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團體工作準備階段
*團體工作的取向
1.團體工作的取向可以從團體性質與進行時程作為主要的區分。從社會工作助人專業的立場而論,我們的服務對象可涵蓋弱勢人口,以及一般大眾。
2.團體工作中的「團體」它可以是一個社會互動的平台,也可以是一個治療處遇的環境,因此,團體工作在規劃時,可以考慮要朝向「治療/矯治取向」、「教育/成長取向」或「人際社交取向」。
◎治療與矯治取向:即著重對成員不當行為與認知的調整或修正。
◎教育/成長取向:即透過團體工作讓成員獲得身心成長與學習新知技能。
◎人際社交關係取向:透過團體中社交性活動,來增進人際網絡、資源與經歷共享
1.短期性團體取向:以達成團體任務目標為導向,進行的團體次數大約在六至八次,頻率約為一至二週乙次。主要是要解決或改善參與成員的部分問題與需求,不追求個人整體需求的滿足。
2.長期性團體取向:長期性團體不會刻意追求特定問題的解決,這類團體往往會隨著團體的發展,團體規模逐步擴大,目標在於透過成員之間的互動交流,產生支持、關懷、資源交流與經驗分享等團體效果。
*團體宗旨、服務特性、運作時程與環境因素
1.組織宗旨反映一個單位它的核心理念和思想,團體工作可以將抽象的組織使命,轉化成為具體服務項目。譬如各縣市政府警察局轄下的少輔會,經常以團體工作、團體活動來針對青少年提供教育性、休閒性或矯治性的服務。也有社區性組織或老人服務機構,透過團體活動讓老人擴展他們的社交範圍。
為了達到團體工作的目標與成效,在籌畫團體之時,還要考量時間、地點、環境與人員等。實務上,團體活動每次的聚會時間大多會設定在一個半小時至二個小時之間,並選擇交通便利、環境安全、場地舒適與具隱蔽性為宜的場所,大多數舉辦團體工作的組織都會運用內部場地最為活動地點。
*成員因素的考量
1.一個組織在規劃之前,必須考量團體的潛在服務人口是誰?如何去找到這群人士?
而這群所謂的「個案人口」規模大小,會影響組織如何去規劃團體內容。
通常會鎖定具某些共同特性之大宗個案為團體工作的對象,這些「特性」包括相似病症、相同困境、相近問題等。
2.依服務人口的「異質性」而成立團體, 對機構與個案仍具有指標意義,可以顯示機構所提供的服務是多元化,可以為不同個案規劃設計。
*帶領者的專業知能與資格
依據Yalom(2001)的觀點,團體帶領者應致力達到以下要項:
1.創造並維繫團體:建立互信互助,消除團體潛在之衝突,激發成員潛能。
2.塑造獨特團體文化:在團體互動下會引發獨特的團體氣氛與團體特色。
3.規劃適當的成長機會:讓成員在溫暖安全環境中,強化其學習能力。
*根據Trozter看法(引自吳武典,1981)團體領導者需具備三種技巧。
1.反應的技巧,包括傾聽、覆述、反映、澄清等。
2.互動的技巧,包括如何調和、解說、聯結、組織、設限、聽取眾意等。
3.行動的技巧,包括發問、對質、調停、操作、示範等。
*帶領者的個人特質與興趣
1.帶領者的專業知能與資格:
吳武典教授(1981)提出,團體領導者應具有六項人格特質,才能有助於團體工作的進行。即安全感、敏感性、客觀性、同理心、真誠、關懷。
2.一個適宜的團體領導者,應該自我檢視以下的個人內涵。
(1)個人特質:要成為一個好的團體領導者,不斷的自我反省與覺察是重要的,並能真誠的與他人互動,以獨特的個人魅力來影響成員。
(2)領導風格:領導者應該覺察自己的領導風格。根據團體發展、成員需求與團體動力,交替運用領導風格。
*領導者與協同領導者
◎領導者的任務:領導是一個複雜的行為,要成功帶領好一個團體,領導者本身的專業知識與訓練絕對是不可缺少的,同時也要能夠察覺團體成員的需要和團體目標,以彈性的領導方式來符合變動的團體情境要求。
◎協同領導者:在於輔助團體運作並做觀察。協同領導的優點為,可以彼此分工,減輕個人負擔,共同承擔團體責任,分享彼此不同觀點,擴大對成員的認知與觀察。
*篩選標準:納入標準與除外標準
◎納入標準( criteria for inclusion ):
意指有參加團體意願的人員,只要他個人符合特定的條件,就具備參加團體的資格。
譬如,要針對單親學生籌組一個關懷性團體,納入的標準為單親,但不特別去考量學生的性別、成績等因素。
◎除外標準( criteria for exclusion ):
意指成員如果有特殊的行為或條件,將不被允許參加團體,通常設定的除外標準是成員表現不能有干擾或傷害團體運作之慮。
例如,限制欲參加團體成員,如果有藥物或毒物成癮行為,為避免影響團體運作,將不允許其參與。
*個別晤談與評估
1.個別會談評估工作,是由領導者對於欲參加團體的報名成員,進行一對一的會談,透過彼此的互動溝通,一方面讓成員認識團體的性質與運作方式,成員也藉由提出問題、與帶領者接觸、團體的介紹而自我評估到底適不適合加入團體。
2.領導者在評估成員的重點,包括身心狀態的穩定度、表達能力、參加動機、主要困擾事件、過往的生活經驗等。
*篩選成員的困境與因應策略
◎招募成員階段的困境之因如下:
1.時間與經費的壓力。
2.對團體方案的不當認知。
3.非自願性個案的消極參與。
4.招募人口策略失當。
◎改善篩選困境之因應策略:
1.寬設時間與拓展資源。
2.有效簡介團體特色。
3.鼓勵與獎勵非自願個案。
4.避免團體標籤化與抉擇合宜招募管道。
*特定人際宣傳、陳年個案與內部宣傳
◎特定人際宣傳管道:
可以透過「第三者推介」或特定人士轉介,來取得與潛在成員接觸的機會。
例如在醫院工作的社工師,可以透過醫護人員轉介,方便接觸到癌症病人家屬,俾利招募家屬支持團體的成員。
◎陳年個案或流失個案的邀請:
針對組織或機構,過去已結案或流失的個案再度進行邀約,這些潛在成員有可能會因為時間、成熟或新需求,而能夠符合本次團體的參與資格。
◎機構或單位內部海報宣傳:
這是常用的傳統宣傳方式。海報張貼的位置應明顯具備美觀的吸引力,讓可能的潛在成員可以接觸到。
*媒體及網絡宣傳
透過新興科技媒介,傳送至有需求的潛在成員。網路宣傳速度快,具有視聽效果,擴散性高。團體招募訊息可以發佈在機構網頁,亦可透各類平台管道傳布。
媒體宣傳也是常用方法。例如透過電台、報紙與刊物(例如,校刊、院訊)等,而地方電台、廣播節目、報紙地方版的宣傳力量亦不可小覷。
*募集團體資源
1.社會工作的專長就在於能展現資源連結能力。
2.從資源開拓、連結到輸送,目的是希望能擴大資源供給管道,尋求資源供給的穩定性,同時讓團體成為一個資源服務中心。
3.從團體需求角度而言,募集團體可優先聚焦在以下三項:
(1)場地安排。
(2)組織協調。
(3)物資連結。
*籌備期
|
任務目標 |
社工角色 |
活動型態 |
運用資源 |
可能困境 |
|
1.確定標的團體 2.爭取醫院支持 3.病友需求調查 |
1.發起、規劃者 2.領導者 |
1.專家會議 2.需求調查 |
1.人力:內部專家 2.財力: 醫院經費、 公部門補助及 私部門贊助 3.物力:內部設施 |
1.醫療成員不支持 2.缺乏資源 |
*招募期
|
任務目標 |
社工角色 |
活動型態 |
運用資源 |
可能困境 |
|
1.招募篩選成員 2.促成病友參與 3.確定團體目的 |
1.宣傳者 2.領導者 3.教育者 |
1.問卷調查與 說明會 2.門診、住院 探訪 3.會員大會 |
1.人力:醫療團隊 2.財力:醫院經費、公部門補助及 私部門贊助 3.物力:內部設施 |
1.社工人員異動 2.病友人數不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