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位性皮膚炎常用的免疫調節藥物
(傳統口服藥、生物製劑及小分子口服藥物)
汐止國泰綜合醫院皮膚科 主任
美國西北大學芝加哥兒童醫院 研究醫師
俞 佑
針對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您的皮膚科醫師會與您討論,使用符合您病況及身體條件的免疫調節藥物。
(一) 傳統口服藥(Traditional DMARDs)
傳統口服藥物是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的第一線治療。常用的有以下三種:
1. Cyclosporine (新體睦)
Ø 優點: 療效強,作用快(2-4周內迅速改善),適合大發作或病況嚴重時救急使用
Ø 缺點: 價格較昂貴。靠腎臟代謝,連續使用時間長時對腎臟負擔加重,也可能引起腎性高血壓。(歐美治療準則一般不建議使用超過2-3年)。膠囊較大顆,年紀較小的孩子不易吞服。
Ø 點評: 大發作或病況嚴重的患者適合選用新體睦治療,以求快速達到疾病控制。若病況穩定,則可考慮慢慢轉換成其他藥物維持性治療。
2. Methotrexate (滅殺除炎)
Ø 優點: 價格較低廉。療效穩定,搭配葉酸服用時安全性相對較高,一周僅需服用一次。藥錠不大,年紀小的孩子通常都能順利吞服。
Ø 缺點: 作用較慢(約6-8周才能達到顯著效果)。靠肝臟代謝,對骨髓有抑制性。故肝功能不全或貧血者較不宜使用。
Ø 點評: 名字雖然可怕,但是不要被嚇到!此藥用在皮膚科治療的劑量極低,跟治療腫瘤的劑量截然不同。在低劑量的使用下,是最適合年紀較小孩子的藥物,長期使用安全性相對較高,適合作為疾病長期控制的選擇。
3. Azathioprine (安思平/移護寧)
Ø 優點: 價格較低廉。療效穩定。
Ø 缺點: 作用較慢(約6-8周才能達到顯著效果),效果通常遜於新體睦及滅殺除癌。患有硫嘌呤甲基轉移酶[(TPMT)基因缺陷者,可能引起嚴重骨髓抑制之副作用。(不過華人有此基因缺陷者相當罕見)
Ø 點評: 適合作為疾病長期控制的藥物,但易引起血球低下,通常做為二線藥物使用。
(二) 生物製劑(Biologics)
從2018年開始,台灣也引進了新一代的生物製劑,讓異位性皮膚炎的治療進入嶄新的紀元。生物製劑是一種人工合成的大分子蛋白質抗體藥物,用來中和抵銷體內失控的發炎因子(或是對抗發炎因子的受體),效果較傳統用藥來得更精準。目前核可的僅有一種藥物:
u Dupilumab (杜避炎)
Ø 優點: 療效強,超出上述三種傳統口服藥物。作用快(2-4周內迅速改善)。副作用相當少(僅7%患者有輕微結膜炎)
Ø 缺點: 價格較高。成人及青少年,前四個月每兩周即需注射一次。害怕打針的人較不適合。
Ø 點評: 安全又有效的新一代藥物,在成人及青少年也已納入健保給付(須滿足要件)。目前已核准六歲以上的孩童都可施打,是治療首選之一。
(三) 小分子口服藥物(Small Molecule Drugs)
口服小分子JAK抑制劑則是另一種療效卓著的新型藥物,在2020年加入異位性皮膚炎治療的生力軍。它們共同的特色是療效快速可見、迅速止癢。它們共同的潛在副作用包括罹患皰疹/上呼吸道感染(感冒)機率輕微增加,血脂肪可能輕微上升,以及血球數量略微下降等。目前市面上有三種:
1. Baricitinib (愛滅炎)
Ø 優點: 是異位性皮膚炎小分子藥物當中首個上市的藥物,由於過去已也被應用於治療類風濕關節炎,累積的安全性數據最多。副作用與其他小分子藥物相比較少。
Ø 缺點: 價格略高。效果在三種小分子藥物當中略差,也稍遜於生物製劑杜避炎。
Ø 點評: 適合傳統用藥治療效果不彰,擔心小分子藥物副作用,但又害怕打針的患者。
2. Abrocitinib (喜繽果)
Ø 優點: 在研究中與生物製劑杜避炎相較,療效等同或略優於杜避炎,在現有藥物中療效排名居次。
Ø 缺點: 價格較高。腸胃道副作用(噁心,嘔吐,腹瀉等)較常見。
Ø 點評: 適合傳統用藥或生物製劑治療效果不彰,病況嚴重,但又害怕打針的患者。
3. Upadacitinib (銳虎)
Ø 優點: 在研究中與生物製劑杜避炎相較,療效略優於杜避炎,在現有藥物中療效排名居首位。
Ø 缺點: 價格較高。容易長青春痘。
Ø 點評: 適合傳統用藥或生物製劑治療效果不彰,病況嚴重,但又害怕打針的患者。
下表為所有藥物的重點整理
(版權屬作者所有,歡迎全文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