兇手就在你身邊!
– 找一找,生活中常見的接觸性過敏原大調查!
美國西北大學芝加哥兒童醫院皮膚科 研究醫師
國泰綜合醫院皮膚科 主治醫師
俞 佑
您有沒有過這樣的經驗,當每次擦拭某種特定的保養品,或者接觸到某些特定的物品時,接觸到的皮膚總是莫名的紅腫、搔癢難耐呢?如果您或者家人朋友有這種狀況,那麼就很可能是過敏性接觸性皮膚炎(Allergic contact dermatitis, ACD)的受害者了!
什麼是過敏性接觸性皮膚炎? |
過敏性接觸性皮膚炎是指有特定體質的人,對某些接觸到的物質產生延遲性的過敏現象。有這種體質的人,第一次接觸到這些物質的時候不一定會有症狀。但由於反覆或長期的接觸,使免疫系統活化,對這些物質產生致敏(sensitization),就好像潘朵拉的盒子被打開了,從此之後每次碰觸到這些物質,就會引起皮膚的發炎反應,包括紅腫、搔癢,嚴重的情形甚至會起水泡、流湯流水。通常這些皮膚發炎反應會在接觸到物質的8-12小時之內發生。 |
孩子的皮膚容易引發過敏性接觸性皮膚炎 |
根據研究統計,最常引發過敏性接觸性皮膚炎的孩童年紀分別是0-3歲及6-7歲。目前推測,由於小小孩的皮膚障壁(skin barrier)沒有成年人來的堅固,表皮較薄,皮脂較少,天然保濕因子較少,pH值較高,這些都導致過敏原容易穿透表皮層,使免疫系統被活化致敏。 |
哪些物質是常見的接觸性過敏原? |
在已發現的成千上百種接觸性過敏原當中,絕大多數的人只對其中一或數種過敏。根據國外統計,名列第一的最常見接觸性過敏原是含有「漆酚(Urushiol)」的植物,如毒藤蔓(Poison Ivy)、毒橡樹(Poison oak)、毒漆樹(Poison Sumac)。台灣比較沒有上述的植物。不過值得注意的是,「芒果的皮」(不是果肉)當中也含有漆酚!因此,也有相當比例的人接觸芒果皮之後會引起過敏(筆者就是其中之一)。因此若您對芒果皮過敏,還是可以吃剝好的芒果的(一個請家人幫忙代勞的好藉口
緊追在後的是「鎳」和「鈷」這兩種合金中常見的金屬,經常存在於飾品(如項鍊、耳環、金屬錶鏈、金屬眼鏡框)、女性內衣扣環、手機/平板/筆記型電腦的外殼和牙齒矯正器當中。若是在這些接觸的部位經常出現反覆的濕疹,可以合理懷疑是這種合金在作怪。 另一種常見的金屬接觸性過敏原是「鉻」。筆者最常接觸到鉻過敏的人群是建築工人。水泥當中含有相當多的鉻,常常導致雙手嚴重過敏。除此之外,鉻也存在皮革軟化/著色劑當中。若是對此過敏的人,經常會在穿皮鞋的腳部產生反覆的濕疹。 |
兇手就在你身邊—你用對保養品了嗎? | ||||||||||||||||||||||
除了上述的物質之外,還有很大一部分的過敏原其實經常出現在清潔保養品或藥妝品當中。假如您懷疑自己對某些產品過敏,在挑選時,可要睜大雙眼,好好看清楚產品成分標示表了!最新的大規模研究統計出市售保養品當中最常見的十大過敏原,依照引發過敏機率順序排列如下:
|
以下就讓我們簡短地認識一下這十大可疑份子:
(一)新黴素(Neomycin) |
新黴素是市售外傷藥膏中最常見的抗生素成分。它經常與另兩種抗生素成分:枯草菌素(Bacitracin)及多粘菌素B(Polymyxin B)混合做成複方劑型,來涵蓋抑制大多數的細菌種類。不過新黴素及枯草菌素都是惡名昭彰的接觸性過敏原,臨床上也不乏遇到傷口擦了這種藥膏引起嚴重過敏反應的案例。 |
(二)祕魯香膏(Balsam of Peru) 與 (三)香精(Fragrance mix) |
祕魯香膏(Balsam of Peru)是從祕魯香樹(Myroxylon pereirae)當中提煉出來的香精,具有肉桂和香草的味道。由於祕魯香膏的化學結構與許多種類的香精相似,因此可以當作篩檢對香精接觸性過敏者的首選。許多對祕魯香膏過敏的人也會對下列物質過敏,包括肉桂、香草、虎標萬金油、蜂膠、香料、咖哩、松香油、安息香、柑橘類植物的果皮、蕃茄醬等。另外,菊科植物的精油有相當高比例會產生接觸性過敏。因此我們皮膚科醫師通常會建議病人盡量不要使用含有香精的保養品。 |
(四)羥基氯苯胺(Benzalkonium chloride) |
這種四級銨類具有防腐及抑菌的功能,最常出現在眼藥水、隱形眼鏡藥水和濕紙巾當中。某些清潔產品中也有添加。 |
(五)羊毛脂(Lanolin) |
羊毛脂是來自動物毛的天然油脂(羊毛最常見)。最常被添加在滋潤保濕產品中,如護唇膏、肥皂、洗手乳和許多乳液當中。 |
(六)烷基醯胺甜菜鹼(Cocamidopropyl betaine, CAPB) |
CAPB是一種界面活性劑,主要用在清潔產品當中。最常見的是在標榜「不流淚配方」的洗髮乳和其他洗潔劑當中。 |
(七)甲醛(Formaldehyde) |
非常常用的防腐劑。甲醛以及許多會釋出甲醛的防腐劑(如quaternium 15, imidazolidinyl urea, diazolidinyl urea, bronopol, dimethyldimethyl [DMDM] hydantoin)存在許多清潔保養品,以及報紙的印刷顏料和「抗皺」衣物的添加劑當中。據統計,有接近20%的個人清潔用品中含有上述物質,也因此,對甲醛過敏的人很難完全杜絕接觸到它。女生常用的指甲油當中也常添加這些成分。 |
(八)甲基氯異噻唑啉酮/甲基異噻唑啉酮(methylchloroisothiazolinone / methylisothiazolinone; MCI/MI) |
MCI和MI是抗菌防腐劑,特別常見於會起泡的洗潔劑當中。許多寶寶常用的產品如擦屁屁的濕紙巾、沐浴乳和洗髮乳當中可能含有這兩種物質。 |
(九)丙二醇(Propylene glycol) |
一種無色無味的液體,經常被用在藥妝品的載劑或保濕產品的基底。 |
(十)外用類固醇(Corticosteroids) |
這是一個非常弔詭的情形—因為皮膚科醫師通常治療接觸性皮膚炎的第一線藥物正是外用類固醇!雖然發生機率不高,但偶爾還是會遇到對外用類固醇過敏的案例。並非所有的外用類固醇都容易產生過敏。我們可依據分子結構將類固醇分成A、B、C、D四大類,只有A類引發過敏的機率較高,包括Hydrocortisone acetate (台灣較常用的是Cort. S皮質醇軟膏), Methylprednisolone, Prednisolone等。要小心的是,對某個藥膏過敏不見得是對它的主成分過敏,也有很大的可能是對它的載劑(使藥膏成形的東西)過敏,因此不要太快下定論。 |
除了上述這十大以外,對苯二胺(Paraphenylendiamine, PPD),一種常出現在染髮劑和印度Henna(指甲花)彩繪當中的成分,也是非常容易引起接觸性過敏的物質。
結語 |
引起過敏性接觸性皮膚炎的物質百百種,每個人過敏的物質都不一樣,也通常只有寥寥數種,所以也不用太過於恐慌。根據研究統計指出,假如您的孩子患有過敏性接觸性皮膚炎,若能採行優先迴避(pre-emptive avoidance strategy, [P.E.A.S.])的預防性策略,也就是在生活中注意避免接觸上述十大物質,大約1/3的孩子的皮膚症狀能夠顯著改善。當然,若要完全清楚知道您或您的孩子對哪些物質有接觸性的過敏,則還須至醫學中心的皮膚科做貼膚測試(Patch test)篩檢過敏原(不是靠抽血),才能夠更加明瞭喔! |
參考資料 |
1. AS. Paller, AJ. Mancini, Hurwitz Clinical Pediatric Dermatology 5th ed. 2016 2. Hill H, Goldenberg A, Golkar L, Beck K, Williams J, Jacob SE. Pre-Emptive Avoidance Strategy (P.E.A.S.) –addressing allergic contact dermatitis in pediatric populations. Expert Rev Clin Immunol. 2016;12(5):551-61 |
(版權屬作者所有,歡迎轉載,請註明出處)
(圖片取材自網路,版權屬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