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一陣清新空氣隨著太陽緩緩昇起擴散大地,隨之而來耀眼光芒足以刺痛皮膚,讓人恍若這一夏的暑悄然綿延入秋;正午,戶外像個炭火源源不滅燃燒的燜鍋,進屋內,手臂上皮膚殘留陽光餘溫猶如發燒中額頭的溫度,除了燙,還是燙。午后,是深秋了,108課綱上路滿月,過幾天將迎來舉國歡騰的雙十,一年進入Q4,奮青、努中、願老隨著時間推移,前進、暫時休憩、繼續前進,我們為歲月添一筆故事,歲月敬我們無數刻痕。未停歇的是前進腳步,未停下的是生命故事,無論平淡無奇或扣人心弦,深秋入夜早,冷風已悄悄於夜裡探訪,夜裡無白晝蕭瑟枯黃落葉點綴,開啟桌上檯燈,這亮度,給了深秋夜裡暖度。今年的你(妳),好嗎?
雨後的隔天早晨,陽光燦爛露臉的天空果然不負夏日美意,高掛晴空萬里的微笑,享用早餐、收拾行李、寄放行李,一家四口搭上捷運開啟2019夏之微旅Day4。由南進門導引走廊入北美館,這裡有幾件藝術作品,想拍拍網美照且不怕溫度悶熱,可以考慮走走這長廊,留下美麗回憶。往前走,入美術館前,請購票,學生有優惠,請出示學生証。
下一個世代是什麼樣的世代呢?這個世代的你(妳)我,希望薪火傳承的是什麼?希望培育下一個世代與這個世代擁有什麼不一樣的?你(妳)希望下一代復刻這一代嗎?抑或下一代遺忘或捨棄什麼、保留或延續什麼、開創或成為什麼呢?🤔🤔🤔🤔
一入展間,空蕩的只剩下平舖於地板上碎裂的燈管,如果不是巧遇導覽解說,我還真不知道創作者 米歇爾.方思瓦在《走過霓虹燈管》作品想傳達「物件失去它們的功能,......它就此被抹滅,物件擁有這記憶,然而我們卻不再使用它們了。」,我想,我只是個平凡人,即或我待過媒體設計系、參觀許多設計展覽,但是,看到的第一眼,如同絕大多數的你(妳),心中滿是問號。聽了導覽的解說,了解設計理念想傳達的,北美館官方釋出新聞稿與官網上有說明,創作者本身的創作理念也是好的,且原先挑選的是環保素材燈管,但是,因為這裡的舊式燈管皆不具環保材質,如果從國外引進,時間無法趕上開展日期,這也是策展時,常常容易遇到的問題之一。整體來說,都合乎佈展與展演的邏輯,然而,我想,我真的只是平凡人、平凡的美術館觀眾之一,知曉的是素材選用如同報告的簡報主題背景與內容選用,會因主題考量搭配選擇適宜的、會因場合、場域與觀眾年齡分佈層次選擇適宜的,勁爆的、可能傷人的、過於偏頗的、、,在創作前都會先謹慎、再謹慎的決定適用與否。不過,既然已經是不可延期或取消,北美館考量作品當下創作展演是在開放現場觀眾觀賞、作品完成是留在現場展覽,因此,圍著限制進入繩條、請志工於這空間時時刻刻守著,也算是解決問題的方法。
當無法盡善盡美,尋找儘可能最佳方案也未必不是方法之一。
整個展場並不因這件因素材有點爭議的作品而失色,《聲動:光與音的詩》的21件作品是由北美館與法國里昂國立音樂創作中心(GRAME)合作,在這裡有視覺動態、聲音藝術也有兩者共感的作品。瞧,這 像房屋骨架以視覺動態呈現,傳達《隱訊》,你(妳)接收到了嗎?
走著走著這一層樓是《藝術家個展 I》,在張碩伊《Kosmos》個展的《雅克•迪•沃康松的消化鴨 1739》是一件結合標本工藝與數位科技的鳥禽作品,在這裏還可以看到幾件同為機械結合藝術創作的不同作品。
這次北上,台北的暑期與如烈火燒灼刺眼的陽光讓整個微旅遊增添體力消耗的速度,計畫中的行程不得不大大修正。正午,進入安靜的餐廳享用午餐,
餐後,隨意逛逛,一家四口商量決定吃碗冰作為2019夏之微旅結束⋯Part 1。
此次出門前,其實,家裡成員沒有一位能百分之百確定自己的時間能否成行,在前有疲累尚未修復、後有行進中的待辦走著,謝謝大兒子、小兒子很努力很用力擠出時間陪二老,也謝謝外子在已經忙的不可開支工作之餘,勇於執行這次旅遊任務,當然,也要謝謝自己暫且擱置待辦事項的參與 行程。雖然,一家四口還沒出發前已經知道這次出遊於體力是有些負荷,但是,「此時不出發,更待何時」催生了此次微旅,雖然 提早幾個小時回程,但是,留下的不僅僅是足跡 👣 、是回憶,還是一種學習忙碌時要專注、忙碌時微紓壓之如何於忙碌中的生活平衡能力養成。
2019夏之微旅Part1 記錄結束,Part 2 待續⋯⋯ 😉
後記:
————————————
大兒子前天看到我不熟練斷斷續續拿著上個月外子送我的🍎點擊螢幕鍵盤⋯
大兒子:「你在臉書上寫這麼長,短文的社群,妳寫長文,一次好幾個主題就變成沒有重點、沒有主題的廢文⋯」
我(心裡一驚,這孩子的功力略進一層,但我得保持...不動聲色):「這是臉書,不是寫作文,作文當然不能這樣(我的意思是...不能這樣段段有紅花綠葉分枝,卻沒有強而有力的主軸主幹)⋯⋯,大部分有主軸的文章,我放部落格。」
大兒子:「妳這樣寫,老師會說不行⋯⋯⋯🤔🤔🤔」
我(這小孩是看我玩🍎,玩太久了嗎? 對我碎念 『不行』,只好使出站在與你同高的蹲下,才能與青少年真正對話且需要使用青少年家內用語⋯):「⋯ 甘你ㄆㄧˋ事⋯⋯🤣🤣🤣」
大兒子:「⋯ 妳喜歡就好⋯😂😂😂」
我:「知道我喜歡就好⋯⋯,你不是說要去做什麼什麼的⋯⋯,快去⋯快去⋯。」
💕雖然兒子叨叨嘮嘮,但是,還是很窩心的孩子💕
————————————————
🍎好玩好用,但最近更新OS,發現....
1、Pages裡使用輸入鍵盤會當,整個Pages死當。關閉App 重新啟動,看運氣,最差的情況是重開畫面仍停留鍵盤死當時狀態。
2、Pages裡使用點選多字,偶爾Pages死當。
3、使用螢幕旋轉功能下,Messager和Line在運氣不好的情況下,畫面會被切邊,最差的情況是 畫面被切邊且呈現全黑狀況。
待測試⋯
1、切換整體畫面字體設定大小是否影響上述問題
2、雲端規劃與整合—》🍎適用
⋯⋯雖然有 小小bugs ,但是,還不錯。 謝謝外子 💖
FB Article : 2019年10月7日 星期一 下午 6:09
後後記 :
1. 昨天是聖誕節,雖遲了一天,但仍祝福大家 平安喜樂,聖誕快樂
2. 在這裡,分享前天臉書的貼文 ~~
FB Article : 2024年12月24日 星期二 下午 6:26
今天是平安夜,粉冷粉冷....
祝福大家 平安喜樂 💕
先分享給大家 週日和我外子覓食兼漫步時,拍的,在承億酒店裡1樓。承億酒店這一陣子有2024承億亞灣藝術節的藝術展,是高雄市辦理的,我是有拍到不用購票,在 飛裊柒茶 Tea Saloon ,25F,有木雕展...,不過,木雕作品我看了幾天相片,拍的不好,所以沒有拿來後製。那天比較可惜沒有去港旅運中心拍特展「藝術大入港:漫波」的moi,我是覺得moi比較可愛😁😁😁,英吉就...🤔🤔🤔 。不過,每個人對於藝術作品的見解或許不同,喜歡就好,也記得看看創作者的設計理念,多多欣賞即可,不需唇舌、鍵盤的刀槍神劍,費力費腦,人生也不會因此而美好,還極可能成了無力腦廢,如此就失去欣賞藝術作品的初衷了。
當然,還是給大家祝福比較實在 😀
祝大家 聖誕節 快樂 ☘️💕
3. 封面的照片是周末拍的,搭上最近媒體一直報導的「魷魚遊戲」,最近很夯。參加生存競爭者總會有想守護的,你,想守護甚麼?
4. 之前停筆於點3,這一篇是前3篇的尾章。每一篇由文章FB到UDN的文章,需要為它起一個文章標題,也許有人會認為現在生成式人工智慧這麼夯,生成一下不就可以了! 也許吧!幾天看到報導,在義大利,已經有全生成的電子報出現。然而,每個人喜愛偏好的不同,這年代,「生成」儼然成為輕而易舉、唾手可得。但是,在這年代,懂得「思辨」與「言之有真切實在之物」就顯得更是格外重要、也必須重要。
5. 這篇內文,去年就草擬完成,回頭反覆咀嚼兩次這標題,希望與內容是可以契合,實在且不誇大,這是我喜愛且偏好的方式,也是在課堂上,總會殷殷切切地叮嚀學生於動手開始自己的內容作品前的兩件重要事情。我也總會於讓學生課堂演練之前,留下這個問題讓學生思考「你是要科技輔佐自己,還是要科技駕馭自己? 」,回答這個問題是容易的,但是,要能做到,需要的是扎實的基本功夫,基礎科學的學理知識所探討的基本方法、延伸理論所探究的亙古恆今,整合、融合、革新、創見與推敲尋找屬於自己的一沙一世界,適切且優質的提問、並解決提問所擴展的深層應用。這些,回到源頭與本質,跳躍之前,請一定務必要踏實,才能前行遠方、走得長久。
6. 這兩年,不僅科技進步翻轉更遽,產業革新腳步也不遑多讓,置身其中的你我,也許早是年過半百或即將年到半百。無論是在年齡的哪個階段,嬰兒潮世代、X世代、Y世代、Z世代,以及α世代,代代有代代的瓶頸、苦悶與辛勞,代代也有代代的轉機、歡樂與收穫。我總是相信,奮青、努中或願老都好,曾經的我們、現在的我們或是未來的我們,當自己足夠了解自己,把自己放在正當且適合的位置,就是好的。這世界上,永遠不缺拖拉扯低、捧高虛吹,走在自己的人生路上,倘若日子過的是他人排定與永不間斷拉扯的腳本人生,自己沒有足夠的邏輯推理能力、自己沒有足夠的思辨能力、自己沒有足夠的批判性思考能力、自己沒有足夠處理解決問題根源的勇氣、自己沒有足夠維持不偏不頗立於不倚的內心,那麼,基本上,談所謂的扛責、擔責、盡責與自己之間疏離距離,在年幼、年輕時是線性推移,中年、壯年時是曲線攀升,老年時則多數已然成定局的指數加劇。屆時回首,不想AI,都成ㄟ~ㄞ。人生,千萬不總耍著精緻利己之姿的自認看似完善,實際卻盡數無所缺的利己囊物,並且,心中想著不同世代無所覺察的暗自欣喜,孰不知,破綻早已浮出地讓下一世代不願真心地一起同行。
7. 站在這半百的年紀,看著人工智慧每日遞迭更新勘比競速演化,科技造福人群的同時,回首,佇立半百的人生刻點軸,再次問問自己的本心: 你,想守護什麼?
8. 開學一個多月於課堂中分享給學生這一段話 : 「請用你的心(感覺)體會、請用你的腦(多方)思考、請用你的眼(洞察)明辨」,我想,這一段話,不僅僅適用於談企業或組織,也適合無論是經營管理小家庭、親子之間,或是自己。
9. 曾經閱讀一句話 「青春,不是年齡,而是一種心態」。
10. 佇立半百的人生刻點軸,我是渺小的,未來,能完成的是以遞減函數呈現。即或如此,我仍相信 做一分,是一分,前行,攜手下一個世代,也願 Keep moving forward and live up to your youth. (努力前行,不負青春)
- 1樓. 中子(東籬居士)2025/04/12 15:56
想附庸風雅一親藝術作品芳澤嗎?想感受台灣近代藝術家及藝術作品,並增加藝術與休閒的聯繫嗎?
美術館外周邊設置了許多前輩藝術家的雕塑作品,數量遠遠多於其他重要道路、機關、景點零星雕塑的設置。
<旅遊見聞>台北美術館的名家雕塑 X-site計畫《庇護所》、《膜》
https://blog.udn.com/jong2020/181376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