揉一揉,腫起來:
認識肥大細胞疾病 (Mast Cell Disease)
美國西北大學芝加哥兒童醫院皮膚科 研究醫師
國泰綜合醫院皮膚科 主治醫師
俞 佑
兩歲的小芸是個活潑健康的小女孩。這天媽媽帶著她來到了皮膚科的診間。媽媽跟醫生說: 最近在小芸背上發現了一個棕色的斑塊,奇怪的是在每次幫她洗熱水澡的時候,那個斑塊看起來似乎會變凸,周圍還會起了一圈像是蕁麻疹一樣的腫塊,不過不多久就會消失。有時候去搓揉那個斑塊,也會產生一樣的變化。除此之外小芸都很健康,這個斑塊似乎也不怎麼會讓她覺得不適。究竟這個是什麼情形呢?
什麼是肥大細胞疾病? |
肥大細胞通常分佈在我們的血管周圍。 當肥大細胞在皮膚中的數量過多,我們稱作「肥大細胞增多症」。 肥大細胞含有包括組織胺在內的化學物質,這些物質可能會在病灶被摩擦,加熱或患者使用某些藥物的時候被釋放出來。 在兒童中,這種疾病可能表現為單一病灶,稱作「孤立性肥大細胞瘤(Solitary Mastocytoma或簡稱Mastocytoma)」,或當病灶分佈較廣時稱為「色素性蕁麻疹(Urticaria Pigmentosa)」或「肥大細胞增多症(Mastocytosis)」。絕大多數的孩子都是屬於單一病灶的肥大細胞瘤。 |
肥大細胞疾病的病程如何? |
病灶通常在出生或者幼兒時期出現,其大小和數量通常在最初的數個月到數年之間略為增加,但大多數情況下到學齡後最終會完全消失。色素性蕁麻疹的病程稍長,其黃褐色斑點可能在青春期開始消失。 患有肥大細胞增多症的孩子,通常僅有皮膚病灶,很少影響到其他器官。 |
如何診斷肥大細胞疾病? |
臨床上,最容易判斷的方式是當輕揉或輕敲病灶後,局部會出現發紅、發癢和蕁麻疹般的膨疹現象,這稱作「達里埃爾氏癥(Darier’s sign)」。這是由於病灶內的肥大細胞受到刺激後釋放組織胺所致。有時反應較劇烈的話,也可能形成水泡。 |
如何治療肥大細胞疾病? |
通常是不需要治療的。若發癢厲害的話,可以給予口服抗組織胺。如果經常出現臉紅、頭暈、煩躁易怒、腹瀉或厲害的膨疹,可以考慮長期口服抗組織胺藥物來控制。 |
肥大細胞疾病的潛在觸發因子
(此列表中的項目通常不會造成嚴重的問題,除非患者屬於較嚴重的肥大細胞疾病,才需格外的注意。)
| |
物理刺激 |
運動,熱,皮膚摩擦,熱水浴,熱飲,暴露在冷的環境中(特別是游泳),陽光,情緒壓力,辛辣食物 |
藥物 (口服或注射) |
阿司匹林,酒精(偶爾出現在咳嗽配方和小兒酏劑中),嗎啡,可待因,右美沙芬(咳嗽藥中的Dexomethorphan),非類固醇抗發炎劑(NSAID),普魯卡因(Procaine,一種麻醉劑),鴉片類鎮靜劑(Opioid),維生素B1,靜脈注射高分子量聚合物(葡聚醣) |
藥物(外用) |
外用抗生素含有多粘菌素B (Polymixin B)者 |
全身麻醉藥 |
D-tubocurarine,scopolamine,decamethonium,resperpine |
X光檢查 |
顯影劑 |
毒液 |
毒蛇咬傷,蜂蜇,水母蜇傷 |
富含組織胺的食物 |
巴馬乾酪(Parmesan Cheese),藍黴起士,菠菜,茄子,一些紅酒,青花魚類(鮪魚,鯖魚,鰹魚,飛魚等) |
使身體釋放組織胺的食物 |
酒精,蛋白,甲殼類(螯蝦,龍蝦等),巧克力,草莓,番茄,柑橘類水果 |
(關於食物中的組織胺,可參考筆者的另一篇文章: http://blog.udn.com/SkinArt/14570228 )
(版權屬作者所有,歡迎轉載,請註明出處)
(圖片取材自網路,版權屬原作者所有)
下一則: 唉呀! 我的臉上長出小櫻桃! 認識特發性無菌性面部肉芽腫(Idiopathic Facial Aseptic Granuloma, IF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