。
[參考]聞所成地:又有四種證預流支。一、於說法師及教授者,能善承事,無所違犯;二、無倒聽聞師所說法,及教授法;三、於所聞法能正思惟及善通達;四、成辦所修。
[解]又有四種,是體證預流果的支分,是在因地上說,有這樣的因就會得須陀洹果。哪四種?
一、親近善知識。於講說佛法的軌範法師,及教授和尚,能夠稟承他的意旨去做事,能夠沒有違犯於他,沒有觸惱他,這是親近善知識。
二、聽聞正法。聽善知識對大眾說法及個別教授法的時候,不要顛倒他的意思。
三、如理作意。對所聽聞的佛法,還要進一步專精思惟,能夠通達無礙、無疑。
四、法隨法行。由止觀的努力修行,成辦所修行的目標。
II. 有色,因色繫著色
[經文] 比丘!有色,因色繫著色,自觀察未生憂、悲、惱、苦而生,已生而復增長廣大。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比丘!頗有色常、恆、不變易、正住耶?答言:不也,世尊!佛告比丘:善哉!善哉!比丘!色是無常,若善男子知色是無常已,變易、離欲、滅、寂靜、沒。從本以來,一切色無常、苦、變易法,知已,若色因緣生憂、悲、惱、苦斷。彼斷已無所著,不著故安隱樂住,安隱樂住已名為涅槃。
[解說]Tesaṃ pahānā na paritassati, aparitassaṃ sukhaṃ viharati, sukhavihārī bhikkhu ‘tadaṅganibbuto’ti vuccati.s.22.43令斷彼等故不取,不取故樂住,稱此樂住比丘已得彼分涅槃。[註解書:Tadaṅganibbutoti tena vipassanaṅgena kilesānaṃ nibbutattā tadaṅganibbuto.所謂彼分涅槃,是因彼觀支,煩惱息滅。]
[論說] 1.復由三緣及五種相,當知證得彼分涅槃。何等三緣?一、遍知苦故,二、深見一切隨順苦行諸過患故,三、超過愁等一切苦故。云何五相?
一、知苦種類相交涉時發生愁等,是名於彼遍知自性。
二、知有種子彼法得生,是名於彼遍知因性。
三、知自所行所知境界,是名於彼遍知緣性。
四、隨觀執著我所及我,皆是能順眾苦諸行,是名於彼遍知行性。
五、隨觀三世欲界所繫諸行過患,能斷一切愁等諸苦。
當知由此三緣、五相,獲得如是彼分涅槃。T30,793c
[解]還有由三種緣,以及五種相貌,應當知道體證得到彼分涅槃。
1)哪三種緣?一、周遍了知苦的緣故,二、深深的見到一切隨順苦的有為法的眾多過患的緣故,三、超越、度過愁等一切苦的緣故。
2)什麼是五種相?
一、知苦種類相交涉時發生愁等,是名於彼遍知自性。
二、知有種子彼法得生,是名於彼遍知因性。
三、知自所行所知境界,是名於彼遍知緣性。
四、隨順五蘊諸行,而觀察的時候,執著為我所及我,都是能夠隨順眾多苦的五蘊諸行,這樣稱為對於彼苦周遍知道行性。
五、隨順五蘊諸行,觀察屬於三世欲界的五蘊諸行的過患,能夠斷除一切愁等眾多的苦。應當知道由這三種緣、五種相貌,獲得這樣的彼分涅槃。
2.瑜伽師地論,卷11,T30, 331a:
或復名為彼分涅槃,亦得說名差別涅槃。由諸煩惱一分斷故,非決定故,名彼分涅槃。非究竟涅槃故,名差別涅槃。
[解]或者說四靜慮,又名為彼分涅槃,也可以說為差別涅槃。什麼是彼分涅槃呢?由於成就色界四禪的時候,欲界煩惱中的現行這部分已經斷除,但是種子還在,因此不是決定的斷煩惱的緣故,這樣說為彼分涅槃。為何稱為彼分涅槃?因為與涅槃的寂靜相似。當煩惱不現行的時候,內心是寂靜的,這個寂靜和涅槃的寂靜有點相似,所以叫做彼分涅槃,真實的涅槃就叫做此分涅槃。色界四禪的煩惱還沒有清淨,不是究竟涅槃,和涅槃是不一樣的,所以叫做差別涅槃。
3.由可愛事無常轉變,悲傷心慼,故名為愁。由彼發言咨嗟歔欷,故名為歎。因此拊膺,故名為苦。內懷冤結,故名為憂。因茲迷亂,故名為惱。又以喪失財寶、無病、親戚等事隨一現前,創生憂惱,說名為愁。由依此故,次乃發言哀吟悲冤,舉身煩熱,名歎、苦位。過此愁歎身煩熱已,內燒外靜,心猶未平,說名憂位。過初日已,或二、三、五、十,日、夜、月,由彼因緣,意尚未寧,說名為惱。T30,793c
[解]1)a)由於可愛的事情無常,轉變,悲傷心戚,就叫做愁。
b)由於他發出來語言。恣嗟就是悲痛,發出來聲音。欷歔就是哭泣,故名為歎。
c)因為這樣,拍自己胸、打自己的身體,就叫做苦。
d)因為所愛的境界不能滿足,心裏面有恨,叫做憂。
e)有愁的苦惱,歎、憂、苦,種種的擾亂自己,使令自己智慧都失掉,所以叫做惱。
2)又,a)因為喪失財寶、喪失無病、喪失親戚等事情,隨著其中一項現在眼前,開始創造而生起憂惱,說名為愁。或是因為父母、兄弟、姊妹、師友死亡的緣故。或是因為親族滅亡,都城毀滅。或是因為財物、名位這一切都喪失。從自身的心中,發起猛利、剛獷、切心、奪命辛楚的苦受。他在那個時候,內心熱惱,就發起愁。
b-c)由於依賴這個愁的緣故,接著才發出言語,哀痛的嘆息,悲傷的冤屈,整個身體都是煩躁、熱惱,稱為歎與苦的階段。或是因為父母、兄弟、姊妹、師友死亡的緣故。或是因為親族滅亡,都城毀滅。或是因為財物、名位這一切都喪失。從自身的心中,發起猛利、剛獷、切心、奪命辛楚的苦受。他在那個時候,內心熱惱,就發起愁。由於這個愁的緣故,而傷心感歎說:苦哉!苦哉!我父、我母,廣說乃至我財、我位。為什麼在一天之間,忽然變成這樣的情況?其中所有的傷心怨嘆的言詞,種種語業,總名為歎與苦的階段。
d)經過這個愁、歎,整個身體都是煩躁、熱惱之後已,內在是燒惱的,外面是平靜的,內心猶然尚未平息,說為憂的階段。
e)經過第一天之後,或是第二、三、五、十日、夜,或是月,由這些因緣,內心尚未安寧,說名為惱。
Cs37
I.諍
[經文] 我不與世間諍,世間與我諍
[解說] Nāhaṃ bhikkhave lokena vivadāmi lokova mayā vivadati. s.22.94諸比丘!我不與世間諍,世間與我諍。
[論說] 由四因緣,如來不與世間迷執共為怨諍,然彼世間起邪分別,謂為怨諍。何等為四?一者、宣說道理義故,二者、宣說真實義故,三者、宣說利益義故,四者、有時隨世轉故。T30,794a
[解]由於四種因緣,如來不與世間迷惑真理,執著為實的人,共為違背、諍論,然而彼世間人生起不正確的分別,認為是違背而起諍論。哪四種因緣?一者、宣說道理義故,二者、宣說真實義故,三者、宣說利益義故,四者、有時隨世轉故。
II.如法語者
[經文] 若如法語者,不與世間諍。
[論說]此中如來依四道理宣說正法,如前所謂觀待道理,作用道理,因成道理,法爾道理,由此如來名法語者。如來終不故往他所求興諍事,所以者何?由諸世間,違返他義謂為自義,故興諍論;如來乃以一切他義即為自義,故無所諍。唯除哀愍令其得義,故往他所為說正法。而諸邪執愚癡世間顛倒,妄謂自義、我義而有差別,故興我諍。由此因緣,當知如來名道理語者。T30,794a
[解]1)在這裡,如來依照、遵循四種道理,宣說正確的法,如同前面所說的觀待道理,作用道理,因成道理,法爾道理。由於這四道理,如來名為依照法來說話的人。
2)如來終究不會故意前往他人所在的地方,希求、興起諍論的事情,為什麼?由於眾多世間人,因為違反他人的道理,就是自己的道理,因此興起諍論;如來乃是以一切他人的道理即是自己的道理,所以沒有所要諍論的事情。只有除了哀愍,使令他得到利益,才會前往他所在的地方,為他宣說正法。而眾多錯誤的執著、愚癡世間的人,顛倒虛妄認為自己的道理與如來所說的道理有差別不同,因此興起與我的諍論。由於這個因緣,應當知道如來名為依照道理來說話的人。
[參考]四道理
1.云何名為觀待道理?謂略說有二種觀待。一、生起觀待,二、施設觀待。生起觀待者,謂由諸因諸緣勢力生起諸蘊,此蘊生起要當觀待諸因諸緣。施設觀待者,謂由名身、句身、文身,施設諸蘊,此蘊施設要當觀待名句文身。是名於蘊生起觀待、施設觀待。即此生起觀待、施設觀待,生起諸蘊、施設諸蘊,說名道理瑜伽方便,是故說為觀待道理。
[解]什麼名為觀待道理?簡要的說,有兩種觀待。哪二種?一、生起觀待,二、施設觀待。
1)什麼是生起觀待?色受想行識諸蘊,原來沒有,後來有。怎麼有的呢?觀待,觀就是看、注意;待就是它所遭遇。看它遇見什麼因緣,然後它才能生起;它生起的情形要看它遇見什麼因緣,它才能生起。諸因、諸緣勢力生起諸蘊,就是各式各樣的因、各式各樣的緣的力量,然後這件事才能現起。此蘊生起要當觀待諸因諸緣,譬如說受蘊的現起,就是決定要看它所遇見的諸因諸緣,如果遇見美好的因緣,就會現出很如意的受,令他心情快樂;若是遇見不如意的因緣,苦惱的受就現起。
2)什麼是施設觀待?施設,就是安排。就是由名身、句身、文身,文就是字,名就是每一法都有名字,由各式各樣的名字組織起來就變成句,句子多就變成一篇文章。由名身、句身、文身,安排這叫作色蘊、這叫受蘊、這叫想蘊、行蘊、識蘊、這是苦、這是苦受、這是樂受、不苦不樂受,就是施設各式各樣的蘊的名言、名句。此蘊的施設,要當觀待名句文身,然後才有這個蘊的名字。是名於蘊生起觀待、施設觀待。有生起的觀待,諸蘊就現起來;有施設的觀待,就施設諸蘊的名句出來。這樣的生起觀待、施設觀待,它的道理是修瑜伽者的一種方法;從這裏思惟,就會明白諸法實相的道理,是故名為觀待道理。
2.云何名為作用道理?謂諸蘊生已,由自緣故,有自作用,各各差別。謂眼能見色、耳能聞聲、鼻能嗅香、舌能嘗味、身能覺觸、意能了法;色為眼境、為眼所行,乃至法為意境、為意所行。或復所餘如是等類,於彼彼法別別作用,當知亦爾。即此諸法各別作用,所有道理瑜伽方便,皆說名為作用道理。
[解]怎麼叫作用道理呢?由生起的觀待和施設的觀待,這兩種觀待,諸蘊現出來。由每一蘊它本身的緣,就會發出來本身的作用,各各是不一樣。
1)眼能見色,譬如說,前一生在佛前供光明燈,今生的眼睛就非常的好。若是前一生破壞別人的眼睛,今生得的眼睛就差勁。就是生起觀待,看你什麼因緣,現在得什麼眼睛。耳能聞聲,過去的生起觀待、施設觀待的因緣,今生得到耳朵,能聞聲音,譬如天耳通的人也能聞聲音,沒有天耳通也能聞聲音,但是彼此是不一樣。鼻能嗅香,
舌能嘗味,身能覺觸,意能了法,也都是這樣,不一樣。
2)現在說色聲香味觸法,為眼耳鼻舌身意的境界。譬如色,青黃赤白、長短方圓的這些境界,為眼睛的境界。為什麼是眼的境界呢?因為眼睛能在青黃赤白、長短方圓這些地方活動,認識這是青色、這是黃色、是白色、這是長的、是短的、是高的、是低的,你能活動;若是聲音,眼睛在聲音上不能活動,聲音不是眼的境界,因為眼識不能在那上活動,所以各有各的境界。乃至法為意境,法包括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一切法都是心的所緣境,五根、五識、五境都能夠為意根所緣境。為意所行,這個意能在那上活動。
3)前面說六根能發出來這種作用,乃至色聲香味觸法為眼耳鼻舌身意的所緣境,這也是它的作用。除了前面這兩種,還有剩餘其他的很多事情,每一樣事情也發出來各別不同的作用,當知也是這樣子。就是前面說的這些諸法,各別的不同的作用,它發出個作用是有道理,沒有道理這作用發不出來,這件事也是修瑜伽者的一個方法,從這裏觀察,也能得到諸法實相的道理,皆說名為作用道理。
3.云何名為證成道理?謂一切蘊皆是無常,眾緣所生苦、空、無我,由三量故如實觀察。謂由至教量故、由現量故、由比量故,由此三量證驗道理。諸有智者,心正執受、安置成立,謂一切蘊皆無常性、眾緣生性、苦性空性,及無我性。如是等名證成道理。
[解]怎麼叫做證成道理呢?
1)就是我們的生命體,有色蘊、受、想、行、識這麼多的蘊,都不是永久,都是在變,不能控制。為什麼它是無常呢?要變化呢?因為這一切的事情,都是眾多的因緣合和生起來,眾多的因緣也要變,所以眾緣所生法就非變不可。因為無常,所以就痛苦。苦,所以就是無我。苦怎麼是無我?我是自在的意思,就是我想要怎麼就怎麼,沒有人能影響我。現在苦惱來的時候,這個自在義還存在不存在?無我,所以就是空,這裡邊你所希望的如意的事情都沒有,叫做空。
2)佛雖然這麼說,還應該再觀察。怎麼觀察呢?由三種量,量就是標準,用這個做標準觀察無常、苦、空、無我。如實觀察,就是真實地,不可以馬虎地,要深入地觀察這個道理。三量是什麼呢?謂由至教量故,由現量故,由比量故。至教量,就是佛說的法語。至教,就是至極的教,就是最高深、最圓滿的這種教導,就是佛所說的法語,用佛說的法語來量一量、思惟。現量,就是現前的境界,就是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這五個識,它所接觸的境界,是真實有這回事;如果沒有這件事,前五識就不能接觸。比量,就由已經知道的事情來推論不知道的事情,也可以知道。由已知的數來推知未知的數,也可以推知這件事。若是得到一個消息,然後要用這樣的量觀察,是對不對?合乎真理,然後才能相信。
3)眾多有智慧的人,對佛說的這個正教量,這個至教量,能夠領受,執就是不容易失掉。經過一番的學習,能夠執受佛的至教量,觀察一切蘊是無常、苦、空、無我,這
樣執受,就能得到智慧。安置,佛說諸蘊是無常,在心裡面要思惟觀察,才能夠在心裡面,把無常的智慧栽培起來。成立,一切法是無常、苦、空、無我的這個道理,在心裡就有這樣的思想。或是說這三量你都能夠執受,然後能夠思惟觀察,在心裡面安置,栽培無常、苦、空、無我的智慧,最後智慧成立,心裡面有這個智慧。或是佛教徒對於佛說的話,有清淨的信心,明白這個道理,而不會有疑惑,叫做執受。在眼識、耳識乃至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從這裡面觀察,能引發出來佛法的正見,也就是智慧,就栽培很多的善法,修學戒定慧,叫做安置。經過智慧的比量,對無常、無我、苦、空的道理決了,沒有疑問地明了,叫做成立。心正執受配至教量,安置配現量,成立配比量。如是等名證成道理。
4.云何名為法爾道理?謂何因緣故即彼諸蘊如是種類,諸器世間如是安布?何因緣故地堅為相、水濕為相、火煖為相、風用輕動,以為其相?何因緣故諸蘊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何因緣故色變壞相、受領納相、想等了相、行造作相、識了別相?由彼諸法本性應爾、自性應爾、法性應爾,即此法爾,說名道理瑜伽方便。或即如是、或異如是、或非如是,一切皆以法爾為依,一切皆歸法爾道理,令心安住、令心曉了。如是名為法爾道理。
[解]怎麼叫做法爾道理?
1)就是說什麼原因即彼色受想行識諸蘊,就是這樣有色受想行識蘊,這麼多的類別?什麼原因我們居住的這個三千大千世界,就是這樣安布、排列?什麼理由會這樣子呢?
2)地大堅是它的相貌,水大濕是它的相貌,火大煖是它的相貌,風大輕動是它的相貌,什麼理由是這樣子呢?
3)諸蘊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為什麼這樣?色受想行識都是剎那剎那變動;一切有為法、一切無為法中都沒有我;一切聖人所證悟的涅槃,沒有生死的流轉,沒有惑業苦的流動,都寂靜,為什麼會這樣?
4)生理上的色、外器世間的色,都有變壞相,都是有變動,破壞。受蘊,就是眼耳鼻舌身意領納外邊的境界。想就是等了相,等就是平等,所有的事情與他接觸,識都會明了他的相貌。行是造作相,就是希圖成就一件事要採取行動。識是了別相,受想行也都有了別相,但是它有各別不同的了別相,識的了別相是通於一切都有識。為什麼會這樣?
5)由彼這個器世間的諸法,乃至到地水火風所有到最後五蘊相,那個法的本性就是那樣,沒有什麼理由。法爾,本來就是這樣子,自然就是那樣子。本性應爾,本來就是這樣,從來就是這樣子。自性應爾,就是不需要別的因緣,本身就是這樣。法性應爾,就是心法也好、色法也好,所有的一切法,法的本性就是這樣。就這個法爾,那個法就是這樣子,這也是修瑜伽者的一個方法。不管是色受想行識,或者是這個器世間的情況,或者地水火風乃至三法印、五蘊這一切法,思惟它的時候,可能認為就是這樣子;或者說不同於這個樣子,另外有一個相貌;或者思惟不是這樣子,各式各樣的思惟的想法。現在器世間、四大、三法印乃至五蘊這一切法本來就是這樣子,不用再分別即如是、異如是、非如是,以法爾為依。怎麼叫做以法爾為依呢?就是這一切法都是屬於法爾的道理,就是自然是這樣。這樣思惟觀察,使令你心裡安住,使令你心裡面開智慧,這就叫做法爾道理。
III.世間智者
[經文] 世間智者言有,我亦言有。云何為世間智者言有我亦言有?比丘!色無常、苦、變易法,世間智者言有,我亦言有。世間智者言無,我亦言無,謂色是常、恆、不變易、正住者,世間智者言無,我亦言無。
[論說] 又復如來名真實語者,謂若世間諸聰敏者共許為有,如來於彼亦說為有,謂一切行皆是無常。若於世間諸聰敏者共許為無,如來於彼亦說為無,謂一切行皆是常住。T30,794a
[解]又,還有如來名為依照真實而說話的人,為什麼?若世間的眾多聰明、敏達於事的人共同承認為有,如來對於那件事也說為有,就是一切行皆是無常。若是對於世間上眾多聰明、敏達於事的人共同承認為無,如來對於那件事也說為無,就是一切行皆是常住。
IV.世間世間法
[經文] 比丘!有世間世間法,我亦自知自覺,為人分別、演說、顯示。世間盲無目者,不知不見,非我咎也。
[解說] Atthi bhikkhave loke lokadhammo taṃ tathāgato abhisambujjhati abhisameti; abhisambujjhitvā abhisametvā taṃ ācikkhati deseti paññapeti paṭṭhapeti vivarati vibhajati uttānīkaroti. s.22.94諸比丘!在世間的世間法,如來於彼現等覺、現觀,現等覺、現觀之後,宣說、示教、施設、安立、開示、分別、顯發。
[論說] 又復如來名利益語者,謂諸世間有盲冥者,自於世法不能了知,如來於彼自現等覺而為開闡。T30,794a
[解]又,還有如來名為依照利益而說話的人,就是眾多世間有盲昧、闇冥,為無明煩惱所覆蔽的人,自己對於世間的生老死的事情,不能了知如何出離。如來對於那些生老死的事情,自己現前平等正覺,而為眾生開啟、闡明。
V. 自知自覺
[經文] 我自知自覺,為人分別、演說、顯示,知見而說。
[論說] 1.又佛世尊,自然觀察所應作義,雖無請問而自宣揚現等覺法,能以稱當名、句、文身,施設建立諸法差別,廣說如前攝異門分(T30,763b),如是當知乃至說名平等開示。T30,794a
2.宣說者,謂因他請問而為記別。施設者,謂由語及欲,次第編列名句文身。安立者,謂次第編列已略為他說。分別者,謂略說已分別,開示,解其義趣。開示者,謂他展轉所生疑惑皆能除遣。顯發者,謂自通達甚深義句為他顯示。教者,謂不因他發起請問,由哀愍故說法開示。遍開示者,謂無間演說不作師拳,無所隱覆。T30, 763b
[解]1.又,佛世尊,自然觀察所應該作的道理,雖然沒有人請問,而自己宣揚現前平等正覺的事情,能夠以相稱與諸法實相的名、句、文身,施設、建立諸法差別,詳細的解說,如同前面屬於攝異門的部分,這樣應當知道,一直說到名為平等開示。
2.什麼是宣說?因為他人請問,而為他明白說明。
什麼是施設?就是經由語言以及欲求,按照次第編輯、排列名、句、文身。
什麼是安立?就是按照次第編輯、排列之後,簡略的為他人說明。
什麼是分別?就是簡略的為他人說明之後,進一步分別、開示,解說他的道理與意趣。
什麼是開示?就是他人聽聞這些說明之後,展轉所生起疑惑,都能夠除遣。
什麼是顯發?就是自己通達甚深的道理與文句,為他人顯示。
什麼是教?就是不因為他人發動生起請問,由於哀愍眾生的緣故,說法開示。
什麼是遍開示?就是沒有間斷的演說,不作師拳,不會有所隱藏覆蓋。
Cs38
I. 莫令我異於世人
[論說]又復如來或時隨順世間而轉,謂阿死羅、摩登祇等,依少事業以自存活,然諸世人為彼假立大富、大財、大食名想;如彼世人假立名想,如來隨彼亦如是說。T30,794a
[解]又,還有如來,或是有時候,隨順世間而說,就是阿死羅、摩登祇等,依靠一點點的事業,以自存活,然而眾多的世間人為他們假藉語言,安立大富、大財、大食的名稱;如同那些世間人假藉語言,安立名想,如來隨順他們也這樣說。摩登祇,女之總名。阿死羅,女之別名。此女由卑賤故,恒以拂帚為業,用給衣食也。摩登伽,系古印度旃陀羅族的男性賤民之通稱,女性賤民則稱摩登祇。此類賤民以清掃街路為業。
II. 譬如一器
[經文] 諸比丘!譬如一器,有一處人名為揵茨,有名缽,有名匕匕羅,有名遮留,有名毘悉多,有名婆闍那,有名薩牢。如彼所知,我亦如是說。
[論說] 又如一事,於一國土假立名想,於餘國土即於此事立餘名想,如來隨彼亦如是說。若懷怨諍而興怨諍,則不得名道理語者,真實語者,利益語者,隨世轉者。由具如是四種因緣,是故當知如來無諍。T30,794a
[解]又,譬如一件事情,在這一國土,假立為某個名想,在其餘國土就對於這件事,安立其餘名想,如來隨順他們也這樣說。若是心懷怨諍而興起怨諍,就不得以名為道理語者,真實語者,利益語者,隨世轉者。由於具足這樣四種因緣,因此,應當知道如來沒有諍論。T30,794a
cs39
I.五種種子
[經文] 有五種種子,何等為五?謂根種子,莖種子,節種子,自落種子,實種子。
[論說] 一因、二緣,令後有芽當得生長。謂五品行中,煩惱種子所隨逐識,說名為因。與因相似四種識住,說名為緣。又由憙貪滋潤其識,令於彼彼當受生處,結生相續,感薩迦耶,亦名為緣。此中有一,由四識住攝受所依,由憙貪故,於現法中新新造集及以增長。彼於後時成阿羅漢,令識種子悉皆腐敗,一切有芽永不得生。T30,794b
[論說]一種因、二種緣,使令後有芽,將來得以生起、增長。就是在諸行中,有五種類別,就是五蘊。
1)煩惱種子所跟隨、追逐的阿賴耶識,說名為因,這是因有一種。
2)緣有兩種,與阿賴耶識這個因相類似的四種識住,說為第一種緣。又,由憙與貪滋潤他的心識,使令他在各種各樣將要領受出生的處所,連結新的生命體,相續存在,感招薩迦耶就是五蘊身,說為第二種緣。
3)在這裡當中,有一類人,由於四識住攝取領受所依的身心,以及由於憙與貪的緣故,在現在的生命體中,造作集起新的業,以及加以增長這個業。他在後來的時候,成為阿羅漢,使令阿賴耶識的煩惱種子全部都腐爛敗壞,一切三有的苦芽永遠不得生起。
II. 有地界而無水界
[經文] 此五種子,不斷、不壞、不腐、不中風,新熟堅實,有地界而無水界,彼種子不生長增廣。
[論說] 又復有一,具一切縛,勤修正行,欣樂涅槃,遍於一切諸受生處,起厭逆想。彼具縛故,種子不壞,識住和合,然於諸有起厭逆想故無憙貪。彼由如是修正行故,於現法中堪般涅槃,其後有芽亦不得生。
[解]又,還有一類人,具足一切的繫縛,精勤修習正確的行為,欣求歡樂於涅槃,周遍地對於一切眾多領受出生的處所,生起厭逆想。他因為具足一切的繫縛的緣故,煩惱種子沒有敗壞,識安住於色、受、想、行,和合不相離,然而對於眾多的三有,生起厭逆想,因此沒有憙與貪。他由於這樣修習正確的行為的緣故,在現在的生命體中,有能力般涅槃,其後有苦芽也不會生起。這是根據這個人修解脫分圓滿而說,決定能感招涅槃果,這個解脫分的善法生起之後,使令彼有情生命體中,有涅槃法。如何知道有涅槃法?若是這個人有機會聽聞善知識說法,關於生死有種種的過患,諸法是無我,涅槃有眾多殊勝的功德。身體的汗毛都豎立,悲傷哭泣,雙眼墮淚。應當知道他已經有涅槃法。
III.有水界而無地界
[經文] 若彼種新熟堅實,不斷、不壞、(不腐)、不中風,有水界而無地界,彼種子亦不生長增廣。
[論說] 又復有一,住於學地,得不還果,唯有非想非非想處諸行為餘,於有頂定具足安住。彼識種子猶未一切悉皆滅盡,然於識住能遍了知,能遍通達。彼由忘念增上力故,上地貪愛猶殘少分,是不還者,當來下地一切有芽不復更生。T30,794b
[解]又,還有一類人,安住在有學的階段,得到不還果,已離下地乃至無所有處的欲,唯獨有非想非非想處的欲,尚未遠離,所以稱為餘。因為他為三果,已斷欲界的欲,所以,在欲界有中最頂的定具足安住。他阿賴耶識的種子,依然尚未一切全部都滅壞、斷盡,然而對於四識住能夠周遍了知,能夠周遍通達。他由於忘失正念的強大力量的緣故,對於色界、無色界的貪愛,猶殘留微少的部分。這位不還聖者,將來欲界一切有芽,不會再生起。
IV.有地、水界
[經文] 若彼種子新熟堅實,不斷、不壞、不腐、不中風,有地、水界,彼種子生長增廣。
[論說] 與此相違,當知一切諸後有芽,皆得生長。T30,794b
[解]與這三種情況互相違背的話,都是外凡,應當知道一切眾多的後有苦芽,都得以生起、增長。
V.四識住
[經文]何等為四?於色中識住,攀緣色,喜貪潤澤,生長增廣;於受、想、行中識住,攀緣受、想、行,貪喜潤澤,生長增廣。比丘!識於中若來、若去、若住、若沒、若生長增廣。
[論說] 1.又於是處,1)由二因緣不應生怖,謂唯有心,住四識住,有轉有染;又唯有心,斷四識住,無轉無染。2)復有四依,謂色、受、想、行。3)復有四取,謂於欲、見、戒禁、我語所有欲貪。4)復有二緣,謂若所緣,及若能緣。5)復有六識,謂眼識等。6)復有二識住,謂煩惱纏住,及彼隨眠住。此中諸取增上力故,以不如理分別為先,由我、我所邪境界取,由緣自相境界之取,由俱有依,此三因緣令諸識轉,及令染污。
7)復由三種,謂於現法趣集諦故;緣未來苦,我當如是如是愛故;於彼先因所生現苦而安住故。8)復由三種,謂趣樂位故,緣苦位故,安住不苦不樂位故。9)復由三種,謂趣來世故,緣去世故,住現世故。10)復由三種,謂由後有愛,趣後有故;由彼彼喜樂愛,緣未來境界故;由喜貪俱行愛,住現在已得境界故。11)復由三種,由貪欲身繫,趣向隨順貪處事故;由瞋恚身繫,緣彼事故;由戒禁、此實二取身繫,住彼事故。T30, 788c
[解]1)又在這個地方,由於二種因緣,不應該生起怖畏。哪二種?第一種,唯有心對於四種識所住的色、受、想、行生起愛著,這裏面沒有我,因為執著為我,所以有諸識的轉動,有惑業的雜染。第二種,又,唯有心對於四種識所住色、受、想、行斷除愛著,生起無我見,所以,沒有諸識的轉動,沒有惑業的雜染。
2)還有四種依,就是色、受、想、行這四種是識的所依。
3)還有四種取,就是對於欲、見、戒禁、我語所有欲貪。
4)還有二種緣,就是色、受、想、行這四種是識的所緣,及識是能緣。
5)還有六種識,就眼識等。
6)還有二種識的住,就是煩惱現行的住,及彼煩惱隨眠的住。
在這裡,因為種種取的強大力量的緣故,以不合道理的分別為先,由於我、我所邪境界取,由緣自相境界之取,由俱有依,這三種因緣,令種種識轉動,及令內心染污。
a)什麼是我、我所取,就是我語取。
b)什麼是邪境界取?就是見取、戒禁取。
c)什麼是緣自相境界之取?欲取。
d)什麼是俱有依?就是四依。
e)什麼是諸識轉?由於四取、四依,能緣、所緣,諸識轉起。
f)什麼是染污?就是煩惱纏住,及彼隨眠住。
這一大段是由三因緣,就是趣、緣、住,來解說諸識的轉起,是論中嗢托南的果。下面五類三種也都是用趣、緣、住,來解說諸識的轉起,依序就是論中嗢托南的因、受、世、愛、繫。
7)還有由於三種因,令種種識轉動。哪三種?第一,因為,在現在的時候,趣向惑與業,這二種是集諦。第二,內心緣慮未來的五蘊苦,如何緣慮?願我未來將會這樣或那樣,像這樣的愛著。第三,對於他先前的惑業因所生起的現在五蘊苦,心安然而住。
8)還有由於三種受,令種種識轉動。哪三種?第一,因為內心趣向於快樂的境界。第二,因為緣慮苦惱的境界。第三,因為安住在不苦不樂的境界。
9)還有由於三種世,令種種識轉動。哪三種?第一,因為趣向未來世。第二,因為緣慮過去世。第三,因為安住現在世。
10)還有由於三種愛,令種種識轉動。哪三種?第一,由於後有愛,趣向後有。第二,由於彼彼喜樂愛,緣慮未來的境界。第三,由喜貪俱行愛,住現在已得境界。
11)還有由於三種繫,令種種識轉動。哪三種?第一,由於貪欲身繫,趣向隨順貪處事故。第二,由於瞋恚身繫,緣慮彼事故。第三,由戒禁、此實二取身繫,住彼事故。
2.喜愛滋潤,如前應知,謂如諸行因中宣說。又即彼識如是轉時,於二生處,當知結生相續、增廣:一、於有色,二、於無色。於有色處,依止中有而有去來;於無色處,唯有從生,即於兩處乃至壽盡相續而住,故名為住。當知此住,欲界人中有三分位,謂初入胎識所滋潤、胎分圓滿、自胎而出。當知此三復有差別,欲、色、無色,如其次第。T30,789a
[解]喜愛滋潤,如同前面已說,應該知道,就如諸行因中宣說這一段文(會編頁89)。又,就是彼識這樣轉起的時候,對於二種出生的處所,應當知道結生相續、增廣。哪二種?一、對於有色的處所,二、對於無色的處所。第一,對於有色的處所,依止於中有而有去,有來。第二,對於無色的處所,唯有從生。就是在色、無色這兩處,一直到壽命盡滅,相續不斷而住,因此,名為住。應當知道這樣的安住,在欲界人當中,有三個時分與地位,哪三個?第一,最初入胎的時候,識所滋潤。第二,胎分圓滿。第三,自胎而出。應當知道這三界,還有不同說法,令種種識轉動。哪三種?第一,趣向種種欲。第二,緣慮種種色。第三,安住於無色。如同前面的趣、緣、住的次第。
[參考]1.四識住,如經言:有四依取以為所緣,令識安住,謂識隨色住,緣色為境。廣說如經,乃至我終不說此識往於東方乃至四維。然我唯說於現法中,必離欲、影,寂滅、寂靜、清涼、清淨。如是已顯經中如來所說諸識住相,從此以後我當宣說此相差別。謂此經中略顯識住及因緣相。識住、因緣二種邊際,識住、因緣二種寂止。當知此中若諸煩惱事,若屬彼煩惱,說名依取。應知此二亦名所緣。所緣性故、有所緣故。由彼貪愛為煩惱緣,名趣所執事。由貪欲等四種身繫,為發業緣名緣所緣事。彼二隨眠所隨逐故,名建立事。T30, 595a
[解]1)四識住,如經言:有四依取以為所緣,令識安住。謂識隨色住,緣色為境。廣說如經。a)什麼是依?就是所依,若是欲界、色界以色為所依。若是無色界,以心為所依。b)什麼是取?就是所取,若是欲界執取外五境,色界執取四蘊,無色界執取三蘊。這樣的所依與所取共有四種,令識生起,令識雜染,所以說此四為識的所緣。識安住於其中,所以又稱為四識住,這是解說四識住。識隨色住,緣色為境,如經中詳細說明。這是說明識住的因緣相。
2)乃至我終不說此識往於東方乃至四維。就是識隨四蘊,一期終盡,更不離彼四蘊,不得往四方四維,名為識住邊際。又,四識住的因緣是現行貪及以隨眠,其他都不是因緣,就是是識住因緣邊際。
3)然我唯說於現法中,必離欲、影,寂滅、寂靜、清涼、清淨。這一段說明識住及以因緣二俱寂止。什麼是必離欲?就是離識住因緣,捨離現行煩惱及隨眠的欲,就是因緣寂止。什麼是離影?受因識樹而生起,所以說受為影子。那時候,受不有,稱為永離影。什麼是寂滅?因為有漏識滅盡,所以稱為寂滅。這是說明識住寂止。無漏識前後的不同名稱,有學名寂靜,無學名清涼,無餘依滅名為清淨。
4)如是已顯經中如來所說諸識住相,從此以後我當宣說此相差別。謂此經中略顯識住及因緣相。識住、因緣二種邊際,識住、因緣二種寂止。
5)什麼是依取?應當知道在這裡,若是種種煩惱事,就是煩惱現行。若是屬於彼煩惱,就是彼隨眠種子,因為是由煩惱熏習而成,所以稱為屬於彼煩惱。
6)應知煩惱現行與種子,這二種是四識住所緣的憑藉,所以也稱為所緣。現行煩惱是心所法,因為能緣慮對象,所以稱為所緣性。有所緣故。
7)由彼貪愛為煩惱緣,名趣所執事。由彼貪愛引諸煩惱,趣所執自境。
8)由貪欲等四種身繫為發業的緣,業是果報的緣,名緣所緣事。因為此四身繫以貪為體性,貪是能緣,這四種是貪的境界,就是所緣。
9)貪及四繫這二種隨眠所隨順、追逐的緣故,能生起煩惱事,名為建立事。
2.若諸異生補特伽羅,未得厭離,對治喜愛,由所潤識能取、能滿當來內身。由此展轉能取、能滿,不能棄捨諸異生性。以於內身能取、能滿故,於流轉中相續決定,是名為住。餘住因緣如前應知,是名略說住及因緣相。T30, 595a
[解]若是眾多的異生,對於五蘊尚未得到厭離心,不能對治喜愛心。因為有喜愛的滋潤,所以,識裏面的業種子,被愛所滋潤。因為愛的緣故,能取當來自己生命體。由於取的緣故,能圓滿當來自己生命體。由於這樣的展轉能取、能滿的關係,所以,不能棄捨諸異生的狀況。如何展轉?由於見、愛煩惱,發動種種善惡業。因為種種業,所以,能得異熟果報。得此新的果報之後,還是生起見、愛煩惱。又,由於見愛惑,還是發動種種業,業又再牽動新的果報,所以,說展轉生死無窮。因為對於自己的生命體能取、能滿的緣故,在生死流轉中,相續是決定的,是名為住。其餘住的因緣,如同前面應該知道,就是依取、所緣、取所執事、緣所緣事,以及建立事,是名略說住及因緣相。
3.有色界識有來、有去,無色界識有死、有生。又此二住乃至壽盡。又復此二生長、增益及廣大義。如前應知。齊是名為識住邊際及住因緣邊際。T30, 595a
[解]1)下二界的識,依賴色身來接受從前一生來的識,而且保持在色身,名為有去、有來。無色界不是這樣依賴色身,但是說這個身中的識死,在其餘身中的識生起。
2)又有色界識、無色界識,這二種識為二,各安住於四境、三境,一直到壽命結束,這稱為識住邊際。3)又復此二種住,生長、增益及廣大義,如同前面所說應該知道。由於有煩惱及隨眠的力量,識有去、來,有死、有生,除煩惱與隨眠的力量之外,沒有其他因緣可以找到,所以名為識住因緣的邊際。
VI.但有言數
[經文] 比丘!若離色、受、想、行,識有若來、若去、若住、若生者,彼但有言數,問已不知,增益生癡,以非境界故。
[論說] 若有棄捨如來所說識流轉道,而作是言:我當更作別異施設,當知是人所施設者,其文有異,其義無別,但有言事。或餘智者,於其異文,先示道理,後方詰問:汝所施設,別異者何?彼於爾時,茫然不了。或於後時,自得達鑑,於前所立,如理諦觀,反生愚昧;由愚昧故,自覺無知,我本受持為惡非善。T30,789a
[解]若是有人棄捨如來所說的種種識流轉的方式,而作這樣說:我將更進一步作另外不同的施設,應當知道這個人所施設的道理,他的文字有不同,他的道理沒有差別,只是說說罷了。或是其餘有智慧的人,對於他安立的不同文字,首先顯示道理,之後方才詰問:你所施設的道理,另外不同的是什麼呢?他在那時候,完全不知道的樣子。或是在後來的時候,自己得以通達、審辨,對於前面所安立的道理,能夠合理的真實觀察,反而生起愚昧。因為愚昧的緣故,自己覺察自己無知,我本來受持的是錯誤,不是善的。
[參考]復異此而施設者,當知唯有文字差別,非義差別,由所餘義境界無故。若他正詰不知何答,亦由餘義,境界無故。或復有能於後自然如理觀察,便自迷悶謂我愚癡作如是說。T30, 595b
[解]若是還有不同於世尊所安立道理,而另外施設的人,當知有三種過失。哪三種?第一、唯有文字的差別,沒有道理上的不同,由於其餘的道理與境界沒有的緣故。第二、若是他人慎重的詰問,不知道如何回答,也是由於其餘的道理與境界沒有的緣故。第三、或是還有人能夠回答,之後,自然合理的觀察,就認為自己神志不清,說:我真是愚癡,竟然作這樣說。
VII.意生縛
[經文] 色界離貪,離貪已,於色封滯意生縛斷;於色封滯意生縛斷已,攀緣斷;攀緣斷已,識無住處,不復生長增廣。受、想、行界離貪,離貪已,於行封滯意生縛斷,於行封滯意生縛斷已,攀緣斷;攀緣斷已,彼識無所住,不復生長增廣。
[論說]1.又十色界,名為色界;當知復有六種受界、想界、行界。又於三位,當知諸識解脫煩惱,謂於諸行深見過患,能令諸纏遠分離故;於見地中,一切外道諸繫、隨眠永斷滅故;依止修道,得究竟故。又諸外道,於所妄計一切生處,謂大自在、那羅衍拏、及眾主等無量品類,樂生彼故,名貪身繫。於他諸見異分法中,深憎嫉故,名瞋身繫。依於邪願修梵行故,於同梵行可樂法中起憎背故,由此二緣,於增上戒學能為雜染;當知即彼由戒禁取,於增上心學能為雜染;由此實執取身繫故,於增上慧學能為雜染。如是四法,能於色身、名身趣向所緣安立事中,令心繫縛,故名身繫。又彼在意地故,意分別故,意相應故,意隨眠故,染污意故,名意所成。T30, 789a
[解]1)又,五根、五境這十色界,稱為色界。應當知道還有六受身,稱為受界。六想身,稱為想界。六受身,稱為行界。
2)又在三種階段中,應當知道種種識能解脫煩惱。哪三種?第一,對於五蘊諸行深刻的見到無常、苦的過患,能令種種煩惱的現行,成為遙遠的那部分,而遠離的關係。第二,在見道的階段中,一切外道四種繫與隨眠,永遠斷盡、滅除的關係。第三,依止修道,能得到究竟解脫的關係。
3)什麼是外道四種繫?第一,種種外道,對於他們所虛妄計度的一切生處,就是大自在、那羅衍拏、及眾主等無量品類,內心歡喜,想要出生在那裡的關係,稱為貪身繫。欲界第六天,名為大自在。梵王,名為那羅衍拏,外道認為一切人皆從梵王生。四大王天,名為眾主。或是解說:大自在者,就是色界最頂天的摩醯首羅。眾主者,梵主。
第二,對於其他人種種見解,不同部分的法之中,深刻地厭惡妒忌的緣故,名瞋身繫。
依於錯誤地願求,而修習梵行的緣故,這是貪身繫。對於共同修梵行的令人喜悅法中,生起厭惡背逆故,這是瞋身繫。由於這二種條件,對於增上戒學,能為雜染。應當知道就是他由於戒禁取,對於增上心學,能為雜染。由於認為五蘊有我這是真實執取身繫的緣故,對於增上慧學,能為雜染。這樣四法,對於色身與名身,由貪身繫趣向隨順貪處事。由瞋身繫,緣慮背逆瞋恚事。由戒禁取、實執取身繫,安住於彼事中。由於趣、緣、住能令心繫縛,故名身繫。
4)又彼四種身繫在意的活動範圍的緣故,由於意的虛妄分別而生起的緣故,這些心所與意是相合的緣故,在意中遣伏的種子的緣故,染污意能引起煩惱的緣故,名意所成。
5)什麼是四身繫,又作四結、四縛。指繫縛眾生身心,使其流轉於生死之四種煩惱。
欲愛身縛,又作貪欲身縛、貪身繫。謂欲界眾生對於五欲順情等境,心生貪愛,起諸惑業,束縛於身而不得解脫。瞋恚身縛,又作瞋身縛。謂欲界眾生對於五欲違情等境,起瞋恚煩惱而不得解脫。戒盜身縛,又作戒取身繫。謂計非因為因,持守雞戒、狗戒等邪戒,而增長惑業,束縛於身。我見身縛,又作實執取身繫。我見,即我執,於非我之法妄計為我。由此我見而增長諸惑業,束縛於身。(四縛,參考佛光大辭典)
2.又彼斷者,謂緣彼境諸煩惱斷,非彼所緣,即於彼境無倒解故。又由後有諸業煩惱之所攝持後有種識,當知於此依止建立。彼無有故,當來三種,如前所說差別理趣,生長、廣大,當知一切悉皆盡滅。T30,789b
[解]又,什麼是彼斷?就是緣慮彼外境界,而生起的種種煩惱斷盡,不是彼所緣的對象斷盡,因為對於彼境界沒有顛倒的了解的關係。又,由於感得後有果報的業與煩惱所攝持的後有種子,應當知道是在現在這個身心依止,建立未來世的識身。或是說,後有種子,是在這現身中建立。因為彼業、煩惱所攝持的後有種子沒有的緣故,當來如同前面所說的入、住、出胎這三種差別理趣,生長、廣大,應當知道一切全部都盡滅,因此,說斷識住。
[參考]若聰慧者於諸色愛乃至行愛所攝貪纏能永斷離,於煩惱分所攝發業四身繫纏亦能永斷。所以者何?由在家眾依貪欲、瞋恚二繫,發起諸業,攝受境界為因故,損害有情為因故。若出家眾依戒禁取,此實執取二繫,發起諸業。以戒禁取,猶如貪欲求生天故,此實執取猶如瞋恚謗涅槃故,當知四身繫唯在意地分別所生故。從此以後由多修習勝對治故,復能永斷貪愛身繫二種隨眠,由此斷故,煩惱所緣色受等境亦不相續,以究竟離繫故。由此所緣不相續故,有隨眠識究竟寂滅。於色受等諸識住中不復安住,由對治識永清淨故。是名識住因緣寂止。又由當來因緣滅故,於內身分不取不滿,決定無有流轉相續,是名識住寂止。T30, 595b
[解]若是聰明有智慧的人,就是三乘聖人。
1)對於種種色的愛,乃至行的愛,屬於這四識住愛的貪著現前活動能永斷離,就是能除貪愛,稱為永斷離。
2)對於屬於煩惱這部分而引發種種業的四種身繫纏,也能永遠斷除。由於斷除貪愛的緣故,四種身繫也能永斷。為什麼?由於在家眾依賴貪欲與瞋恚這二種身繫,引發、生起種種業。因為貪欲是攝受、愛著五種境界為原因的關係,能引發、生起種種業。因為瞋恚是損害有情為原因的關係,能引發、生起種種業。若是出家眾,依賴戒禁取與此實執取這二種身繫,發起諸業。因為,戒禁取猶如貪欲,希求生天的緣故。此實執取猶如瞋恚,毀謗涅槃的緣故。應當知道,這四身繫唯獨在意地分別所生起的緣故。因為,這四身繫與四識住的貪,同樣是取著意地分別,而生起的關係,所以,斷愛就能除四身繫。
3)從此貪愛現行斷除以後,由於多多地修習殊勝的對治方法的緣故,還能永遠斷除貪愛纏與身繫纏,這二種隨眠。由此貪愛隨眠斷的緣故,因為貪愛是是四識住的因緣。所以,識住的貪愛因緣斷盡的緣故,從貪愛為因所生起的四識住的本體,也不能相續。貪愛煩惱的所緣色受等境也不能相續,因為究竟捨離貪愛繫縛的關係。由此所緣的四種境不能相續的緣故,能緣的有隨眠的阿賴耶識究竟寂滅,對於色、受等諸識住中,不再安住。由於對治識永清淨的緣故,稱為識住因緣寂止。又,由於當來生的因緣滅盡的緣故,對於自己身分,不會取著,不會圓滿,決定沒有生死流轉的相續,是名識住寂止。
VIII.無所取故無所著
[經文] 不生長故不作行,不作行已住,住已知足,知足已解脫。解脫已,於諸世間都無所取、無所著,無所取、無所著已,自覺涅槃: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又即由彼無所住識,因分、果分不復生長,諸道所攝而得生長。又彼空解脫門為依止故,名無所為。無願解脫門為依止故,名為喜足。無相解脫門為依止故,說名為住。於彼愛樂數修習故,得善解脫;一切隨眠永滅盡故,心善解脫。從是已後逮得恆住,雖住諸行而無所畏。已得諸蘊任運而滅,餘因斷故無復更生。T30, 789b
[解]1)又,就是由於彼無所住的識的關係,煩惱因的部分、苦果的部分不再生長,屬於聖道的法而得生長。2)又彼修行人,以空解脫門為依止的緣故,稱無所為。什麼是空解脫門?就是觀一切法無我。3)以無願解脫門為依止的緣故,名為喜足。什麼是無願解脫門?就是觀諸行無常、諸行是苦。4)以無相解脫門為依止的緣故,說名為住。什麼是無相解脫門?就是涅槃寂靜。5)對於彼三解脫門,愛樂數數修習的緣故,得有學解脫。6)一切隨眠永遠滅盡的緣故,得無學解脫。7)從這漏盡之後,逮得六恆住,雖然安住於五蘊諸行而無所怖畏。8)已得的諸蘊自然而然滅盡,其餘煩惱因已斷的緣故,不會再有生的現起。
[參考]對治所攝淨識,名無所住。由彼因緣故,名不生長。由善修習空解脫門故,名無所為。由善修習無相解脫門故,名為安住。由善修習無願解脫門故,名為知足。如是不生長故,乃至安住故,名極解脫。又於行等都不執著我及我所,由此因緣色等壞時亦不恐怖,由此相貌顯彼自體已得清淨。又由彼識永清淨故,不待餘因任運自然入於寂滅。T30, 595b
[解]又,還有屬於對治有漏的清淨識,名為無所住。什麼是對治所攝淨識?因為阿賴耶識已經得到轉依,能永遠對治阿賴耶識。什麼是無所住?因為沒有取著而領受。這句是說明能對治的識種種勝利的差別。下面以四種道理解釋無所住。哪四種?第一、由不生長,因為彼對治為因緣,貪等煩惱永遠斷除,所以名為不生長。第二、由無所為,因為善巧地修習空解脫門的緣故。第三、由知足,因為善巧地修習無願解脫門的緣故。第四、安住,因為善巧地修習無相解脫門的緣故。這樣不生長的緣故,一直到安住的緣故,名為極解脫。包括前面總說與別說共五義,因此,彼無漏心名極解脫。又對於五蘊諸行,都不執著是我、我所的緣故。由於這不執著是我、我所的因緣,色等五蘊敗壞的時候,也不會生起恐怖。由於這種不恐怖的相貌,顯示彼自體的無漏心,已得到清淨,這是有餘依涅槃。又,由於彼阿賴耶識永遠清淨的緣故,不用等待其他的原因,任運自然入於無餘寂滅。
IX.識不住
[經文] 我說彼識不至東、西、南、北,四維、上、下,無所至趣,唯見法,欲入涅槃、寂滅、清涼、清淨、真實。
[論說] 我終不說此識往於東方乃至四維。然我唯說於現法中,必離欲、影,寂滅、寂靜、清涼、清淨。T30, 595a
彼有漏識由永滅已,遍於十方皆無所趣,唯除如影諸受,與彼識蘊、識樹,當知如燈皆歸寂滅。即於有餘涅槃界中,依初纏斷,說名寂靜;依第二斷,說名清涼;依第三斷,說名宴默。又由三緣,識趣、識住皆無所有:一、由自然非染污故,二、由所餘不染污故,三、由餘識助伴無故。T30, 789b
[解]彼有漏識,由於永遠滅盡之後,周遍於十方,都無所趣向。在現在身心,唯獨有如影諸受,與彼識蘊、識樹。入無餘涅槃的時候,應當知道如燈滅,識與受都歸於寂滅。什麼是寂靜?就是在有餘涅槃界中,依照見道所斷的煩惱斷盡,說為寂靜。什麼是清涼?依第二斷,乃至無所有處地修惑斷,說名清涼。什麼是宴默?依第三斷,非想地修惑盡故,說名宴默。或者說,諸煩惱纏斷故寂靜,隨眠斷故名清淨,異熟斷故名宴默。又,由於三種條件,識趣、識住皆無所有。哪三種?一、由於自體自然任運是清淨的緣故,二、由所餘不能染污的緣故,三、由其餘染污識的助伴沒有的緣故。
[參考]此識相續究竟斷故,於十方界不復流轉。於命及死不希求故,名永離欲。又所有受是識樹影,彼於爾時不復有故,名永離影。諸有漏識於現法中畢竟滅盡故,名寂滅。諸無漏識隨其次第有學解脫,名為寂靜。無學解脫,名曰清涼。餘依永滅故,說清淨。T30, 595b
[解]此阿賴耶識相續究竟斷的緣故,在十方世界,不再流轉,這是無餘依涅槃。1)對於活命及死亡,不會希求的緣故,名為永離欲。2)又,所有感覺都是識樹的影子,因為識有的緣故,就有感覺,所以說受為影子。彼受在於阿賴耶識究竟斷的時候,不再有的緣故,名為永離影。3)諸有漏阿賴耶識,於現生中,畢竟滅盡的緣故,名為寂滅。4)諸無漏識,隨其次第,得到有學解脫,名為寂靜。5)無學解脫,名曰清涼。6)餘依永滅故,說清淨。
Cs40
[經文] 封滯者不解脫,不封滯則解脫
[解說] Upayo bhikkhave avimutto anupayo vimutto. S.22.53 諸比丘!取著不解脫,不取著解脫。
[論說] 雜染有二:一、見雜染,二、餘煩惱雜染。見雜染者,謂於諸行計我、我所邪執而轉薩迦耶見。由此見故,或執諸行以為實我,或執諸行為實我所,復有所餘此為根本諸外見趣。其餘貪等所有煩惱,當知是名第二雜染。又見雜染得解脫時,亦能於餘畢竟解脫,非餘雜染得解脫時,即能解脫諸見雜染。所以者何?由生此者,依世間道,乃至能離無所有處所有貪欲,於諸下地其餘煩惱心得解脫,而未能脫薩迦耶見。由此見故,於下上地所有諸行和雜自體,不觀差別,總計為我,或計我所。由此因緣,雖昇有頂而復退還。若於如是一切自體,遍知為苦,由出世道,先斷一切薩迦耶見,後能永斷所餘煩惱。由此因緣,無復退轉。是故當知唯見雜染是大雜染。T30,794b
[解]雜染有二種,哪二種?一、見雜染,二、其餘煩惱雜染。
1)什麼是見雜染?就是在五蘊諸行中計度有我、我所的錯誤執取,而令薩迦耶見生起。由於這個我、我所的錯誤見解的緣故,或是執取五蘊諸行以為是真實的我,或是執取五蘊諸行以為是真實的我所,還有所剩餘的種種外道的六十二見等,這些是以這個我我見作為根本,才會生起這些見解。
2)什麼是其餘煩惱雜染?見煩惱之外的其餘貪等所有的煩惱,應當知道就稱為第二雜染。
3)又,從見雜染得到解脫的時候,也能在其餘的煩惱得到畢竟的解脫。但是,其餘貪等雜染得到解脫的時候,卻不能令諸見雜染得到解脫。為什麼?由於生在這世間的人,依照世間的禪定的方法遠離五欲,一直能夠遠離無所有處的所有貪欲,對於種種無所有處之下的境界,其餘貪欲煩惱,心能夠得到解脫,然而尚未能夠解脫我、我所見。由於這個我、我所的見解的緣故,對於下地的欲界,上地的色界、無色界所有一切的五蘊諸行和雜自體,不觀察他們的不同,總合計度為我,或是計度為我所。由於這個因緣,雖然能上昇到有頂天,而還是會從有頂天退失,還到欲界。
4)若是對於這樣一切各自的生命體,周遍知道為苦,經由出世的方法,首先斷除一切有身見,然後,能永遠斷除所剩餘的貪愛煩惱。由於這個因緣,沒有再退轉的情況。因此,應當知道唯獨見雜染是大的雜染。所以,見所斷的一切煩惱,稱為見雜染。修所斷的一切煩惱,稱為其餘煩惱。
Cs41
I.五種如實知
[經文] 色如實知,色集、色味、色患、色離如實知
[論說] 復次,應知由三種相,道名一趣。謂於異生地,以五行相觀察諸行五處差別。即此觀察,於二時中修治令淨,謂於行向學地及無學地。云何名為五種行相觀察諸行?一者、觀察諸行自性,二者、觀察諸行因緣,三者、觀察雜染因緣,四者、觀察清淨因緣,五者、觀察清淨。T30,794c
[解]1)復次,應該知道由三種相貌,道稱為同一趣向,什麼是三種相?在異生的階段,以五種內心活動的相貌,觀察五蘊諸行的五個地方的不同。就是這個五種內心活動的觀察,在二個時段中,修習這個觀察,治理內心的染污,令內心清淨。哪二時?就是在行向學地,以及無學地。什麼是行向學地?就是,四種行向,一、預流果向,二、一來果向,三、不還果向,四、阿羅漢果向。所以,三相就是在異生的階段,行向學地,以及無學地,觀察五蘊諸行,有尚未清淨、清淨、善清淨的不同。什麼是一趣?依世間道及出世間道觀察諸行,無二無別。
2)云何名為五種行相觀察諸行?一者、觀察諸行自性,二者、觀察諸行因緣,三者、觀察雜染因緣,四者、觀察清淨因緣,五者、觀察清淨。
II.愛味、過患、出離
參考1:Cs13-14.
復次,由三種事,二種相,應當觀察雜染、清淨。云何由三種事,觀察一切雜染、清淨?一者、於諸行中觀察雜染因緣,謂觀彼愛味為愛味故。二者、於諸行中觀察清淨因緣,謂觀彼過患為過患故。三者、於諸行中觀察清淨,謂觀彼出離為出離故。如是一切總略為一,名由三事觀察一切雜染、清淨。云何由二種相,觀察一切雜染、清淨?一者、由如所有性故;二者、由盡所有性故。如所有性者,謂於諸行中,若愛味、若過患、若出離。盡所有性者,謂於諸行中,盡所有愛味,盡所有過患,盡所有出離。此中觀察諸行為緣生樂、生喜,是名於彼愛味,又此愛味極為狹小;如是由二種相,觀察如所有性所謂愛味。又觀察諸行是無常、苦、變壞之法,是名於彼過患,又此過患極為廣大;如是由二種相,觀察如所有性所謂過患。又復觀察於諸行中欲貪滅、欲貪斷、欲貪出,是名於彼出離,又此出離寂靜無上,畢竟安隱;如是由二種相,觀察如所有性所謂出離。又即此愛味,即此過患,即此出離,於諸行中,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麤、若細,若劣、若勝,若遠、若近,審諦觀察,當知是名於彼觀察盡所有性,所謂愛味、過患、出離。
[解]1.復次,經由三種事情,二種相貌,應當觀察雜染,以及清淨。什麼是經由三種事情,觀察一切雜染、清淨?第一、在五蘊諸行中,觀察雜染的因緣,就是觀察彼五蘊的愛味為愛味的緣故。第二、在五蘊諸行中,觀察清淨的因緣,就是觀察彼五蘊的過患為過患的緣故。第三、在五蘊諸行中,觀察清淨,就是觀察彼五蘊的出離為出離的緣故。這樣三種,一切總合略為一項,稱為由三事觀察一切雜染、清淨。
2.什麼是經由二種相貌,觀察一切雜染、清淨?一者、由如所有性故;二者、由盡所有性故。什麼是如所有性?就是在五蘊諸行中,如彼愛味、過患、出離的特性而觀察。什麼是盡所有性?就是在五蘊諸行中,盡其所有愛味、過患、出離,都觀察。
1)在這裡,以觀察五蘊諸行為條件,生起歡樂,生起喜悅,是名於彼愛味。又,這種愛味極為狹小。這樣,經由這二種相貌,觀察如所有性中所謂愛味。
2)又,觀察五蘊諸行是無常、苦、變壞的現象,是名於彼過患。又,這種過患極為廣大。經由這二種相貌,觀察如所有性所謂過患。
3)又,還觀察在諸行中,欲貪滅、欲貪斷、欲貪出,是名於彼出離。又,這種出離是寂靜,是無上,是畢竟安隱。經由這二種相貌,觀察如所有性所謂出離。
4)又,就是這個愛味,就是這個過患,就是這個出離,在五蘊諸行中,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麤、若細,若劣、若勝,若遠、若近,仔細、真實的觀察,應當知道是名於彼觀察盡所有性,所謂愛味、過患、出離。
參考2:於諸行中觀察愛味時,能善通達諸行愛味所有自相。即於諸行觀察過患時,能善了知三受分位過患共相,謂於是中甚少愛味、多諸過患。如是了知愛味染著、多諸過患共相應已,於所愛味一切行中,隨所生起欲貪煩惱,即能除遣、制伏、斷捨。於此欲貪不現行故,說名為斷,非永離欲故名為斷。又於彼事心未解脫,若於隨眠究竟超越,乃永離欲,心得解脫。
[解]1)什麼是愛味的觀察?在五蘊諸行中,當觀察愛味的時候,能夠善巧的通達五蘊諸行的愛味所有的各自的相貌。
2)什麼是過患的觀察?就是在五蘊諸行中,當觀察過患的時候,能夠善巧的了知苦受、樂受、不苦不樂這三種受的時分與地位,他們的過患共相是苦,因為苦受本身就是苦。樂受,變壞的時候是苦。不苦不樂受,無有恆常,苦、樂受隨時都會生起,所以也是苦。在這樣三種受中,令人生起愛著的滋味很少,但是卻有許多苦的過患。
3)什麼是出離的觀察?這樣了知愛味染著很少,卻有許多種種的過患與愛味一起活動之後,對於所愛味染著的五蘊一切行中,隨順根對境時,所生起的欲貪煩惱,就能除遣欲貪,制伏欲貪,斷捨欲貪。什麼是斷捨?在這裡,因為欲貪不會現前活動的緣故,說為斷,不是永遠捨離欲的緣故,而稱為斷。什麼是離欲?對於彼五欲的事情,內心尚未解脫欲貪。若是對於隨眠,能究竟超越,才算是永遠捨離欲貪,內心得以解脫欲貪。
III.如實知苦、集、滅、味、患、離
參考:Cs31-32
[論說] 復次、有九種智,能於諸行遍知超越;謂諸行流轉智,諸行還滅智,雜染因緣智,清淨因緣智,清淨智,及苦智,集智,滅智,道智。此中諸行流轉智者,略有三種因緣集故,一切行集所有正智:謂憙集故,觸集故,名色集故,隨其所應,若色集,若受等集,若識集。即此三種因緣滅故,三種行滅,是名諸行還滅智。雜染因緣智,清淨因緣智,及清淨智者,謂於愛味、過患、出離,如前應知。四聖諦中苦等四智,如前分別聖諦道理,應知其相。於異生位修前五智,能速證後四聖諦智,由證彼故,能於諸行如實了知。又若於前諸智有闕,必定不能以諦道理遍知諸行,要當證得,方能遍知。若於諦理遍知行智有所闕者,必定不能於上修道,以對治力斷諸煩惱,超一切行。與此相違,乃能超越,是故說言有九種智,能於諸行遍知超越。
[解]復次、有九種智慧,能夠對於五蘊諸行周遍了知、超越。哪九種?就是諸行流轉智、諸行還滅智,雜染因緣智、清淨因緣智、清淨智,及苦智、集智、滅智、道智。
1)什麼是諸行流轉智?簡略地說,由於三種因緣集起的緣故,所以五蘊等一切行集起,對於此有故彼有的正確的智慧。哪三種因緣?憙集起的緣故,色集起;觸集起的緣故受等集;名色集起的緣故,識集起。
2)什麼是諸行還滅智?這三種因緣滅盡的緣故,三種有為滅盡。
3-5)什麼是雜染因緣智,清淨因緣智,及清淨智?就是對於愛味、過患、出離,如前應知(會編頁18)。
IV.異生
參考:1.什麼是異生?一切聖者都稱為同生,因為一切聖者同樣的契會無我真理、同樣的欲求涅槃。凡夫與聖者不同,因此名為異生。凡夫輪迴六道,受種種各別不同的果報。生起不同的思想、不同類別的煩惱、造不同的業、墮落於不同的界,趣往不同五趣等。所以異有二義,別異,就是聖者唯生於人天趣,而異生卻通於五趣。變異,就是異生轉變為邪見等。什麼是異生地?就是凡夫出生、成長的依靠的地方。在這裡會生起不同的思想、不同類別的煩惱、造不同的業、墮落於不同的界,趣往不同五趣等。
2.什麼是異生性?沒有得到聖者的法。什麼是聖法?一種清淨無漏的智慧、無漏的定、無漏的戒。得到清淨無漏的戒、定、慧,就是聖人。得聖者的性,就是得到無漏的法。凡夫因為沒有得到聖人法,在我們的生性裡面,一點點聖法都沒有,所以叫做異生性。
Cs42
I.七處善,三種觀義
[經文] 是名比丘七處善,三種觀義,盡於此法得漏盡,得無漏心解脫、慧解脫,現法自知,身作證具足住: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論說]復次,應知於異生位,先於五處得善巧已,後於學位,即於如是五種處所,更以五種差別行相,審諦觀察,能令獲得速疾通慧。何等名為五種行相?謂觀察諸行,諸行因緣,雜染因緣,清淨因緣,[清淨]。滅寂靜故,趣向清淨道出離故。諸行種種眾多性故,各自種子所生起故,各待餘緣所生起故。T30,794c
[解]1)復次,應該知道在異生的階段,首先對於五蘊這個地方,以五種行相觀察,已經得到善巧,然後在有學的階段,就是對於這樣的五種地方,更進一步,以五種不同的行相,謹審、真實的觀察,能夠令你獲得速疾通慧。
2)哪五種行相?
第一、就是觀察諸行,諸行因緣,雜染因緣,清淨因緣,[清淨]。滅寂靜故。
第二、趣向清淨道出離故。
第三、諸行種種眾多性故。
第四、各自種子所生起故。
第五、各待餘緣所生起故。
[me:若依經文是七處善三種觀,cs41是凡夫位修:苦、集、味、患、離。於此cs42,學位當修:七處善三種觀,苦:觀察諸行;集:諸行因緣;味:雜染因緣;患:清淨因緣;離:清淨故;滅:寂靜故;道:趣向清淨道;蘊:諸行種種眾多性故;界:各自種子所生起故;處:各待餘緣所生起故。(T30,433c-434a)]
cs43-44
I. 取故生著,不取則不著
[經文] 世尊告諸比丘:取故生著,不取則不著。諦聽,善思,當為汝說。
[解說] Upādāparitassanañca vo, bhikkhave, desessāmi anupādā-aparitassanañca. Taṃ suṇātha, sādhukaṃ manasi karotha; bhāsissāmī”ti. S.22.7諸比丘!我將教因為取,恐怖;因為不取,不恐怖。諦聽!善作意!我將說。
[參考] 大寶積經,卷35,T11, 201c:若有取著則有怖畏,若無取著則無怖畏。
[論說] 應知由四因緣,於二處所發生恐怖,能為障礙。何等為四?一者、若於此位生起,二者、若依此法生起,三者、若彼如是生起,四者、若彼行相生起。T30,794c
[解]應該知道由於四種因緣,對於二個地方,發動生起恐怖,因為生起恐怖,能夠成為修道的障礙。哪二個地方?一、對於有為諸行生起恐怖,二、對於涅槃生起恐怖,由於生起怖畏,對於聖者的教法,以及涅槃,成為障礙。哪四種因緣?一者、若於此位生起,二者、若依此法生起,三者、若彼如是生起,四者、若彼行相生起。
II. 於色見是我
[經文] 愚癡無聞凡夫,於色見是我,異我,相在,見色是我、我所而取。
[論說] 位生起者,謂於非聖位中生起,於諸聖諦未得善巧;又此非聖,於五處所亦未善巧。依生起者,謂於諸行起邪行相,計我、我所,薩迦耶見為依生起。T30,794c
[解]什麼是位生起?就是在非聖的階段中生起,就是凡夫還不是聖人的階段生起恐怖。為什麼會生起?就是對於四聖諦尚未得到善巧的緣故。還有這位不是聖人,對於五處所也尚未善巧的緣故。什麼是依生起?就是對於五蘊諸行,生起錯誤的心的相貌,計度五蘊諸行是我,或是我所,這樣的有身見為依止處,聞說無我,而生起恐怖。
III.色變異
[經文] 取已,彼色若變、若異,心亦隨轉。
[解說] Tassa taṃ rūpaṃ vipariṇamati aññathā hoti. Tassa rūpavipariṇāmaññathābhāvā rūpavipariṇāmānuparivatti viññāṇaṃ hoti. S.22.7彼色變異。彼色變異已,心隨色變異而轉。
[論說] 如是生起者,謂由二種諸行變壞差別生起:一、由異緣所變壞故,二、由自心起邪分別而變壞故。T30,794c
[解]什麼是如是生起?就是由於五蘊諸行變壞的情況,有二種不同,生起恐怖。哪二種變壞的情況?一、由於不同的條件出現,或是老、病的關係,五蘊諸行變化、破壞,所以生起恐怖。二、對於這樣的變化、破壞,自己的內心生起錯誤分別、思惟,認為或有、或無、常、無常等,內心也有變化,所以,生起恐怖。
IV. 生恐怖
[經文]心隨轉已,亦生取著攝受心住。攝受心住故,則生恐怖、障礙、心亂,以取著故。
[論說] 行相生起者,謂於所愛,慮恐未來當變壞故,生恐怖行相;於正變壞,生損惱行相;即於所愛已變壞中,欣彼重生,起顧戀行相。又於涅槃,分別自體永變壞故,起怖畏行相。如是行相差別轉時,於愛樂聖教及愛樂涅槃,能為障礙。又由二種門,於所緣境自所行處,我我所執差別而轉,謂推求故,及領受故,即見及受。T30,794c
[解]什麼是行相生起?就是對於所喜愛的諸行,思慮恐怕在未來的時候,將會變壞的緣故,所以,生起恐怖的心的相貌。對於現在正在變壞的諸行,生起損壞、苦惱的心的相貌。就對於過去所愛的諸行,已經是在變壞中,內心欣求希望他重新生起,所以生起回顧戀思的心的相貌。又,對於涅槃,因為分別自體就是心,永遠變壞的緣故,生起怖畏的心的相貌。這樣的行相不同活動的時候,對於愛樂聖教,以及愛樂涅槃,能夠成為障礙,令心不愛樂聖教,也不愛樂涅槃,就是障礙這二個地方。又,由於二種入口,對於所緣境,諸根各自所活動的諸境的處所,我、我所的執取,差別而轉起。哪二入口?因為推求的緣故,就是見。因為領受的緣故,就是受。
Cs45
cf.Cs63
I.計有我
[經文]若諸沙門、婆羅門見有我者,一切皆於此五受陰見我。
[論說] 若有我見,若無我見,同緣諸行為境事故,說名同分。而於彼事,邪取、正取,染污、清淨等義別故,名不同分。T30,788a
[解]若是有我的見解,若是沒有我的見解,同樣是緣慮五蘊諸行為境界、為對象的緣故,說兩種見解,有相同或相似的部分。但是對於五蘊那件事情,因為有我的見解,是錯誤的獲取知識,所以是染污。因為沒有我的見解,是合理的獲取知識,所以是清淨。因為有這些不同,所以,說兩種見解,彼此之間有不相同的部分。
II.生於觸
[經文]愚癡無聞凡夫,以無明故,見色是我,異我,相在,言我真實不捨。以不捨故,諸根增長。諸根長已,增諸觸。六觸入處所觸故,愚癡無聞凡夫起苦、樂覺,從觸入處起。何等為六?謂眼觸入處,耳、鼻、舌、身、意觸入處。
[參考]cs63如是愚癡無聞凡夫計我,無明分別。如是觀,不離我所,不離我所者入於諸根,入於諸根已而生於觸;六觸入所觸,愚癡無聞凡夫,生苦、樂,從是生此等及餘,謂六觸身。云何為六?謂眼觸入處,耳、鼻、舌、身、意觸入處。
[論說]又由四相,於所緣事邪僻執著增上力故,能令我見作諸雜染:一、因緣故,二、自性故,三、由果故,四、等流故。因緣故者,謂二愚癡:一、事愚癡,二、見愚癡。事愚癡者,由愚事故,先聞邪法,後起我見。見愚癡者,謂愚見故,於見相應諸無明觸所生起受,妄計為我;由此為緣,恆為我愛之所隨逐;復由此故,常於我見不能捨離。T30,788a
[解]又,由於四種相貌,對於所緣五蘊的事情,因為乖謬不正的執著,這樣的強大的力量的關係,能令有我的見解的人,造作種種的雜染。哪四種?一、因緣故,二、自性故,三、由果故,四、等流故。第一種,什麼是我見生起的因緣故?就是二種愚癡。哪二種?一、事愚癡,二、見愚癡。什麼是事愚癡?因為愚眛於五蘊事情的緣故,首先聽聞錯誤的道理,之後生起有我的見解。什麼是見愚癡?由於愚眛於見解的緣故,對於與五種見相應的無明觸所生起的受,虛妄計度為我。由於執受為我的關係,恆常為我愛所隨順追逐。又由於我愛的緣故,經常對於我見,不能夠捨棄遠離。
1)什麼是雜染?有四種雜染,哪四種?一、業雜染,二、見、我慢纏雜染,三、愛纏雜染,四、彼隨眠雜染。第一種,業雜染。若是種種新的業造作,之後屢屢再作,令其增長。若是種種過去的業,數數觸動之後,但是尚未轉變、捨棄,這些都是業雜染。第二種,見、我慢纏雜染。若是對於五蘊諸行,錯誤地分別,生起薩迦耶見,生起這樣的見解之後,對於其他有情,譬如用種種的沙門、婆羅門等,與自己作比較,來稱量,就會認為自己比較殊勝,或是自己與對方相等,或是自己比對方低劣,這樣稱名為見、我慢纏雜染。第三種,愛纏雜染。對於自己本身,或是對於自己以外的人,所生起的貪欲,在貪愛的內心活動中,應該知道他的相貌,這稱為愛纏雜染。第四種,彼隨眠雜染。在身心前後連續無間斷中,恆常為見、我慢、愛三種品類麤重隨眠所跟隨、追逐,這稱為名彼隨眠雜染。這四種,整體可歸納為二種,就是業與煩惱。煩惱又可分二種,纏及隨眠。在五蘊諸行中,首先生起錯誤地我執,之後生起貪著。由於這二種強大力量的關係,雖然還有其餘的煩惱雜染,所以但是採取這二種。在這二種煩惱,若是對於五蘊諸行,不與其他人比較、稱量,僅是對自己生起錯誤的執著,這種情況,說為見。若是與其他人比較、稱量,說名我慢。這樣的錯誤執著,是屬於無明的類別。由此無明的類別為先生起,之後,才會發動、生起貪著,名為愛品。由於無明品與愛品這二種根本煩惱,使令眾生在生死中流轉不能斷絕。若是在善說法毘奈耶中,能夠正確的修行的人,能夠斷除這樣四種雜染,在現世中能達到涅槃。參考T30,795a
[論說]自性故者,謂二因緣之所攝受,等隨觀察,於彼隨眠不得遠離。T30,788a
[解]第二種,什麼是我見的自性故?自性就是我見的種子,還是屬於這二種因緣,以五蘊每個都是平等,整體五蘊來觀察,或是隨五蘊之一,來觀察。因為在阿賴耶識中,彼我見隨眠常隨逐內心,不得遠離,所以等隨觀察五蘊的時候,我見會生起。
[論說]由果故者,謂即以彼薩迦耶見為依止故,不能遠離我慢隨眠。是二隨眠增上力故,能引當來諸根令起,由彼領納苦、樂二受,因更發起計我、我所,不如正理思惟相應意言分別,謂我、我所有其領受。T30,788a
[解]第三種,什麼是我見生起之後的結果故?就是以彼有身見為依止的緣故,不能遠離我慢的隨眠。因為是我見、我慢二種隨眠的強大力量的緣故,能引生未來的生命體,由於生命體的六根、六塵、六識,三合和就是觸,從觸生起受。由於彼生命體若遇見可意的境界,會領納快樂的感覺。若遇見不可意的境界,會領納苦惱的感覺。因此,再一次發動生起我見,計量這些受是我或是我所有,因為不能與正確的道理相順、合和而思惟,所以內心分別,認為這些受是我或是我所有。
III.意界,法界,無明界
[經文] 如是比丘!有意界,法界,無明界。
[論說]等流故者,謂由先因力所持故,即見種子所隨逐意。後有意界,由前因緣所熏修力而得成滿,即於如是後有意中,有無明種及無明界。是二種子所隨逐意所緣法界,彼由宿世依惡說法及毘奈耶所生分別薩迦耶見以為依止,集成今界;即由此界增上力故,發起俱生薩迦耶見,於善說法毘奈耶中,亦復現行能為障礙。T30,788a
[解]什麼是等流故?等流有二種意思,a)等同流類,就是同一流類。b)相似流出,就是由因流出果,因果相類似。就是說這個種子與果,性質相同、相似稱為等;果是彼種子因的類別,稱為流。從等所流,隨從種子因為名,因此稱為等流。就是由於先前種子為因的力量所支持的關係,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我見種子跟隨、追逐阿賴耶識。後有意界,由於前面所說的事愚與見愚二種因緣所熏習、所修治的力量,而得以成就、圓滿。什麼意思?就是在這樣的後有意中,有無明種及無明界。什麼是無明種?新熏成的種子。什麼是無明界?無始時來所熏成的種子。因為有新與舊的差別的關係,所以說有二個種子。由這二個種子所跟隨、追逐的阿賴耶識,以法界為所緣的時候,他在過去世,由於依賴惡說的法及毘奈耶,而生起分別的有身見,以這有身見作為依止處,集合成就現在的無明界。就是由於這個無明界的強大力量的緣故,發動、生起俱生薩迦耶見,這個有身見在善說法毘奈耶中,也還會現前活動,能為障礙。
1)什麼是意界?就是過去意界。什麼是法界?就是三世法界。什麼是無明界?就是現在無明界。什麼是無明觸?就是對於五蘊無我的事情愚癡。什麼是執有、無、有無?執有就是起常見。執無就是起斷見。或執有無就是起斷常見。脇尊者說:對於五蘊自體愚癡,不知是無我,稱為無明界。彼五蘊無間滅的六識身,稱為意界。那個時候,內心與種種心理作用的活動,稱為法界。參考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T27, 983c
2)無明界如何影響?無明界所跟隨的六處種種界為條件,所依止的根等不同的緣故,生起與無明相順的觸,就有種種品類的差別。因為他的無明觸有種種品類的差別以為條件,生起與無明相順的觸所生起的種種受,就有種種品類的差別。因為他的無明觸所生的種種受,有種種品類的差別,以無明觸所生起的種種受為條件,生起貪愛。以愛為緣的緣故,而有其取,廣說乃至,大苦蘊集。或是,又無明界所跟隨的六處種種界為條件,生起無明觸。以這個無明觸作為條件的緣故,對於種種境界,生起不合道理的執取相好所有的種種想。以這些想為緣,對於種種境界,發起希求、想要。以希欲為緣,對於隨順彼的種種法,多分跟隨而尋思。由彼隨法多隨尋思以為緣故,發起思慕、愁憂所作身心熱惱。身心熱惱以為緣故,於諸境界種種品類思求差別,皆可了知。T30, 847a
3)有四種所教化的有情,因為過去世一次又一次的學習錯誤的勝解、知見,而聚集成為不同的種姓。這裡的界?就是由於錯誤的勝解、見而薰習成為種姓。哪四種?第一、在過去生的存在、過去世、過去生的身、過去生所得的自己的生命體中,因為聽聞為常見所強化的不正確的道理,以及因為不合道理的作意思惟的強大力量。一次又一次的學習這樣的思想,薰習成為種姓。因此,在現在這一生,由彼聽聞、不合道理的作意思惟為因、為緣。所以稱為一次又一次的學習錯誤的勝解、知見,而聚集成為不同的種姓。如同上面所說,由於常見,同樣的第二、由於斷見。第三、由現法涅槃見。第四、由薩迦耶見,詳細的說明也是如此。(會編頁3)
[經文]無明觸所觸,愚癡無聞凡夫,言有,言無,言有無,言非有非無。
[參考]cs.45愚癡無聞凡夫,無明觸故,起有覺、無覺、有無覺。
[論說]又即此見,由二種相,六轉現行,一、由世故,二、由慢故。由世故者,謂我於過去為曾有耶?為曾無耶?乃至廣說,如應當知。T30,788a
[解]又就是這個我見,由於二種相貌,六種轉動識現前而行:一、由世故,二、由慢故。什麼是由三世的相貌?就是我於過去為曾有耶?為曾無耶?我於未來為當有?當無耶?我於現在為現有?現無耶?
1)由三世這三部分,應當知道建立、施設一切見的品類,而這一切見是以薩迦耶見根本。哪三分?一、由於與過去同時活動的緣故,二、由於與未來同時活動的緣故,三、由於與現在同時活動的緣故。什麼是與過去同時活動?譬如有一類人,作這樣思惟:我在過去世是不是曾經存有?是不是不曾存有?曾經是誰?如何曾經存有?因為無知,所以猶豫,因為猶豫,所以執著有我。什麼是與未來同時活動?譬如有一類人,作這樣思惟:我在未來世是不是將有?是不是將無有?將來是誰?如何將有?什麼是與與現在同時活動?譬如有一類人,作這樣思惟:我曾有誰?誰當有我?今此有情來何所從?於此沒已去何所至?(會編頁91)
[經文]言我最勝,(言我劣,)言我相似;我知,我見。
[參考]cs.45我勝覺、我等覺、我卑覺;我知、我見覺,如是知、如是見覺,皆由六觸入故。
[論說]由慢故者,謂我為勝,乃至廣說。彼於如是一切如實,不知、不見,由此因緣,不如正理起於邪觀。T30,788a
[解]什麼是由慢故?就是我為勝、為等、為劣。他對於這樣一切的如其真實的狀況,不知、不見,由於不知、不見的因緣,不能如實正確、合理的觀察,反而生起錯誤的觀察。
1)十八界,因為我們有六根,外面就有六境,六根、六境生起六識,合起來就是十八界。就是眼界、色界、眼識界;耳界、聲界、耳識界;鼻界、香界、鼻識界;舌界、味界、舌識界;身界、觸界、身識界;意界、法界、意識界。眼、耳、鼻、舌、身這五界,色、聲、香、味、觸、法。這些和十二處裡面所講的一樣。六轉識要依六根、緣六境。了別這六種境的,就是六識。意界,這個就是彼無間滅意、阿賴耶識、末那識。依意生識,識要依意而生起,這個意,是無間滅意。前一念的心,對於後一念的心有引起它的特殊意義,這就是無間滅意。因為要顯出第六識是依前面的無間滅意而起的,所以立這個意界。立意界,為了顯示第六識的依止,還要廣建立十八種的界。因此,六識之外,另外有個意界。其實,這個意界,包括阿賴耶識、末那識、無間滅意這許多在裡面。這樣,眼、耳、鼻、舌、身,色、聲、香、味、觸這十種,在處裡面是十種處,在界裡面也是十種界。無表色,普通都是叫法處所攝色,在法界裡面也是叫色,所以說是法處、法界的一分。這些就是色蘊。識蘊,在十二處裡面就是意處,在十八界裡面叫七心界,意界加六識界,叫七心界。其他的受、想、行三蘊,及色蘊的一分(就是無表色),及無為法,叫做法處、法界。
2)問:界為何義?答:任持自相,或者是任持自性。界,就是一種特殊的性質。能保持這一種特性,所以叫任持。沒有這種特性,那就不叫做這個法。十八界之中,一一界就有一一法的特性,和其他的都不同。保持這種特性,所以叫任持自相,或者叫自性。什麼是無作用性?因緣和合之下,出現一個形象,好像是可以說有某種作用,其實這個作用是虛假的,沒有實體,沒有自性。因為沒有實質的、真實的作用,都是如幻如化的,所以叫無作用。
3)什麼是薩迦耶見?就是在有漏的身體上執著有我、我所,叫做有身見。如何生起這身見?由於常常接觸思想顛倒,沒有正知正見的人,聽到這個人宣傳不符合佛法的緣起法性的道理,因此,不能夠合乎佛法的真理的觀察思惟,所以就有由分別而生起的我見。或是聖人任運、自然,正念不存在的時候,無分別的俱生我見就出來,任運地執著有我。色、受、想、行、識是平等。對整個色、受、想、行、識,觀察而執著五取蘊是我。觀察以後,就有分別我執,或者不分別的俱生我執,這兩種執著都是染污,不清淨,但是屬於智慧。為什麼是染污?就是能引起煩惱。這樣的分別,會引起煩惱。分別我執得初果的時候斷掉,任運的不分別的俱生我執還在,一直到阿羅漢果才斷掉。或者是隨其中的一種蘊執著是我:或者色是我,受想行識是我所;或者受是我,其他的色想行識是我所;或者識是我,色受想行是我所。這樣,一共每一種有四句,色是我;我有諸色;色屬於我;我在色中。五蘊有五個蘊,有二十句我見。
IV.明觸
[經文] 復次、比丘!多聞聖弟子,住六觸入處,而能厭離無明,能生於明。彼於無明離欲而生於明:不有,不無,非有無,非不有無;非有我勝,非有我劣,非有我相似;我知,我見。作如是知、如是見已,所起前無明觸滅,後明觸集起。
[參考] cs.45多聞聖弟子,於此六觸入處,捨離無明而生明,不生有覺、無覺、有無覺;勝覺、等覺、卑覺;我知、我見覺。如是知、如是見已,先所起無明觸滅,後明觸覺起。
[論說]又明位有三,謂聞他音、如理作意,是初明位;已能證入正性離生,是第二明位;心善解脫阿羅漢果,是第三明位。其無明位,復有二種,一、先,二、後。隨眠位是先,諸纏位為後。又約見、修所斷有異,當知是名第二差別。T30,788a
[解]又明的階位有三種,哪三種?第一個階段,聽聞他人的法音,隨順佛法的道理作意,就是聞與思。第二個階段,已能體證無我智慧,悟入正性離生,就是見道與修道。第三個階段,心得完善解脫的阿羅漢果,就是無學道。其無明的階位,也有二種,一、先,二、後。什麼是先?隨眠的階段是先出現。什麼是後?煩惱的現前活動的階段是後來出現。為什麼?因為需要由隨眠,才會生起纏,所以說為先。或是就見、修道所斷的煩惱有不同,應當知道見道所斷的無明為先,修道所斷的無明為後,這是第二種不同。
1)什麼是見?見有五種,薩迦耶見、邊執見、邪見、見取、戒取。
a)什麼是薩迦耶?薩迦耶見,叫做有身見,或者翻做破壞身見。眾生對於五取蘊隨便執著當中的一種蘊,這個是我,其他的就是我所。薩迦耶見,是顛倒、錯誤、不清淨的智慧,所以叫做染慧。什麼是薩?薩迦耶的薩,就是敗壞、變壞的意思。什麼是迦耶?是和合積聚的意思。這個身體是五蘊和合,種種因素積聚起來的,都是無常變化的東西,一切都在變化中,所以叫做薩迦耶。什麼是薩迦耶見呢?就在這五蘊中,有人覺得前身、後身之間,有一個前前後後是一樣的、沒有變化的東西。或是有人覺得我就是這個身體,死了就完了,這叫做即蘊是我,五蘊就是我,這在佛法裡叫做斷見。或是有人認為,在五蘊之外還有一個我,叫異蘊有我,蘊就屬於我的。為何佛法稱這個身體叫做薩迦耶?因為,薩是敗壞的意思,既然是敗壞,就不是常住,不是永久不變,就不會是常,所以佛法說無常。迦耶是和合、積聚,既是和合、積聚,那就不是一個東西,是和合起來像一個,所以迦耶可以破一。既然薩迦耶,又是無常,又是積聚,又是色、受、想、行、識的一個和合,所以,這裡面沒有我及我所。執著我及我所,就是薩迦耶見。什麼是染慧?薩迦耶見一定和其他的種種煩惱同一時候活動,或者有貪、或者有瞋、或者有癡,有其他各式各樣煩惱俱。因為和其他的煩惱混合起來同時而有,這種智慧是不清淨的智慧、錯誤的智慧,所以叫做染慧。什麼是薩迦耶見的作用?就是一切各式各樣的見,都是依薩迦耶見為根本。依薩迦耶見所引起的,還有四種見。所以,要無我,首先要破這個薩迦耶見。
b)什麼是邊執見?因為薩迦耶見的強有力的作用,對於薩迦耶見所取的五取蘊,或者執著是常,或者執著是斷,都是一種不清淨的智慧。什麼是常邊?有人認為我,是絕對自在。在空間來講,無所不在,叫做遍。以時間上講,前後一樣,叫做常。什麼是斷邊?有人執著有一個作者,或者執著有一個丈夫,也就是有一個主體的我,死了以後,再也沒有,好像瓶一砸,瓶破了以後,再也不能夠放水。什麼是邊執見的作用?這二邊違反中道、障礙中道,不能出離生死。
c)什麼是邪見?廣義來講,一切不正確的見,都可以叫邪見。狹義來講,五種見當中的一種,所以就具有謗因果、謗作用、壞善事這三個條件,是不清淨的智慧。
什麼是謗因?因果,佛法之中總分三類,叫煩惱、業、果。三世因果當中,凡是屬於業、屬於煩惱的,叫做因,因為這是要感果報。若是以因果分配十二支緣起,作為因的業和煩惱,合起來有五支。十二因緣當中,無明、愛、取這三種屬於煩惱,行、有這二種屬於業。什麼是有?就是阿賴耶識裡面的業種子,所以普通也叫做業。為什麼業亦名有呢?如世尊說:阿難!假使業能夠給與未來的果報,這就叫做有。所以約業能夠招感未來果報的意義上來講,業就叫做有。如果毀謗、不承認煩惱和業,說沒有無明,沒有愛,沒有取,沒有行,沒有有,不信造業,善業、惡業等,那就叫謗因。
什麼是謗果?誹謗十二緣起中的識、名色、六處、觸、受、生、老死這七種,叫做謗果。這七種都是果,就是煩惱、業所生的果。如果不相信三世因果,不相信十二因緣,就叫做謗因,就叫謗果。或者單單以業、果來講,誹謗我們的行為沒有什麼善的、惡的,這一種謗沒有善行、惡行,就是謗因。否認善行、惡行的果報,誹謗沒有善行、惡行的果報,這就叫謗果。什麼是謗作用?誹謗沒有此世他世,就是前生、後世。沒有父、母。沒有化生眾生,就是中陰身。為什麼叫謗作用呢?眾生雖然沒有我、我所,可是有從前生到後世這個作用,假使說不相信有前生、後世,那就是毀謗這一個作用。因為人從煩惱、業而感這個果報,就是要有父母的交合,而且母親要懷胎,我們的生命才能夠存在。父母的精血就是種子。任持就是父母和合、母親的懷胎,保持這個生命延續下來。假使說無父無母的話,那就是毀謗種子任持作用。如果沒有中陰身這個化生眾生,這個死到結生的連續不能成立,那就是毀謗結生相續作用。
什麼是謗無善事?不信有了生死的聖人,否定這一種真正修善所得到的出世善事的果報,這叫壞善事。
什麼是邪見的作用?有邪見,能夠斷善根,貪瞋癡這三種不善根的力量更強。壞的事情、壞的業、煩惱之類,一切依此而生,好的事情不會生。
d)什麼是見取?就是依薩迦耶見、邊執見、邪見等三種見及見所依的五蘊,隨意起一種執著,執著為最好、最上、最殊勝、最高,是不清淨的智慧。三見,就是薩迦耶見、邊執見、邪見。所依蘊,就是諸見所依的蘊。作用如邪見的作用。
e)什麼是戒禁取?就是對於戒、禁及所依蘊這三種,隨便執著那一種是清淨、是解脫、是出離的,是不清淨的智慧。戒禁取中的戒,是從錯誤的見、顛倒的見出發,所以要離七種惡,主要就是身、語七種善行。禁,就是持牛戒、持狗戒等,自己把頭髮拔得乾乾淨淨,或者手裡拿著一支杖上面有三個牙叉,數論外道的定、慧,這些不是解脫的因。還有執著大自在天,或者執著世主,或者入水、入火等,此非生天之因,可是他執著這個是生天之因。所依蘊,就是戒、禁所依的這個五蘊身。所說的清淨,就是說這樣子去做,馬上就可以得到清淨。所說的解脫,就是說以這一種方法,可以解脫煩惱。所說的出離,就是因這種戒、禁,可以出離生死。這種戒禁取是徒然的、毫無意義,弄得辛辛苦苦,自己苦痛得很,仍是沒有結果的。所說的無果唐勞,這是沒有結果的,因為這不能夠得清淨、不能得解脫、不能得出離,徒然的。
2)什麼是無明?就是癡,不僅沒有智慧,還能障礙智慧。對業、果、諦、寶這四種事情沒有智慧、不瞭解。無明有兩種,一種叫俱生無明,一種叫分別無明。什麼是俱生,與生俱來,生來就有的,是一種本能、先天。什麼是分別?應該叫分別起,這種無明是依人類的知識分別而起,而與真正的道理不合,就叫做分別無明。又欲界的貪、瞋、癡叫做三種不善根,欲界中一切不善的心,都是從貪、瞋、癡這三種引發起來。現在把貪、瞋、癡分成三類,一種叫俱生,一種叫不俱生,一種叫分別所起。什麼是俱生?是與生俱來,連禽獸乃至一個小小的小動物都有,一切眾生都有。什麼是不俱生呢?如果現在起來的心與貪相應,有貪心、有愛心的時候,就沒有瞋心;假使瞋心起來的時候,貪也不會有,這一類叫做不俱生。什麼是分別所起呢?與見相應的貪、瞋、癡,就是分別所起。無明起什麼作用呢?無明引起兩類情形。一類,虛妄決定。「是這樣!」其實是糊里糊塗的決定,錯誤的決定,虛妄的決定,因為他無知,沒有正確的理解。另一類,「這樣嗎?那樣嗎?」「這樣也不是、那樣也不是,究竟是什麼?」心裡疑疑惑惑的,心裡不定,這也是從無知而來的。
3)什麼是觸?以三和合的分別為體性。什麼是三和合?心理作用要這三個合起來才能發生,所以就叫根、境、識三和合。眼、色、識,是以眼做譬喻舉例,眼根見色境,起眼識。同樣的其餘識要生起來,都要根、境、識三個和合的時候,就有心理作用。這裡觸有二種看法?第一種,根、境、識三個和合起來生觸。第二種,觸能夠使根、境、識這三種發生關連。因為根、境、識發生關連,能夠生起分別來。觸的體性是什麼?以分別為體性,從根、境、識三和合而有的一種分別作用。觸有什麼特別用處呢?有觸,就有受。所以,觸是作為受的所依。受依靠觸而生起,這是觸的作用。
4)什麼是受蘊?受有三種。哪三種?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什麼是樂受?假使說這個要失掉、要沒有的時候,他希望還是有,希望不要離開,這個就是樂。什麼是苦受?假使說這個生起來的時候,感覺討厭、頂好不要,希望分離、別離,這個就是苦。什麼是不苦不樂受?就是對這二種欲都沒有,也不希望有,也不希望沒有,也沒有和合欲,也沒有乖離欲,這就是平等的不苦不樂受。什麼是受?就是這個心(識)去領納境界。
5)什麼是我慢?在這個五取蘊上,可能執著色是我,或者是受是我,或者是想是我、行是我、識是我,隨便執著一種是我。或者是色是我所,或者是受是我所,在五蘊之中,隨便執著一種是我所。因我而生起的慢,普通叫自尊心,就是好像自己比別人好,自己要尊重自己的心理,這就是我慢,不為什麼,就是為了我。
6)什麼是意言?言,就是名字,一切的名句。說話的時候,一定要有名句,沒有名句就不能說話,所以,用名句詮顯一切法,義是所詮。意,是心,能分別一切法義。言,能詮顯一切法義,心能分別一切法義;能分別一切法義和能詮顯一切法義是相似,所以叫做意言。或者用名言說話,來詮顯一切法義,而現在內心在思惟一切法義,不是說出來話,所以叫做意言,它們是相似的。或是,意言就是意識,它以名言分別為自性,以名言分別的作用,而成為認識,所以叫意言。
7)什麼是分別?思量、識別種種事與道理,這是心心所的自己本身的特性作用,因此,分別就是心心所的不同名稱。
Cs46
I.宿命智
[經文] 若沙門、婆羅門,以宿命智自識種種宿命,已識,當識、今識,皆於此五受陰已識、當識、今識。我過去所經,如是色,如是受,如是想,如是行,如是識。
[論說] 由三種相,善說法者、惡說法者,於等事中宿住隨念,當知染、淨有其差別。何等為三?謂惡說法者宿住隨念,於彼諸行自相、共相不如實知,便於諸行或全計常,或一分常,或計非常,或計無因。善說法者宿住隨念,如實知故,無邪分別,是名第一二念差別。T30,795a
[解]由三種相貌,善說法的佛法與惡說法的外道,對於平等的五蘊事中,宿住隨念,應當知道雜染、清淨有他的不同。哪三種?就是惡說法的外道的宿住隨念,對於彼五蘊諸行的自相、共相,不能如其真實知道,就對於五蘊諸行,或是全部計度為常,或是一部分是常,或是計度為非常,或是計度為無因。善說法的佛法的宿住隨念,因為如其真實知道的緣故,沒有錯誤的分別,這稱為第一種善說法的佛法與惡說法的外道,這二個宿住隨念的差別。
II.三世
[經文] 諸比丘!彼多聞聖弟子,於此色受陰,作如是學:我今為現在色所食,過去世已曾為彼色所食,如今現在。復作是念:我今為現在色所食,我若復樂著未來色者,當復為彼色所食,如今現在。作如是知已,不顧過去色,不樂著未來色,於現在色生厭、離欲、滅盡,向滅。
[論說] 又惡說法者,隨依何定發宿住念,不能如實了知是苦,便生愛味;由愛味故,於過去行深生顧戀,於未來行深生欣樂,於現在行不能修行厭、離欲、滅。善說法者,當知一切與彼相違,是名第二二念差別。T30,795a
[解]又,惡說法的外道,隨順他依照何種禪定引發宿住隨念,不能夠如其真實了知是過去五蘊是苦,就生起愛味。由於愛味的緣故,對於過去諸行,深深地生起顧戀;對於未來諸行,深深地生起欣求樂著;對於現在諸行,不能修習行向厭、離欲、滅。善說法的佛法,應當知一切與彼外道互相違背,是名第二種二念的差別。
III.減、退、滅、捨
[經文] 減而不增,寂減而住;退而不進,寂退而住;滅而不起,寂滅而住;捨而不取,不生繫著。
[論說] 又惡說法者,如是邪行,四種雜染所雜染故,能感後有。何等名為四種雜染?一、業雜染,二、見、我慢纏雜染,三、愛纏雜染,四、彼隨眠雜染。若諸新業造作增長,若諸故業數數觸已而不變吐,是名業雜染。若於諸行,邪分別起薩迦耶見,於他有情,以諸沙門、婆羅門等與己挍量,謂自為勝、或等、或劣,是名見、我慢纏雜染。於內於外所起貪欲,於愛行中應知其相,是名愛纏雜染。於相續中,見、我慢、愛三品麤重常所隨逐,是名彼隨眠雜染。如是四種,總攝為二:謂業,煩惱。煩惱復二:纏及隨眠。於諸行中,先起邪執,後生貪著。由此二種增上力故,雖復有餘煩惱雜染,而但取此。爾所煩惱於諸行中,不挍量他,自起邪執,說名為見;挍量於他,說名我慢。如是邪執,是無明品。由此為先,發起貪著,名為愛品。由此二種根本煩惱,於生死中流轉不絕。若善說法毘奈耶中正修行者,能斷如是四種雜染,於現法中能般涅槃;又由此故,能住究竟圓滿涅槃。若不爾者,尚不能住彼分涅槃,何況究竟!是名第三二念差別。又於此中,見及我慢,說名高視,愛說名煙。何以故?於諸行中,為見、我慢所覆障者,不如實知其性弊劣諸行體相,於人、天身及彼眾具,謂為高勝,是故彼二說名高視。愛猶如煙,令心擾亂不得安隱,是故名煙。T30,795a
[解]又惡說法的外道,這樣錯誤的心行,因為四種雜染所雜染的緣故,能感招後有。
1)什麼是四種雜染?一、業雜染,二、見、我慢纏雜染,三、愛纏雜染,四、彼隨眠雜染。第一種,業雜染。若是種種新的業造作,之後屢屢再作,令其增長。若是種種過去的業,數數觸動之後,但是尚未轉變、捨棄,這些都是業雜染。第二種,見、我慢纏雜染。若是對於五蘊諸行,錯誤地分別,生起薩迦耶見,生起這樣的見解之後,對於其他有情,譬如用種種的沙門、婆羅門等,與自己作比較,來稱量,就會認為自己比較殊勝,或是自己與對方相等,或是自己比對方低劣,這樣稱名為見、我慢纏雜染。第三種,愛纏雜染。對於自己本身,或是對於自己以外的人,所生起的貪欲,在貪愛的內心活動中,應該知道他的相貌,這稱為愛纏雜染。第四種,彼隨眠雜染。在身心前後連續無間斷中,恆常為見、我慢、愛三種品類麤重隨眠所跟隨、追逐,這稱為名彼隨眠雜染。
2)這四種,整體可歸納為二種,就是業與煩惱。煩惱又可分二種,纏及隨眠。在五蘊諸行中,首先生起錯誤地我執,之後生起貪著。由於這二種強大力量的關係,雖然還有其餘的煩惱雜染,但是採取這二種。在這二種煩惱,若是對於五蘊諸行,不與其他人比較、稱量,僅是對自己生起錯誤的執著,這種情況,說為見。若是與其他人比較、稱量,說名我慢。這樣的錯誤執著,是屬於無明的類別。由此無明的類別為先生起,之後,才會發動、生起貪著,名為愛品。
3)由於無明品與愛品這二種根本煩惱,使令眾生在生死中流轉不能斷絕。若是在善說法毘奈耶中,能夠正確的修行的人,能夠斷除這樣四種雜染,在現世中能達到涅槃。又,由於斷除這樣四種雜染這個緣故,能夠安住在究竟圓滿的涅槃。若是不這樣斷除四種雜染的話,尚且不能夠安住於彼分涅槃,更何況究竟涅槃!是名第三二念差別。
4)又,在這裡當中,見及我慢,說名高視,愛說名煙。為什麼?在五蘊諸行中,為見、我慢所覆蓋障礙的人,不能如其真實的知道他們的體性是弊惡、下劣,這些是五蘊諸行自體的相貌。對於人、天身及彼眾多資具,認為高貴、殊勝,因此,見、我慢這二個,說為高視。愛猶如煙,令心擾亂,不得安隱,因此名為煙。
Cs47
I.信者-在家
[論說] 有二信者,而非稱當信者所作。何等為二?一、在家信者,信有涅槃,及一切行是無常性,然於諸行不觀過患,不厭離住,不知出離而受用之。T30,795b
[解]有二種信心的人,但是與信心者所應該作的事情不是相稱、不是適當。哪二種?一、在家的信心者,雖然相信有涅槃,以及一切行是無常性,然而對於諸行,卻不去觀察過患;內心不生起厭離,而安住於諸行中;不知出離而受用諸行。
Cs48
I.信者-出家
[經文] 信心善男子,正信非家出家,自念:我應隨順法,於色當多修厭住,於受、想、行、識多修厭住。
[論說] 二、捨離家法,趣於非家有淨信者,彼於涅槃不能安住猛利樂欲,不用此欲為所依止,常勤修習所有善法,於現法中不般涅槃。與此相違,應知稱當信者所作。T30,795b
[解]二、捨離在家的事情,趣向沒有家,有清淨信的人,他對於涅槃不能夠安住在猛利歡喜、欲求,不用這個欲求作為所依止的地方,不能常常的精勤修習所有善法,所以,在現在的生命體中,不能般涅槃。與這個互相違背,應該知道與信心者所應該作的事情是相稱、適當的。
Cs49
I.生、滅
[經文] 爾時、世尊告尊者阿難曰:若信心長者、長者子來問汝言:於何等法知其生、滅?汝當云何答乎?阿難白佛:世尊!若有長者、長者子來問我者,我當答言:知色是生、滅法,知受、想、行、識是生、滅法。
[論說]於內法中,略有二種具聰明者,若有淨信或諸外道來請問時,能無亂記,謂依中道。於諸行中問生、滅時,不增有情,不減實事,唯於諸行安立生、滅,不亂而記。若立有情有生、有滅,是名一邊,謂增益邊。若立生、滅都無所有,是第二邊,謂損減邊。唯於諸行安立生、滅,是名中道,遠離二邊。是故若能如是記別,為善記別,如來所讚。T30,795c
[解]在內法中,簡略地說有二種具足聰明的人,哪二種?對於諸行生滅,以及對於修習梵行,能正確的說明,不增不減。若是有清淨信心的佛教徒,或是眾多的外道來請問的時候,能夠沒有錯亂的說明,就是依照中道來回答。
1)在五蘊諸行中,提問生、滅的時候,回答的時候,不增益諸行中有真實的我,對於緣起的五蘊,不能說沒有。只是對於諸行,安立生與滅,沒有錯亂而說明。如果在五蘊諸行中,安立有一個我,有生、有滅,是名一邊,就是增益這邊。若是五蘊諸行中,安立生、滅都無所有,是第二邊,就是損減這邊。只是對於諸行,安立生與滅,這名為中道,遠離增益、損減這二邊。因此,若是能這樣的記別,就是善巧的記別,為如來所稱讚。
Cs50
I.修諸梵行
[論說] 或復有言:何因緣故乃於沙門喬答摩所修習梵行?若得此問,應如前說,遠離增益、損減二邊,依中道記,名不亂記。若謂有情修習染、淨,是名一邊,謂增益邊。若謂一切都無修習,是第二邊,謂損減邊。若為諸行厭、離欲、滅而修習者,是名中道,遠離二邊。是故此記名不亂記,名為善記,當知此記諸佛所讚。T30,795c
[解]或是還有人說:為何因?為何緣?乃於沙門喬答摩的地方,修習梵行?若是遇到這樣的質問,應該如同前面所說,遠離增益、損減這二邊,依照中道作明確的說明,名為不亂記。若是認為有一個我,能修習染污、清淨,這是一邊,就是增益邊。若是認為一切都沒有能修習,這是第二邊,就是損減邊。若是為了對於諸行生厭、離欲、滅而修習的話,就名為中道,因為遠離二邊。因此,若是能這樣的記別,就是善巧的記別,為如來所稱讚。
Cs51-52
I.不壞法
[經文]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今為汝說壞、不壞法,諦聽!善思,當為汝說。諸比丘!色是壞法;彼色滅、涅槃是不壞法。
[論說] 法有二種:一者、有為,二者、無為。此中有為是無常性,三有為相施設可得:一、生,二、滅,三、住異性。如是三相,依二種行流轉安立:一、依生身展轉流轉,二、依剎那展轉流轉。依初流轉者,謂於彼彼有情眾同分中,初生名生;終沒名滅;於二中間嬰孩等位立住異性,乃至壽住說名為住;諸位後後轉變差別,名住異性。依後流轉者,謂彼諸行,剎那剎那新新而生,說名為生;生剎那後不住名滅;唯生剎那住故名住。異性有二,一、異性異性,二、轉變異性。異性異性者,謂諸行相似相續而轉。轉變異性者,謂不相似相續而轉。非此異性離住相外別體可得,是故二種總攝為一,施設一相。與此相違,應知常住無為三相。T30,795c
[解]法有二種,一者、有為,二者、無為。在這裡,有為是無常的體性,三種有為的相貌,可以由語言的施設可得。哪三種相貌?一、生,二、滅,三、住異性。這樣三種相貌,是依照二種行的流轉而安立。哪二種?一、依生身展轉流轉,二、依剎那展轉流轉。
1)依照生身展轉流轉,就是在各式各樣的有情眾同分中,最初開始生起,名為生。最後死沒,名為滅。在這生、滅這二個中間,就是嬰孩等的階段,建立住異性。一直到壽命安住的階段,說名為住。眾多的階段,後來與再後來轉變是不同,名為住異性。
2)依照剎那展轉流轉,就是那個五蘊諸行,每一剎那的生起都是新的,下一剎那的生起都是新的,說名為生。生起這一剎那之後,不會停住,名為滅。只有生起這一剎那的停住,因此名為住。異性有二種,哪二種?一、異性異性,二、轉變異性。什麼是異性異性?就是五蘊諸行前後相似,相續而轉。就是尚未死亡之前,前後相同類似生滅,但是每一剎那都不一樣。什麼是轉變異性?就是前後不相似,相續而轉。就是命終之後,從這個生命體生到不相同的生命體。不是說這個異性,是離開住的相貌之外,另外有不同的自體可得,因此,住、異性這二種總攝為一,施設為一種相貌。與此有為三種相貌違背,應該知道就是常住無為三相。
II.鬱低迦修多羅
[解說] 漢譯的增壹阿含經,沒有此經。印老推斷:這不是有部誦本,而是大眾部末派,流傳於北方的契經。
[論說]應知修集涅槃資糧,略有三障:一者、依廣事業,財寶具足,多行放逸。二者、無善知識方便曉喻。三者、未聞正法,未得正法,忽遇死緣,非時夭沒。與此相違,當知無障亦有三種。又諸聖者將欲終時,略有二種聖者之相;謂臨終時諸根澄淨,蒙佛所記。由三種相,佛為過世一切聖者記別聖性,種性滿故,但記物類。我已了知法及隨法者,法謂正見前行聖道;言隨法者,謂依彼法,聽聞他音、如理作意。又我未曾惱亂正法所依處者,謂為此義如來告命,及為此義有所宣說,乃至為令諸漏永盡;彼由此故,已得盡漏。T30,796a
[解]1)應該知道修習、積集涅槃的資糧,簡略地說有三種障礙,哪三種?一者、依於廣大的事業,所以財寶具足,多行於放逸。二者、沒有善知識善巧方便的使他了解。三者、尚未聽聞正確的法,尚未得到正法,忽然遇到死亡的因緣,在不是適當的時候夭折死沒。與這個互相違背,應當知道沒有障礙,也有三種。
2)又,眾多的聖者臨近死終的時候,簡略地說有二種聖者的相貌。哪二種?
第一、就是臨近命終的時候,信等五根已得四證淨,能得澄渟潔淨。
第二,蒙受佛所記別,就是佛為這個人分別他將來的果相。由於三種因相的緣故,佛為過去世的一切聖者,記別是聖性,哪三種因?一、證淨記別,就是預流果,因為得見道,四證淨的關係。二、喜處記別,就是一來果,將要得到根本定,已領受微少的喜悅的關係。三、隨念記別,就是不還果,已經得到根本定,能現前見到眾多的天人,與梵天的天人互相對話,因此,隨念所追求各自的功德尚未圓滿的緣故。種性滿故,阿羅漢修果圓滿的關係,住有餘依涅槃界中,有能發趣無上菩提的人,要增壽行,方能成辦。世尊多分依此密意說言:物類善男子,若有善修四神足已,能住一劫,或餘一劫。所以說但記物類。
3)經文說:我已了知法及隨法。什麼是法?就是以正見為前面而行的八聖道。什麼是隨法?就是依於彼八聖道這個法,聽聞他人說法的聲音,如其所說的道理作意、觀察。
4)經文說:又我未曾惱亂正法所依處。謂為此義如來告命,及為此義有所宣說,乃至為令諸漏永盡;彼由此故,已得盡漏。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