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我所使用的頭像(魯賓之壺)給我的一些胡思空想(二)
2013/11/27 09:36
瀏覽1,203
迴響3
推薦14
引用0

這張圖片是一個在於我們而存在的客觀的圖像。亦即、映入我們眼簾的是相同的物理光波訊號,我們大家看到的都是同一個圖像。

不過,一旦進入我們的眼簾之後,經過我們各自大腦的意識及潛意識的加工運作,一切就開始顯得不同了。就好像同樣是這張圖片,對你跟對我的意義可能就不同;不同個體、在不同時空下亦會產生不同的解讀。

這個魯賓之壺,讓我們看得很清楚一件事:

我們平時,確定真的有看清楚了事情的真貌了嗎?

我們看到的,

到底是人臉呢?還是壺呢?

縱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很多我們自認為理所當然的事物,常常我們所看到的其實並不是真正的全貌!

然而我們常常會我執,執著在我們瞬間那一剎那所“看到的“東西,並將之視為等同事物的真相。

甚至常常我們還會進一步以我們自以為所看到的東西,來據以攻擊或嘲笑或詛咒別人所看到的。下次當我們再這麼做的時候,我們有多少把握說是“我對你錯”呢?


說到這裡,讓我不禁懷疑,什麼才是“真“理

我們真的有發現到真理了嗎?我們所發現的,難道確實就是真理嗎?

什麼善惡、藍綠、國共、宗教、階級、男女、貧富、智商、、(如果真的存在一個所謂的真理、而且只有存在一個所謂的真理的話)。

如果我們常常看不到事情的全貌或真相,那麼我們該怎麼辦呢?

我想暫時的結論是:

或許大家都只看到真理的一部分、

所以要相互尊重彼此不同的意見,

並容忍別人的意見表達。

這是我從這張圖裡面所認識聯想到的最重要心得。


說到這裡,讓我暫時插播一個當年的國共之爭時真實的歷史。

根據中國共產黨在1931年11月7,在江西瑞金舉行的中華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通過公佈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憲法大綱第十四條,中華蘇維埃政權承認中國境內少數民族的民族自決權,一直承認到各弱小民族有同中國脫離自己成立獨立的國家的權利。蒙古,回,藏,苗,黎,高麗人等,凡是居住在中國的地域的,他們有完全自決權;加入或脫離中國蘇維埃聯邦,或建立自己的自治區域。

看到這裡,讓我們感嘆,歷史的各種奧妙的確常常超乎我們的直覺想像,對此我們心領神會就好!

(其實,我是真心地相信,當年的中國國民黨及中國共產黨在共同的外敵日本人的面前,皆是真心“愛(中)國的”,只是方法手段及路線不同罷了。)


談到國共兩黨,我恐怕話題又要陷入意識形態之爭的危險。所以我要刻意離開迴避與政治有關的議題。順便談一下我對“意識形態”這四個字的理解。

我個人對“意識形態”這個詞語,是這樣對我的小孩解釋的:“凡是我們愛的、恨的;喜歡、討厭的、、,皆屬於廣義的意識形態,而不限於狹義的政治方面!”

例如,我愛色、我討厭色、、這也是一種意識形態。這裡我是刻意選了一個與政黨無關的顏色,如此、則非關政治方面。例如,我不喜歡吃麵,也是一種意識形態。 

但是,我們對於意識形態的理解幾乎已經被“政治”制約,亦即,“意識形態”=“政治意識形態”!這樣,意識形態這個詞語,就被限縮解釋了。


聊完了我對意識形態的牢騷(我的這個話也是一種意識形態),讓我拉回到文章的議題。

看到這張圖的大結構:中間部分及邊緣部分,讓我聯想到我們的大腦結構對於事物的認知,有兩大路徑:中心路徑(central pathway)邊緣路徑(peripheral pathway)

中心路徑拿來應付我們需要認真看待考慮的事物。這可以對應理解為我們的理性大腦。

邊緣路徑是拿來只需虛應一應生活中的小菜,不重要的東西。這就是心理學家所說的心理捷思(heuristic)

這又表現出經濟學的核心大前提:資源有限、慾望無窮的表現。我們每日要處理進入我們大腦的物理訊號不計其數,無法對我們所接收到的任何刺激訊號皆等同視之。我們的大腦會將訊號自動分流到不同路徑來處理,這就是中心路徑與邊緣路徑。

(我記憶為:重要物品開大門走大路,不重要的就靠邊閃!)

提出這個概念的就是赫赫有名的暢銷書《快思慢想》的作者、200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行為經濟學之父卡尼曼Daniel Kahneman),他的學說嚴重撼動了傳統經濟學的大前提:人是理性的動物


這張圖其實與完形心理學有甚大的關係。

完形心理學其精髓,我嘗試用一句話簡單地說,“我們的大腦不但會自動去填補現實裡不存在的空白處,而且這個過程常常都是在潛意識的層面裡就自行運作了!

意思就是說,我們會情不自禁地自己去編出一個完整的故事,然後還不知道這個故事其實是昧於現實地自欺欺人。

這方面心理學家設計了無數的有趣的實驗證實了。各位有空的話也可以查閱一下。


各位有聽過社會學大師涂爾幹的《自殺論》嗎?

這是一本探討自殺率與社會因素關係的名著。我上社會學時,老師提到涂爾幹的這本書。那時我曾經想過一個問題:社會科學是不是如同自然科學一樣,是在歸納出一個函數式Y=f(Xi),i=1,2,3……n。

Y就是我們在討論的核心議題,而Xi就是我們所要討論的會影響這個核心議題Y的變數。

就好像以自殺議題為例:

那麼存不存在一個函數,其實只要我們給定了足夠多的自變數Xi(亦即條件),一個人的自殺機率=f(歷史絡絡、政治情勢、社會經濟條件、教育背景、個人經驗,收入、基因、交友、家人、、、)。我們是不是就會預測或解釋出一個人在什麼時候會自殺?

我個人認為理論上是可以的。

至於現實則辦不到,我猜測原因可能不是因為不存在這樣的函數,而是因為現實上這個影響的變數i太多了,歷史絡絡、政治情勢、經濟條件、教育背景、個人經驗,收入、基因、交友、家人、、造就出現在的一個會自殺的個體。

而我們之所以無法精確地知道某一個人在某一個時候會不會真的自殺的具體答案,是否其實是因為我們知道的變數還不夠詳盡


說到這裡,我想到,物理學發展到了量子論的時候,其實就算我們知道了所有的變數,但是我們得到的一個函數式仍然確定的數值,而是一個機率式意思是,就算所有會影響的變數我們都已經得知了,而且其係數(影響力)我們也知道了,但是我們依然求不出一個值,而只能求出一個機率

愛因斯坦反對這件事,他針對此曾經說過一句有名的話,上帝不擲骰子。意思是他不同意這個函數是機率式,而是只要確定的給定自變數Xi,對應出來的Y就不會瞻之在前、忽焉在後,而會是被確定的!

不過,某些量子力學科學家們則對愛因斯坦的這句話頗不以為然


我會提到這個是因為我們常常會被人家問到自己還能再活多久(預後如何)?

根據病人的資料,與我們既有的資料庫進行比對,

我們可以得知的,其實只是一個機率而已。

例如某某癌症的第幾期,五年存活率多高、一年存活率多高、六個月存活率多高、、等等,但是這並不等於預測某一個個人就會活

所以我們常常會聽到某個人說:“他的什麼什麼人,得了什麼癌症、醫生說大概還會活多久,可是最後卻活了多久~”

仔細想想、這個問題(我還會活多久)其實打從一開始就是一個錯誤

而醫師也很從俗偷懶給了一個錯誤的回答。兩者都是錯誤。

我以前有一個長輩,被診斷為癌末時,問醫生還能活多久,醫生回答六個月。

結果從問這個問題那天起算,卻活了六個月又十七天!這樣的結果有的人會說那個醫生說的準、有的人會批評不準,但是我個人認為已經是很準了。

所以人家說“”生是以“”的方式(依病人個別狀況特製化)在做“(算命)”的事。


記得我們在高中時學數學不等式,給定幾個條件求邊界解。我當時不太知道邊界解的意義要幹嘛?只是既然題目要求我們解給他看,我們就解給他看!!老師要什麼答案,我們就給什麼答案。至於為什麼要這樣問的意義?其實不是真的很懂。

突然有一天我在看書的時候,看到書上有一句話:

如果只有抽象的規則,沒有具體的個別情境,那麼我們就沒有辦法給定一個具體的答案。

咦,這句話不正像是我們在求方程式的解嗎?

如果我們給定的未知數維度不夠,就求不出一個交點,最多只能求出一個交界線,甚至只是一個區間。那麼我們問的很多問題的真正本質,答案其實都應該是一個區間, 這樣才是真正正確的回答。

但是病人不一定願意聽到客觀正確的答案,而是希望一個想要的(卻不是正確的)答案。彼此雞同鴨講,這也是理想與現實的差距之例。(待續)

有誰推薦more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
迴響(3) :
3樓. SJW
2013/11/29 04:14

果然和格主有相同的想法。在我前面的留言中只提到「魯賓之壺」這個名字也有單面誤導的作用,也想了一下是否有更好的名字,但當時還沒有答案。後來想到如果叫「魯賓之圖」如何?

至於英文,不論是Rubin's Vase或Rubin's Face也都同樣可能造成的單面誤導。或許可以叫Rubin's Case、Rubin's Maze、Rubin's Quiz或Rubin's Guess。

如果不考慮音韻的近似,應該還會有適合的名字。這只是起個頭,或許格主或其他格友有不同的想法。

哈!

您太厲害了。

不但一下就把中英文都想好了,而且都避免了單面誤導,還原真貌;不僅如此,竟然還是在符合原來音韻的框架裡也能找得到出路!

而版主提供的幾個英文名字裡,我特別喜歡Rubin's Maze,因為這張圖,確實不僅對我具有quiz、guess的效果,還真的讓我陷入maze的狀態,一網打盡我的感受,所以我投Rubin'Maze一票!

^_^

驅逐低端人口,這樣對嗎?2013/11/29 10:04回覆
2樓. 寄居者
2013/11/28 16:23
很有趣的圖案。大笑
嗯,這個圖很有趣!

所以我看到這張圖的時候,
忍不住就把我的頭像換成這個~~ 驅逐低端人口,這樣對嗎?2013/11/28 16:52回覆
1樓. SJW
2013/11/28 11:10

非常同意版主從這張「魯賓之壺」圖像裡面所認識、聯想到的心得:「或許大家都只看到真理的一部分,所以要相互尊重彼此不同的意見,並容忍別人的意見表達。」

不過,既然「魯賓之壺」可以看成壺,也可以看成相對的人臉,那麼當初取名為魯賓之「壺」似乎已經加入了對圖像的解讀。看來,想用來引導大家思考的工具的名字本身也並未反應它的全貌。

嗯,您說的極是。

這個名字是原作(魯賓)定下來的名字,我想他當時並沒有去想到這些,而現在,我們這些後人,或許難以去改變這張圖的正式名稱。

我以前是先看到這張圖,聯想到很多事,而圖的名稱,則是我最近看書時在書上看到的,然後我才回頭去查資料。

在這整個過程中,我自己也從來沒有想到過,這個名字確實有誤導的作用,從您指出的的潘多拉之壺的矛盾邏輯、及點出此圖被定名為「壺」(而非「臉」)造成的單面誤導、、等論證,足徵您的批判性思考能力,確實遠遠比我們更為深刻,小弟衷心感到非常佩服。

驅逐低端人口,這樣對嗎?2013/11/28 13:00回覆
說點題外話。

我剛才在想,當年這個圖是魯賓發明的,但是不是他命名的就不知道了。

如果要幫這個圖取一個比較不會單向誤導的名字,
那麼應該怎麼取名比較好?

我想了一想,沒有什麼答案。

然後我就想到了陰陽太極那個圖,
人家說道東方文化的代表性的圖,

可不可以從這裡取靈感呢?

可是陰陽這種觀念好像還是不能套用在魯賓之壺(一個瞬間只能看到一種影像),
因為在古代中國,陰陽交融代表著圓滿與生機,
甚至於古代“婚”這個字,
雖然在現在被戲虐為“女性頭暈了才會去結婚”的意思,

但是在古代,卻是紮紮實實取其陰陽交融之意,
陽(太陽)是男性的象徵、陰(月亮)是女性的象徵,
從而男性與女性的大婚,就必須在陰陽交錯之際,
那就是黃昏了,
所以漢族古代的婚禮是在黃昏之際舉行,
以對應陰陽交錯之邏輯思維。

從這裡可以看出,
陰陽太極的這種觀念在中國人裡的根深蒂固,
連帶連婚姻儀式這種人文色彩皆反映出這樣的思考,真的很有趣。

我昨天看書,看到書上有一段話,
如果我去住宿旅館,
知道前一晚剛剛有人在這房間裡面自殺,
我會不會就因此而不想住了?
如果我要搬入新房,
人家跟我說有個時辰比較好,
我會不會不予理會?

好像大部分人都無法擺脫這種忌諱,
這就叫文化基因。
我想婚姻要在黃昏這種日夜交替之際舉行,
也是一種文化基因的作用力在發威!

閒扯到這裡來,
我愛胡思空想的老毛病又犯了。
有空還是要繼續想想應該要怎麼取名比較好~

(^^) 驅逐低端人口,這樣對嗎?2013/11/28 16:29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