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脇差 わきざし ?
2012/03/08 10:33
瀏覽76
迴響0
推薦0
引用0

脇差 備前国長船兼光 文和三年十二月日
脇差,古稱“脇指”,即腋下刀之意。其名由來,源自戰國末期的一口名刀。
在安土桃山時期,脇差的角色開始明確下來,一口打刀加一口脇差插於腰間的“大小一腰”,逐漸成為武士們日常的標準裝配。由於時代的慣性,此時的脇差主要有兩種較典型的形式:一種是刃長1尺6~9寸的鎬造大脇差,外形也多似打刀那樣的南北朝大磨上的豪壯姿態;另一種則是由之前的平造寸延短刀進化而來的小脇差,刃長1尺1~5寸左右。
脇差,古稱“脇指”,即腋下刀之意。其名由來,源自戰國末期的一口名刀,銘“備前國住長船與三左衛門尉祐定作 山中鹿介脇指劍也 鯰江左京亮所持”,刃長2尺1寸2分(64.2cm)。這口刀按照現在的寸法,顯然屬於打刀的範疇,但據“鯰江左京亮”的添銘來看,它當時是作為尼子家的忠臣山中鹿介(大概不少人是從日本動漫及遊戲中知道這個名字)的脇差被佩帶,而山中鹿介所配長刀,玩過《太閣立志傳》的人應該都去搶過那把“三日月宗近”。由此看來,這口刀何以被叫做脇指而不是打刀,關鍵在於它的功用與佩帶方式了。
戰國亂世結束之後,新秩序新法度得以重建,但豐臣與德川的矛盾仍然持續着,他們各自手下的大名們也繼續保持一定程度的對立,日本各地還遊蕩着大量在歷次戰爭與政治鬥爭中失去主君的浪人,法度的制定與執行尚未像幾十年後的江戶幕府那樣嚴厲。雖然1588年豐臣秀吉發佈了“刀狩令”,嚴格規定非武士階級不得配有長刀(打刀與太刀)、野太刀、長槍等武器,並從民間收繳了大量刀劍進行銷毀,但當時對於刀劍的長度並沒有十分明確與嚴格的規定,刀劍種類的區分,也多數以刀裝與攜帶形式而定。所以作為“大小一腰”中較短的脇差,是相對於另一口大刀而言。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