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20 基隆市>中正區>基隆二沙灣砲台>基隆二二八紀念碑、海天公園、二沙灣東砲台/北砲台、古井與大陡梯、『海門天險』古營門
2025/03/26 22:30
瀏覽171
迴響0
推薦21
引用0
基隆因為歷史及戰略位置等因素,有許多過去遺留下來的古砲台,我們今天就要造訪交通還算便利的「二沙灣砲台」。
↓開車來到「海天公園」門口,這裡並沒有停車場,車子只能停在旁邊的道路旁;「二沙灣砲台」位在海天公園裡面。
↓在海天公園門口對面,有一座造型特殊的螺旋狀「基隆二二八紀念碑」。
↓基隆二二八紀念碑落成於1996年,設置在中正公園的最高峰,可以俯瞰基隆港、面對太平洋,似乎象徵著大家一起面對過去、迎向未來。
↓「二二八事件」起於台北大稻埕的查緝私菸事件,卻因國民政府軍於基隆港登陸展開鎮壓,地緣關係,讓基隆人在基隆港、田寮港、社寮島等地浮屍遍野。
↓紀念碑及景觀皆以「圓」為基型,代表圓滿、和諧、圓融,黑色則有化悲憤為力量的意涵。紀念碑採直立螺旋造型引導向上,像是強調各族群融合在一起,和解共生,一起走出黑暗,迎向光明。
↓就在海天公園門口不遠處,是「役政公園」的延伸,擺置了不少的戰車及飛機,這一架飛機,是「F104G星式戰鬥機」,曾於民國56年(1967年)值勤時,擊落中共米格19戰機兩架。
↓旁邊這一座,是「勝利女神力士型防空飛彈」,是民國48年(1959年)間由美國引進,配置於陸軍飛彈部隊,確保了台海上空的平靜。
↓接著要由此進入海天公園。
↓一進公園,就可以看到大片的花園,看得出來維護人員的用心。
↓公園裡少數的休息涼亭。
↓涼亭旁邊有不少巨石,上面刻著許多與基隆歷史相關的詩詞。
↓1840年清英鴉片戰爭期間,雞籠的防衛從社寮島移到二沙灣與三沙灣,台灣兵備道姚瑩和台灣鎮總兵達洪阿受命興建八座砲台,清法戰爭時,法國艦隊壓境,砲台遭法軍艦砲破壞。園區有東、北兩座砲台,還有營門及營盤等設施。
↓「二沙灣砲台」創建於光緒12年(1886年),完工於光緒15年(1889年),為德國人設計的阿姆斯壯後膛砲三座(6吋二門、8吋一門),目前已被列為【國定古蹟】,砲台遺蹟由此進入。
↓走約2分鐘,即來到前方的「東砲台」。
↓「東砲台」有兩座砲台基座,不過目前僅置放右側的一門古砲,判斷應該是前述的阿姆斯壯後膛8吋鋼砲。
↓兩座砲台基座中間,有一間彈藥庫。
↓東砲台可控制當時基隆港區出入口的船艦,可惜,眼前看到的古砲是仿製砲,並非原物。
↓這是古砲基座旁的彈藥庫。上方原有平頂並覆土(非鏤空),以防被砲彈擊中(現已不存),否則,彈藥經風吹雨打日曬,不僅容易損壞,更『洩漏天機』,容易遭受敵機直接轟炸。
↓二沙灣砲台有兩座砲台,除了東砲台,還有北砲台。
↓往前走約100公尺,來到「北砲台」,古砲正對基隆港口。
↓北砲台是二沙灣砲台兩座主力砲台之一,可控制當時港區出入口的船艦。
↓清末時期,「二沙灣砲台」、「頂石閣砲台」及「仙洞砲台」成三足鼎立之勢,構成了緊密的防禦火網,共同護衛著基隆港的安危。
↓右方山頭,是頂石閣砲台的位置,遠處突起島嶼是「基隆嶼」。
↓左側則是「仙洞巖」後面的山頭,應該就是當年仙洞砲台的位置,遠處是「協和發電廠」的三根煙囪。
↓北砲台有兩門古砲,這是另一門古砲,應該是前述的6吋砲。
↓北砲台的兩門古砲間,也有一座『開天窗』的彈藥庫。
↓古砲旁並無介紹製造年份、材質、匠師(匠首及副匠首的姓名)等資訊的解說牌,只能從砲管上探知。
↓這座古砲鑄銘文寫著:「奉憲鑄造協二營,大砲重貳千觔」。
↓光緒二年(1876年)所鑄。
↓「匠首林茂昇,副匠首林國琉」。砲身堅不堅固?砲火強不強?皆有匠師留名為證。
↓北砲台的橫面觀。
↓離開北砲台,在不遠處有一口古井,井深約一公尺餘,目前已不見水源。
↓依照說明牌,古井內徑120公分,外徑180公分,是砲台區內的主要水源。由其設置位置來看,應非供應生活之主要水源,而應係冷卻砲身所用之軍事用水。不過,因為附近尚有營舍,凱文認為井水仍有可能是軍隊的生活用水。
↓在古井的前方,有一座相當陡峭的石階。
↓小心翼翼地走下石階,如果是下雨天來,真的要很小心。
↓這座大陡梯,共有69階,總長約19公尺、寬約8公尺,陡度達35度。唉!這面解說牌真該重做一面了。
↓大陡梯前方路徑兩側,是當年清兵的「營盤區」,是軍士官兵的居住空間,目前只存壁體的殘蹟,營舍開口均朝向中間的路徑。
↓營盤區就在大陡梯旁,也因此石梯建造得非常寬廣,便於軍士兵於緊急狀況時,可以不會過度擁擠,而能迅速爬上砲位區。
↓營盤區座落在二沙灣高地,為當時軍隊駐紮之營區。目前兵房已毀,僅存外圍營牆。營牆採人字法疊砌,並以順丁交砌收頭,做法簡潔有力。
↓順著大陡梯下的路徑,穿過營盤區,前方一座營門,是當年二沙灣砲台的主要入口,名為「二沙灣砲台營門」。營門上有凹凸的「垛口(又稱雉堞)」,守禦城牆的士兵可用來攻擊及掩蔽。
↓營門兩側,有綿延一百多公尺長的矮城牆,城垣上也有「垛口」。
↓石造營門厚約7~8公尺,外窄內寬,符合城門防禦之功能設計。營門前後為拱形結構,中間則為方形空間,以方便營門的安置與啟閉。
↓營門側面有石階可以登上營門上。
↓不過目前因安全考量,禁止登上階梯,我們還是遵守規範為要。而二沙灣砲台營門目前已被列為【國定古蹟】,也必須注意勿去破壞它。
↓從營門外回望,營門城牆的牆身以石塊堆砌而成,只可惜無法登上城門,無從體會由城門上眺望港口的景象。二沙灣砲台於清法戰爭時受損大半,經多次修復而成為現況。門洞上方有一塊石匾,題字為『海門天險』。
↓二沙灣砲台曾於清法戰爭後,由劉銘傳重建,而約當同期修建的滬尾砲台,城門額『北門鎖鑰』題字有劉銘傳落款,而海門天險則無,據傳可能是道光年間台灣兵備道(台灣軍事最高長官)姚瑩所題,原立於山下港邊,後由劉銘傳移至這裡。
↓在城門內中間方形空間,天花板是鏤空而不是密合的,想必因此有安全性的疑慮,而不讓一般民眾爬上去。
↓營門下方,還有一小段石階步道,下面則有「砲台古道」,與山下的平面道路相通。
↓我們今天開車過來的,車子停在海天公園門口處,因此要原路折返。
↓我們右去左回,環繞一圈回到東砲台,沿途都有濃密的樹蔭。前方還有幾門清軍古墓。
↓走完二砂灣砲台,再回過頭來看這份地圖,環繞基隆港口四周,現今共留有十座古砲台,顯示過去基隆港在軍事上地理位置之重要性。
↓回到海天公園,這裡是許多基隆人平日休閒的好處所。
今天輕鬆地又到手一座基隆的古砲台,未來還會再找時間繼續探索其他有趣、富含歷史意義的基隆砲台。
※※※
自訂分類:國內旅遊
上一則: 2025/03/24 台北市>文山區>景美仙跡岩>共有14個不同方向的登山口、搭捷運就可抵達的輕鬆步道、相傳呂洞賓留下足跡的大岩石、視野極佳大台北皆舉目可及下一則: 2025/03/20 基隆市>中正區>容軒步道>10分鐘即可登頂、270度觀景平台的輕鬆步道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