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董氏奇穴必需了解的背景资料(一)
2014/01/11 17:21
瀏覽2,283
迴響0
推薦0
引用0
学习一门科学或技艺,背景资料的了解是十分重要的。中医针灸界或后学对蔚为学说的董氏奇穴的学习有浓厚的兴趣。但很多学习的人往往不是对学习内容不够理解,就是无法将所学完整发挥。这都是对所学背景资料不够了解所致。
国医杨维傑是董氏奇穴学说的创建者,阐释者,也是戮力维护正统董氏奇穴的默默工作者。他的这个态度,对目前动不动就著书立说大谈董氏奇穴或曲解董氏奇穴而任意增补穴位,或站在讲台上夸夸而谈董氏奇穴的教学者而言,不啻是天壤之别。
杨维傑大师的这篇学习董氏奇穴的思维与模式一文,谈到了他是如何将董氏奇穴由穴位集过渡到穴位学的经过,文中杨大师也谈及了如何学习董氏奇穴的方法。如前所述,了解一门学科的背景,有助于学者正确的学习方向。本人对杨大师的这种做法极为佩服,他无私地讲述了其中的原委。这对后学者而言,有正面的指引作用。
董氏奇穴能有今日的成果,杨维傑大师功不可没。正如欧美针灸学习者所言,称董氏奇穴可矣,称董杨针灸亦无可厚非。毕竟没有相当的中医根底和数十年不间断的钻研,是无法将一门穴位集化身为穴位学的。这种态度也让人感受到,只要能持之有恒,只要能苦心钻研,所学的真功夫才是自己的。如果只想速成,如果只想花言巧语来哗众取宠,甚或是夸夸夸而谈奇穴特效,但却不知到底效果是从哪里来的,这样做就有失厚道了。
如下是杨维傑大师谈董氏奇穴学习的思维与模式,提供大家参考。
談怎樣學習及研究董氏奇穴與董氏針灸--兼談《董氏奇穴十翼》 楊維傑
前言:学习董氏奇穴可从不同的方式着手,本文提供一種学习思維与模式,供大家參考。本文是为庆祝世界董氏奇穴学会成立12周年的特别撰述。
由董老師景昌出版的唯一一本著作《董氏針灸正經奇穴學》,原本只是一本只講穴位的书,极少论及手法,也未提出任何原理,董師于1973年稱之為「奇穴學」。本人于1979年出版《董氏奇穴發揮》,着重并增加穴位的發揮与主治,当时也称之为「奇穴發揮」。在随后的十一年间,本人利用多次应邀到台灣三軍總醫院、台中中國醫藥學院、美國多所中醫大學和美國針灸學會等學術专业機構开课教授董氏奇穴的机会,逐步建构了一套理论系统---『奇穴之翼』,并依此于1990年出版新书《董氏奇穴針灸學》。这就是将董氏奇穴由“奇穴发挥”过渡到“针灸学”的缘由始末。
“奇穴之翼”的理论系统与董氏奇穴经临床验证而相互辉映。为阐述并完备董氏奇穴的理论系统,遂逐步将1990年『奇穴之翼』内所论及的五六種理论于2000年增删為七種,并于2010年年底再擴充至十種。随着个人的临床与教学相长的所见所得,理论系统的增修,目前還在繼續發展中,現则被稱為『董氏奇穴十翼』,對於發揮董氏奇穴的臨床有其實用价值。有人稱此為董氏奇穴楊氏針灸,歐洲針灸第一名醫SUWANDA博士在我2010年初次抵達歐洲講課時則以「董楊針灸」宣傳稱之,令本人愧不敢當。
原理法則的建構係因研究及應用奇穴時所產生,奇穴又因為原理的發揮而壯大風行于世界;穴位與理論相依而行。『奇穴十翼』如同董氏奇穴的到双翼,让奇穴的应用如虎添翼,也让學習者有了可以凭借的理论基础。本人于1978年起即开始对数位歐美學生教授董氏奇穴,並於1980年奉派出國教授針灸。將奇穴推行至美洲得力于蘇珊、李傳真、沈明琛等数位医师的努力。其中,李沈兩位醫師更擔任美國針灸學會會長多年,并于四十年來在美推行董氏奇穴从未间断。
近年来,本人又把老師之穴位與自己所摸索研創發展之原理『奇穴十翼』結合,使董氏奇穴發展成有穴位學、有治療學、有原理學的一門針灸之學,使《董氏奇穴穴位學》,成為被世界公認的一門『針灸學』,而非只是当初的『穴位學』而己。许多國家的中醫大學从硕士或甚至博士班的针灸教学,也将这一系列的课程,列為必修。董氏奇穴从一本只讲穴位学的书变成一系列的课程,并俨然成为针灸界的显学,這是對老師之學的提升與再發展,也是本人身为董氏门生所應盡的本分。
在2010年于青島召開紀念恩師逝世三十五周年之學術大會中,嘯天師弟曾對我說:「老師原有的只是穴位學,由於你發揮了原理及含刺血在内的治療學,才使奇穴學變成針灸學。你辛苦了幾十年把董氏奇穴推展到全世界,現在老師的應該還給老師,你自己的要回歸自己。」他并要我撰寫專書講述這一段過程及內容,同时再多發揮一些原理。2012年元月初我将成書定稿交給嘯天師弟閱讀後,他為我寫了序言,并于同年元月底交由我的入門學生阿哲帶回給我。我根據嘯天师弟的建议,把董氏奇穴分開為《穴位學》《針灸學》与《治疗学》,并再加上基础的認穴、操作、与應用等。以下就從這三大方面來談談怎樣學習及研究董氏奇穴及針灸。
從本體--穴位學觀點:这是指從董老師原著《董氏針灸奇穴學》的原文白文學起,不看他人註解。学习研究的手段先從五行、經絡、五臓三方面入手,其次及於手法,最后再做統合。否則,如果仅止于学习穴位,就仍只算是「穴位集」的研究,談不上是「穴位學」的研究。
從五行入手:不論十四經穴或董氏奇穴,都離不開五行。十四經最重要的穴道為五輸穴即五行穴,每條經絡都业離不開五行。董氏奇穴也是以五行为本,個人認為這是董氏奇穴的核心與主旨。董氏奇穴取名以五行最多,也最直覌和最實用。以一一、二二部位为例,以五行命名者有土水、木穴、木炎、指五金、木火、火膝、大白、中白、下白等九穴(白與金相對應),其他甚至如二角明也是以河圖五行之數取名。五行命名的穴位,比以臟腑命名如脾腫、心常、心膝、肺心、指腎、膽穴等六穴还要多三穴。在三三部位以五行命名者有火串、火陵、火山、火腑海、手五金、手千金等六穴。而以臟腑命名者僅有腸門、肝門、心門等三穴。在四四部位以五行命名者有分金、雲白、李白、水愈四穴,但没有以五臟命名的穴位。在五五部位和六六部位幾乎是全部以五行命名。而背部的穴位的命名,更表現出五行是董氏奇穴的首要主旨与思維。背部穴位不以鄰近臓腑命名,而全部以五行命名,充分表達了老師把五行擺在最重要的地位,最直觀實用,是什麼五行就通什麼經絡及臓腑。例如以卦象五行命名的土水穴和水金穴以及非卦象命名的木火穴等。基本上可以說五行就是奇穴的主旨(老師並沒有為自己訂主旨。)
将陳渡人師兄1964年紀錄的老師醫案與1968年的講義對比,可以看出老師重新解構奇穴以五行為主旨的過程。在1964年陳渡人師兄的《景昌奇穴與醫案》講義中,水通穴和水金穴最早分別命名為夾承漿穴及中承漿穴,两穴雖然是用来治療腎系病,但最後老師定名為水通穴和水金穴,兩穴皆有水,而不是五臟定名。由这些命名的方式,可見老師極為重視五行。而此兩穴之解剖,老師說為腎神經,治療原寫為:腎臟性之風濕病、腎機能不夠之疲勞、頭暈、眼花、腎虛、腎虧、腰痛、閃腰、岔氣。如果從老師之解剖來看,只作用於五臟之腎,那麼主治大概就僅止於此。但我們如看到老師之主旨在五行,取名水金,其意就就能金水兩治。所以之後我發揮此兩穴,把「金」方面的作用加了進去,就多了能治: 咳嗽、氣喘、打呃、腹脹、嘔吐、乾霍亂等。而今在臨床上治療咳嗽、氣喘等金病應用尤多,多過了老師原來所列的其他的腎病。
從經絡入手:老師的主旨首為五行,其次為經絡,也有人說經絡為董氏奇穴主旨。五行與經絡彼此可以說相輔並行。老師之書將董氏奇穴名之為《董氏正經奇穴學》,如果不考慮經絡,那麼此『正經』指的是什麼? 《董氏正經奇穴學》冠名正經,此「經」表達了老師所注重的還是經絡。老師在自序中說『先祖所傳針術異於「十四經」脈絡,(部分教授及出版董氏奇穴书籍的人士,利用讀者沒有看過老師的原書自序,再加上自己不經臨床驗證,抓到這句就擅自阐述说老師的經絡與十四經不同。)
读者需注意的是,老师在序文中所說的是針術,不是經絡。老師的針術確實大異於十四經脈;十四經脈之針術注重補瀉,且早期根本沒有動氣針法。老師不談補瀉,主要是讓病者能活動患處,所以不針患處。後來我将其定為動氣針法,并為老師所確認,这部分的说明曾寫於1975年版拙著《針灸經緯》中。這在當時甚至於今日与其他主张是截然不同的;而刺血更是佔了奇穴極重要之分量。这在距今四五十年前之际,勇于提出不拘泥於補瀉的說法,對很多人來說無異是怪異荒誕的言論。
老師沒有說他的經絡與十四經不同,且一再地提出「正經」,書名如此,書內亦如此。什麼是「正經」?所謂「正經」,在針灸第一賦《標幽賦》是這樣說的: 『拯救之法,妙用者針。察歲時於天道,定形氣於予心。春夏瘦而刺淺,秋冬肥而刺深。不窮經絡陰陽,多逢刺禁;既論臟腑虛實,須向經尋。原夫起自中焦,水初下漏,太陰為始,至厥陰而方終;穴出雲門,抵期門而最後。正經十二,別絡走三百餘支;正側偃伏,氣血有六百餘侯。手足三陽,手走頭而頭走足;手足三陰,足走腹而胸走手。』
研習針灸者無有不讀《標幽賦》者。而在台灣若沒有讀過此賦,大概中醫師考試針灸是過不了的。大家皆知正經為十二經,加上任督兩脈為十四經。老師在任督兩脈上都有很多穴位,再細審董氏奇穴穴位之排列與應用,其中多有可與十四經絡相契合者。在十二經外不可能另有其他正經,否則中國自古以來圍繞著十二正經的黃帝內經中醫,及以六經辨證的《傷寒論》都要顛覆改寫。我們也應知道針灸系統除十四經脈的循環外,還有經別、經筋、皮部、四海氣街等系統,甚至還有奇經八脈。有時有些董氏奇穴穴位用經別、四海、氣街等反而更容易講通。
在董老师的原著中,有所谓的解剖。这指的是作用區域或稱反射區,或有人將其作為五臟定位,或有人改名為解部。從董老師的解剖來看,老師原書中有許多穴位的解剖完全相同。例如,以一一部位之膽穴、眼黃穴的解剖而言,都是膽神經,但治療並不相同。如果沒有經絡作基礎,该两穴任何區分及进一步解釋其作用呢?又如:以水金而言,用時也要考慮經絡。水金位於属土的胃經及属金的大腸經上,事實本穴含有土金水三性,能治療土金水之病,理氣作用極佳。此外,極重要而常用之火主穴,為甚麼其他解剖冠以火的穴位不能治療肝病,而老師卻說此穴能治肝病呢?光看其解剖心臟支神經,是看不出其中原委的;但其位於肝經,理由就很好解說了。只要有點十四經的基礎,就可以從老師的穴位中很清楚的看到奇穴與十四經的關係。
從五臓入手:這可以從兩個方面来了解:
穴名:非常直覌又容易抓主症。這個部份必需熟記掌握。例如一一、二二部位,以臟腑命名者,有脾腫、心常、心膝、肺心、指腎、膽穴等六穴,一看穴名,就知道能治什麼病。三三部位以臟腑命名者有腸門、肝門、心門等三穴,也可直斷治什麼病。至於四四部位竟無以五臟命名者。五五部位六六部位则幾乎是全部以五行命名。
奇穴書内所说明的解剖:这也就是從董老師的解剖(或稱解區,或解部)来研究并從此入手。董老师的解剖,是其主治小結,可以从中反饋并看出穴位可以治那些臟腑的病,其有優奌,也有缺點。缺点是相同的解剖太多。例如,董氏針灸奇穴中一共有49個穴位解剖為(或作用於)六腑。把董氏奇穴書中解剖寫有「六腑神經」「六腑副神經」「六腑之副神經」「六腑之支神經」「六腑交叉神經」的49個穴列出分别是:大間、小間、外間、浮間、中間、天宗、雲白、火散、四花中、四花下、四花副、四花外、腑腸、天皇、腎關、姐妹一、二、三、感冒一、二、耳環、腑快、三江、雙河、腑巢二十三穴。這些穴位在手上、臂上、腳上、腿上、頭上、背上、腹部都有,但是這些穴是否都因為解剖是「六府神經」而都可治一樣的病呢? 或者說只要看解剖,就能看出治什麼病嗎? 如果不看原書主治的说明,而能說出穴位之主治者,无非是個超級天才。
上述49個穴位中,暂不论那些有兩種以上解剖的穴位,就单拿腎關與腑巢二十三穴而言,這兩大穴(腑巢二十三穴名下實轄有二十三穴)都只寫有「六腑神經」,而無其他解剖,但其所治之病差別甚大。腎關的主治為:「胃酸過多,倒食症、眼球歪斜、散光、貧血、癲癇病、神經病、眉棱骨痛、鼻骨痛、頭暈。」腑巢二十三穴的主治為:「腸炎、子宮炎、腎炎、腎痛、臍痛。」提倡以五臓為主旨的人,是否能從解剖(解部)看出來穴位的功能,值得怀疑。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呢? 關於老師的解剖其实也就是作用。本人曾經做了一段時間的實驗,從五臟回測主治,但結果並不理想。當年就曾就此問老師,老師的大意是說解剖只是作用,只是概略的區分。我相信老師的話,沒有陷入死胡同,而終於走出了一條發揚董氏奇穴的大道,使奇穴傳遍全世界。可惜老師早逝,沒有機會在第二版修正,因而徒留下別人想像利用的空間。
這點我早在多年前的網站上说明過,從董氏奇穴一開始的大小間穴就可看出端倪,董師列出的解剖並不能涵蓋全部主治,而許多穴又都有相同的作用解剖,也很難從中了解發揮其他作用。 1980年我在寫《針灸經穴學》时(本書目前已發行二十多版),本來也想仿老師的寫法,把作用或解剖也用五臟六腑來總結;若是寫了,在我百年之後,是不是也會留下一個让人无限利用的空間,而徒增後人困擾呢?
學習五臓這個部分,有人試著把董老師的主治與解剖做連結,這方面要做得好,是要有一定中醫基礎的。有人在出版的奇穴書中,写明大間穴的主治是:心臟病、膝蓋痛、小腸氣、疝氣(尤具特效)、眼角痛。解剖是:橈骨神經之皮下枝、心臟及六腑分支神經。而对小間穴的主治则是:支氣管炎、吐黃痰、胸部發悶、心跳、膝蓋痛、小腸氣、疝氣、眼角痛。解剖是:橈骨神經之皮下枝、肺分支神經,心臟及六腑分支神經。因而就試圖將其解说成: 因為肺如何,心如何,所以從肺從心治療疝氣,而其他的部分就付之阙如。由於對中醫生理病理不理解,或因作者的中醫程度太差,或因不懂董氏奇穴,因此錯誤连篇,鬧出了很大的笑話。這方面我在2012年7月號董氏奇穴答問(新一期)的部落格中,曾有詳細的分析,有兴趣进一步了解的讀者可以前往查看。文中并没有指出作者,也沒有寫出書名,但很多人應該知道是甚麼書。
言六腑神經解剖的穴位有49個之多,我們就知道不可能一看解剖就知道治什麼病,或發展出治什麼病。不過解剖既然是主治的小結及概述,雖不能涵蓋全部,则可當作提要,让人快速了解治療大要,并有幾成的準確率。例如,火主穴雖不能從「火」看出能治肝病,但從老師書中原先所列的其他與火有關的病,還是可猜出一些的。所以這個部份還是可以作為參考的。只是不宣賓奪主,并因此误入歧途。
從手法入手:可以从书中提出的和书中没有提出的两方面来论述。
書中提出的并非很多,但也有線索可循,聰明者舉一反三,也能從中領悟不少東西。可分为如下幾點。
深淺的用法:例如,三三部位的人士穴,針深五分治氣喘、治手掌及手指痛、肩臂痛、背痛(患右用左穴,患左用右穴。);針深一寸治心臟病、心跳。地士穴針深一寸治氣喘、感冒、頭痛及腎虧;針深一寸五分治心臟病。四四部位之富頂穴,針深三至五分; 針淺扎治疲勞、肝弱,針深扎治頭痛、頭昏及血壓高。人宗用毫針,針深五分治感冒氣喘;針深八分治臂腫;針深一寸二分治肝、膽、脾病。地宗針深一寸治輕病;針深二寸治重病,兩臂之穴同時下針。從上述这些描述中,便可悟出淺刺和深刺在治疗上的差别。其他穴都可以此類推,擴大應用。再如,某些針如靈骨穴之手法:用一寸五分至二寸針,針深可透過重仙穴(過量針),許多人治療坐骨神經痛針靈骨太淺,所以無效。
單邊剌:禁忌雙手取穴的穴不少,可以列出來比較,如一一部位的大間、小間、浮間、外間、中間、還巢…等都禁忌雙手取穴。
不能三針并用而只能取兩針:有些穴組不能三針齊下,如大腿之通關、通山、通天穴組。必需注意的是:通關、通山、通天三穴不能雙足六穴同時下針,僅能各取一穴至二穴下針。高血壓者雙足只許各取一穴。又如,通腎、通胃、通背穴組的運用:通腎、通胃、通背三穴可任取二穴(兩腿四穴)配針,禁忌三穴同時下針。
刺血或毫針刺的选择: 例如,制汙穴以三稜針扎出黑血者當時見效,临床確實如此。如果用毫針就曠日廢時。又如,手上的膽穴治心驚,小兒夜哭以三稜針扎出血;治膝蓋痛則以毫針刺。
書中沒有的:
取穴法:例如:火腑海、人宗等,書中難以描述,唯有師承才能知其诀窍。但本人書中有详细敘述。
平補平瀉三法: 書中沒有提出,由本人提出後,并為老師所確認。這方面不能説老師的書中沒有,就認為沒有,在我1975年九月出版的「針灸經緯」的序中,提到「本書⋯⋯⋯承老師⋯⋯」,這本書是老師看過指正過的,其中第60-64頁記述了「⋯⋯⋯平補平瀉的三種手法⋯⋯,」即然這是老師認可的手法,也就可以列入研究。這其中有倒馬、動氣、牽引等幾種針法,这些在我的幾本奇穴書中都有詳述。這些年本人又發展出許多有關倒馬、動氣、牽引方面深一層的針法,還發展出了三才針法…,但原則则不離老師平補平瀉的總原則。
穴名研究:穴名也有一定義意,除前述五行命名、五臓命名外,其他的也可進行研究,但不能任意改名。
從主治學習:这与臨床應用緊密相關,掌握穴位的主治,熟读《董氏針灸正經奇穴學》書上的主治是應用的前提。以第一二穴為例,大間穴的主治为心臟病、膝蓋痛、小腸氣、疝氣(尤具特效)、眼角痛。小間穴的主治为支氣管炎、吐黃痰、胸部發悶、心跳、膝蓋痛、小腸氣、疝氣、眼角痛等。讀熟穴位主治,可以达到治療的目的。
但董老師書中有不少穴位之主治比較模糊籠統,主治之病症病位不清楚。例如:「木穴」在《董氏針灸正經奇穴學》之主治為:「肝火旺、脾氣燥」。很少初學者甚至多年中醫臨床者,都很難從「肝火旺、脾氣燥」悟出该穴能治什麼病,就算看了也不會用。这种情形只有中醫內科基礎越深厚的,才能有所領悟,也才會一試。但這並非一蹴即就,需多年的臨床经验。我個人從內科出發,加上自己研創的奇穴之翼如臟腑別通、太極定位、對應思維、五行時空等之發揮与應用。遂於1980年版的《董氏奇穴針灸發揮》補入了「 本穴為掌面常用穴之一,對於眼睛發乾、眼易流淚、手汗、感冒、手皮發硬等皆有療效。.本穴治療鼻涕多,及手掌皺裂手皮膚病尤具特效。」使木穴的應用具體化實用化,并成為最常用穴位之一。在我2003年的董氏奇穴講座補入了更多更齊備的主治,而且加入了應用的原理,使應用者更放心的應用,甚而也能發揮其他作用。
再如五虎穴,董老師的《董氏針灸正經奇穴學》之主治為「治全身骨腫」。这个觀念極籠統,一般人不知怎樣用,也不會去用。若只憑五行、五臟、經絡都很難看出其有什麼作用與治療項目。我個人依舊是從內科出發,加上自己研創的奇穴之翼如臟腑別通、太極定位、對應思維、五行時空而發揮其應用。遂於1980年版的《董氏奇穴針灸發揮》補入了: .「五虎穴應用廣泛,對於腳跟痛、腳痛、手痛,效果顯著」。已經初步有了具體的治療項目。1990年版的《董氏奇穴針灸學》又補入了「五 虎一治手指痛痠、鞬鞘炎、板机手、類風濕關節炎及手指痛、五虎三治足趾痛痠、五虎四治腳踝、腳背痠痛、五虎五治腳跟痠痛皆極有效。五虎二則作為五虎一或五虎三之倒馬針。五虎三尚可治頭痛。五虎一也可治頭痛。本人以此穴組治癒籃球、體操、網球國手多人,有些病例病已多時,僅針一、二次即癒。」这些都詳細落實到治療細目而五虎穴已成為最常用穴位之一。在我2003年的董氏奇穴講座補入了更多更齊備,而且加入了應用的原理,使應用者更放心的應用,甚而也能發揮其他作用。
这些補充增加的項目極為實用,都是根據奇穴之翼如臟腑別通、太極定位、體應針法、對應思維、五行時空發揮而來。 隨著時代的變化,有些病的治療,在老師的書中是阙如而必須補充;有些病的治療沒有那麼理想,必須改進。在這樣的要求下,本人會在未来即将出版的本書中迭次補充,使治療項目更為增加,治療效果更為突出;而這些補入的更需要列入學習,以便日后的应用。
綜合學習:前述各單項都是穴位學之一,若不能綜合起來就談不上是在研究「穴位學」。必須必需彼此相輔相成,才能全面綜合。中醫是一個大系統,方藥、針灸、生理、各科臨床又都是其中的一個小系統。針灸這個系統又包括了經絡、五行、臟腑。董氏奇穴是針灸的一環,也是系統的一環。我們學習奇穴就不能離開經絡、五行、臟腑等系統。
隨意簡單舉幾個穴來为例。例如腎關穴。董師原主治:「胃酸過多,倒食症、眼球歪斜、散光、貧血、癲癇病、神經病、眉酸骨痛、鼻骨痛、頭暈」等十項。本人發揮補充了:『腎虧所引起之坐骨神經痛、背痛、頭痛、腰痠亦有顯效,治療兩手發麻或疼痛甚效,治肩臂痛及肩臂不舉(五十肩),尤為特效。配復溜治眼球歪斜及飛蚊症極有效。本穴治多尿、夜尿極特效。本穴直刺治胸口悶、胸口痛、強心。斜刺治眉稜骨痛,前頭痛。補腎等』等十八項。這裡我發揮增加了許多老師所沒有的主治,而且應用機會極多,原理主要不離經絡五行臟象與對應。要知道沒有整體的臟腑、經絡、陰陽、五行學說,并同时配合「奇穴十翼」如太極、體應、對應、臟腑別通…等,是不可能發揮那麼多作用的。對於十四經穴的發揮,也是依此原理發揮應用。
再如水通水金穴,老師之解剖作用於腎,其主治以腎為主,如將這個「金」考慮進去,金水相通,含义就更广了。我們知道含金水兩性的十四經穴道都能治咳喘腰痛,如尺澤、復溜、崑崙都能治氣喘腰痛,奇穴亦同。如果加進含有胃經(水金穴有胃經經過)的土性,含土金水三性則理氣作用更強,還能治糖尿。例如水金、水通,土水,下三皇,這些穴等都有土金水三性,也就能三焦並治。尤其是天皇(土經水穴)與腎關的配伍,土金水作用極強(參看本人之五行時空觀)。
不論如何,不管什麼立論,五行立論、經絡立論,或五臓立論也罷,總以實用有效為主。實验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方法。經多年驗證,本人四十多年,長期大量臨床,經數十萬人次(應已不亞於董老師之臨床經驗)的驗證,所得结論是: 學習及應用董氏奇穴以五行立論及經絡立論最有效,合用則更佳。這是臨床四十多年的經驗事實,而本人以上述五行經絡五臟綜合運用,所建立的原理法則(奇穴十翼)和發揮的主治項目及治療效果,廣受學習者喜爱和應用,这也是使奇穴傳遍世界的原因之一。
從載體,從針灸學觀點切入:(待續)
附按:四十多年前,開始接觸董氏奇穴時,也曾從多角度多方面下手進行研究,曾經就五行、五臟、經絡、解剖都做過表解,包括表格表及分析表、聯繫表等,結果及結論一如本文所述。這裡不建议初學者该怎樣做或不做,以免动则得咎引发不容异己的谬论。本文仅陈述事實,供大家參考。
国医杨维傑是董氏奇穴学说的创建者,阐释者,也是戮力维护正统董氏奇穴的默默工作者。他的这个态度,对目前动不动就著书立说大谈董氏奇穴或曲解董氏奇穴而任意增补穴位,或站在讲台上夸夸而谈董氏奇穴的教学者而言,不啻是天壤之别。
杨维傑大师的这篇学习董氏奇穴的思维与模式一文,谈到了他是如何将董氏奇穴由穴位集过渡到穴位学的经过,文中杨大师也谈及了如何学习董氏奇穴的方法。如前所述,了解一门学科的背景,有助于学者正确的学习方向。本人对杨大师的这种做法极为佩服,他无私地讲述了其中的原委。这对后学者而言,有正面的指引作用。
董氏奇穴能有今日的成果,杨维傑大师功不可没。正如欧美针灸学习者所言,称董氏奇穴可矣,称董杨针灸亦无可厚非。毕竟没有相当的中医根底和数十年不间断的钻研,是无法将一门穴位集化身为穴位学的。这种态度也让人感受到,只要能持之有恒,只要能苦心钻研,所学的真功夫才是自己的。如果只想速成,如果只想花言巧语来哗众取宠,甚或是夸夸夸而谈奇穴特效,但却不知到底效果是从哪里来的,这样做就有失厚道了。
如下是杨维傑大师谈董氏奇穴学习的思维与模式,提供大家参考。
談怎樣學習及研究董氏奇穴與董氏針灸--兼談《董氏奇穴十翼》 楊維傑
前言:学习董氏奇穴可从不同的方式着手,本文提供一種学习思維与模式,供大家參考。本文是为庆祝世界董氏奇穴学会成立12周年的特别撰述。
由董老師景昌出版的唯一一本著作《董氏針灸正經奇穴學》,原本只是一本只講穴位的书,极少论及手法,也未提出任何原理,董師于1973年稱之為「奇穴學」。本人于1979年出版《董氏奇穴發揮》,着重并增加穴位的發揮与主治,当时也称之为「奇穴發揮」。在随后的十一年间,本人利用多次应邀到台灣三軍總醫院、台中中國醫藥學院、美國多所中醫大學和美國針灸學會等學術专业機構开课教授董氏奇穴的机会,逐步建构了一套理论系统---『奇穴之翼』,并依此于1990年出版新书《董氏奇穴針灸學》。这就是将董氏奇穴由“奇穴发挥”过渡到“针灸学”的缘由始末。
“奇穴之翼”的理论系统与董氏奇穴经临床验证而相互辉映。为阐述并完备董氏奇穴的理论系统,遂逐步将1990年『奇穴之翼』内所论及的五六種理论于2000年增删為七種,并于2010年年底再擴充至十種。随着个人的临床与教学相长的所见所得,理论系统的增修,目前還在繼續發展中,現则被稱為『董氏奇穴十翼』,對於發揮董氏奇穴的臨床有其實用价值。有人稱此為董氏奇穴楊氏針灸,歐洲針灸第一名醫SUWANDA博士在我2010年初次抵達歐洲講課時則以「董楊針灸」宣傳稱之,令本人愧不敢當。
原理法則的建構係因研究及應用奇穴時所產生,奇穴又因為原理的發揮而壯大風行于世界;穴位與理論相依而行。『奇穴十翼』如同董氏奇穴的到双翼,让奇穴的应用如虎添翼,也让學習者有了可以凭借的理论基础。本人于1978年起即开始对数位歐美學生教授董氏奇穴,並於1980年奉派出國教授針灸。將奇穴推行至美洲得力于蘇珊、李傳真、沈明琛等数位医师的努力。其中,李沈兩位醫師更擔任美國針灸學會會長多年,并于四十年來在美推行董氏奇穴从未间断。
近年来,本人又把老師之穴位與自己所摸索研創發展之原理『奇穴十翼』結合,使董氏奇穴發展成有穴位學、有治療學、有原理學的一門針灸之學,使《董氏奇穴穴位學》,成為被世界公認的一門『針灸學』,而非只是当初的『穴位學』而己。许多國家的中醫大學从硕士或甚至博士班的针灸教学,也将这一系列的课程,列為必修。董氏奇穴从一本只讲穴位学的书变成一系列的课程,并俨然成为针灸界的显学,這是對老師之學的提升與再發展,也是本人身为董氏门生所應盡的本分。
在2010年于青島召開紀念恩師逝世三十五周年之學術大會中,嘯天師弟曾對我說:「老師原有的只是穴位學,由於你發揮了原理及含刺血在内的治療學,才使奇穴學變成針灸學。你辛苦了幾十年把董氏奇穴推展到全世界,現在老師的應該還給老師,你自己的要回歸自己。」他并要我撰寫專書講述這一段過程及內容,同时再多發揮一些原理。2012年元月初我将成書定稿交給嘯天師弟閱讀後,他為我寫了序言,并于同年元月底交由我的入門學生阿哲帶回給我。我根據嘯天师弟的建议,把董氏奇穴分開為《穴位學》《針灸學》与《治疗学》,并再加上基础的認穴、操作、与應用等。以下就從這三大方面來談談怎樣學習及研究董氏奇穴及針灸。
從本體--穴位學觀點:这是指從董老師原著《董氏針灸奇穴學》的原文白文學起,不看他人註解。学习研究的手段先從五行、經絡、五臓三方面入手,其次及於手法,最后再做統合。否則,如果仅止于学习穴位,就仍只算是「穴位集」的研究,談不上是「穴位學」的研究。
從五行入手:不論十四經穴或董氏奇穴,都離不開五行。十四經最重要的穴道為五輸穴即五行穴,每條經絡都业離不開五行。董氏奇穴也是以五行为本,個人認為這是董氏奇穴的核心與主旨。董氏奇穴取名以五行最多,也最直覌和最實用。以一一、二二部位为例,以五行命名者有土水、木穴、木炎、指五金、木火、火膝、大白、中白、下白等九穴(白與金相對應),其他甚至如二角明也是以河圖五行之數取名。五行命名的穴位,比以臟腑命名如脾腫、心常、心膝、肺心、指腎、膽穴等六穴还要多三穴。在三三部位以五行命名者有火串、火陵、火山、火腑海、手五金、手千金等六穴。而以臟腑命名者僅有腸門、肝門、心門等三穴。在四四部位以五行命名者有分金、雲白、李白、水愈四穴,但没有以五臟命名的穴位。在五五部位和六六部位幾乎是全部以五行命名。而背部的穴位的命名,更表現出五行是董氏奇穴的首要主旨与思維。背部穴位不以鄰近臓腑命名,而全部以五行命名,充分表達了老師把五行擺在最重要的地位,最直觀實用,是什麼五行就通什麼經絡及臓腑。例如以卦象五行命名的土水穴和水金穴以及非卦象命名的木火穴等。基本上可以說五行就是奇穴的主旨(老師並沒有為自己訂主旨。)
将陳渡人師兄1964年紀錄的老師醫案與1968年的講義對比,可以看出老師重新解構奇穴以五行為主旨的過程。在1964年陳渡人師兄的《景昌奇穴與醫案》講義中,水通穴和水金穴最早分別命名為夾承漿穴及中承漿穴,两穴雖然是用来治療腎系病,但最後老師定名為水通穴和水金穴,兩穴皆有水,而不是五臟定名。由这些命名的方式,可見老師極為重視五行。而此兩穴之解剖,老師說為腎神經,治療原寫為:腎臟性之風濕病、腎機能不夠之疲勞、頭暈、眼花、腎虛、腎虧、腰痛、閃腰、岔氣。如果從老師之解剖來看,只作用於五臟之腎,那麼主治大概就僅止於此。但我們如看到老師之主旨在五行,取名水金,其意就就能金水兩治。所以之後我發揮此兩穴,把「金」方面的作用加了進去,就多了能治: 咳嗽、氣喘、打呃、腹脹、嘔吐、乾霍亂等。而今在臨床上治療咳嗽、氣喘等金病應用尤多,多過了老師原來所列的其他的腎病。
從經絡入手:老師的主旨首為五行,其次為經絡,也有人說經絡為董氏奇穴主旨。五行與經絡彼此可以說相輔並行。老師之書將董氏奇穴名之為《董氏正經奇穴學》,如果不考慮經絡,那麼此『正經』指的是什麼? 《董氏正經奇穴學》冠名正經,此「經」表達了老師所注重的還是經絡。老師在自序中說『先祖所傳針術異於「十四經」脈絡,(部分教授及出版董氏奇穴书籍的人士,利用讀者沒有看過老師的原書自序,再加上自己不經臨床驗證,抓到這句就擅自阐述说老師的經絡與十四經不同。)
读者需注意的是,老师在序文中所說的是針術,不是經絡。老師的針術確實大異於十四經脈;十四經脈之針術注重補瀉,且早期根本沒有動氣針法。老師不談補瀉,主要是讓病者能活動患處,所以不針患處。後來我将其定為動氣針法,并為老師所確認,这部分的说明曾寫於1975年版拙著《針灸經緯》中。這在當時甚至於今日与其他主张是截然不同的;而刺血更是佔了奇穴極重要之分量。这在距今四五十年前之际,勇于提出不拘泥於補瀉的說法,對很多人來說無異是怪異荒誕的言論。
老師沒有說他的經絡與十四經不同,且一再地提出「正經」,書名如此,書內亦如此。什麼是「正經」?所謂「正經」,在針灸第一賦《標幽賦》是這樣說的: 『拯救之法,妙用者針。察歲時於天道,定形氣於予心。春夏瘦而刺淺,秋冬肥而刺深。不窮經絡陰陽,多逢刺禁;既論臟腑虛實,須向經尋。原夫起自中焦,水初下漏,太陰為始,至厥陰而方終;穴出雲門,抵期門而最後。正經十二,別絡走三百餘支;正側偃伏,氣血有六百餘侯。手足三陽,手走頭而頭走足;手足三陰,足走腹而胸走手。』
研習針灸者無有不讀《標幽賦》者。而在台灣若沒有讀過此賦,大概中醫師考試針灸是過不了的。大家皆知正經為十二經,加上任督兩脈為十四經。老師在任督兩脈上都有很多穴位,再細審董氏奇穴穴位之排列與應用,其中多有可與十四經絡相契合者。在十二經外不可能另有其他正經,否則中國自古以來圍繞著十二正經的黃帝內經中醫,及以六經辨證的《傷寒論》都要顛覆改寫。我們也應知道針灸系統除十四經脈的循環外,還有經別、經筋、皮部、四海氣街等系統,甚至還有奇經八脈。有時有些董氏奇穴穴位用經別、四海、氣街等反而更容易講通。
在董老师的原著中,有所谓的解剖。这指的是作用區域或稱反射區,或有人將其作為五臟定位,或有人改名為解部。從董老師的解剖來看,老師原書中有許多穴位的解剖完全相同。例如,以一一部位之膽穴、眼黃穴的解剖而言,都是膽神經,但治療並不相同。如果沒有經絡作基礎,该两穴任何區分及进一步解釋其作用呢?又如:以水金而言,用時也要考慮經絡。水金位於属土的胃經及属金的大腸經上,事實本穴含有土金水三性,能治療土金水之病,理氣作用極佳。此外,極重要而常用之火主穴,為甚麼其他解剖冠以火的穴位不能治療肝病,而老師卻說此穴能治肝病呢?光看其解剖心臟支神經,是看不出其中原委的;但其位於肝經,理由就很好解說了。只要有點十四經的基礎,就可以從老師的穴位中很清楚的看到奇穴與十四經的關係。
從五臓入手:這可以從兩個方面来了解:
穴名:非常直覌又容易抓主症。這個部份必需熟記掌握。例如一一、二二部位,以臟腑命名者,有脾腫、心常、心膝、肺心、指腎、膽穴等六穴,一看穴名,就知道能治什麼病。三三部位以臟腑命名者有腸門、肝門、心門等三穴,也可直斷治什麼病。至於四四部位竟無以五臟命名者。五五部位六六部位则幾乎是全部以五行命名。
奇穴書内所说明的解剖:这也就是從董老師的解剖(或稱解區,或解部)来研究并從此入手。董老师的解剖,是其主治小結,可以从中反饋并看出穴位可以治那些臟腑的病,其有優奌,也有缺點。缺点是相同的解剖太多。例如,董氏針灸奇穴中一共有49個穴位解剖為(或作用於)六腑。把董氏奇穴書中解剖寫有「六腑神經」「六腑副神經」「六腑之副神經」「六腑之支神經」「六腑交叉神經」的49個穴列出分别是:大間、小間、外間、浮間、中間、天宗、雲白、火散、四花中、四花下、四花副、四花外、腑腸、天皇、腎關、姐妹一、二、三、感冒一、二、耳環、腑快、三江、雙河、腑巢二十三穴。這些穴位在手上、臂上、腳上、腿上、頭上、背上、腹部都有,但是這些穴是否都因為解剖是「六府神經」而都可治一樣的病呢? 或者說只要看解剖,就能看出治什麼病嗎? 如果不看原書主治的说明,而能說出穴位之主治者,无非是個超級天才。
上述49個穴位中,暂不论那些有兩種以上解剖的穴位,就单拿腎關與腑巢二十三穴而言,這兩大穴(腑巢二十三穴名下實轄有二十三穴)都只寫有「六腑神經」,而無其他解剖,但其所治之病差別甚大。腎關的主治為:「胃酸過多,倒食症、眼球歪斜、散光、貧血、癲癇病、神經病、眉棱骨痛、鼻骨痛、頭暈。」腑巢二十三穴的主治為:「腸炎、子宮炎、腎炎、腎痛、臍痛。」提倡以五臓為主旨的人,是否能從解剖(解部)看出來穴位的功能,值得怀疑。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呢? 關於老師的解剖其实也就是作用。本人曾經做了一段時間的實驗,從五臟回測主治,但結果並不理想。當年就曾就此問老師,老師的大意是說解剖只是作用,只是概略的區分。我相信老師的話,沒有陷入死胡同,而終於走出了一條發揚董氏奇穴的大道,使奇穴傳遍全世界。可惜老師早逝,沒有機會在第二版修正,因而徒留下別人想像利用的空間。
這點我早在多年前的網站上说明過,從董氏奇穴一開始的大小間穴就可看出端倪,董師列出的解剖並不能涵蓋全部主治,而許多穴又都有相同的作用解剖,也很難從中了解發揮其他作用。 1980年我在寫《針灸經穴學》时(本書目前已發行二十多版),本來也想仿老師的寫法,把作用或解剖也用五臟六腑來總結;若是寫了,在我百年之後,是不是也會留下一個让人无限利用的空間,而徒增後人困擾呢?
學習五臓這個部分,有人試著把董老師的主治與解剖做連結,這方面要做得好,是要有一定中醫基礎的。有人在出版的奇穴書中,写明大間穴的主治是:心臟病、膝蓋痛、小腸氣、疝氣(尤具特效)、眼角痛。解剖是:橈骨神經之皮下枝、心臟及六腑分支神經。而对小間穴的主治则是:支氣管炎、吐黃痰、胸部發悶、心跳、膝蓋痛、小腸氣、疝氣、眼角痛。解剖是:橈骨神經之皮下枝、肺分支神經,心臟及六腑分支神經。因而就試圖將其解说成: 因為肺如何,心如何,所以從肺從心治療疝氣,而其他的部分就付之阙如。由於對中醫生理病理不理解,或因作者的中醫程度太差,或因不懂董氏奇穴,因此錯誤连篇,鬧出了很大的笑話。這方面我在2012年7月號董氏奇穴答問(新一期)的部落格中,曾有詳細的分析,有兴趣进一步了解的讀者可以前往查看。文中并没有指出作者,也沒有寫出書名,但很多人應該知道是甚麼書。
言六腑神經解剖的穴位有49個之多,我們就知道不可能一看解剖就知道治什麼病,或發展出治什麼病。不過解剖既然是主治的小結及概述,雖不能涵蓋全部,则可當作提要,让人快速了解治療大要,并有幾成的準確率。例如,火主穴雖不能從「火」看出能治肝病,但從老師書中原先所列的其他與火有關的病,還是可猜出一些的。所以這個部份還是可以作為參考的。只是不宣賓奪主,并因此误入歧途。
從手法入手:可以从书中提出的和书中没有提出的两方面来论述。
書中提出的并非很多,但也有線索可循,聰明者舉一反三,也能從中領悟不少東西。可分为如下幾點。
深淺的用法:例如,三三部位的人士穴,針深五分治氣喘、治手掌及手指痛、肩臂痛、背痛(患右用左穴,患左用右穴。);針深一寸治心臟病、心跳。地士穴針深一寸治氣喘、感冒、頭痛及腎虧;針深一寸五分治心臟病。四四部位之富頂穴,針深三至五分; 針淺扎治疲勞、肝弱,針深扎治頭痛、頭昏及血壓高。人宗用毫針,針深五分治感冒氣喘;針深八分治臂腫;針深一寸二分治肝、膽、脾病。地宗針深一寸治輕病;針深二寸治重病,兩臂之穴同時下針。從上述这些描述中,便可悟出淺刺和深刺在治疗上的差别。其他穴都可以此類推,擴大應用。再如,某些針如靈骨穴之手法:用一寸五分至二寸針,針深可透過重仙穴(過量針),許多人治療坐骨神經痛針靈骨太淺,所以無效。
單邊剌:禁忌雙手取穴的穴不少,可以列出來比較,如一一部位的大間、小間、浮間、外間、中間、還巢…等都禁忌雙手取穴。
不能三針并用而只能取兩針:有些穴組不能三針齊下,如大腿之通關、通山、通天穴組。必需注意的是:通關、通山、通天三穴不能雙足六穴同時下針,僅能各取一穴至二穴下針。高血壓者雙足只許各取一穴。又如,通腎、通胃、通背穴組的運用:通腎、通胃、通背三穴可任取二穴(兩腿四穴)配針,禁忌三穴同時下針。
刺血或毫針刺的选择: 例如,制汙穴以三稜針扎出黑血者當時見效,临床確實如此。如果用毫針就曠日廢時。又如,手上的膽穴治心驚,小兒夜哭以三稜針扎出血;治膝蓋痛則以毫針刺。
書中沒有的:
取穴法:例如:火腑海、人宗等,書中難以描述,唯有師承才能知其诀窍。但本人書中有详细敘述。
平補平瀉三法: 書中沒有提出,由本人提出後,并為老師所確認。這方面不能説老師的書中沒有,就認為沒有,在我1975年九月出版的「針灸經緯」的序中,提到「本書⋯⋯⋯承老師⋯⋯」,這本書是老師看過指正過的,其中第60-64頁記述了「⋯⋯⋯平補平瀉的三種手法⋯⋯,」即然這是老師認可的手法,也就可以列入研究。這其中有倒馬、動氣、牽引等幾種針法,这些在我的幾本奇穴書中都有詳述。這些年本人又發展出許多有關倒馬、動氣、牽引方面深一層的針法,還發展出了三才針法…,但原則则不離老師平補平瀉的總原則。
穴名研究:穴名也有一定義意,除前述五行命名、五臓命名外,其他的也可進行研究,但不能任意改名。
從主治學習:这与臨床應用緊密相關,掌握穴位的主治,熟读《董氏針灸正經奇穴學》書上的主治是應用的前提。以第一二穴為例,大間穴的主治为心臟病、膝蓋痛、小腸氣、疝氣(尤具特效)、眼角痛。小間穴的主治为支氣管炎、吐黃痰、胸部發悶、心跳、膝蓋痛、小腸氣、疝氣、眼角痛等。讀熟穴位主治,可以达到治療的目的。
但董老師書中有不少穴位之主治比較模糊籠統,主治之病症病位不清楚。例如:「木穴」在《董氏針灸正經奇穴學》之主治為:「肝火旺、脾氣燥」。很少初學者甚至多年中醫臨床者,都很難從「肝火旺、脾氣燥」悟出该穴能治什麼病,就算看了也不會用。这种情形只有中醫內科基礎越深厚的,才能有所領悟,也才會一試。但這並非一蹴即就,需多年的臨床经验。我個人從內科出發,加上自己研創的奇穴之翼如臟腑別通、太極定位、對應思維、五行時空等之發揮与應用。遂於1980年版的《董氏奇穴針灸發揮》補入了「 本穴為掌面常用穴之一,對於眼睛發乾、眼易流淚、手汗、感冒、手皮發硬等皆有療效。.本穴治療鼻涕多,及手掌皺裂手皮膚病尤具特效。」使木穴的應用具體化實用化,并成為最常用穴位之一。在我2003年的董氏奇穴講座補入了更多更齊備的主治,而且加入了應用的原理,使應用者更放心的應用,甚而也能發揮其他作用。
再如五虎穴,董老師的《董氏針灸正經奇穴學》之主治為「治全身骨腫」。这个觀念極籠統,一般人不知怎樣用,也不會去用。若只憑五行、五臟、經絡都很難看出其有什麼作用與治療項目。我個人依舊是從內科出發,加上自己研創的奇穴之翼如臟腑別通、太極定位、對應思維、五行時空而發揮其應用。遂於1980年版的《董氏奇穴針灸發揮》補入了: .「五虎穴應用廣泛,對於腳跟痛、腳痛、手痛,效果顯著」。已經初步有了具體的治療項目。1990年版的《董氏奇穴針灸學》又補入了「五 虎一治手指痛痠、鞬鞘炎、板机手、類風濕關節炎及手指痛、五虎三治足趾痛痠、五虎四治腳踝、腳背痠痛、五虎五治腳跟痠痛皆極有效。五虎二則作為五虎一或五虎三之倒馬針。五虎三尚可治頭痛。五虎一也可治頭痛。本人以此穴組治癒籃球、體操、網球國手多人,有些病例病已多時,僅針一、二次即癒。」这些都詳細落實到治療細目而五虎穴已成為最常用穴位之一。在我2003年的董氏奇穴講座補入了更多更齊備,而且加入了應用的原理,使應用者更放心的應用,甚而也能發揮其他作用。
这些補充增加的項目極為實用,都是根據奇穴之翼如臟腑別通、太極定位、體應針法、對應思維、五行時空發揮而來。 隨著時代的變化,有些病的治療,在老師的書中是阙如而必須補充;有些病的治療沒有那麼理想,必須改進。在這樣的要求下,本人會在未来即将出版的本書中迭次補充,使治療項目更為增加,治療效果更為突出;而這些補入的更需要列入學習,以便日后的应用。
綜合學習:前述各單項都是穴位學之一,若不能綜合起來就談不上是在研究「穴位學」。必須必需彼此相輔相成,才能全面綜合。中醫是一個大系統,方藥、針灸、生理、各科臨床又都是其中的一個小系統。針灸這個系統又包括了經絡、五行、臟腑。董氏奇穴是針灸的一環,也是系統的一環。我們學習奇穴就不能離開經絡、五行、臟腑等系統。
隨意簡單舉幾個穴來为例。例如腎關穴。董師原主治:「胃酸過多,倒食症、眼球歪斜、散光、貧血、癲癇病、神經病、眉酸骨痛、鼻骨痛、頭暈」等十項。本人發揮補充了:『腎虧所引起之坐骨神經痛、背痛、頭痛、腰痠亦有顯效,治療兩手發麻或疼痛甚效,治肩臂痛及肩臂不舉(五十肩),尤為特效。配復溜治眼球歪斜及飛蚊症極有效。本穴治多尿、夜尿極特效。本穴直刺治胸口悶、胸口痛、強心。斜刺治眉稜骨痛,前頭痛。補腎等』等十八項。這裡我發揮增加了許多老師所沒有的主治,而且應用機會極多,原理主要不離經絡五行臟象與對應。要知道沒有整體的臟腑、經絡、陰陽、五行學說,并同时配合「奇穴十翼」如太極、體應、對應、臟腑別通…等,是不可能發揮那麼多作用的。對於十四經穴的發揮,也是依此原理發揮應用。
再如水通水金穴,老師之解剖作用於腎,其主治以腎為主,如將這個「金」考慮進去,金水相通,含义就更广了。我們知道含金水兩性的十四經穴道都能治咳喘腰痛,如尺澤、復溜、崑崙都能治氣喘腰痛,奇穴亦同。如果加進含有胃經(水金穴有胃經經過)的土性,含土金水三性則理氣作用更強,還能治糖尿。例如水金、水通,土水,下三皇,這些穴等都有土金水三性,也就能三焦並治。尤其是天皇(土經水穴)與腎關的配伍,土金水作用極強(參看本人之五行時空觀)。
不論如何,不管什麼立論,五行立論、經絡立論,或五臓立論也罷,總以實用有效為主。實验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方法。經多年驗證,本人四十多年,長期大量臨床,經數十萬人次(應已不亞於董老師之臨床經驗)的驗證,所得结論是: 學習及應用董氏奇穴以五行立論及經絡立論最有效,合用則更佳。這是臨床四十多年的經驗事實,而本人以上述五行經絡五臟綜合運用,所建立的原理法則(奇穴十翼)和發揮的主治項目及治療效果,廣受學習者喜爱和應用,这也是使奇穴傳遍世界的原因之一。
從載體,從針灸學觀點切入:(待續)
附按:四十多年前,開始接觸董氏奇穴時,也曾從多角度多方面下手進行研究,曾經就五行、五臟、經絡、解剖都做過表解,包括表格表及分析表、聯繫表等,結果及結論一如本文所述。這裡不建议初學者该怎樣做或不做,以免动则得咎引发不容异己的谬论。本文仅陈述事實,供大家參考。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