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峨眉山佛教和普賢信仰簡史
四川省峨眉山:普賢菩薩道場普賢信仰中心(圖片來源:峨眉山佛教網)
四川省峨眉山是我國佛教聖地,普賢菩薩道場,與浙江普陀山、山西五台山、安徽九華山並稱為中國佛教四大名山。
相傳,峨眉山從漢代起即有道教流傳,是道教的「洞天福地」之一,稱「第七洞天」。
晉代,佛教傳入峨眉山後,修建寺廟,弘揚佛法,較長時間處於佛道並存的局面,梵剎宮觀交錯其間,僧人、道士競相發展。
明代,佛教鼎盛,道教逐漸衰落。
入清後,羽士絕蹤,全山皆為佛寺,道教在峨眉山僅存遺蹟。
道觀在峨眉山演變為佛教寺院的故事流傳甚廣,仙跡遺蹤亦不少。如晉代明果大師改乾明觀為佛寺(今中峰寺);明代御史衛陽子赫瀛建呂仙行祠,原系道教 宮觀,清代道士離去,由僧人住持,塑供彌勒佛像,成為佛教寺院,但純陽殿之名至今未改;仙峰寺側之九老洞中,現仍有財神殿,塑供趙公明像,而由仙峰寺僧看 守殿堂;洪椿坪下猶保存了「洞天首步」木坊作為歷史文物;伏虎寺內「文革」前有財神殿,寺外原有玉皇樓、無量殿,均住僧人;明萬曆時,明光道人募建會宗 堂,供楚狂陸通、普賢、廣成子牌位,取三教會宗之意,後康熙賜名報國寺,塑供佛像。這些都如實反映了道教在峨眉山的蹤跡和佛道並存,既競相發展而又和睦相 處的史實。
一、四川峨眉山佛教史起於魏晉南北朝
佛教在什麼時候傳入峨眉山?
因史料奇缺,眾說紛紜,據現有資料,說佛教於漢代傳入峨眉山的,記述最早見於明末胡世安著《譯峨籟》,該書卷之六「宗鏡記」稱:「周威烈王時,有寶掌和尚名千歲,始生時,手掌有印文,來禮普賢,設像供養。
漢永平中,癸亥(公元63年)六月一日,有蒲公採藥於云窩,見一鹿,異之,追至絕項無蹤,乃見威光煥赫,紫霧騰湧,聯絡交輝成光明網。駭然嘆曰『此 瑞稀有,非天上耶!』徑投西來千歲和尚告之。答曰『此是普賢祥瑞,於末法中守護如來,相教現相於此,化利一切眾生。汝可詣騰、法二師究之。甲子,奔洛陽, 參褐二師,具告所見。師曰:『善哉希有,汝等得見普賢,真善知識』」。蔣超《峨眉山志》卷二「諸經發明」一節中援引了上段文字。並在見一鹿後增加「足跡如 蓮花」五字,再加上「蒲歸乃建普光殿,安願王像」。又在寺觀一章中說:「光相寺在大峨峰頂,相傳漢明帝時建,名普光殿」。從而形成了完整的「蒲公開山」 說,此後相互援引,以成眾論。
民國二十三年,印光法師《重修峨眉山志流通序》云:「舊志(指蔣志)所載,殊多訛謬。如千歲寶掌,於卷二『諸經發明』云:漢永平癸亥之前已住此山, 蒲公見鹿跡如蓮花,徑投寶掌問之,掌令往洛陽問摩騰、法蘭二師,蒲公於甲子往洛陽謁二師。不知甲子即明帝七年,始遣蔡愔、秦景、王遵等往西域尋佛法,至十 年丁卯(67年),二師隨諸人始來洛陽,按傳燈錄本傳云:(寶掌)東漢獻帝建安二十四年來中國,魏晉間入蜀禮普賢。」
1955年,中國佛教協會會長喜饒嘉措大師訪問緬甸時的講話說:「佛教傳入中國,在史書上記載是從公元前二年開始的,那年有一位佛教徒從西域來到當 時中國的首都長安,口授佛經,但是這方面的史料不詳細。此後中國和西域交通一度斷絕,直到公元64年由政府派人到西域訪求佛法,67年他們同兩位法師回 國,帶來經書佛像,開始翻譯了一部分佛經,相傳就是現存的《四十二章經》,是《阿含經》的摘要譯本。同時,在當時的首都洛陽,建立了佛教寺院。這是一般公 認為中國佛教的開始」。趙朴初著《佛教常識答問》亦作如上回答,並明確指出,迦葉摩騰、竺法蘭來洛陽後修建的白馬寺是中國第一個佛教寺院。以上資料說明, 公元63年寶掌和尚尚未來峨眉山,64年摩騰,竺法蘭亦未來中國,蒲公見鹿跡問寶掌,並去洛陽謁摩、蘭二師之事不確。
1985年中國佛教協會出版的《法苑叢談》中說:「相傳在古時,蒲翁入山採藥,得見普賢祥瑞,其實是宋人的附會」。也對蒲公的傳說持否定意見。
新《峨眉縣誌》(1991年版)宗教篇中,對峨眉山佛教流傳歷史稱:「現有關於四川最早佛教史料的文字記載則是起於東晉,南朝·梁,慧皎《高僧傳》 載,晉代高僧慧遠之弟慧持和尚欲觀瞻峨眉,振錫岷岫,乃以晉隆安三年(399年)辭遠入蜀,受到蜀地刺史毛璩的熱情接待。不久上峨眉山,擇地建庵(址在今 萬年寺),塑供普賢之像,取名普賢寺。是為山上笫一座比較正規的廟宇」。
《峨眉伽藍記》白水寺條稱:「萬年寺傳為晉時普賢寺,唐慧通禪師更名白水寺,宋時更名白水普賢寺,明萬曆時更名聖壽萬年寺」。蔣志、印志均稱:「萬 年寺創自晉時」,印光《峨眉山志》卷五,歷代高僧:「晉釋慧持者,遠公之弟,與兄共事道安法師,及安在襄陽,遠公東下,持亦俱行,初憩荊州上明寺,後適廬 山,皆隨遠共止。持欲觀瞻峨眉,振錫山民岫,乃以晉隆安三年辭遠入蜀。到蜀止龍淵精舍,四方慕德,所至成侶。有升持堂者,號登龍門。慧持留蜀12年,義熙 八年卒於龍淵」。
又據南宋時釋普濟撰《五燈會元》(白話全譯)「宋徽宗皇帝」條記載:北宋政和三年(1113年),嘉州道旁一古樹被風吹折,裡邊有一禪定和尚,徽宗命人抬入京城,讓西天總持三藏法師用磐使其從禪定中脫出,自稱「我乃是廬山東林寺慧遠法師的弟弟,名叫慧持。由於游峨眉山,到樹中入定」。
新《峨眉縣誌》說慧持入蜀後上峨眉山建普賢寺弘揚佛法是可信的,符合他「欲觀瞻峨眉,振錫岷岫」的心願。且慧持入蜀後,四方慕德,所至成侶,到峨眉山建一寺院亦非難事。
《四川省志·宗教志》稱,佛教傳入蜀地的明確記載為東晉哀帝興寧三年(365年)。《中國佛教寺院大觀》(全國政協民族和宗教委員會、中國佛教協 會、經貿世界雜誌社編)稱:「有史可稽的峨眉山佛教始於東晉隆安年間,淨土宗創始人之一慧持大師前來傳播,創建了全山第一座寺廟普賢寺(今萬年寺)」, 「萬年寺始建於東晉,初名普賢寺,乃峨眉山第一座有史可稽的寺廟」。
當然,佛教自西漢哀帝元壽元年(公元前2年)傳入中國,到東晉安帝隆安三年,已歷四百年之久,特別是晉哀帝興寧三年(365年)僧法和入蜀和稍後的曇翼來蜀,所以,慧持之前峨眉山已有人信仰佛教也是可能的,現無可靠史料記載,留待後人考證。
晉代,資州人明果大師剃髮龍遊山,回蜀後來峨眉山修住,被乾明觀道士迎請住持,改觀為寺,即今之中峰寺。
南北朝時,梁武帝蕭衍(502一549年在位)崇信佛教。相傳從印度來的寶掌和尚這時到了峨眉山,在洪椿坪後面山峰(後名寶掌峰)結茅住錫,為寶掌 庵。稍後,有西域僧人阿羅婆多尊者來禮峨眉,觀山水環合,頗同西域化城寺地形,遂在此建道場。因山高無瓦,且易凍裂,故用木皮蓋殿,稱「木皮殿」(後改名 大乘寺)。這時,淡然大師亦來峨眉山,駐錫中峰寺,弘傳佛法。
東晉、南北朝時期,一些高僧來峨眉山結茅修住,講經布道,對佛教在峨眉山的發展起了奠基作用。
二、四川峨眉山佛教興盛於唐宋
唐代,有的帝王支持佛教,許多鎮蜀官吏也信佛,在朝廷和官府的影響下,四川民間崇信佛教較為普遍,促進了佛教在峨眉山的發展。這一時期,外地僧人西 禪、白水、澄照、正性、靈龕和尚等相繼來到峨眉山結茅、建寺,傳教弘法,牛心寺、華嚴寺、光相寺、西坡寺、靈岩寺、華藏寺等,就是這段時間建成。僖宗時 (874—888年),慧通禪師入蜀,見峨眉山山巒起伏,地域寬廣,是弘揚佛法的好場所,他四處募化,並得朝廷資助,重興六寺。且以山相屬火,多遭回祿, 遂改華嚴寺為歸云閣,改中峰寺為集云寺,改牛心寺為臥云寺,改普賢寺為白水寺,改華藏寺為黑水寺。以三云二水壓抑火星。經過慧通禪師等高僧大德的苦心經 營,為佛教名山之形成創造了條件。
宋代,太祖趙匡胤、 太宗趙光義均支持佛教。乾德二年(964年),繼業三藏大師奉詔入天竺求舍利及貝多葉書(佛經),至開寶九年始歸,覆命後,帝聽其選擇名山修習,大師來峨 眉山重建牛心寺以終老。太平興國五年(980年),太宗詔令白水寺住持茂真入朝,賜詩嘉譽,並賜黃金三千兩,遣大夫張仁贊協理,鑄造普賢坐象銅佛像,通高 7.2米,淨重62噸,供於白水寺內,改名白水普賢寺(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伏虎寺、牛心院(今廣福寺)、雷洞祠、新殿(今接引殿)等,均建於宋 代。太宗、真宗、仁宗三朝,對白水普賢寺敕賜頗多。中峰寺密印安民禪師、別峰禪師,靈岩寺慧遠禪師等均為一代高僧,孝宗曾賜號慧遠為「佛海禪師」。同時, 峨眉山僧人開始在峨眉縣境內鄉村修建寺廟,如普興場之普賢寺,龍池之中山寺,雙福之撥云山庵(今磁佛寺),城南之聖積寺等即是。
唐宋時期,佛教在峨眉山發展較快,寺廟增多,高僧輩出,影響很大。帝王亦時有敕賜。名人學士前來遊覽觀光者眾多,與名僧常有唱和,釋氏藝文及唐宋詩 詞中皆有記載。唐李白《聽蜀僧浚彈琴》(普賢寺僧廣浚),《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均是膾炙人口的名篇。北宋哲宗時,黃庭堅曾來中峰寺習靜,作有 《對青竹賦》,元祐六年十二月大寒書《七佛偈》,現刻木屏懸掛於報國寺之七佛殿。南宋詩人范成大於淳熙四年(1177年)游峨眉山,沿途多有吟詠,並著有 《峨眉山行紀》流傳,是目前能見到的最早的峨眉山遊記。陸游與中峰寺別峰禪師相交甚厚。師入京後,孝宗優禮有加,淳熙十年,命為御製《圓覺經注》作序。別 峰圓寂後,陸游為之作塔銘。
三、四川峨眉山佛教寺院法器普現於明清
明太祖朱元璋微時曾為皇覺寺僧,對佛教本有好感,曾敕封寶曇和尚為國師,洪武初遣師來峨眉山,重建鐵瓦殿。留蜀10年,道化大行。圓寂後,太祖賜詩二首,以昭其德。成化二年(1466年),普光殿毀於火,住持了鑑和尚募化,蜀王朱懷園捐資重修,經三年始成。
嘉靖甲午(1534年)慧宗別傳禪師來峨眉,於峰頂飾新鐵瓦殿,創建新殿,鑄普賢銅像l尊、銅佛65尊於金頂。鑄普賢三身銅像供奉白水寺毗盧殿。於 白龍洞外按《法華經》,以字計株,廣植楠柏,名「功德林」。並鑄銅鐘三口,分置白水寺、永延寺、聖積寺。聖積寺銅鐘最大,計二萬五千斤。神宗賜號「洪濟禪 師」。
隆慶二年(1568年)通天明徹大師來禮普賢,於千佛頂結茅駐錫。萬曆癸酉(1573年)在天門石下建一海會禪林,安住眾僧,持戒十年,道望日隆, 聲聞朝廷。丁亥,賜紫衣袈裟及《龍藏》一部,並派太監給帑金莊嚴經閣,蓋以鐵瓦,賜額「護國草庵寺」。其弟子無窮大師,秉承師志,於萬曆十六年戊子 (1588年)云游楚蜀,募鑄高三丈六尺千手千眼觀世音銅像一尊,迎回峨眉。辛卯赴京奏請慈宮,太后賜金敕建大佛寺,安奉大士銅像。並於萬年寺側建慈聖 庵,供太后像及珍藏朝廷賞賜的經卷、袈裟、法器等物。
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慈聖太后賜金,遣中貴二人,在白水普賢寺修建磚殿,覆罩普賢願王銅像,經年始成。神宗朱翊鈞御題「聖壽萬年寺」額,為太后祝禧之意。白水普賢寺由此更名聖壽萬年寺。
萬曆三十年(1602年),妙峰福登禪師募化,潞安沈王捐資數干金,鑄造金頂銅殿(稱金殿),又奉慈旨,「賜尚方金錢,置葺焚修常住若干,命方僧端 潔者主之。」四方檀越亦慷慨捐助,共襄勝舉。興工於萬曆壬寅(1602年)春,成於次年癸卯秋。王題額「永明華藏寺」。萬曆四十二年,神宗朱翊鈞敕賜峨眉 山永延寺藏經一部。
清代,順治八年辛卯(1651年),貫之和尚率弟子可聞等在伏虎寺舊址重建「虎溪精舍」。十八年辛丑,川省大僚捐資重建伏虎寺,歷時20餘年始成, 殿宇十三重,宏敞輝煌,冠於全山。康熙帝愛新覺羅?玄燁御題「離垢園」三字懸於寺內,寓佛門聖地遠離塵垢之意。可聞徒寂玩在寺周廣植杉楠柏樹,取名「布金 林」,為峨眉山三大園林之一。康熙甲子(1684年)可聞增修藏經樓,命門人與峨去金陵化募藏經運回置放其中。
康熙初年,川陝總督哈佔及文武官員捐資,命伏虎寺可聞禪師重建臥云庵。可聞法嗣照圓(號見無)總攬其事,與照瑞、照玉、照元同建古庵,時稱「臥云四友」。
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欽派一等侍衛海青等到峨眉山降香。康熙帝賜給峨眉山大批經卷及匾額、楹聯、詩文。賜降龍院「普賢願王法寶」玉印一枚和「善覺寺」額,並賜住持元亨詩一首,以示褒獎。元亨即改降龍院為善覺寺,在院內建亭供奉玄燁像,報國主恩。
乾隆十年乙丑(1745年),高宗愛新覺羅·弘曆為千佛禪院(洪椿坪)御書「性海總涵功德水,福林長湧吉祥云」聯語。
明代中晚期和清初,由於朝廷和地方官吏支持佛教,峨眉山修建寺廟很多,全山無峰不寺,從報國寺到峨眉縣城,沿途也有山上各寺院修建的腳廟,如圓通 寺、保寧寺、菩提庵、圓覺寺等等,這些雖是附屬小廟,但亦另有廟名,各為一寺。明清之際為佛教在峨眉山的鼎盛時期。明末,胡世安三次來游,所撰《峨眉山道 里記》中,其所經、所見寺廟達111座(不含當時已廢和不屬峨眉山範圍的寺廟)。清代新建寺廟不多,但山上現存主要寺廟,很多都是清初重建。明萬曆間,明 光道人創建會宗堂於伏虎寺側,清初聞達禪師遷建今址,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賜名報國寺。康熙四年乙巳(1665年),四川巡撫張德地捐俸重修萬年 寺、光相寺。三十八年(1699年),行能禪師改建初喜亭為洗象池。明時楚山禪師開建千佛庵,清初峨云禪師重建,乾隆四十三年火焚,以後又逐次修復。仙峰 寺原系小庵,明萬曆間擴建為大寺,名慈延寺,清乾隆時泰安、玉升增修,改名仙峰寺。
四、四川佛教衰落始於清代中晚期
清代中晚期以後,峨眉山佛教逐漸衰落,居士、遊人銳減,有些寺院頹廢無力修復,僧眾亦不斷減少。許多僧人應赴外緣佛事,為施主轉咒、拜懺、放焰口、 施食、送表等,從事應教活動。民國時期廢寺興學,許多地方佔用寺廟辦學校,峨眉山因民居甚少,對山上寺廟尚影響不大。但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蔣介石 辦「峨眉軍官訓練團」,也佔用報國寺、伏虎寺、萬行莊等寺廟,警衛森嚴,行人止步。二十八年(1939年),抗日戰爭時期,四川大學遷峨眉,佔用了報國 寺、伏虎寺、保寧寺、萬行莊等寺廟為校舍達三年多時間。到解放前夕,全山只有80餘座寺廟,有的破敗零落,有的已無僧人居住。
清代以前,峨眉山無佛教團體組織,大小寺廟各為一家,無隸屬關係。民國初,中華佛教總會和四川省佛教會相繼成立,民國十七年(1928年)成立了四 川省峨眉縣佛教會(按規定縣稱分部,後改分會,實際上用的名義仍是峨眉縣佛教會),二十六年(1937年),以峨眉山為佛教名山,更名為峨眉山佛教會。會 址設萬年寺。先後有仙峰寺方丈元義、磚殿當家普超、毗盧殿方丈果航、報國寺方丈果玲等被公推任過會長。各寺廟人財物仍自主管理。各寺廟捐助,籌集廟產40 石,以地租收入為佛教會活動經費。全山性事務由佛教會召集各廟住持協商辦理。峨眉山行政組織,清代起先後設峨山甲、獨立甲、獨立保,相沿至民國。民國二十 四年(1935年),改稱峨山特編保。三十四年(1945年),四川省政府批准設「峨山管理局」,是政府管理峨眉山的領導機構。辦公地址設報國寺,第一任 局長彭伯喜,後由楊莊繼任至1949年12月峨眉縣解放。
五、四川峨眉山佛教迎來新中國的嶄新發展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原佛教會停止了活動,峨山管理局由人民政府接管,1950年3月派新開寺僧廣德任局長。1951年撤銷管理局,改特編保為峨山特編村,直屬峨眉縣人民政府第三區(峨山區)公所領導,釋演哲任村長,協助政府管理寺廟工作。
建國初,因群眾忙於參加清匪反霸、減租退押和土地改革等民主革命運動,前來朝山敬香和遊覽參觀的人數極少。加之,土改中各寺廟出租土地被徵收,僧人 生活較為困難,很多人離寺還俗,另謀職業。在政府的關心支持下,留寺人員除一部分人分得土地參加農業生產、保護寺廟文物外,特編村組織僧人建立了普濟、峨 山、翕成、改進四個紡織廠及篾業組、雪魔芋生產組和茶葉經營部,生產自給。完全喪失勞動能力的,由人民政府救濟。1952年至1954年,四川省人民政府 撥款,成立峨山文物整修委員會,對全山寺廟、文物進行整修後,居士、遊人不斷增加,僧人回寺開展正常宗教活動。1953年,撤銷特編村,召開全山佛教徒代 表大會,選舉產生了峨眉山佛教徒愛國學習委員會。1956年正式成立峨眉山佛教協會,在縣委、政府的領導下,統一管理全山各寺廟僧人的學習、生產、生活和 教務活動。此後,收入逐年增多,自給有餘,不斷維修寺廟,添置殿堂陳設。
1966年春,佛協召開第三屆佛教徒代表會,選舉產生第三屆理事會,不久,全國開展了「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運動。「破四舊」、「橫掃牛鬼蛇神」, 峨眉山首當其衝。「紅衛兵」上山,集中僧尼學習,寺廟和個人財物被查抄。在「清理階級隊伍」中,許多僧人受到批判鬥爭,有的被戴上「現行反革命分子」、 「地主分子」的政治帽子,備受摧殘。有的作為「反動和尚」,被押送回原籍監督勞動改造。在十年浩劫中,寺廟佛像損毀嚴重,經書法器蕩然無存。佛協被迫停止 了活動,由「峨眉縣毛澤東思想學習班佛教徒生產組」負責組織全山僧尼學習,統一管理佛協和各寺廟原有積累資金及農副業生產收入,統籌安排佛教徒生活。
1978年,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徹底否定了「文化大革命」,進行撥亂反正,貫徹落實宗教信仰自由政策。逐步恢復了宗教活動場所(寺廟);徹底 清退了寺廟和僧人的全部查抄財物;收回了被遣送回家的勝旭、清融等7名僧人;平反了「文革」中的冤假錯案,對普超、傳華、常義等撤銷原判,宣告無罪;對 1958年整風反右運動中被錯劃為「資產階級右派分子」的寂慧、果航等16名僧人,也全部改正,恢復名譽;對「文革」中病故的峨眉縣政協委員釋傳金,補開 了追悼會,同時悼念了在「文革」期間圓寂的幾十位僧尼。
1979年12月,召開佛教徒代表會,恢復峨眉山佛教協會,選舉產生了第四屆理事會。各寺廟殿堂由僧人管理,接待朝山敬香的信教群眾,宗教收入交佛 協作開展宗教活動經費,用以組織僧人外出參學,接待來山禮佛的宗教團體和宗教界人士。寺廟其餘房屋作旅遊公司接待站,僧眾參加接待服務工作,與公司職工同 工同酬。
1983年4月9日,國務院公佈,峨眉山報國寺、萬年寺、洪椿坪、洗象池、金頂華藏寺(待修復)被列入全國重點寺廟。從1985年起,全山寺廟由旅 遊公司陸續移交僧人管理。全山僧尼節儉自律,籌集資金修復、擴建寺廟,陳設殿堂,莊嚴佛像,全面開展正常宗教活動。1986年,四川省人民政府撥款重修金 頂華藏寺,1989年竣工後交佛協管理使用,1990年9月,舉行了盛大的落成典禮暨佛像開光法會。
1986年,佛協第五屆理事會決定,全山寺廟以大廟為中心劃為六個片區,實行兩級管理,佛協管片區,片區管所屬寺廟,寺廟由當家負責,實現了全山 人、財、物由佛協統一管理,統籌規劃各寺廟的建設、維修。十年來,全山寺廟煥然一新,各大廟按叢林格局完善配套建設。全山架設照明電纜和通訊線路,修水 池、鋪水管,解決了生活用水和消防用水,結束了許多寺廟長期以來點煤油燈、吃屋簷水、送雞毛信的歷史。
1982年起,峨眉山佛教協會恢復了如法如儀的收徒、收皈依制度,並接納了一批過去離寺,自願回廟過宗教生活的僧人。1987年,佛協五屆二次會 議,通過了《峨眉山佛教協會寺廟管理辦法》,寺廟實行叢林化管理,恢復了方丈、監院、副寺、知客、維那等宗教職稱,使宗教生活納入正常規制。
峨眉山對僧人的培養教育,過去主要是以師帶徒,言傳身教。清初伏虎寺貫之和尚曾開學業禪堂,但無以為繼。民國時期辦佛學院,亦時斷時續。為了紹隆佛 種,培育僧才,1986年,樂山市佛教協會會長、峨眉山佛協名譽會長遍能法師牽頭,在樂山烏尤寺舉辦僧伽培訓班,自任班主任(又稱校長),峨眉山佛協副會 長昌勖任副主任(副校長)。1988年,遷峨眉山報國寺續辦第二期。1990年經樂山市教育委員會批准,僧伽培訓班更名為峨眉山佛學院,學制三年,校址設 中峰寺。1982年以來,佛協不斷選送和支持年輕僧尼報考「中國佛學院」、「四川省佛學院」和「四川尼眾佛學院」深造。與此同時,佛協並經常組織僧尼學習 佛教知識及殿堂佛事活動,學習政府有關宗教政策、法規,培養愛國愛教的佛教人才。1993年,舉辦「瑜伽焰口傳承培訓班」,經過培訓,有12名受傳法僧人 能上台擔任金剛法師,為舉辦佛事活動增添了新生力量。各寺廟堅持早晚殿堂課誦、佛節日佛事活動,並應信教群眾的請求,開展應緣佛事。一些規模大、時間長、 人員多的大型法會,如「祈禱世界和平法會」、「金頂華藏寺佛像開光法會」和「樂山大佛節峨眉朝山會」等,則由佛協統一組織安排,如法如儀。舉辦大型法會, 既宏揚佛法,提高峨眉山天下名山、佛教聖地的聲譽,同時促進旅遊經貿的發展。
民國以前,僧人是方外之人,一般不擔任社會公職,不參加社會政治活動。建國後,僧人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享有公民應有的權利,參與國家政治生 活。1950年,寂慧、常清被推選為出席川南區各界人民代表會議代表。1952年,釋定聰擔任峨眉縣各界人民代表會議常務委員會委員。1954年,寂慧、 普超、傳華、果純被聘為四川省文史館研究員。1953年,傳華任峨眉縣選舉委員會委員。1954年,普超、寂慧被選為峨眉縣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此 後,除「文革」期間召開的第七屆人代會沒有僧人參加外,每屆人民代表都有峨眉山佛教徒。1979年八屆人大開始設常務委員會,從九屆起每屆都有僧人被選為 人大常務委員。1956年成立政協峨眉縣委員會以來,每屆委員、常務委員中均有峨眉山僧尼,普超被選任縣政協第五屆委員會副主席,六屆至十屆寬明連選連任 峨眉縣(1988年改為峨眉山市)政協副主席。僧人中還有四川省、樂山市人民代表、政協委員,民主青年委員、市婦聯委員等。擔任各級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的 僧人,除參加人大、政協會議,聽取和討論政府工作報告、財政預決算報告、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工作報告,對國家政治、經濟和人民生活的有關問題,提出建 議,反映佛教徒的意見和要求,體現了主人翁的地位和責任。
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人民生活水平逐漸提高,峨眉山旅遊事業不斷發展,全山僧尼本著建設人間佛教的思想,積極參加接待服務工作,體現農禪並重的 優良傳統。同時,接待海內外佛教團體、高僧大德日益增多,擴大佛教文化交流,進行國際友好交往。旅遊日增,奉佛者眾,峨眉山宗教收入不斷增多,除僧人自 養、莊嚴佛寺以外,對社會公益事業,如捐資助學、濟困扶危等亦作了較大貢獻。
關於峨眉山僧人的宗派流傳,據1953年調查整理的《峨眉山寺廟由清朝起至現在所依宗派傳承系統表》,全山寺廟均為禪宗,其中臨濟宗門人居多,曹洞 宗弟子次之,溈仰宗僅觀心坡一庵(現己人去寺廢),共有三宗十一房。清以前,各寺廟禪燈流衍的情況已無史料可考。如萬年寺原為一個寺廟,清初分為毗盧殿、 磚殿、新殿、四會亭(1935年改名極樂寺)各為一寺,按子孫叢林的師徒關係傳承,應為同宗同派。但從《傳承系統表》和《峨眉文史·佛教專輯》所列「峨眉 山寺廟宗派體系」,新殿屬臨濟岔派,毗盧殿屬曹洞正宗,磚殿屬曹洞岔派。一個寺廟分家後,竟成幾個不同的宗派,何時、如何形成?無史料可證。建國後,由於 生產、工作需要,全山僧人統一安排,因人員調動,一個寺廟兼有不同宗派的僧人,原有以寺廟劃分的宗派關係基本解體。1995年在「宗教教職人員登記」中, 按中國佛教三大語系的劃分,峨眉山僧人統稱「漢語系佛教」(漢傳佛教),以區別於藏語系佛教和巴利語系佛教,不再以門派劃分了。現在,收徒時剃度師雖仍根 據自己的宗派按僧譜給弟於命名,但僧人之間的宗派關係已無實際意義了。
峨眉山是普賢菩薩應化之地,為普賢菩薩道場。印光法師在《重修峨眉山志流通序》中指出:「菩薩證窮法界,故於十方法界,隨類現身,應以何身得度者, 即以何身而為說法。故十方法界,皆可作普賢道場。然欲眾生投誠有地,故特於峨眉山示應化焉」。又在「菩薩聖蹟?應化」一節中說:「菩薩應化豈凡人所能識。 於此是覘,大士度生本無方所,攀《華嚴》以證峨眉之住者,未免拘墟;而別峨眉於普賢之外者,更同夢囈也」。
峨眉山最早修建的是普賢寺,此後,所建寺廟皆供奉普賢。歷代高僧大德也來山朝拜普賢菩薩。明末清初胡世安著《譯峨籟》卷六「宗鏡記」載:「唐·趙州 和尚禮峨眉於放光台,不登寶塔頂。僧問和尚云:何不到至極處,州云:三界之高,禪定可入;四方之曠,一念而至;唯有普賢,法界無邊」。「黃檗老人禮峨眉至 睹佛台,霧氣澄霽,曰:云何不見。僧問:不見什麼?檗云:不見普賢」。
十方信眾來朝山禮佛亦皆崇敬普賢。對山上一些什物也有以普賢命名,如普賢菌,普賢線、普賢船、普賢菜等。
峨眉山為普賢菩薩道場,就是在這樣的漫長歲月中自然形成。並使得普賢信仰代相傳續,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