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關於芭芭拉‧漢默爾( Barbara Hammer )導演個人簡介
2006/12/22 20:42
瀏覽3,046
迴響0
推薦0
引用0

關於芭芭拉漢默爾 Barbara Hammer

【簡介】

     1939年生於加州,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心理學學士,舊金山州立大學英國文學與電影雙碩士。漢默爾的祖母曾經擔任好萊塢女星莉莉安‧吉許(Lillian Gish)的廚師,在祖母與母親的一心栽培下,漢默爾一度被引介給大衛‧格里菲斯,朝童星之路發展;不過,漢默爾卻走出了自己的路。漢默爾有過一次婚姻,三十歲出櫃公開承認自己的女同志身分,並開始拍攝實驗影片並開始拍攝實驗影片

     漢默爾為女同志與女性主義實驗電影的先驅,也是美國最創新最前衛的獨立製片工作者之一,作品產量驚人,至今已有實驗片、紀錄片等各種類型的作品達80部以上,題材多半與情慾、性別、社會與歷史相關,或與這些議題的交互影響與演變有關。她選擇以電影/錄像作為一種視覺藝術形式,試圖藉此揭露為人們所忽略的人事物。她的作品凸顯並頌揚被社會邊緣化的人物,並述說他/她們不為人所知的故事。她的電影作品大膽實驗、層次豐富,挑戰觀眾心智,期望藉此引領人們參與社會改造。其以同志史為主題的「同志三部曲」:《硝酸鹽之吻》(Nitrate Kisses, 1992,為柏林影展白熊獎(Polar Bear Award)得主)、《柔情自白》(Tender Fiction, 1995)與《歷史課》(History Lessons, 2000),為同志電影與獨立電影中的重要經典,獲獎無數。其於2003年所攝之作品《抗拒樂園》(Resisting Paradise)亦備受肯定,曾2004-06期間於Sundance電視台的紀錄片頻道播映。

    台灣曾於2000女性影展為芭芭拉‧漢默爾做過專題介紹,放映《櫃中的女人》、《柔情自白》、《在南非出櫃》、《硝酸鹽之吻》等四部影片。甫結束的2006女性影展亦繼續追蹤介紹其最新作品《另類‧愛人‧同志》(Lover Other),與之前未曾在台灣露臉的《戴克戰術及其他──芭芭拉‧漢默爾七○年代短片集》(DYKETACTICS and other films from the 1970's by Barbara Hammer)、《歷史課》、《抗拒樂園》合組成小型的「芭芭拉‧漢默爾回顧展」。

芭芭拉‧漢默爾個人網站www.barbarahammerfilms.com

【重要作品年表】

2006《另類愛人同志》Lover Other

2003《抗拒天堂》Resisting Paradise 

2001《心中的烏克蘭》(My Babushka: Searching Ukrainian Identities

2000《歷史課程》(History Lessons

2000《解構小川紳介》(Devotion: A Film About Ogawa Productions

1998《櫃中的女人》(The Female Closet

1996《柔情自白》(Tender Fictions

1994《在南非出櫃》(Out in South Africa

1992《硝酸鹽之吻》Nitrate Kisses

1991《生命跡象》(Vital Signs

1990《聖哉經》(Sanctus

1990 “Dr. Watson's X-Rays”

1990 “Thanatos”

1989 “Hot Flash”

1989 “Still Point”

1989 “TV Tart”

1988《瀕臨絕跡》(Endangered

1988 “The History of the World According to a Lesbian”

1988 “Two Bad Daughters” (Paula Levine合導)

1988 “Bedtime Stories”

1987 “No No Nooky T.V.”

1987 “Place Mattes”

1986 “Snow Job: The Media Hysteria of AIDS”

1985《視神經》(Optic Nerve 

1985《遊客》(Tourist

1985 “Wouldn't You Like to Meet Your Neighbor? A New York Subway Tape”

1984 “Parisian Blinds”

1984 “Doll Story”

1984 “Pearl Diver”

1983 “Bent Time”

1983 “New York Loft”

1983 “Stone Circles”

1982 “Audience”

1982《池塘與瀑布》(Pond and Waterfall

1981《泳池》(Pools

1981《同時觸摸》(Sync Touch

1981《阿里奇帕》(Arequipa 

1979 “Dream Age”

1981 “The Lesbos Film”

1981 “Machu Picchu

1981 “Pictures for Barbara”

1980 “Our Trip”

1979 Available Space

1979 Dream Age

1978 “Double Strength”

1978 “Sappho”

1978 “Eggs”

1978 “Home”

1978 “Haircut”

1977《多重高潮》Multiple Orgasm

1977 “The Great Goddess”

1976我所愛的女人》(Women I Love

1976 “Moon Goddess” (with Gloria Churchwoman)

1975 “Superdyke Meets Madame X”

1975 “Psychosynthesis”

1974《矯正異性戀》Dyketactics

1974 “Jane Brakhage”

1974 “Menses”

1974《女性儀式》(Women’s Rites or Truth is the Daughter of Time

1974 “X”

1973 “Sisters! ”

1973 “A Gay Day”

1973 “I Was”

1972 “The Song of the Clinking Cup”

1970 “Traveling: Marie and Me. Super 8mm

1969 “Barbara Ward Will Never Die”

1968《精神分裂》(Schizy 

※女性影展於2000年策劃「芭芭拉‧漢默爾爾」專題,放映《櫃中的女人》、《柔情自白》、《在南非出櫃》、《硝酸鹽之吻》等四部影片。 

【評論專文】 

從影像工作者芭芭拉‧漢默爾的硝酸鹽影像所做的紀錄

Nicole Fernandez Ferrer(法國西蒙波娃中心主任)

王晶盈 

我以我的雙眼來聆聽」(註一)芭芭拉‧漢默爾(Barbara Hammer)。

她是女同性戀美學電影創作者、前衛酷兒電影、實驗電影創作者,或可說她集以上特質於一身? 

我們的視覺與感官無法不被美國電影工作者:芭芭拉‧漢默爾所創造出來的多元馬賽克影像所吸引住,因為它是如此豐富且獨特。漢默爾同時以16釐米、超8、錄像媒材、或網路做為創作媒材。她使用底片、錄影帶、像素、感光乳劑、顏色和聲音來創作。漢默爾並不認為傳統底片會消失,或者數位技術將會取代底片,她反到運用各時代的媒材來傳達訊息並創造類型;以性徵、女同性戀主義及女性主義來作為表徵。在創作過程中,她逗弄觀眾的視覺及精神狀態,並將他們轉換成與導演一同創作的參與者角色。

芭芭拉‧漢默爾於1939年出生,她經歷以實驗電影開啟女同性戀主義的三○年代。從她實驗電影作品《精神分裂》已能夠看出她對政治的喜好,與其導演生涯中女同性戀的主張。她創造出一種不同觀點,在私領域或在政治主張上都是全新的表達方式。 

創作力旺盛的她,至今已經創作100多部電影。若我們要稱她為「女同志實驗電影藝術家」,但卻不能忽略她作品中不只有關於女同性戀議題,也不會缺乏應有的深度,例如《聖哉經》、《視神經》、《抗拒樂園》等。漢默爾也曾藉由製作與發行來深入探討,並且她追尋實驗電影與獨立電影工作者的步伐,來達成小成本影片的傳統作法。 

從七○年代初期起,她便以影像及聲音來傳達女同志間的關係,(《矯正異性戀》、《我所愛的女人》),探討有關角色與制式性觀念、類型、年紀(《視神經》)、年老與性(《硝酸鹽之吻》)及家庭(《視神經》、《心中的烏克蘭》)等議題。她以個人觀點創造電影,以她自己的經驗與性向來切入前衛電影創作領域中,並將她的藝術領域提升至政治與社會層面。這種方式讓她擴大一般觀眾群對實驗電影產生興趣,而不是只能在女同性戀觀眾身上發酵。當然,漢默爾跟其他女同性戀創作者一樣,在七○年代持續創作,並希望其中幾部電影是專門拍給女性看的。 

1974年時,當我創作《矯正異性戀》,這是第一部在電影史上的女同性戀情愛影片,我從未看過一部電影,被一位知名的女同性戀導演。我開始對於追尋女性藝術家的身份感興趣,一位女同性戀藝術家創造前無來者的女同志藝術。當然,我也從未看過電影裡有女女做愛的場面,我記得這並不是因為性慾讓我想要拍這部電影,而是感官。從愛撫的經驗讓感官傳達一種更高層次的感覺,對我來說這就是一位女人愛另一位女性的表徵。」(註二) 

在《同時觸摸》裡,漢默爾探求觸覺與視覺間的關係。她使用繪畫影像、像素、影像粒子、快速剪接、攝影印樣…等,放在影片最後一部份表達出法國女性主義的論述(以露西‧伊瑞葛萊Luce Irigaray為藍本)。在這部影片中,在人與人間的之遊戲,觸覺似乎超越視覺效用,在底片及感光乳劑上被呈現出來。身體感官創造影像、景框與影片,電影也因此畫下句點。

她的創作基礎常隨著技巧不同可見一般。七○年代則以16釐米或超8為主;在八○年代,她開始進入錄影藝術的創作道路;在2000年她便以數位攝影技術及網路創作。但除了經歷過各種不同的技術層面外,她依舊是傳統底片的忠實愛用者,在她許多作品中都使用過此技術(例如記錄長片《歷史課》)。在視覺表達方式上的各種嘗試,讓她能經歷不同媒材的創作技巧(在底片上繪畫、刮片…等)。《溫柔自白》則是她的自傳,其中使用很強烈的視覺元素來表達,包括被刮花的底片來拍攝家庭錄影帶、拍立得、大學生的論點及訪談、電視節目片段、其家庭成員朋友的影像,還有她愛人的影像。漢默爾專注於研究形式,抽離出底片,以剪接來解構,召喚我們的感官遠離傳統的敘事方式。其中兩部作品,專注於轉換生理的感官效應,以化學力量來考驗觀眾的感官享受。 

《阿里奇帕》是一部想像出來的影片,在還未看到之前便結束在同步效果器上。當我前往位於秘魯阿里奇帕的聖塔卡塔琳納的女修道院時(於十六世紀時建立),我發現當時有位修女藝術家,她在天花板及地板上作畫。我想如果我是她的話,若我必須要拍部影片,我會使用調色板上所有最稀少的顏色,同時構成最精彩的景框來獻給這座修道院。藉由五種不同的顏色及混合色調,我將重建阿里奇帕。」(註三) 

執導《泳池》的經驗讓我還不夠滿意,因我發現一座長滿茂盛水中植物的源頭及池塘,當我拍攝《池塘與瀑布》時便想要把它放在其中。我希望讓觀眾身在水中,像隻青蛙一樣,游過許多池塘並在其中打轉,像兩棲動物一般暢遊在各種顏色中。我發現從摩維拉剪接機裡放映出來的毛片速度太快了,我希望速度的轉動能比一般機器來得更慢:到達一秒四格的程度。莫內的繪畫引起我的興趣,同時也非常符合本片。於是我重新拍攝整部影片,其中包含有幾幅我最鍾意的靜止畫面。我常認為這部電影就像靜止畫面的幻影。」(註四) 

在《女性儀式》與《多重高潮》裡,漢默爾則專注於創作出能夠跳脫常將女性物化,或以男性觀點出發的情色影片。在《視神經》裡,她與她住在養老院的失明祖母見面。漢默爾將身體、視覺與記憶的反應表現出來。雖聚焦在一位女孩的觀點上,卻是一位風燭殘年的老人。加強光線、顏色與聲音的運用,來表現出她祖母失去與現實世界接觸的感覺。影片慢速則為了要強調並帶給觀眾如坐在輪椅上的感覺。漢默爾使用溶鏡鏡頭、疊影技巧並移除畫格。她引導我們的視覺來理解一個在開始便出現的畫面,好像觀眾不懂其中的含意一般。視覺隨著漢默爾的鏡頭拉遠,突然間明亮起來,讓觀眾發現她祖母的喉嚨部位。正如同片名的提示,視覺的緊張由片段式的節奏與彩色影像創造出來。 

在《遊客》裡,漢默爾藉由一間威尼斯商店當做背景中奇異的存在,還運用了巴黎運河遊船來玩弄視覺上的「立即感知」效應。重複開關百葉窗的動作,這些持續出現的動作都威脅著視覺感官。《瀕臨絕跡》則被賦予創造影片進行程序。漢默爾直接將賽路路底片轉換為具有詩意的電影視覺表現。《聖哉經》則是關於身體與底片的組合。這些X光拍攝的醫療影片,則由一位五○、六○年代醫生所拍攝的。《歷史課程》總結了一部女同性戀歷史三部曲的最終曲,其他則為《硝酸鹽之吻》與《溫柔自白》。

從《硝酸鹽之吻》開始,芭芭拉漢默爾以新的生理感光乳劑來創作。她重現男或女同性戀的記錄影片,並將之與其現今影片融合在一起。這是種重新再判讀與批評電影中同性戀的代表影像。這種尖銳的理念改變了導演與觀眾間的互動反應,漢默爾挑逗我們被動的觀看,並打破攝影與被攝影的距離。甚至她在《歷史課》裡探討好萊塢裡的女同志影像,她使用新聞片段,裸體影像,醫學資料與現代科學實驗數據,關於這些患有精神官能症與邊緣化的女性。對於歷史、身分認定、女同性戀的性向,並且揭開理想化的影像面紗,她將開啟我們的視野。 

她在2006年所執導的《另類‧愛人‧同志》,由一對克勞德.卡恩(露西.史娃普)與馬賽.摩爾(蘇珊娜.馬賀貝)所組成的情侶。現今從攝影中再度發現她們的肖像,頂著光頭、穿著禮服,玩起身分認同的遊戲,她們屬於巴黎一群超現實主義藝術家。與她的同伴馬賽.摩爾一起,她以合成攝影創作,專注於身體及性向相關的涵意裡。漢默爾更將她們曾於居住地英屬潔西島上反抗納粹活動,最後她們被求處死刑的故事呈現在觀眾面前。 

「我知道我將會使用很多掃描圖片做為我攝影的主題,她們是視覺藝術家同時也是二次世界大戰的反抗者。從掃描圖片裡,我能用定格畫面來安排動作,使用Photoshop來達成動畫效果,並以拼貼的方式獨立出單格畫面,當我在拍攝演員的同時,背後則以高解析度的相片當作背景。更者,當我於英國進行訪談時,我能持輕便的攝影機,當我在紐約與演員一起工作時,我便使用高解析度的數位錄影設備來拍攝演員。從這兩種攝影及掃描圖像皆能於剪接階段很容易被連接起來。」(註五) 

最後為了要從芭芭拉漢默爾的作品裡歸結出簡單的創作歷程,我以芭芭拉漢默爾所架設的女同志網站上的論述(http://www.echonyc.com/~lesbians/),其中能找到一份集體創作的自傳,與女同志網址的連結列表,並能在這個站上購買錄影帶與作品。可於該網站發現這段說明「所有的歷史都是記憶。聯合世界的女同志都在這個網誌中的自傳裡。寫下你的觀點,你的故事,傳來你的照片,或是你的繪畫作品,寄來你的音樂創作,你的QuickTime影片,發個誓,但一定要被看見!記憶容易被遺忘-努力去記得-建立檔案。」 

註釋:

一、節錄自1984年顏博飛(Yann Beauvais)所做的訪談,巴黎,《塗鴉本1999

二、出自「光錐實驗電影發行合作社」(Light Cone)影片目錄中芭芭拉‧漢默爾的自述。

三、出處同註二。

四、出處同註二。

五、節錄自www.netloungedv.de網站針對漢默爾以《另類‧愛人‧同志》一片入圍2006年柏林影展世界大觀單元所做的訪談。 

本篇引自台灣女性影像學會主編之「女性‧影像‧書」(書林出版)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