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政府政策應以降低物價為優先,而非打房
2024/11/19 01:27
瀏覽1,046
迴響0
推薦0
引用0

夏侯納什/台北撰述


在台灣,居住問題和物價上升已經成為民眾普遍關心的兩大議題。政府近年來將焦點放在打房政策上,試圖抑制房價,解決年輕人無法買房的困境。然而,若我們仔細審視台灣的房屋擁有狀況與民生物價的漲幅,會發現將重點放在降低物價,而非單一打房,可能對廣大民眾的生活有更實質的幫助。

一、台灣房屋供應現況

根據統計,台灣目前共有超過900萬間住宅單位。理論上,這意味著至少有900萬位屋主。若我們進一步檢視主計處的數據,平均每個台灣居民擁有1.5間住宅,這反映出台灣的房屋數量並非短缺,甚至有過剩的現象。實際上,不少家庭擁有兩間以上的房產,用於投資或出租。這樣的情況下,市場上的房屋供應充足,但購買需求卻受到資金分布不均的影響,集中在特定的有能力投資的少數人手中。

二、房屋購買需求與打房政策

為了解決高房價的問題,政府推行了一系列打房政策,試圖抑制房價飆升。根據中央銀行的數據,台灣目前約有20%的人表達了購買房屋的意願。這些人多數是年輕族群或新婚家庭,他們希望能擁有自己的住宅。但實際上,房價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並非單純來自於市場需求,而是來自於過度的投資行為與投機炒房現象。也就是說,打房政策針對的對象,往往並非真正的自住需求者,而是那些擁有多處房產,將房子視為資產配置工具的投資者。

然而,這類政策對於短期內抑制房價的效果有限,甚至可能使市場產生恐慌性拋售或進一步觀望,導致市場波動。與其將大量資源和精力放在這樣的政策上,不如思考如何實質地改善民眾的生活質量,特別是在物價控制上。

三、物價上漲對民生的影響

與房價不同的是,物價上漲直接影響到每一個人的日常生活。根據主計處的統計數據,2014年台灣的消費者物價指數(CPI)為104.92,而到2024年,這一數字已經上升至 121.8。這意味著平均物價漲幅達到 16.1%,這對於工資成長速度緩慢的普通家庭來說,造成了很大的生活壓力。

我們可以透過幾個常見的民生物資來更直觀地看待這一現象:

1.雞蛋價格:十年前一盒10顆裝的雞蛋約為45元,而如今價格已經上漲至75元,漲幅達 66.7%。

2.豬肉價格:十年前豬肉每公斤約160元,而現在已經達到250元,漲幅超過56.3%。

3.米價:十年前一公斤的白米價格約40元,而現在約55元,漲幅達37.5%。

這些日常必需品的價格上漲,對於中低收入家庭的負擔尤其沉重。他們的收入增長往往跟不上物價上漲的速度,導致購買力下降,生活品質無法提升。相比之下,打房政策僅針對有購屋需求或投資需求的少數人,並未能普遍惠及全體民眾。

四、結論:降低物價比打房更能解決民眾問題

綜合上述分析,政府應該重新考量政策優先順序,將更多的資源投入在控制物價上。台灣的住宅數量已經相當充足,問題並不在於供應不足,而是資產分配不均與市場投機行為所致。打房政策雖然看似在抑制房價,卻忽略了廣大民眾在日常生活中面對的物價壓力。

反之,若政府能有效控制物價,例如加強對農產品供應鏈的管理、降低進口稅賦、促進公平競爭等措施,將能夠更快地改善大多數人的生活質量。當民生物價穩定時,消費者的購買力將提升,整體經濟也會因此更加穩定。這樣的政策方向不僅能減輕民眾的生活壓力,還能促進國內經濟的良性循環。因此,與其將政策焦點放在打房,政府更應該優先考量如何穩定物價。這不僅是因應當前經濟挑戰的必要舉措,更是提升民眾幸福感的根本之道。

參考資料:

https://www.dgbas.gov.tw/ 

https://www.dgbas.gov.tw/News_Content.aspx?n=3602&s=230162 

https://www.dgbas.gov.tw/News_Content.aspx?n=3602&s=233983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