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文是我取材潤飾自 《一本書讀懂中國美術史》楊琪著, 2012, 中華書局。
文末並有吾人所發想的幾個思考問題。
我認為該文寫得簡明扼要,淋漓痛快,特引該文以為誌。
下文中如果有括號加了下底線套綠色粗體字,則為吾人所自行批註以資各位區別。另,所有的文字套色及粗體字,皆為本人所自行標示。
傳統佛教與中國實際社會狀況的矛盾有三個:
第一個是政治矛盾,也就是佛教與中國最高統治者的矛盾。
佛教與中國最高統治者的矛盾突出表現在:誰是中國大地上最高權威主宰?
佛教回答說:大地上的最高權威和主宰是佛,不是君主。佛教明確地說:『沙門不敬王者。』這裡的沙門,就是和尚。沙門不敬王者,就是和尚只敬佛,不敬國王。在佛教看來,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皇帝與一般人沒有區別。(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王者也是。沙門只敬“佛”,那麼“佛”是否也為平等的人?)
中國的最高統治者說:大地上的最高權威是皇帝,不是佛。『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佛與皇帝到底是什麼關係(到底誰才是真正的老大?),是佛教中國化的首要問題、根本問題。只有這個問題得到解決,佛教才能夠得到政治的支持,用政治的力量推廣佛教,至少不反對佛教。不解決這個矛盾,佛教就無法在中國生存、傳播。
東晉咸康六年(340年),成帝年幼,庚冰輔政,代成帝下詔,要求沙門致敬帝王。斥責沙門不向王者致敬是“違常務,易禮典,棄名教”,因此要“禮重矣,敬大矣,為治之綱盡於此矣。”就是說,治國的根本,就是講究禮。所謂禮,就是敬帝王。但是,沙門破壞了禮。致使“尊卑不陳,王教不得一。“為了統一國家的禮制,維護國家的統一,沙門必須敬王。這個詔書,把國王、皇帝的意志表現得清楚明白。應當說,這是如何處理處理政治與佛教關係的第一次高層大討論。
這個詔書有一個問題:佛教主張佛是最高權威,錯了嗎?如果錯了,佛教還能夠存在嗎?
南北朝時代的慧遠,寫了一篇《沙門不敬王者論》,既承認了佛是最高權威,論證了沙門不向帝王致敬的理由,又承認了皇帝的權威,驗證了佛教應該政治與佛教為王權服務。他說,佛教有兩大任務,一是處俗弘教,二是出家修道。這兩件事,都是為了“弘教”,教人忠孝節義。起什麼作用呢?“道洽六親,澤流天下”;“協契皇極,大庇生民”。就是說,佛教可以協助皇帝,保護百姓。慧遠的這個思想,確定了佛教為皇帝服務,以後,這個方向沒有發生重大的變化。
對這個道理,玄奘看得十分清楚。他說:『不依國王,則法事不立。』玄奘回國後,一直跟唐太宗保持良好關係。唐太宗勸玄奘還俗,協助自己處理政務,玄奘不肯,但又不能得罪皇帝,他說:『仰唯陛下上智之君,一人紀綱,萬事自得其緒。』既拒絕了唐太宗的要求,又恭維了唐太宗。至於他寫的《大唐西域記》,一定要唐太宗作序,不斷地稱聖明,『四海黎庶,依陛下而生』
中國人解決皇帝與佛教的矛盾,還有更巧妙的方法。
第一種方法就是宣布:皇帝就是佛。(皇帝=佛)
在釋迦牟尼圓寂之後,在中國的大地上,佛在哪裡呢?不在印度的山林裡,也不在西方的極樂世界裡,就在金鑾殿(金鑾殿亦即太和殿。此為中國第一殿,為皇帝登基、冊立皇后等重大儀式的場所,為人間皇權主宰的具體象徵。)裡。今天的佛,就是皇帝。
北魏和尚法果說,聖上,『即是當今如來,沙門宜應盡禮』。並且,進一步說,王就是佛。『能弘道者人主也,我非拜天子,乃是禮佛耳。』今天,能夠弘揚佛法的是誰呢?就是當今的皇帝。皇帝就是佛。我給皇帝跪拜,就是給佛跪拜。(如果以此標準,所以即便是殺人不眨眼的暴君,荒淫朝政的昏君、亡國之君(在亡國前)也仍應該就是佛才對。)
在雲岡石窟中,佛是什麼樣子?國王、皇帝是什麼樣子,佛就是什麼樣子。皇帝臉上有一顆黑痣,佛的臉上就有一顆黑痣。皇帝的腳下有一顆黑痣,佛的腳下就有一顆黑痣。《魏書》上說:『是年詔有司為石像,令如帝身。既成,顏上下足各有黑石,冥同帝體上下黑子。』(把“人”提升到“佛”,這樣在拍皇帝的馬屁會不會拍的太過火了?)
更直接的辦法,就是皇帝自己宣布,我就是佛。武則天自稱,自己就是彌勒佛下世。但是,自己宣布,畢竟是有缺點的,因為沒有文獻的根據。人們會帶著懷疑的口吻問道:事情真的是這樣嗎?佛經上這麼說過嗎?
為了解決人們的懷疑,沒有文獻根據,可以創造文獻根據,因為佛經也是人寫的。(那麼,當我們在相信佛經的時候,我們所相信的對象,到底是佛,還是人?)僧人懷義,法明就”創造“了一部佛經,叫做《大雲經疏》, 在這部佛經裡鄭重宣稱,武則天是彌勒下世。這樣,武則天是佛,就有了文獻的根據。武則天看到《大雲經疏,十分高興,如獲至寶,立即詔令全國,各州都要建立大雲寺,藏大雲經,並且由高僧宣講這部經。
這件事,不僅深刻地影響了佛教在中國的發展,而且深刻地影響了敦煌佛教石窟藝術的發展。在敦煌石窟中,最大的佛是北大像,在96窟,彌勒佛高35.5米,是莫高窟第一大佛。彌勒佛兩腿自然下垂,兩腳著地。目光下視,高大威嚴。右手上揚,亦即拔除眾生的痛苦,左手平伸,亦即滿足眾生的願望。(這就等於是一個『符號』。就好像『和平鴿』,鴿子被人類延伸賦予為代表『和平』的意義。如果符號真的”等同“於真實的話,那麼、很多人喜歡吃鴿肉,豈不是代表他們踐踏了『和平』的『理念』呢?)容納佛的洞窟,是一個高聳的空間,上圓下方,很容易讓我們想起天圓地方,上小下大,很容易讓我們想起無盡的蒼穹。不僅佛的高大,而且,佛所處的空間,使佛像具有一種震懾人心的氣勢,人們會覺得佛的莊嚴偉大和自己的渺小卑微。
這座彌勒佛像是武則天時代建的。這座彌勒佛就是武則天。
第二種辦法,就是宣布皇帝高於一切,甚至高於佛。(根據維基百科對於佛的定義:佛(梵文:बुद्ध;IAST:Buddha),全稱佛陀,佛教術語,是福慧兩足尊,也就是福德和智慧修行圓滿者。一切眾生歸依佛、法、僧三寶後,經過三大無量數劫修行佛菩提道﹝成佛之道﹞,都可能會成佛﹝除一闡提人[1]﹞,所以成佛是透過累生累劫不斷的修行,一一親證了知三界一切法的成因,非一生中可以成就,唯除最後身妙覺菩薩示現八相成道而成佛。佛是究竟解脫於三界輪迴的、對於宇宙生命的成因徹底明白具足了知,真正圓滿覺悟的聖者,所以一切諸佛如來一定都是十號具足。)(那麼說來,皇帝豈非就是高於真正圓滿覺悟的聖者了?)皇帝可以給老百姓下命令,也可以給佛下命令。
維摩詰病了,皇帝去看望維摩詰,皇帝頭戴冠冕,昂首闊步,不可一世,群臣小心翼翼,謹慎侍候。這哪裡是去看望病人?這是給病人下命令,要他做自己的謀臣。唐太宗不就是給唐僧玄奘下過命令,叫他:『助理俗務』嗎?
一句話,中國與外國不同。外國宗教的神是至高無上的,皇帝要服從神;但是中國的皇帝是至高無上的,神要服從皇帝。
這樣,敬佛與敬皇帝的矛盾就解決了。
第二個文化矛盾,即佛教與中國儒家的矛盾。
佛教與中國儒家的矛盾表現在許多方面,試舉一例:怎樣對待父母?
傳統的佛教主張:”沙門不敬父母。“他們認為,家庭與世俗社會是痛苦和煩惱的根源。應當脫離社會,脫離家庭,不能娶妻生子,不受法律和煩惱的約束,方能求得解脫。和尚應當出家,青燈黃卷,暮鼓晨鐘,而不是孝敬父母。
(假如A是得道高僧,佛教徒基於印度習俗對此高僧A的跪拜,對象並不是對這位A本人,而是對這位高僧背後代表的三寶的跪拜。
假設這位得道高僧A的老父老母是佛教徒。那麼,這位A該不該接受他的父母的跪拜?
如果信仰高於倫理,那麼A的父母應該跪拜這位高僧,因為這是對三寶的尊敬;
如果倫理高於信仰,那麼這位高僧A不應該接受跪拜!
如此,對於佛教高僧A的父母而言,到底是信仰比較重要,還是倫理比較重要?唐太宗對此曾經明確下令,禁止高僧接受父母的跪拜,因其違反儒家入世倫理,成為發出禁令的第一人。)
中國的傳統文化主張”孝“。儒家認為,出家修行,背離父母,超出世俗道德的約束,是無父無君。儒家主張,『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可毀傷。』,『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而佛教使『父子之親隔,君臣之義乖,夫婦之和曠,友朋之信絕。』
只有這個問題解決,家庭才能夠不反對佛教,甚至喜歡佛教。
只有使佛教中國化,緩和佛教與儒家之矛盾,佛教才能在中國發展。
怎麼樣才能夠緩和佛教和儒教孝悌觀念的矛盾呢?
辦法有二:
第一,就是編造一部”偽經“,將儒家的忠孝思想納入佛教的範疇。
佛教有一些經,把”孝“融進佛教理念,例如《大方便佛報恩經》、《孝子經》、《父母恩重難報經》等等。這些經,都是中國人假託佛祖而寫的”偽經“。(只要書名有寫上”、、經“這個字就可以相信,這就是”形式主義“的表現。)
這些經雖然是中國人寫的”偽經“,但是,要編一個佛祖的真實的故事。(要怎麼收穫,先那麼栽。人乃萬物之靈,理論是人寫出來的,故事也是人寫出來的。)《報恩經》開頭就這樣說:佛到王舍城說法,大比丘二萬八千人同去,食物缺乏。佛的弟子阿難道王舍城乞討食物。他遇到一個婆羅門的兒子也在乞討,討到的美食就孝敬父母,逃得的不好的食物就自己吃,阿難心中特別高興。回來時遇到一個壞人大罵佛祖不孝,阿難回到山中就問,佛法中有無孝養父母?佛說,佛教最主張孝敬父母。何以為證?有一部經,你們不知道,叫做《報恩經》。阿難於是要求佛講《報恩經》,於是,佛說了《報恩經》。
第二,就是深入挖掘、宣傳佛教的孝悌觀念。
佛教不是排斥一切孝的觀念,只是佛教的孝與儒家的孝有根本的區別。在佛教剛剛傳入中國後,遭到儒家學者的責難,認為佛教根本否認“孝”。其實,真是冤枉了佛教。佛教認為,“孝”有三個層次,供養父母,使他們免於飢寒,是小孝;功成名就,使父母高興光彩,是中孝;引導父母遠離煩惱,解脫生死,才是大孝。所以釋迦佛的做法是真正的大孝。(我常常親眼看到,很多人把癌症末期、只剩一息尚存的父母丟著,既不願陪也不願管,卻一直在忙著張羅父母死了要找哪些法師,進行哪些法式!不知道這樣算不算是大孝?)
經過以上兩種辦法,佛教與儒家的矛盾緩解了。在佛教中孝敬父母的故事逐漸多了起來,佛教的小於中國傳統的孝結合在一起,使佛教逐漸走入了中國普通百姓的心中。
比如,《目蓮救母》的故事就表現了佛教與儒教相結合的孝。據《盂蘭盆經》中說,目犍蓮證得阿羅漢果,就想救度父母,報答養育之恩。於是,他以道眼觀察世間,發現自己的母親已經墜入地獄,沒有飲食,餓得骨瘦如柴。目犍蓮非常難過,就盛了一缽飯給母親送去,哪知飯未入口即成炭火。目犍蓮悲痛至極,求佛救度。
佛告訴他說:『你母親在生時,謗佛罵僧,不信因果正法,所以受到報應。這樣的重罪,不是你一個人的力量能夠救的,只有仰仗十方僧眾的力量,才能夠使你母親脫離苦海。每年七月十五日,可準備五味珍饈時令鮮果,供養眾僧。以此功德,可使父母脫離苦海,享無盡福樂。七月十五日的盂蘭盆會,就說明佛教告誡弟子要奉行孝道。
佛教與儒家學說的融合是佛教中國化的重要標誌。
佛教主張五戒(不殺生、不竊盜、不邪淫、不飲酒、不妄語)。
儒家主張五常(仁、義、禮、智、信)。無論是佛教,還是儒家,都說它們是一致的。
佛教徒湛然說:“殺乖仁,盜乖義,淫乖禮,酒乖智,妄乖信。”
儒家《顏氏家訓》說:“仁者,不殺之禁也;義者,不盜之禁也;禮者,不邪之禁也;智者,不酒之禁也;信者,不妄之禁也。』
協調佛教與儒家的矛盾,是關乎佛教命運的一件大事。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還講了一個有趣的故事。後梁明帝在江陵建天皇寺。著名畫家張僧繇畫了盧舍那佛以及孔子及十大弟子。梁明帝問,佛教聖地,為什麼畫孔子像呢?張僧繇說,這個像可以決定這個寺的命運。。當時大家不明白怎麼回事。後來,周武帝尊儒滅佛,毀掉了天下寺塔,只有天皇寺倖免遇難。因為在寺裡有孔子及其弟子像。可見,是否能夠協調佛教與儒家的矛盾確實關乎佛教的命運。
而儒教與道教的融合也是佛教中國化必須解決的課題。最後,確實到了釋道合流。顧歡說:『道者佛也,佛者道也,、、,佛是破惡之方,道是興善之術。興善則自然為高,破惡則勇猛為貴。佛跡光大,宜以化物,道跡密微,利用為己。優劣之分,大略在茲。』
第三個信仰矛盾,即佛教與廣大信徒之間的矛盾。
佛教主張,『累世苦修』。
信眾主張,『方便通達』。只有這個問題得到解決,佛教的信徒才能信仰佛教,喜歡佛教。(方便通達的信眾等不等同佛教累世苦修的信眾?)
佛教的根本出發點是人應該怎樣避免痛苦,獲得歡樂。佛教以為,人生就是痛苦,生老病死都是痛苦。那麼,人能不能避免痛苦呢?什麼時候才能夠避免痛苦呢?
釋迦牟尼說人可以避免痛苦,用什麼方法才可以避免痛苦呢?必須經過『累世苦修』,經過人們無法想像的艱難痛苦,具有無比的犧牲精神,才有可能到達『西方極樂世界』。什麼時候才能到達西方極樂世界呢?今生今世是無法到達的。只有經過累世的修行,在遙遠的未來才能到達西方極樂世界。
釋迦牟尼成佛的過程,就是累世苦修的過程,可以說驚險異常,絕對不是常人可以做得到的。
應當說,這樣的佛教並不適合多數人的需要。
信佛教的人,都想成佛,進入西方極樂世界。但是,如此困難,這實際上等於告訴人們成佛是不可能的。那又何必信仰佛教呢?
所以,佛教的大發展,一定要找到一個死後成佛、進入西方極樂世界的方便的途徑。
社會需要什麼,就會找到什麼!(如此豈不是先有箭,再畫靶?)
到了唐代,表現西方極樂世界的壁畫,赫然立在眼前,那不再是一個可望而不可即的虛幻目標,而是一個邁步就可以走入的世外桃源。
人們想成佛是個很容易的事。有所謂《法華經變相(方便品)》告訴人們,成佛有什麼方便的途徑。
人們往往以為成佛要通過十分艱難的途徑:出家、吃齋、念佛、苦修等等。其實,這樣的看法是不對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不管過去有什麼惡性,只要放下屠刀,沒有必要經過“累世苦修”,就可以很方便地“立地成佛”,進入西方極樂世界。
如果強盜都能夠立地成佛,那麼,作為普通人應當更方便地成佛,人們尋找能夠幫助普通人成佛的神仙,誰能夠使人方便成佛,誰就是好神仙。(好像書上都說,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良藥就不可以是苦口了嗎?)
這時,作為佛教的創造者,釋迦牟尼成佛的道路,反而被人們淡化了。實際上,只有這樣的佛,才是受大眾歡迎的佛。而可以不必經過類世苦修,立地成佛,進入西方極樂世界的神佛,反而被強化了。實際上,只有這樣的佛才是最受大眾歡迎的佛。
我(本文作者楊琪)以為,中國人最喜歡的佛有兩個:
一個是維摩詰。
在佛教中,修行的人可以出家,就做比丘。就是我們俗稱的和尚。當了和尚,不結婚,吃齋,念佛,棄絕各種享受,經過各種苦難。
但是,還有一種修行的人,他不出家,不脫離世俗生活,在家修行,他們依然可以結婚,不用吃齋,念佛,(或者只在初一、十五吃齋、焚香、打坐、念佛),這就是居士。當居士就比當和尚有更多的世俗的享受但是當居士依然要受各種限制,至少初一、十五要棄絕人生的享受。就是平時可以享受人生時,也不能夠理直氣壯、明目張膽地花天酒地,自己的行為要受各種佛禮的約束,成佛的道路依然艱難。
有沒有能夠成佛,但又能夠理直氣壯、明目張膽地享受人生的方法呢?有。神仙之中有一位光輝的榜樣。那就是維摩詰。
在古代的印度,有一位最著名的居士,叫維摩詰。他不但精通佛法,而且口才極好,博學善辯。在佛教傳入中國後,維摩詰成了中國歷代文人學士的偶像,深受推崇。我們熟悉的唐代大詩人王維,名維,字摩詰,他的名字就取自維摩詰。
按照佛教教義,維摩詰本來就是一個菩薩,為了度化眾生他便成了一個居士來到塵世。
維摩詰最令人們喜歡的是他有兩大本事:一是“善於智度”,二是“通達方便”。所謂善於智度就是說他精通大乘佛教哲理,善於辯論,就是釋迦牟尼手下的大菩薩、大弟子都辯不過他,可以說打遍天下無敵手。一句話,維摩詰能說善道。但是這不是沒維摩詰最使人感興趣的地方。最使人感興趣的是所謂“通達方便”,就是說他可以利用大乘佛教的哲理,為自己的所有作為進行辯解。他有許多與出家人不同的行為,例如,佛教徒不許有私人財產,可是他卻資財無數。佛教徒不許娶妻立室,可是他妻妾滿堂。
佛教要求四大皆空、清心寡欲,他出入宮廷,結交權貴,更有甚者,他跑賭場,逛妓院、喝酒吃肉,賭博狎妓,又能夠成佛,進入西方極樂世界,這是多麼美好的事情啊!
另一個佛是阿彌陀佛。
人們看到了壁畫《西方極樂世界》,熟悉了西方極樂世界,那裡是沒有貧困,沒有戰爭,沒有流血、沒有死亡的理想世界。那裡黃金鋪地,樹木花草都是珠寶裝飾,還有用金銀瑪瑙等珠寶砌成的寶池,吃力充滿具有澄潔、甘美、清涼等八種公德的水,水底金沙鋪底,池中蓮花,大如車輪,奇珍異鳥生活於此,鳴叫如音樂般悅耳,人們聽了它的歌唱,就從心底歌頌佛法。
這個“西方極樂世界”的主宰,就叫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也叫無量佛,因為這個佛能發出無限量的光,照亮四面八方,所以叫“無量光佛”因為這個佛和在佛國生活的人們的壽命也是無量的,所以又叫“無量壽佛”。
怎樣才能到達“西方極樂世界”呢?人們問阿彌陀佛,成佛、到達西方極樂世界,有沒有比較簡單的辦法?
阿彌陀佛告訴人們,成佛有非常簡單的方法,不必累世苦修,不必青燈黃卷,暮鼓晨鐘,不必吃齋燒香,只要生前天天念誦阿彌陀佛,當你死去之時,阿彌陀佛就會帶領眾聖賢出現在你面前,並且帶你到西方極樂世界前,就可以按照你的意志,逢凶化吉,阿彌陀佛就率領眾神去接你到西方極樂世界。這是多麼輕鬆的一件事情呵!所以,阿彌陀佛格外受到人們的歡迎。
在當時,人們用一切手段——銅鑄、泥塑、石刻、刺繡來之所阿彌陀佛的像,不論僧俗,都經常念道:“阿彌陀佛。” 可謂家家阿彌陀,戶戶觀世音。
白居易晚年,身患諸種病症,備受煎熬,便開始信奉佛教,看佛經吧,眼睛看不見。到廟裡燒香吧,又走不了道。怎麼辦呢?就是口念阿彌佛陀。甚至不寫詩,也要念阿彌陀佛。他曾寫道:“余年七十一,不复事吟哦。看經費眼力,做福畏奔波。何以度心眼?一句阿彌陀。行也阿彌陀,坐也阿彌陀。縱饒忙似箭,不離阿彌陀。、、“達人應笑我,多卻阿彌陀,達又作什麼?不達又如何?普願法界眾,同念阿彌陀!”
直到今天,有人還把阿彌陀佛當作逢凶化吉的口頭禪。
我最喜歡有附思考問題的書及文章,因為可以讓自己的腦筋動一動,增加一點思考的樂趣。因此,以下我『效仿』一些文後附思考問題的方式,提出我個人由此文延伸出的幾個思考問題,以饗讀者。
1,佛教『中國化』,意味著『中國化』的佛教與『尼泊爾在地原汁原味的』釋迦牟尼的佛教有異,那麼中國化的佛教與釋迦牟尼的佛教之具體差異何在?
2,佛教在中國紮根茁壯的原因,在本文中得到了印證。
那麼,什麼原因致使佛教在亞洲大陸開花結果,卻在原生地尼泊爾卻幾近銷聲匿跡?
其在印度次大陸式微的內外原因為何?
3,佛教在中國在地生根了,
a、佛教進入時,當時的中國(公認是在漢代)時代背景為何?
b、佛教中國化的過程遇到了中國哪些阻力?
c、本文並沒有著力在道教對佛教的反應。事實上道教在遭遇佛教之時,亦曾大力反抗過佛教,論爭類似於今天的土狗與貴賓狗的矛盾,其『釋』、『道』之爭的原因與過程為何?
d、佛教與道教的教義具體差異何在?
e,如何區別今天的廟宇是佛寺還是道觀?
4,佛教相對於其他宗教,乃唯一在中國茁壯之宗教。那麼,其他宗教皆未能在中國蓬勃發展的原因為何?除了佛教是否在時間佔了先機, 是否也與皇權、儒家、庶民思維衝突有關?有無存在其他因素導致佛教與其他宗教在中土發展的區別?
5,佛教為中國大規模接受外來文化的第一階段,佛教對中國思想文化,以語言為例,例如『心心相印、、、等等』即為源於佛教文化的外來語。那麼,
a、佛教對中國所產生重大影響,具體表現在哪些方面?
b、中國第二階段大規模接受外來文化是向哪個國家取經?
第三階段是向哪些國家取經?
6,每個人都希望進入天堂。窮困的人希望死後不必再作奴隸受苦,權貴希望死後依然有人服侍自己。這些人心裡都有自己的天堂,那麼,
a、天堂是為了窮人還是富人而存在?
b、窮人與富人們的天堂會是同一個天堂嗎?如果不是,那麼天堂到底會有幾個?
7,根據中國人所熟知的『目犍蓮救母』的故事。
a,目犍蓮為什麼能夠具有法眼,得知亡母正在受苦?
b,為什麼『毀佛罵僧,不信因果正法』就該受到報應?受到誰的報應?
c,救母的方法為什麼只能夠是『供養眾僧』?為什麼【其他的方法都不行】?口念『阿彌陀佛』可不可以救母?
d,這樣的『經典』是不是【神】所寫的?還是【眾僧】所寫的?還是誰寫的?
e,這個故事跟虎姑婆的異同何在?哪些人對這個故事深信不疑?
f,七月十五大拜拜的理論基礎是不是《盂蘭盆經》?
g,每年到了農曆的七月十五,全台到處都是燒香拜拜,幾乎無一處倖免,空氣中瀰漫著濃得化不開的煙霧,心肺疾病的人無處可逃,這個是不是佛教普度眾生的原意?
8,宗教重在『忠於原味』還是『因勢利導』?如果傳統與現代兩者有衝突,應該以哪一個為準?神應不應該隨著時代的脈動而跟著世俗進化?
9,宗教的靈魂在『教義』還是在『儀式』?人們比較需要的到底是教義還是儀式?如果兩者有衝突,應該以何者為準?
10、釋迦牟尼是Buddha(覺悟者)之意。他的名字叫喬達摩 悉達多。
a、是人還是神?
b、佛教說釋迦牟尼是他在菩提下自行內在覺悟了人世的道理,抑或是他在菩提樹下聽到了外來的神諭?
c、佛教(Buddhism )有句名言大家絕大多數人皆可以琅琅上口,叫做『色即是空』。該【色】字是什麼意思?【空】字又是什麼意思?準此,佛教是有神論還是無神論?
11、釋迦牟尼及耶穌,都是宗教改革家,
a、他們分別在什麼樣的時空背景之下針對什麼宗教的哪一點進行了改革,
b、他們的改革對象及內容,這中之間間有何共通之處?
補充資料:
三武灭佛
“三武灭佛”,指的是北魏太武帝灭佛、北周武帝灭佛、唐武宗灭佛这三次事件的合称。这些在位者的谥号或庙号都带有个武字。若加上后周世宗时的灭佛则合称为“三武一宗灭佛”。
目录
1简介编辑
2魏太武帝编辑
背景
时间
影响
3北周武帝编辑
背景
时间
影响
4唐武宗编辑
背景
时间
影响
5后周世宗编辑
背景
时间
影响
6综述编辑
7评价编辑
8佛道争端编辑
9共性编辑
起因基本相同
措施基本相似
结果大同小异
结束语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
- 4樓. 驅逐低端人口,這樣對嗎?2014/04/17 11:49佛教的传入与中国人的需求 宋志明 《太原师范学院报(社会科学版)》
佛教什么时候传入中国,在学术界尚无定论。有一种大家比较认同的说法,就是在公元58年~公元75年,在汉明帝永平年间。当时朝廷派人到西域迎取《四十二章经》,这就是佛教传入中国的开始。佛教刚刚传入中国的时候,主要是为了满足西域来的商人信仰和精神的需求,对我们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影响不大,没有登上中国哲学的大雅之堂。佛教真正对中国人有影响,还是在魏晋玄学以后。佛教比玄学更“玄”,思辨性更强,丰富了中国哲学的思想资源。在中国哲学史上,玄学家扮演了把佛教引入学术殿堂的角色。佛教为什么会在这个时候融入中国哲学发展的长河呢?显然不是偶然现象,有其必然的原因。中国人之所以引进和接受佛教,根本原因在于有了精神、政治和理论多方面的需求。
一、 文化精英层面的精神需求
对于文化精英来说,言论自由和精神解放是一种普遍的诉求。然而,在中国固有文化系统中,这两种诉求不能得到满足。在先秦时期,中国的文化精英拥有独立的话语权,可以自由地思考,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可是,自从汉朝进入“独尊儒术”时代以后,文化精英已经丧失了独立的话语权,一切皆在皇权的掌控之下。在西方中世纪,文化精英依托教会,始终保有独立的话语权,在精神领域可以同皇权抗衡。在西方,有“恺撒管的归恺撒,上帝管的归上帝”的说法。可是,在中国,汉代以后的文化精英并没有宗教组织可以依托,不可避免地丧失了言论自由。同西方中世纪相比,中国的皇帝更为霸道,他不但管该恺撒管的事情,也管原本该上帝管的事情,文化精英的话语权完全被剥夺了。中国的文化精英,只能在皇权允许的范围内跳舞,只能在名教的话语系统中言说。
经学衰微以后,玄学家讨论名教与自然的关系问题,试图突破名教的话语系统,找回不受皇权限制的独立的话语权,但是,他们并未获得成功。除了少数玄学家之外,大多数人仍旧以名教为主流话语。佛教为文化精英们指出一条寻回话语权的道路,那就是借助寺院的力量与皇权抗衡。出家成为僧侣之后,意味着不必再受纲常伦理的束缚,尤其不必受“君为臣纲”的限制,可以在皇帝面前抬起头来,维护自己的尊严。慧远写了一篇《沙门不敬王者论》,强调僧侣不必向君王下跪。僧侣们谈论佛法,拥有独立的话语权,不必像儒者那样,要受到朝廷的干预。由于佛教有这样的优势,自然会对文化精英形成吸引力。即便不出家,在谈论佛法的过程中,也会体味到言论自由的快乐。
玄学家既追求言论自由,也追求精神自由。在如何实现精神自由方面,他们也没有找到好的办法。玄学家找到的实现精神自由的办法无非是清谈、喝酒、吃药,放浪形骸,做一些与众不同、索隐行怪的事情,这些办法只能暂时满足精神自由的需求,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佛教为他们指出一条比较彻底的路径:放弃世俗生活,出家为僧,选择一种另类的生活方式。由于这个缘故,魏晋以后,佛教的影响力很快超过玄学。一些文化精英不再在玄学中寻找精神自由,而是转向佛教。他们出家当和尚,并不是为生活所迫,也不是身陷逆境,就是为了找到精神自由。
玄学家针对经学家只抓末不抓本的倾向,强调名教以自然为本,特别重视本体论研究,并且看到本体对于现象的超越性。但是,按照中国固有哲学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从肯定了世界的真实性出发,很难把本体的超越性讲得十分透彻。要突破本体的超越性问题这一理论环节时,中国固有的思想资源已经不够用,有必要引进外来的思想资源。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佛教获得在中国广泛传播和发展的空间。佛教的哲学思维模式不是天人合一,而是真俗“二义谛”:从真谛的角度看,本体表示终极意义上的本真,佛教称为“真如”,称为“空”;从俗谛的角度看,世界为假有。因此,要证成“空”的本体,必须接受真谛,破斥俗谛,改变人们的世俗观念。用佛教术语来说,佛教的这种讲法叫做般若学。般若学关于本体超越性的论述,显然比玄学家的“贵无”论深刻得多,透彻得多,也复杂得多。佛教以其超越本体论的理论魅力,赢得文化精英的重视,顺理成章地融入中国哲学的主流。玄学家提出的本体论话题,为佛教超越本体论的传播做了铺垫。许多学者是在接受玄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接受佛教本体论学说的。玄学培育起来的超越的精神需求,为引入佛教超越本体论,提供了一个最主要的思想诱因。继玄学之后,佛教开始在中国兴盛起来,涌现出一批大师级的人物。(續)
二、 大众层面的精神需求
中国哲学在发端时期,就走上了精英文化的路向,只关注上层社会的理论需求,热衷于“治国平天下”之类的政治哲学问题,很少有人关心大众的精神安顿问题。先秦诸子百家学说,基本上都是为上层社会着想的,很少为普通民众着想,几乎都属于精英文化类型。儒家哲学鼓励人到朝廷去做官,有强大的激励功能,而安慰功能比较弱。道家哲学鼓励人们到山林去修行,对文化精英来说,有一定的安慰功能,可是对本来就在山林中劳作的贫苦大众来说,并没有安慰的作用。中国的原始宗教在春秋时期就被解构,没有从中发展出有理论形态和组织形态的宗教,没有形成一种适合大众精神需求的宗教文化。在中国哲学早期的理论构成中,大众文化一直处在缺位的状态。
魏晋以前,政治哲学是主流话语;魏晋以后玄学兴起,转向人生哲学,但玄学家只讲出士大夫所需要的“官”生哲学,也没有讲出有普适性的人生哲学,普通民众的精神安顿问题,依旧无人问津。在古代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普通民众在生活上痛苦得很,在精神上也痛苦得很,特别需要用一种“精神鸦片”来安慰一下,来缓解一下精神上的痛苦。可是,在中国固有文化中,找不到这样一种精神安慰剂。由于这个缘故,当佛教传到中国以后,自然会受到劳苦大众的欢迎。佛教同中国固有哲学的区别在于,它在起步阶段选择的就是下层路线,而不是上层路线。它从生、老、病、死等人生中的痛苦讲起,形成一种适应大众精神需求的宗教文化。佛教所描绘的佛国、净土、极乐世界,有强大的精神安顿功能,可以暂时缓解人的痛苦,对深陷苦难之中的普通民众有极大的吸引力。佛教的这种精神安顿功能是中国文化中所缺少的因素,是需要引进的因素,这就决定佛教在中国有非常广袤的市场。人的精神是需要安抚的,佛教的优势恰恰就在这一方面。
三、 统治集团的政治需求
东汉覆灭以后,经学家倡导的纲常名教的根基已经动摇,社会影响力大大减弱,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准下滑。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玄学试图引入道家的自然学说,用以加固名教的理论基础。但是由于玄学家沉溺于过分思辨的哲学话语,并未达到提升名教社会影响力的目的。以皇帝为首的统治集团,出于维系政治统治的需要,必须找到一种有效途径,强化伦理约束力,解决儒家名教失效的问题。佛教适应了统治集团的这种政治的需求。
佛教既有强大的精神安慰功能,也有强大的维护社会道德的功能。在佛教中,有一个以戒律为核心的完整的宗教伦理体系,发挥着劝善止暴的作用,对于优化社会风气、稳定社会秩序极有帮助。佛教倡导不杀生、不奸淫、戒贪、戒嗔、戒痴等戒律,都有维护社会伦理关系的意义,归根结底是劝人做一个善人,讲究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鼓励人们造反。佛教虽然否认现实世界的真实性,但抱着一种顺世主义的生活态度,对统治者来说,自然有益而无害。同纲常伦理相比,佛教伦理也有自身的优势。纲常伦理是一种权威主义的伦理诉求,建立在规范上面,侧重于他律,有强制力,但感召力差;佛教伦理是一种信仰主义的伦理诉求,建立在“觉悟”上面,侧重于自律,有很强的感召力。另外,佛教的地狱构想和报应理论,具有强大的威慑力,这也是纲常伦理所缺少的。由于佛教具有这样的优势,自然会吸引统治集团的目光。正是在统治者的扶持下,佛教才在中国迅速传播开来和发展起来。佛教在中国大行其道,还有一个偶然的原因,那就是武则天做了皇帝。女人做皇帝,不可能从儒家纲常伦理中找到“合法性依据”,她求助于佛教伦理,自然在情理之中。
佛教不但能满足统治者的政治需求,也能满足统治者的精神需求。佛教关于极乐世界的构想以及关于来世的承诺,对于统治者来说同样有强大的吸引力。梁武帝曾三次试图出家为僧,并不是在作秀,而是在他的眼里,和尚在精神上的高贵程度超过了帝王。统治集团的理论需求,对于佛教在中国走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倘若没有统治者的扶持,佛教作为一种外来文化,不可能在中国扎下根来。正是在统治者的扶持下,佛教在中国迅速得到长足的发展,大量庙宇纷纷建立起来。富丽堂皇的庙宇,堪比皇宫,占据天下名山。“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不是说多了,而是说少了。据统计,仅梁朝建立的寺院就有2846所,僧人多达82700人。由此可见佛教兴盛之一斑。佛教传入中国以后,中国哲学的格局有了变化:不再是儒道互补,代之以儒、释、道三教并立。对于统治者来说,三教各有各的用处,即以儒治国,以道治身,以佛治心。在精神生活领域中,佛教占据明显的优势,超过了儒家。
四、 从政治哲学到人生哲学必要环节
讲政治哲学着眼于人的群体性,而不是人的个体性,主要讲社会现象学,可以不必顾及个人的精神世界如何搭建的问题。讲人生哲学着眼于人的个体性,主要讲精神现象学,显然不能不论及个人的精神世界如何搭建的问题。可是,在中国固有哲学中,主要话题是政治哲学,其理论基础为“一个世界”的世界观。按照这种思路,只讲此岸世界,不讲彼岸世界。在中国固有哲学中,没有彼岸世界的观念,没有独立的精神世界的观念。换句话说,中国固有哲学没有搭建出一个供个人选择的、独立的精神世界。由于没有搭建起这样的精神世界,对于人生中遇到的一些困惑,难以化解。王充无法化解“福德不一致”的困惑,就是一个例证。为什么道德高尚的人未必得到好的回报?而品行低下的人反倒可以小人得势?对于这个问题,中国固有哲学无力回答,而佛教却可以拿出一种解答方式,那就是“三世报应”说。佛教突破了实际的时间观念,虚构出往世、现世、来世三个时间观念,以此解释福德不一致的情形:现世中做好事未得到好报,原因在于往世做过坏事;现世做坏事未得到恶报,来世会得到报应。同任何宗教哲学一样,佛教世界观是“两个世界”的世界观:此岸世界是不真实的、暂时的世界;彼岸世界才是真实的、永恒的世界,才是精神的安顿之所。佛教倡导彼岸世界的观念,对于人生有强大的精神安顿作用。中国人原来只看重现实世界,追求福禄寿,佛教帮助人们拓展出一个彼岸世界、一个精神的空间。佛教认为,人生的终极价值目标不在此岸,而在彼岸;彼岸世界才是一个心灵净化的世界,一切烦恼将在那里得到化解。在彼岸世界中,无所求,故而也就无所得,烦恼自然随之消散。佛教给人的告诫是:不要把现实世界或此岸世界当成真实的世界。讲人生哲学不必接受佛教哲学中此岸与彼岸对峙的观念,但可以借鉴佛教搭建独立的精神世界的理论思维成果,从精神生活的视角来化解实际生活中的困惑。
佛教提供了新的哲学思维模式,有别于中国固有哲学的思维模式。中国固有哲学的思维模式是天人合一,认为天与人都是真实的,以肯定世界为特征。但是,采用这种模式无法在现实世界之上搭建超越的精神世界。佛教的思维模式强调真与俗的对立、此岸世界与彼岸世界的对立,认为此岸世界不真实,认为人生是不值得过的,真正讲出了一个超越的精神世界。这种讲法对中国学者颇有启发。
在南北朝时期,中国僧人初步接受佛教哲学,基本以“照着讲”为主。“照着讲”要讲原意,要讲清楚。到了隋唐时期,那就不是“照着讲”,改为“接着讲”了,进入佛教中国化时期。“接着讲”就是按中国人的理解来讲佛教,讲中国化的佛教哲学。中国化的佛教就不是照印度的佛教讲,而是创造性地加以发挥,所以形成了中国化的佛教宗派。通常划分为四大派:天台、华严、唯识、禅宗,而中国化的程度最高的则是华严宗和禅宗。
经过佛教学者的诠释,这种外来的文化资源已经渐渐靠近了我们固有的文化传统,所以到中国哲学高峰期,宋明理学行世,实现了三教归一。这时,佛教在中国就不再有独立的理论发展空间,慢慢地变成了一种普通的宗教。在僧人中间,像法藏那样可以给皇帝讲课的人物,再也没有出现。佛教在中国大行其道之后,从宋代开始哲学家逐渐把天人合一同真俗对立两种讲哲学的讲法结合起来,完成了精神世界的搭建,从政治哲学讲到了有普适性的人生哲学。倘若没有佛教哲学的引进,他们不可能完成从政治哲学话语到人生哲学话语的转折。 驅逐低端人口,這樣對嗎? 於 2014/04/17 11:49回覆 - 3樓. 自由聯盟2014/03/18 14:38
不錯的分享加油囉
歡迎常來交流
這是我們揭發食品衛生管理法修法無用的文章
標題是
驚!食安盟洞燭機先----立院做秀式修法,NO制裁黑心食品
http://blog.udn.com/linshow/11235517 - 2樓. cjs2014/03/03 11:37總結的很好,這話題就此結束.願天下有信仰無信仰者都快樂.是,遵命~~ 驅逐低端人口,這樣對嗎? 於 2014/03/03 13:08回覆
- 1樓. cjs2014/03/01 15:57胡先生;
我家附近500公尺,有十幾間200~400年的寺廟,有三家佛堂,有6座
教堂,還有幾家宗祠..
我家是初一,十五拜拜的,我跟著父母親拜拜,但我從來不知什麼是
三清教義,我只知道不要做壞事,否則冥冥之中會有懲罰與嘉獎.
我陪我太太上教堂,她在讀經,我在研究聖經邏輯,我信冥冥之中會
有懲罰,有嘉獎,但聖經是人寫的所以牧師每每被我問的啞口無言.
我從小就在隔壁的佛堂裏玩耍,碰到釋迦牟尼佛我也會合掌頂禮,但
金剛經,心經...我是從武俠小說裏學到的.我也相信佛心慈祥,因果
邏輯,種惡自然惡回,種善自然善回.
所以您要問我的那些問題,.嗯老實講,我通通沒有研究過,甚至於看
過...我對於信仰的觀念..總之,可以用四個字概之;"隨喜隨心".
所以如果要跟您探討這些問題,到最後也只是一場"哲學論辯"而已,
永不會有答案,或您贏我輸...等等的.
嘻,我也能創個宗教呢....寫他個一兩百條教規,再編幾篇感人肺腑
的故事...嗯,我就變教主了..至於神嘛...待我想想是自創,還是要
借現有的....
胡先生;我沒有對"神",不敬的意思,我只是不佩服那些"人"而已!..
<唇語>,神叫您布施,就是給的意思...是給需要的其他"人",又不是
給神(神什麼都有了)....也不是拿別人的東西去布施別人...
唉,寫的太長了...總之,這種"哲理思辯",閒嗑牙即可,若太認真,那
就著相了.....至於捐獻,有能力就直接捐給需要的,寺廟教堂要修,
捐一點也無妨,聚會公共設施嘛! 但若要什麼捐給某某,再由某某布
施出去那就不必了...再聊!
cjs先生。
我補充樓下說的:
【假設凡是書上說是釋迦牟尼說的話,
就真的都是他說的話的前提下,
(其實我可以找出我看過的資料來佐證,根據歷史學家說法,古代跟現代觀念不同,不能以今天的觀念去理所當然地推論為古人的思維,而且也沒有著作權的觀念,
自己說的話托成是祖師爺的話才是正統的榮耀祖師爺之道)】
———————————————————
『在古代,言論是為公而立,並不是為私而立的。所以,為了傳播立言者的道,後人詮釋和發展立言者的意圖,並以立言者的名義流傳,在當時並不存在真偽問題。況且當時的學者在捍衛先師學說內容的同時,也用自己的語言進行解釋和詮釋,所以要區別先師的言論和弟子的詮釋是極端困難的。因此。當時的學者,你可以說他學的是儒家或者道家或者某種家的學問而要區分該學問哪部分是師說哪部分是弟子說卻很困難。
更不用說像傅斯年在《戰國文籍中之篇式書體》中所指出的 而且也是李零所強調的那樣,古代不可能有與現代同樣明確著作權意識,也不可能想到以著書立說而出名。加上書籍的普及很有限,所以古代人造假的動機以及可能性比現代人小的多。所以說稱什麼“偽作”只能是損害古人名譽的一種說法。如果站在當時人的立場上看,因為自己的見解是從學祖的見解中派生出來的,所以本來就應該用學祖的名義公佈。相反,如果用自己的名義公佈,反倒是剽竊學祖學說。』
——————————————————————————
以上引用自:
《先秦社會與思想 試論中國文化的核心》 p19
[日]高木智見 著 [中]何曉毅 譯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1年3月 第一版 驅逐低端人口,這樣對嗎? 於 2014/03/03 10:36回覆1,我只知道不要做壞事,否則冥冥之中會有懲罰與嘉獎.
=》
我的觀念是,即使沒有宗教的約束,
一個人還是可以是一個正直的好人,
而我見到勾心鬥角、爾虞我詐的人,常常不乏教徒,或至少是對人家表示自己是教徒。
身為一個公民,遵守公民的規範,
這樣就可以不是壞人了。
有些人說,教徒要受戒律的限制,比較不敢為非作歹,或許對於真正虔誠的信徒而言的確如此。
不過,轉彎思考一下,非教徒因為沒有神的保護當靠山,更不敢為非作歹吧?!所以尼采說的『上帝已死』,是【超人說】,逼迫人類走出上帝的羽翼,面對這個世界。
2,我也相信佛心慈祥,
=》
據說『佛』指的是Buddha,釋迦牟尼。
釋迦牟尼的偉大之處是他大慈大悲的身教,
這是令人尊敬佩服的。
★
【雖然依據維基百科:釋迦牟尼的事蹟其實是有疑問的:
維基百科:釋迦牟尼:
史學界觀點
存世最早的佛經文本犍陀羅佛教原稿的書寫時間在公元前1世紀至3世紀之間[74],悉達多·喬達摩的事蹟在生前及死後二百餘年內並無任何歷史文獻記載[75]。公元前249年阿育王於蘭毘尼所立的阿育王石柱上有如下文字:「釋迦牟尼生於此地,石欄石柱為至尊而立,蘭毘尼之稅收減至八分之一...」[76]。
在歷史研究者看來佛陀生平的描述多屬於訴諸默認,更多基於訴諸無知的後世描述中悉達多的生平常伴隨超自然現象[77]。豪族/部落領袖之子出家成道是沙門運動時期故事的常見主題,耆那教中與喬達摩同時代的笩駄摩那有著非常類似的故事。】
★
(訴諸默認翻成白話,就是不敢異見以免惹禍的委婉用語)
假設凡是書上說是釋迦牟尼說的話,
就真的都是他說的話的前提下,
(其實我可以找出我看過的資料來佐證,根據歷史學家說法,古代跟現代觀念不同,不能以今天的觀念去理所當然地推論為古人的思維,而且也沒有著作權的觀念,
自己說的話托成是祖師爺的話才是正統的榮耀祖師爺之道)
至於釋迦牟尼說的話對不對,
其實我是臧丕參半的。
至於對於他的後人對他加油添醋所說的話,
所多出來的儀式,
那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3,因果邏輯,種惡自然惡回,種善自然善回.
=》
其實我不太相信這件事。
因為我看過太多大善人受到身體病痛之苦,
而很多為非作歹的人逍遙自在。
我認為生命從受孕的那一刻起算。
據我看過的資料,有半數懷孕會自然流產了。
很多甚至為母親所不自知)
難道這些流產的胎兒也是前世的惡嗎?
我相信【人性白紙論】!
我認為這是最合理的推論。
出生之時,無行為能力,
故無『善』亦無『惡』,
更何況是受孕之時?
那麼很多小嬰兒,一出生就是畸形兒,
一出生身上就被插滿急救的管子,令人不忍。
要說是這些小孩子的惡性重大,
所以輪迴到這一世受到報應(這個說法本質上,是一種極為嚴重的對無力辯駁反抗的弱勢者的貼重大標籤,)
這樣對嗎?難道不會太殘忍了嗎?難道不會太不公平了嗎?
這麼批評一個剛出生的小嬰兒於心何忍?
況且,
是小孩的錯的話,為什麼報應到父母上?
這樣對嗎?
為什麼單純的,無善無惡的【運氣不好(機率論)】,不能是解答呢?
一定要套上價值評斷的道德色彩才算【正解】呢?
這些之間難道就一定不能是【獨立事件】嗎?
一定要用【業】的觀念才足以說明時間所有現象嗎?
看到倒霉的、運氣不好的、畸形的小嬰兒,再加給他狠狠地踹上重重的一腳,說成是他自己的造業(以減輕大人自己心理的負擔)。
這是我不認同的。
其實人性的弱點之一,
就是對於不了解的『事件』,一定得要找到『理由』來解釋才能有『安全感』, 沒有理由也要編出理由,再怎麼樣無稽荒謬的理由也都比沒有理由強得多!!
所以才會有『代罪羔羊』的產生,
這些都是在刻意的強力意志下,
人為產生出來的惡,
代罪羔羊本質上就是『受害者』,
例如猶太人就被當成是德國亞利安血統受英法欺負的原因,
輪迴說是印度系宗教的獨有的特徵!
我認為【輪迴說】基本上就是這種代罪羔羊(scapegoat)的思考邏輯下的產物。
【種姓制度】就是這種思維的附屬品,
正確地說,
『輪迴說』是為先天不平等的『種姓制度』創立理論基礎使其得以萬世不墜。
擁護輪迴說,跟擁護種姓制度,其實我認為只是一線之隔。『種姓制度』跟『輪迴說』這兩種思維,是『魚幫水,水幫魚』的互生之道、共生關係。
但是,除了印度以外的地區,也施行種姓制度嗎?如果是這樣,那麼推行輪迴觀念來促進種姓制度才是合理,否則為什麼要擁戴此一制度呢?
至於釋迦牟尼說的『悲苦人生論』,
我則是同意的。
4,所以您要問我的那些問題,.嗯老實講,我通通沒有研究過,甚至於看
過...
=》
其實這些思考問題既然拿來這裡公開地提出來,當然就不是問您的,而是
1)、
提出來給所有有緣人思考,
2)、
對有些人指控我書云亦云所做的申冤辯駁,
(畢竟,我又不是這些無力為自己的清白抗辯的剛出生的嬰兒呀~~)
3)、
呈現我的唸書之道(唸書的判斷思考方式)與唸書知道(知曉人文道理)而已。
我這裡說的『人文道理』,是指在自然界的範疇下不去涉及超自然解釋的思考,
4)、
自我學術思考拿出來公開扯蛋分享。
5)、
對宗教儀式的另一種沉痛的抗議形式~~
5,我對於信仰的觀念..總之,可以用四個字概之;"隨喜隨心".
=》
如同我所說過的,
教義隨心所欲,
這是真正的宗教自由、思想自由、信仰自由的核心領域,
是我所尊重的。
我真正有意見的是“傷害到他人的宗教儀式“!
例如念經、燒香、、這種干擾別人的儀式,
這才是我真正有異見之處,
至於教義嘛~
隨便啦~~
我不是還寫了一篇處女『教』,
嚴格說來,這也成立一種信仰,
只差公開的宗教儀式以及宗教階級組織而已吧?
^_^
6,所以如果要跟您探討這些問題,到最後也只是一場"哲學論辯"而已,
永不會有答案,或您贏我輸...等等的.
=》
哲學不會有標準答案,這個更不算是什麼論辯,
只是一種反思而已。
不過其實『宗教』本身,
就是標準不折不扣的『哲學』,
這些宗教家,其實就是『哲學家』的一種!
7,嘻,我也能創個宗教呢....寫他個一兩百條教規,再編幾篇感人肺腑
的故事...嗯,我就變教主了..至於神嘛...待我想想是自創,還是要
借現有的....
=》
哈哈,要成為教主的一個前提就是要有追隨者成立階層組織,
這可是基本要件喔~
8,胡先生;我沒有對"神",不敬的意思,我只是不佩服那些"人"而已!..
<唇語>,神叫您布施,就是給的意思...是給需要的其他"人",又不是
給神(神什麼都有了)....也不是拿別人的東西去布施別人...
=》
說的太好了,神什麼都有了,
難道還需要向人伸手要什麼?
無形的尊敬嗎?有形的財物嗎?
其實我覺得宗教團體是彌補政府功能的不足,
是一個互助團體,
我是保持著正面的態度的,
我有意見的只有在他們干擾他人身體健康及安寧的宗教儀式而已。
9,這種"哲理思辯",閒嗑牙即可,若太認真,那
就著相了.....
=》
您說的對,
唸書思考對我來說就是一種愉悅,
就好像有些人喜歡釣魚,(我覺得很無聊)
都只是打發時間的一種方式罷了。
10,至於捐獻,有能力就直接捐給需要的,寺廟教堂要修,
捐一點也無妨,聚會公共設施嘛! 但若要什麼捐給某某,再由某某布
施出去那就不必了
=》
是啊,
所以我所作的捐獻,全都不是針對宗教團體,
不是因為他們不好,而是我覺得要直接捐輸到需要者的手上才能他們才能真正地受益。
11、可能是我從小家裡長輩太多高壓管教、讓我從小叛逆反抗而不願人云亦云,跟著隨波逐流。
搗蛋不願【拿香跟著別人拜】成為我的標誌。
我當然心知肚明這種話對很多人來說太辣太刺激了,但是我總是得不到正面的說理舉證來反駁錯誤何在,而是類似於【智者不言、言者不智】這類顧左右而言他的變相的高壓的話。
其實我說這些話的對象雖說形式上看起來像是在回應您,實質上則完完全全不是針對您的回應在回答的,只是在借題發揮我平時的感想而已。
因此、既不是針對您而講的,亦不是在為了辯論,而是單純的抒發我常年來積壓的幼稚的感想與心得而已。
著了相還請您海量多包涵!!!
^_^
12,簡單總結,
對於佛教而言,
我認為:
〔釋迦牟尼〕值得尊敬,
〔輪迴說〕應該功成身退了,
〔造業說〕則是看情況而定,
〔人生悲苦說〕我大致同意,
〔四真諦、八正道〕同意,
〔儀式〕不要干擾他人。 驅逐低端人口,這樣對嗎? 於 2014/03/03 10:24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