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下社會團體工作期中重點整理(四)-(王淑芬老師)
2013/03/28 08:41
瀏覽24,312
迴響0
推薦0
引用0
第四章 團體動力與發展
*團體動力的發展史
最早追溯到19世紀,J. Adams在芝加哥胡爾館(Hull House)所推行的工作方法(Gladding,1991)。20世紀初期,Terman、Lindeman、Freud陸續進行探討。
1936年,Lewin正式提出團體動力一詞,用來說明團體成員在團體中所呈現的一切行為及其歷程。
團體動力的負向發展例子
1.1920年代,在德國開始盛行的青少年希特勒運動(Hitler youth movement)中,就是很典型對成員有害的團體動力範例。
2.成員若經歷負向的團體動力,對其個人會帶來不同程度的情緒影響,而這樣的影響會持續長達一年以上(R. W. Toseland & Rivas, 2009)。
*團體動力的意涵
1.團體動力是一種存在於團體及成員間的動力,對團體及成員均有所影響。
2.團體動力可以用來描述和解釋在團體中所發生的各種現象。
3.團體動力是一種動態的,隨時隨地都在發生與改變。
4.團體動力包括社會性(sociological)與 心理性(psychological)兩個層次。
5.團體動力是一種嚴謹的科學研究方法。
*團體動力的定義
1.團體動力是探討團體以及團體成員彼此互動所產生各種現象的一種科學研究方法。
2.目的在於提供社會工作者可具體察覺團體過程及過程中所出現的各式現象,進而掌握團體的運作,藉以提供團體及成員最適合的協助。
*團體動力的理論- 場地論及互動過程分析論
1.場地論(field theory)
由Lewin 所提出的理論,同時也是第一個完整提出團體動力理論基礎論述。
團體是一個存在的心理場域(psychological field)。
透過客觀的觀察和評估技術,就可以瞭解團體中的力量或變項,進而對為何會如此運作的規則,提出客觀且具體的說明。
Lewin 提出以下公式,解釋團體行為
B = f (Ρ⋅Ε)
B: the Behavior of group members 指團體成員的行為。
f: f是function的縮寫,代表函數作用。
P: Personal characteristics 如個人特質、能力、價值觀等特質。
E: Environmental factors 如團體型態、情境、溝通模式、其他團體成員等因素。
2.互動過程分析論(Interaction-process analysis theory)
由Bales在1950年代所提出。
主張每一個團體都必須關注和解決成員的兩大問題:
(1)任務工作導向問題。
(2)社會情緒性導向問題。
透過對成員在團體中行為表現,加以紀錄與分類,以提出對成員互動行為的解釋。
互動過程分析工具
運用互動過程記錄文件(interaction profiles)分析,將團體領導者與成員的互動行為,根據行為模式、類型及表現等加以區分和記錄,藉此清楚呈現團體各種互動行為。
*團體動力的理論- Hill 互動矩陣及系統理論
1.Hill 互動矩陣(Hill interaction matrix)
Hill在1961年所提出。
針對團體過程中成員間的口語互動行為,提出評估方法。
主張可以將口語互動區分成內容型態與工作型態兩大類別:
(1)內容型態是指成員在團體聚會過程中所呈現的口語內容。
(2)工作型態是指藉由口語互動所可反應出的意涵深度和層次。
2.系統理論(system theory)
兩大重要提倡者,分別是Fisher及Homans,認為團體就是一個系統。
主張任何不同類型的團體,都可以自成一個系統,成員在團體中追求共同目標。
可從動作、情感、互動、規範性行為、應變性行為等五面向,對團體行為進行測量。
*團體動力的理論- 社會關係計量學及因素分析論
1.社會關係計量學(sociometry theory)
由Moreno在1934所提出。
主張透過社交關係來分析團體成員間的關係,或藉由社交關係來分析團體的結構特徵。
關心人群取向的抉擇,後來小團體的理論即時由該理論發展而來。
該理論發展出親疏關係測量(或社會關係測量)(sociometric test),主要在測量每個成員在團體中受到歡迎與接受的程度,透過每個成員間的親疏遠近的關係,探討團體所具有的關係結構特性。
2.因素分析論(factor analysis theory)
Cattell所提出,以統計所使用因素分析的方式,來分析處理個人和團體的行為。
將統計學的方法帶入團體動力學領域之中,透過統計方法的協助,對團體動力有更清楚的呈現。
*團體發展過程的動力-形成期
形成期:團體發展的第一個階段。
1.動力現象:
成員彼此間陌生與對工作者的不熟識。
成員最關心在團體中被期待或被要求要去做些甚麼。
成員想瞭解自己可以在團體中獲得到哪些幫助。
成員間彼此是較為防衛,也比較缺乏主動互動的。
2.工作者應該做些什麼?
要很清楚的將團體的目標、運作方法、程序等告知成員,與成員討論。
協助營造成員之間的互動。
促使成員建立自己在團體中的個人目標。
減少成員的焦慮與防衛。
讓成員可以瞭解團體發展的方向。
*團體發展過程的動力-規範期
1.動力現象:成員間仍存有對彼此的陌生。
2.成員對於團體程序的仍可能不夠熟稔。
3.在團體中,成員會開始出現核對,究竟參與的成員各自的狀況為何?
究竟團體中有哪些要求?團體與個人的界線為何?
4.工作者應該做些什麼?
(1)協助成員遵循在形成期所決定的目標、運作方法與程序,開始共同參與團體。
(2)協助建立團體的規範,不過,請注意每個團體的團體規範不會都是一模一樣的。
(3)邀請成員可以參與討論,共同建立符合成員期待的團體規範。
5.讓成員瞭解團體規範的重要性(Johnson & Johnson, 2008):
(1)為自己及其他成員的表現負責。
(2)互相支持。
(3)用接納、支持和信賴的態度對待其他成員。
(4)成員一起共同決策。
(5)團體運作的困難要透過團體全部成員一起來處理。
*團體發展過程的動力-工作期與磨合期
團體發展過程的動力-工作期
1.動力現象:
成員間彼此逐漸熟稔
對團體運作程序有更好的掌握,清楚自己的目標如何在團體中逐漸實現
團體逐漸變成是成員可以掌握的,而不再只是工作者的
成員可以擔任責任、關心彼此、互相提供協助,並開始達成團體及個人的目標。
2.工作者應該做些什麼?
檢視團體的發展特徵,瞭解是否逐漸成熟?
包括團體面向:情感分享、問題解決、經驗交流等。
包括個人面向:成員的主動性變高,互動線索增加,成逐漸有固定的參與方式,
對於個人目標的完成,有更具體的期待。
團體發展過程的動力-磨合期
1.動力現象:
這是成員深入團體後,開始將自己與團體互相磨合的重要階段。
成員跟團體之間的角力後,發覺團體遠比自己想像中更難掌控。
成員會出現試圖抗拒融入團體之中。
這個階段很重要的特徵就是會有衝突。
2.工作者應該做些什麼?
不應該迴避衝突。
以開放及接納的態度將衝突事件,放入團體的討論中。
藉由團體過程讓所有成員可以有機會彼此討論和共同解決。
有助於後續團體工作的執行,再一次進入工作期,將未完成的事宜繼續執行。
*團體發展過程的動力--- 結束期
1.動力現象:
成員告訴領導者自己並未達到目標。
成員用逃避方式表達自己的焦慮。
成員會找些難題以期待被解決等。
如果成員間的凝聚力越強、彼此的情感聯繫越穩固,當團體需要面對結束之時,
成員就越有可能會有不愉快的感覺、甚至會抗拒團體的結束。
2.工作者應該做些什麼?
協助成員面對和學習處理分離的議題。
努力確保成員在團體中所獲的助益,可以在離開團體後還能夠繼續延續。
*團體發展過程的動力-總結
瞭解團體發展過程的階段以及在各階段中所會出現的團體動力現象等,都有助於工作者。
上述所提出的五大階段,在實際帶領團體時,會發現這五大階段可能是循序發生。
工作者應當學習辨識每一階段的特色,以團體運作及發展,有更好的掌控和協助。
*團體動力的範疇--- 團體結構、領導權與權力及溝通
1.團體動力的範疇-團體結構(group structure)
定義:是指團體在構成上的特徵例如:成員的多寡、團體的形式、團體所處的地理位置等,這是認識團體的最簡單路徑。
結構內涵一:組成
是指團體中的成員條件或特徵
例如:人格特質、性別、年齡、教育程度、職業、文化背景等,可包括同質性(homogeneity)、異質性(heterogeneity)的團體。
結構內涵二:大小
是指團體中具有多少成員,團體成員的多寡,對團體動力會有所影響,包括溝通、凝聚力等。
結構內涵三:文化
是指團體成員所共同具有或分享的價值、信念、習慣與傳統。經由成員彼此不斷溝通與互動下所產生。
2.團體動力的範疇-團體領導權與權力(leadership and power)
定義:(1)領導權是指由團體中的某位或某些特定成員具有的權力
(2)權力是指領導者可以用來改變團體中各式狀況的所有資源。
權力可分為:(潘正德,1994)
(1)知識權力。(2)資源權力。(3)決策權力。(4)聯結權力。
領導權與權力,在團體實務上的應用:(宋鎮照,2000)
(1)必須瞭解團體的動態。
(2)要能有效運用次團體。
(3)保持團體內成員間的適度競爭。
(4)發揮團體精神。
(5)要能維持團體間的合作與和諧。
團體動力的範疇-溝通(communication)
定義:是指人們藉由符號的使用,將自己所想傳遞給其他人的過程,包括口語(verbal)及非口語(nonverbal)溝通,透過瞭解溝通的內涵,就可以協助掌握社會互動。
1.溝通的功能:
(1)瞭解他人的立場。
(2)說服他人,獲取或維持權力。
(3)為自己辯護。
(4)激發他人的反應,讓他人對自己產生印象。
(5)獲取或維持與他人的關係。
2.溝通互動模式,包括:
(1)集中式(Maypole)。
(2)循環式(round robin)。
(3)演練椅(hot seat)。
(4)獨立式(free floating)。
3.工作者的職責:
對成員間彼此傳遞的口語或口語內容,有所掌握。
辨識團體中的互動模式。
4.溝通的特色:(Toseland & Rivas,2009)
(1)成員在團體中,永遠都是在進行溝通。
(2)溝通模式是會改變的。
(3)溝通是具有目的性。
(4)所有的溝通都有意義。
(5)成員對訊息的接受往往是有選擇性的。
(6)訊息在傳遞過程中,可能會被錯誤解釋。
(7)對其他成員的溝通給予回饋及澄清,有助於準確的瞭解訊息。
*團體動力的範疇- 做決定、凝聚力及社會統整
◎團體動力的範疇-做決定(decision making)
1.定義:指的是團體經過兩位以上成員共同討論後,為達成團體目標、滿足團體需求或解決團體問題,所獲得全體成員共識的過程。
2.做決定方式:(李郁文, 1998)
(1)少數人決定。
(2)多數人決定。
(3)全數人同意。
(4)權威者決定。
(5)混沌的決定。
3.團體迷思(group think):是指團體出現集體一致性的思考模式,在這樣的思考模式下,成員不會出現其他的意見,也不會對團體的決策有批判或評價,因此會使得團體效能及問題處理的能力,大幅降低,往往出現在凝聚力較高的團體中。
4.特徵:
(1)團體是完美的錯覺。
(2)合理化的濫用。
(3)道德的錯覺。
(4)脅迫的壓力。
(5)沈默的同意。
(6)高度自我防衛。
5.團體偏移(group shift)或團體極化(group polarization):
是指團體做出的決策與成員各自做出的決定,有很大的落差。
當團體經過討論後,所有成員各自的思想被強化,同時責任也被分散。
通常來說,團體的決定會比成員的決定,更願意冒險,但也有團體決定較個人決定保守的例子。
◎團體動力的範疇-凝聚力(cohesion)
1.定義:是指成員期待與他人有關係,且被他人所接受之一種心理需要
2.內容:(Toseland &Rivas,2009)
(1)更願意去達成團體目標。
(2)更願意在團體中分擔責任。
(3)更願意去表達自己的感受(feelings) 。
(4)更願意去傾聽其他成員的溝通。
(5)具有更好的能力去給予回饋和評估。
3.負向影響:
高度凝聚力的團體,成員較易出現較高的依賴性,這對支持性團體或治療性團體來說,就是一個重要的影響。(Forsyth, 2006)。
◎團體動力的範疇-社會統整(social integration)
1.定義:是指成員如何融入團體及被團體所接受,團體透過社會統整而建立出團體的目的與目標。(R. Toseland, Jones, & Gellis, 2004)
內涵一:規範
規範(norms):是指一種被所有成員共同分享及認同的信念,這樣的信念可以幫助成員決定什麼是該作與不該作的行為,因而在團體中表現出適當的行為。
規範六大重要特徵(Forsyth,2006):
(1)規範是可行或不可行的行為規範。
(2)規範是包括評估之過程。
(3)規範不是被強加入團體中的。
(4)規範常被團體成員執行卻沒被察覺。
(5)內化的規範,成員便不再是因受團體壓力,方才遵守規範。
(6)違反規範雖然會得到負向結果或懲罰。
內涵二:角色(rules)
1.定義:是指每個成員在團體中被期待所應具有的功能,掌握成員在團體中的角色,就有助於瞭解在達成團體目標時,每個成員應當分擔的工作職責。
2.工作者辨識成員當下在團體中的角色為何,對團體發展及目標達成都會有所協助
◎內涵三:地位(status)
1.定義:是指個別成員相對其他成員的位階,通常是被該成員在團體外的名望、職位及被社會認同程度或團體內的關係、依賴、責任所決定。
2.工作者提供成員有機會對團體提出貢獻,進而提升其在團體中的地位,是很重要的工作。
*團體動力的範疇- 團體衝突與團體表現
◎團體動力的範疇-團體衝突(group conflict)
1.定義:是指團體成員藉由阻礙性行為,對其他成員或團體的進行抵制,同時這樣的阻礙性行為是有被其他成員或團體所覺察,方可被視為衝突。
2.團體衝突的來源,可以分成:
(1)擁有對手。
(2)競爭。
(3)人際互動行為。
(4)目標或利益。
(5)情感衝突。
(6)認知衝突。
3.團體衝突的類型,可以分成四大類:(Forsyth, 2006; 宋鎮照, 2000; 潘正德, 1994)
(1)人際衝突
(2)權力衝突
(3)個人自我衝突
(4)反抗型衝突
5.衝突的影響:(Forsyth, 2006; 宋鎮照, 2000; 潘正德, 1994)
5-1正面影響:
激發成員競爭感、增進創造力、提升決策品質、增進凝聚力、讓團體產生改變。
5-2負面影響:
降低和諧氣氛、凝聚力、減少工作效率、阻礙團體目標及個人目標的達成、
破壞成員間的人際關係。
團體動力的範疇-團體表現(group performance)
1.定義:是指團體成員在團體中所出現的行為模式及成員間的互動關係。
◎內涵一:社會助長(social facilitation)與社會閒散(social loafing)
(Forsyth, 2006; 宋鎮照, 2000)
○社會助長是指個人與其他多數人在一起工作時,由於其他多數人的在場,而無形中增加了個人的工作動機,提升個人的工作效率。
○社會閒散是指個人在團體中出現比自己單獨工作時,相對不賣力的狀況。
◎內涵二:個別的或團體的表現
是指團體成員在參與團體後,在個人的工作效率或團體的目標上的表現狀況。
表現好壞差異,是反映不同類型團體工作性質:
(1)加成性(additive group task)。
(2)連接性(conjunctive group task)。
(3)非連接性(disjunctive group task)。
(4)分割性(divisible group task)。
◎內涵三:成員間的關係
掌握與瞭解成員在團體中的人際關係,也有助於瞭解團體表現,若成員間有良好的人際關係,對團體表現會有正向的助益。
常出現的人際關係類型有三種:
(1)順從型。
(2)侵略型。
(3)分離型。
◎內涵四:團體中的競爭與合作
在團體中若出現較多的彼此競爭行為,則團體成員會出現較多利己行為,對團體目標的達成也會有較不利的影響
*團體動力的發展史
最早追溯到19世紀,J. Adams在芝加哥胡爾館(Hull House)所推行的工作方法(Gladding,1991)。20世紀初期,Terman、Lindeman、Freud陸續進行探討。
1936年,Lewin正式提出團體動力一詞,用來說明團體成員在團體中所呈現的一切行為及其歷程。
團體動力的負向發展例子
1.1920年代,在德國開始盛行的青少年希特勒運動(Hitler youth movement)中,就是很典型對成員有害的團體動力範例。
2.成員若經歷負向的團體動力,對其個人會帶來不同程度的情緒影響,而這樣的影響會持續長達一年以上(R. W. Toseland & Rivas, 2009)。
*團體動力的意涵
1.團體動力是一種存在於團體及成員間的動力,對團體及成員均有所影響。
2.團體動力可以用來描述和解釋在團體中所發生的各種現象。
3.團體動力是一種動態的,隨時隨地都在發生與改變。
4.團體動力包括社會性(sociological)與 心理性(psychological)兩個層次。
5.團體動力是一種嚴謹的科學研究方法。
*團體動力的定義
1.團體動力是探討團體以及團體成員彼此互動所產生各種現象的一種科學研究方法。
2.目的在於提供社會工作者可具體察覺團體過程及過程中所出現的各式現象,進而掌握團體的運作,藉以提供團體及成員最適合的協助。
*團體動力的理論- 場地論及互動過程分析論
1.場地論(field theory)
由Lewin 所提出的理論,同時也是第一個完整提出團體動力理論基礎論述。
團體是一個存在的心理場域(psychological field)。
透過客觀的觀察和評估技術,就可以瞭解團體中的力量或變項,進而對為何會如此運作的規則,提出客觀且具體的說明。
Lewin 提出以下公式,解釋團體行為
B = f (Ρ⋅Ε)
B: the Behavior of group members 指團體成員的行為。
f: f是function的縮寫,代表函數作用。
P: Personal characteristics 如個人特質、能力、價值觀等特質。
E: Environmental factors 如團體型態、情境、溝通模式、其他團體成員等因素。
2.互動過程分析論(Interaction-process analysis theory)
由Bales在1950年代所提出。
主張每一個團體都必須關注和解決成員的兩大問題:
(1)任務工作導向問題。
(2)社會情緒性導向問題。
透過對成員在團體中行為表現,加以紀錄與分類,以提出對成員互動行為的解釋。
互動過程分析工具
運用互動過程記錄文件(interaction profiles)分析,將團體領導者與成員的互動行為,根據行為模式、類型及表現等加以區分和記錄,藉此清楚呈現團體各種互動行為。
*團體動力的理論- Hill 互動矩陣及系統理論
1.Hill 互動矩陣(Hill interaction matrix)
Hill在1961年所提出。
針對團體過程中成員間的口語互動行為,提出評估方法。
主張可以將口語互動區分成內容型態與工作型態兩大類別:
(1)內容型態是指成員在團體聚會過程中所呈現的口語內容。
(2)工作型態是指藉由口語互動所可反應出的意涵深度和層次。
2.系統理論(system theory)
兩大重要提倡者,分別是Fisher及Homans,認為團體就是一個系統。
主張任何不同類型的團體,都可以自成一個系統,成員在團體中追求共同目標。
可從動作、情感、互動、規範性行為、應變性行為等五面向,對團體行為進行測量。
*團體動力的理論- 社會關係計量學及因素分析論
1.社會關係計量學(sociometry theory)
由Moreno在1934所提出。
主張透過社交關係來分析團體成員間的關係,或藉由社交關係來分析團體的結構特徵。
關心人群取向的抉擇,後來小團體的理論即時由該理論發展而來。
該理論發展出親疏關係測量(或社會關係測量)(sociometric test),主要在測量每個成員在團體中受到歡迎與接受的程度,透過每個成員間的親疏遠近的關係,探討團體所具有的關係結構特性。
2.因素分析論(factor analysis theory)
Cattell所提出,以統計所使用因素分析的方式,來分析處理個人和團體的行為。
將統計學的方法帶入團體動力學領域之中,透過統計方法的協助,對團體動力有更清楚的呈現。
*團體發展過程的動力-形成期
形成期:團體發展的第一個階段。
1.動力現象:
成員彼此間陌生與對工作者的不熟識。
成員最關心在團體中被期待或被要求要去做些甚麼。
成員想瞭解自己可以在團體中獲得到哪些幫助。
成員間彼此是較為防衛,也比較缺乏主動互動的。
2.工作者應該做些什麼?
要很清楚的將團體的目標、運作方法、程序等告知成員,與成員討論。
協助營造成員之間的互動。
促使成員建立自己在團體中的個人目標。
減少成員的焦慮與防衛。
讓成員可以瞭解團體發展的方向。
*團體發展過程的動力-規範期
1.動力現象:成員間仍存有對彼此的陌生。
2.成員對於團體程序的仍可能不夠熟稔。
3.在團體中,成員會開始出現核對,究竟參與的成員各自的狀況為何?
究竟團體中有哪些要求?團體與個人的界線為何?
4.工作者應該做些什麼?
(1)協助成員遵循在形成期所決定的目標、運作方法與程序,開始共同參與團體。
(2)協助建立團體的規範,不過,請注意每個團體的團體規範不會都是一模一樣的。
(3)邀請成員可以參與討論,共同建立符合成員期待的團體規範。
5.讓成員瞭解團體規範的重要性(Johnson & Johnson, 2008):
(1)為自己及其他成員的表現負責。
(2)互相支持。
(3)用接納、支持和信賴的態度對待其他成員。
(4)成員一起共同決策。
(5)團體運作的困難要透過團體全部成員一起來處理。
*團體發展過程的動力-工作期與磨合期
團體發展過程的動力-工作期
1.動力現象:
成員間彼此逐漸熟稔
對團體運作程序有更好的掌握,清楚自己的目標如何在團體中逐漸實現
團體逐漸變成是成員可以掌握的,而不再只是工作者的
成員可以擔任責任、關心彼此、互相提供協助,並開始達成團體及個人的目標。
2.工作者應該做些什麼?
檢視團體的發展特徵,瞭解是否逐漸成熟?
包括團體面向:情感分享、問題解決、經驗交流等。
包括個人面向:成員的主動性變高,互動線索增加,成逐漸有固定的參與方式,
對於個人目標的完成,有更具體的期待。
團體發展過程的動力-磨合期
1.動力現象:
這是成員深入團體後,開始將自己與團體互相磨合的重要階段。
成員跟團體之間的角力後,發覺團體遠比自己想像中更難掌控。
成員會出現試圖抗拒融入團體之中。
這個階段很重要的特徵就是會有衝突。
2.工作者應該做些什麼?
不應該迴避衝突。
以開放及接納的態度將衝突事件,放入團體的討論中。
藉由團體過程讓所有成員可以有機會彼此討論和共同解決。
有助於後續團體工作的執行,再一次進入工作期,將未完成的事宜繼續執行。
*團體發展過程的動力--- 結束期
1.動力現象:
成員告訴領導者自己並未達到目標。
成員用逃避方式表達自己的焦慮。
成員會找些難題以期待被解決等。
如果成員間的凝聚力越強、彼此的情感聯繫越穩固,當團體需要面對結束之時,
成員就越有可能會有不愉快的感覺、甚至會抗拒團體的結束。
2.工作者應該做些什麼?
協助成員面對和學習處理分離的議題。
努力確保成員在團體中所獲的助益,可以在離開團體後還能夠繼續延續。
*團體發展過程的動力-總結
瞭解團體發展過程的階段以及在各階段中所會出現的團體動力現象等,都有助於工作者。
上述所提出的五大階段,在實際帶領團體時,會發現這五大階段可能是循序發生。
工作者應當學習辨識每一階段的特色,以團體運作及發展,有更好的掌控和協助。
*團體動力的範疇--- 團體結構、領導權與權力及溝通
1.團體動力的範疇-團體結構(group structure)
定義:是指團體在構成上的特徵例如:成員的多寡、團體的形式、團體所處的地理位置等,這是認識團體的最簡單路徑。
結構內涵一:組成
是指團體中的成員條件或特徵
例如:人格特質、性別、年齡、教育程度、職業、文化背景等,可包括同質性(homogeneity)、異質性(heterogeneity)的團體。
結構內涵二:大小
是指團體中具有多少成員,團體成員的多寡,對團體動力會有所影響,包括溝通、凝聚力等。
結構內涵三:文化
是指團體成員所共同具有或分享的價值、信念、習慣與傳統。經由成員彼此不斷溝通與互動下所產生。
2.團體動力的範疇-團體領導權與權力(leadership and power)
定義:(1)領導權是指由團體中的某位或某些特定成員具有的權力
(2)權力是指領導者可以用來改變團體中各式狀況的所有資源。
權力可分為:(潘正德,1994)
(1)知識權力。(2)資源權力。(3)決策權力。(4)聯結權力。
領導權與權力,在團體實務上的應用:(宋鎮照,2000)
(1)必須瞭解團體的動態。
(2)要能有效運用次團體。
(3)保持團體內成員間的適度競爭。
(4)發揮團體精神。
(5)要能維持團體間的合作與和諧。
團體動力的範疇-溝通(communication)
定義:是指人們藉由符號的使用,將自己所想傳遞給其他人的過程,包括口語(verbal)及非口語(nonverbal)溝通,透過瞭解溝通的內涵,就可以協助掌握社會互動。
1.溝通的功能:
(1)瞭解他人的立場。
(2)說服他人,獲取或維持權力。
(3)為自己辯護。
(4)激發他人的反應,讓他人對自己產生印象。
(5)獲取或維持與他人的關係。
2.溝通互動模式,包括:
(1)集中式(Maypole)。
(2)循環式(round robin)。
(3)演練椅(hot seat)。
(4)獨立式(free floating)。
3.工作者的職責:
對成員間彼此傳遞的口語或口語內容,有所掌握。
辨識團體中的互動模式。
4.溝通的特色:(Toseland & Rivas,2009)
(1)成員在團體中,永遠都是在進行溝通。
(2)溝通模式是會改變的。
(3)溝通是具有目的性。
(4)所有的溝通都有意義。
(5)成員對訊息的接受往往是有選擇性的。
(6)訊息在傳遞過程中,可能會被錯誤解釋。
(7)對其他成員的溝通給予回饋及澄清,有助於準確的瞭解訊息。
*團體動力的範疇- 做決定、凝聚力及社會統整
◎團體動力的範疇-做決定(decision making)
1.定義:指的是團體經過兩位以上成員共同討論後,為達成團體目標、滿足團體需求或解決團體問題,所獲得全體成員共識的過程。
2.做決定方式:(李郁文, 1998)
(1)少數人決定。
(2)多數人決定。
(3)全數人同意。
(4)權威者決定。
(5)混沌的決定。
3.團體迷思(group think):是指團體出現集體一致性的思考模式,在這樣的思考模式下,成員不會出現其他的意見,也不會對團體的決策有批判或評價,因此會使得團體效能及問題處理的能力,大幅降低,往往出現在凝聚力較高的團體中。
4.特徵:
(1)團體是完美的錯覺。
(2)合理化的濫用。
(3)道德的錯覺。
(4)脅迫的壓力。
(5)沈默的同意。
(6)高度自我防衛。
5.團體偏移(group shift)或團體極化(group polarization):
是指團體做出的決策與成員各自做出的決定,有很大的落差。
當團體經過討論後,所有成員各自的思想被強化,同時責任也被分散。
通常來說,團體的決定會比成員的決定,更願意冒險,但也有團體決定較個人決定保守的例子。
◎團體動力的範疇-凝聚力(cohesion)
1.定義:是指成員期待與他人有關係,且被他人所接受之一種心理需要
2.內容:(Toseland &Rivas,2009)
(1)更願意去達成團體目標。
(2)更願意在團體中分擔責任。
(3)更願意去表達自己的感受(feelings) 。
(4)更願意去傾聽其他成員的溝通。
(5)具有更好的能力去給予回饋和評估。
3.負向影響:
高度凝聚力的團體,成員較易出現較高的依賴性,這對支持性團體或治療性團體來說,就是一個重要的影響。(Forsyth, 2006)。
◎團體動力的範疇-社會統整(social integration)
1.定義:是指成員如何融入團體及被團體所接受,團體透過社會統整而建立出團體的目的與目標。(R. Toseland, Jones, & Gellis, 2004)
內涵一:規範
規範(norms):是指一種被所有成員共同分享及認同的信念,這樣的信念可以幫助成員決定什麼是該作與不該作的行為,因而在團體中表現出適當的行為。
規範六大重要特徵(Forsyth,2006):
(1)規範是可行或不可行的行為規範。
(2)規範是包括評估之過程。
(3)規範不是被強加入團體中的。
(4)規範常被團體成員執行卻沒被察覺。
(5)內化的規範,成員便不再是因受團體壓力,方才遵守規範。
(6)違反規範雖然會得到負向結果或懲罰。
內涵二:角色(rules)
1.定義:是指每個成員在團體中被期待所應具有的功能,掌握成員在團體中的角色,就有助於瞭解在達成團體目標時,每個成員應當分擔的工作職責。
2.工作者辨識成員當下在團體中的角色為何,對團體發展及目標達成都會有所協助
◎內涵三:地位(status)
1.定義:是指個別成員相對其他成員的位階,通常是被該成員在團體外的名望、職位及被社會認同程度或團體內的關係、依賴、責任所決定。
2.工作者提供成員有機會對團體提出貢獻,進而提升其在團體中的地位,是很重要的工作。
*團體動力的範疇- 團體衝突與團體表現
◎團體動力的範疇-團體衝突(group conflict)
1.定義:是指團體成員藉由阻礙性行為,對其他成員或團體的進行抵制,同時這樣的阻礙性行為是有被其他成員或團體所覺察,方可被視為衝突。
2.團體衝突的來源,可以分成:
(1)擁有對手。
(2)競爭。
(3)人際互動行為。
(4)目標或利益。
(5)情感衝突。
(6)認知衝突。
3.團體衝突的類型,可以分成四大類:(Forsyth, 2006; 宋鎮照, 2000; 潘正德, 1994)
(1)人際衝突
(2)權力衝突
(3)個人自我衝突
(4)反抗型衝突
5.衝突的影響:(Forsyth, 2006; 宋鎮照, 2000; 潘正德, 1994)
5-1正面影響:
激發成員競爭感、增進創造力、提升決策品質、增進凝聚力、讓團體產生改變。
5-2負面影響:
降低和諧氣氛、凝聚力、減少工作效率、阻礙團體目標及個人目標的達成、
破壞成員間的人際關係。
團體動力的範疇-團體表現(group performance)
1.定義:是指團體成員在團體中所出現的行為模式及成員間的互動關係。
◎內涵一:社會助長(social facilitation)與社會閒散(social loafing)
(Forsyth, 2006; 宋鎮照, 2000)
○社會助長是指個人與其他多數人在一起工作時,由於其他多數人的在場,而無形中增加了個人的工作動機,提升個人的工作效率。
○社會閒散是指個人在團體中出現比自己單獨工作時,相對不賣力的狀況。
◎內涵二:個別的或團體的表現
是指團體成員在參與團體後,在個人的工作效率或團體的目標上的表現狀況。
表現好壞差異,是反映不同類型團體工作性質:
(1)加成性(additive group task)。
(2)連接性(conjunctive group task)。
(3)非連接性(disjunctive group task)。
(4)分割性(divisible group task)。
◎內涵三:成員間的關係
掌握與瞭解成員在團體中的人際關係,也有助於瞭解團體表現,若成員間有良好的人際關係,對團體表現會有正向的助益。
常出現的人際關係類型有三種:
(1)順從型。
(2)侵略型。
(3)分離型。
◎內涵四:團體中的競爭與合作
在團體中若出現較多的彼此競爭行為,則團體成員會出現較多利己行為,對團體目標的達成也會有較不利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