輝達執行長黃仁勳與阿里雲創始人王堅,於2025中國國際供應鏈促進博覽會上進行了一場對話,黃仁勳直言AI已從認知工具邁向「物理AI」時代。AI作為重新定義人類智慧與產業流程的基礎設施,將嵌入機器人與實體系統,徹底改變科研與生活方式。王堅則補充,AI是增強人類創造力而非取代,是以開源與算力為基石,推動全球協作與安全發展。這場對話,對身處AI供應鏈核心的台灣,深具啟發性。

布局保守 人才流失嚴重

黃仁勳曾於2025國際電腦展演講中分享,台積電、鴻海、廣達等企業構築了全球最完整的AI供應鏈,從晶片設計到伺服器製造,皆領先群雄,特別是台積電先進製程與CoWoS封裝技術,為AI算力提供堅實基礎。此外,台清交等學府在AI研究上亦是成果斐然。

然而,在軟體生態與應用層面的創新,相較對岸開發出諸多知名開源AI模型,台灣在生成式與推理型AI的布局便顯保守,且人才流失問題嚴重。黃仁勳指出,中國研究者在arXiv論文數量獨步全球,代表具有人才儲備優勢,反觀台灣AI菁英,卻常因薪資與機會而流向國外,又在面對AI運算對能源需求激增上,電力供應問題仍無有效解方。

對談中,黃仁勳強調,年輕人當回歸第一性原理思考,拆解問題、掌握AI工具,非盲目依賴答案。他的觀點一語中的,AI巨浪下,台灣年輕輩亟需具備三種核心能力。首要為基本的「技術熟練」,依黃仁勳建議,下載AI工具,學習有效提問與驗證,參與開源AI專案或實習,快速熟悉AI模型訓練與應用。加上台灣硬體優勢可提供獨特的切入點,如參與AI伺服器設計、機器人應用或數位孿生技術開發等。

其次是關鍵的「跨域整合」,AI應用已滲透醫療、製造、交通等領域,可結合自身專業與AI技術,開創差異化價值。也應探索跨域應用,如AI醫療診斷、AI自動化製造機器人等。第三則是「全球視野」,應積極參與國際開源社群,與全球開發者合作,多關注美中技術競爭與動態。台灣因地緣與文化優勢,可成為連結美中AI生態的橋梁,藉助國際交流,吸取開源經驗及商業模式,打造專屬台灣的獨特技術品牌。

要讓台灣年輕人在AI時代站穩腳跟,政府角色至關重要,透過政策引導與資源投入,布建有利於AI創新的生態系統。政府宜由教育、建設、合作三面著手。

三面著手 布建AI生態

教育面,須強化AI教育與人才培育。政府應與大學及企業合作,推動AI相關課程普及化,如將Python、機器學習與CUDA程式設計納入高中和大學通識教育。設立AI人才基金,資助青年參與國際競賽、開源專案或海外實習,降低人才流失風險。可借鑑新加坡「技能未來計畫」,為在職人士提供AI進修補貼,促進全民AI素養提升。

建設面,要加速AI基礎設施建設。AI需龐大算力與能源支持,政府應加快綠能與電網建設,確保AI資料中心和超級電腦的電力需求。如推進高雄AI超級電腦中心計畫,與輝達、台積電等企業合作,打造區域AI算力樞紐。可參考美國製造回流政策,經由補貼與稅務優惠,吸引企業在台投資AI軟硬體研發。

合作面,建構開放AI生態與國際合作。積極參與全球AI開源運動,鼓勵企業跟學界開發本土AI模型,尋求類似DeepSeek等開源平台合作,提升技術能見度。可設立「AI創新沙盒」,為新創企業提供法規豁免與試驗場域,加速AI應用落地。擘畫中美台三方技術交流平台,平衡地緣政治風險,確保台灣在全球AI供應鏈中的核心地位。

AI已由認知工具跨向物理化與科學應用的新階段,並成為「能力平權器」,更為年輕人與女性開啟無限可能。台灣擁有硬體優勢與人才潛力,唯軟體創新、能源供應與人才流失仍陷挑戰。年輕人當以「AI原住民」身分擁抱第一性原理,用技術熟練與跨域整合來開創全球價值;政府以完善AI生態系統,前瞻政策作後盾,兩兩相乘,方能讓台灣從「製造大國」升級為「智慧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