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救肌膚大作戰:認識敏感肌(Sensitive Skin)
國泰綜合醫院皮膚科 主治醫師 俞 佑
敏感肌:如何定義?
「敏感肌(Sensitive skin)」其實是個非常容易被誤解的名詞。有人聽到「敏感肌」,立刻就會聯想到皮膚「過敏(Allergy)」。其實,較好的形容方式應該是過度反應的(reactive/hyper-reactive)、容易被刺激的(irritable)、耐受性較差(intolerant)的皮膚。不過,一般人還是較習慣敏感肌的說法。敏感肌可以對任何物質敏感,舉凡清水、乳霜、肥皂、熱、冷、風、陽光、汙染、香精…不一而足。臨床上,病人經常抱怨皮膚有癢、刺、燒灼、溫熱的感覺,不一定會泛紅。有時候,會在使用美妝品後立即至數小時內產生症狀。診斷通常是以病人主觀的描述為根據,客觀的皮膚外觀上則不一定有變化。
敏感肌:究竟有多少人有敏感肌?
根據法國的統計,有一半的人口有敏感肌的問題,女性(六成)略多於男性(四成),其他歐美國家及日本的統計數據也差不多。因此,敏感肌遠比我們所想像的更常見。不同種族間的盛行率差不多,夏天較為常見。日曬、熱與美妝品被認為扮演重要的角色。最常見的地方是臉部,其次是頸部,其他如手、頭皮與足部也是常見位置。
敏感肌:如何造成?
目前敏感肌的致病機轉仍不是非常明確,不過,大致可分為兩個層面:
(一)表皮障壁的損傷
表皮障蔽(Epidermal Barrier)損傷會造成皮膚對外來物質的耐受度降低。這些外來物質穿透表皮,會刺激皮膚中發炎性細胞激素的濃度上升,皮膚微血管擴張,進而造成泛紅、刺激感與不適。
(二)神經學機轉
許多未明的因素,造成皮膚中的神經末梢纖維過度釋放神經傳導物質,造成神經發炎,刺激肥大細胞釋出顆粒以及微血管擴張。目前科學家推測,神經元和表皮細胞上的TRP通道蛋白以及其他與感覺相關的蛋白受到外界刺激後的過度活化,可能是造成神經傳導物質過度釋放的主因。
無論如何,敏感肌的主因並非經由一連串免疫細胞活化所造成的「過敏」,而是皮膚對於外界物質的刺激耐受度下降,產生比正常情形下更強烈的反應所造成。
敏感肌:如何評估?
皮膚科醫師已經開發出一個量表,根據十項臨床表現來評估您的敏感肌:
敏感肌量表 (Sensitive Scale) |
|
(1) 容易被刺激的程度 (irritability) |
每項給予1-10分,總分1-100。 統計認為自己有敏感肌的病人,得分平均為45分。 |
(2) 刺感 (stinging) |
|
(3) 燒灼感 (burning) |
|
(4) 熱感 (heat sensations) |
|
(5) 緊繃感 (tautness) |
|
(6) 癢感 (itching) |
|
(7) 痛感 (pain) |
|
(8) 整體性不適感 (general discomfort) |
|
(9) 突然泛紅 (flushing) |
|
(10) 發紅的程度 (redness) |
這個量表的分數已經被證實與病人的生活品質有高度相關性,因此,是皮膚科醫師非常有用的工具。
敏感肌:可能的加重因子有哪些?
基於皮膚科醫師的專業,可以大略將加重敏感肌的可能原因分為「外來因子」和「內在因子」兩種:
(一)外來因子
1. 肥皂或其他清潔用品
2. 過度頻繁的刮鬍子或使用含有酒精成分的鬍後水
3. 含有潛在刺激物的美妝品或外用藥/產品(如二甲基氨基丙胺Dimethylaminopropylamine (DMAPA )、二甲亞碸Dimethyl sulfoxide (DMSO )、過氧化苯Benzoyl peroxide、丙二醇Propylene glycol、水楊酸Salicylic acid等等)
4. 外界環境(如冷、熱、日光、汙染、溫差等等,例如常在戶外或高溫環境工作的人)
5. 食品飲料(如高溫的熱飲、辛辣食品、酒精等等)
6. 過度的日光或紫外光曝曬
7. 化學換膚物質(如間苯二酚Resorcinol、果酸、丙酮酸Pyruvic aicd、三氯醋酸Trichloroacetic acid等等)
8. 醫學美容療程(如雷射、拉皮、割雙眼皮等等)
9. 長期外用類固醇治療:醫師經常由於病人自述的「過敏」而開立外用類固醇藥膏。假如長期使用,可能出現皮膚變薄、脆弱、容易泛紅且發紅很久、對所有美妝品都容易敏感的情形。這種「類固醇皮膚炎」非常難治療,且停用類固醇後極容易產生「反彈性」更嚴重的皮膚發紅與燒灼感。
(二)內在因子
1. 皮膚科疾病:許多皮膚科疾病可以加重或甚至導致敏感肌的情形,如脂漏性皮膚炎、酒糟、乾癬、異位性皮膚炎等等。
2. 情緒壓力
3. 身心疾患:如焦慮症、憂鬱症或醜狀畏懼症(dysmorphophobia)等。
敏感肌:抽血驗過敏原有用嗎?
如前面所說,敏感肌的成因並非「過敏」,而是皮膚對於外界物質的刺激耐受度下降,因此,抽血驗過敏原是沒有幫助的。
敏感肌:如何診斷?
除了詳盡的病史、生活史及環境接觸史詢問之外,有時,醫師可以使用5%或10%的乳酸水溶液塗抹在單側鼻唇溝(法令紋)的位置,另一側則塗抹生理食鹽水,觀察看看兩側的皮膚反應是否不同。假如乳酸側的反應較食鹽水側的反應劇烈,則可能病人有敏感肌的情形。
臨床上,敏感肌與過敏性/刺激性的接觸性皮膚炎最難以區分。假如病人的主觀症狀(如刺、緊繃、燒灼)遠遠大於醫師觀察到的客觀徵狀(如紅、腫、脫皮、起水泡),則比較偏向敏感肌。反之,若客觀徵狀大於主觀症狀,則偏向過敏性的接觸性皮膚炎。至於刺激性的接觸性皮膚炎,則主客觀症狀兼而有之。
敏感肌:如何治療?
(一)急性期:
停用所有的美/藥妝品是治療的第一步。有的歐美醫師建議可以一日使用數次活泉水或不含香精的冷霜(中性脂肪酸)。度過較不舒服的急性期,等到皮膚的不適感都消失後,若要恢復使用美/藥妝品,則須循序漸進,一次只能先加一種,若沒有不舒服,每十五天再加第二種產品。
(二)慢性期:
目前針對慢性敏感肌,全世界的皮膚科醫學界並沒有統一的治療標準。不過,基於醫學專業,皮膚科醫師有一些建議可以供您參考:
※俞佑醫師給敏感肌朋友的九個小叮嚀※ |
1. 使用美妝產品的種類越少越好 |
2. 使用不含或僅含微量香精的產品,或使用標記有「適合敏感肌膚」的產品 |
3. 避免使用肥皂(液體或固體都一樣),可以用不含皂鹼的清潔用品。清潔完畢,用清潔面紙輕輕拍乾,不要用毛巾用力摩擦。 |
4. 使用清爽的保濕產品,如面霜或冷霜。如果在有冷氣的地方工作,或在非常乾熱的地方工作,建議可以每天使用大於一次保濕產品。 |
5. 使用溫和的洗髮精和不含界面活性劑的護髮產品 |
6. 當您的臉部皮膚偏乾時,避免使用強力的洗面乳、含有易引起脫皮/換膚成分的面膜、含有果酸/A酸成分的任何藥妝品。 |
7. 如果任何產品引起刺痛或緊繃感,應立即停用。 |
8. 保護您的皮膚,避免出入溫差過大的場所、接觸日曬、風吹、熱源(如暖爐、瓦斯爐、三溫暖烤箱等等) |
9. 少喝酒,並且注意您的皮膚是否在飲用咖啡或食用辛辣食物之後變得更敏感。若有,則應停止這些飲食習慣。 |
嘗試改善以上的生活習慣,相信您的敏感肌一定會有相當程度的改善!
(攝於上海M50創意園區)
(版權屬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