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2024/11/27 彰化縣>鹿港鎮>鹿港兩日遊-Day 1之2>鹿港街長宿舍(鹿港鎮史館)、鹿港隘門、鹿港城隍廟/飫鬼埕、鶴棲別墅、蛙港神社、鹿港第一公有市場、九曲巷、十宜樓、意樓
2024/12/09 20:32
瀏覽168
迴響1
推薦24
引用0
我們『鹿港兩日遊』的第一天下午,繼續發掘小鎮的歷史痕跡。



<鹿港街長宿舍(鹿港鎮史館)>

往東走,來到「鹿港街長宿舍(鹿港鎮史館)」。大正9年(1920年),因實施台灣地方行政改制,鹿港成為「台中州彰化郡鹿港街」。

「鹿港街長宿舍」,除週一外,每天開放,中午休息一個半小時。

「鹿港街役場」如同現在的「鹿港鎮公所」,設置「鹿港街長」,即如現今的「鹿港鎮長」,第一任街長為台籍人士陳懷澄。「鹿港街長宿舍」建於昭和10年(1935年),第一位入住街長宿舍的,是第二任的街長日本籍的吉田秀治郎。

「鹿港街長宿舍」於民國91年(2002年)被登錄為【歷史建築】;經整修後,除保留原街長宿舍之樣貌外,內部設置為「鹿港鎮史館」,開放參觀。

宿舍除了地基為鋼筋混泥土結構外,其餘皆為木造建築,呈現樸質風格。

進到玄關區,傳統日式建築的基本格局。

應接室(接待區)。

座敷(客廳)。

居間。既為「鹿港鎮史館」,便有許多鹿港鎮的歷史照片介紹。

鹿港鎮的中山路,是目前鹿港最熱鬧的一條街;不過,在日本時代,它雖然也是當時的商業中心,卻是一條『不見天街』,綿延一公里多,整條街道佈滿了遮陽的『穿斗式木構件』,兼具遮陽、遮雨、採光及通風功能。

照片中間長條狀街道,就是當時的中山路;左側河道,則是「鹿港舊港灣」。

當時的『不見天街』的街路亭屋頂。照片中站在屋頂的人,就是當時的街長吉田秀治郎。

左前方這一棟,很多遊客都去過,是『不見天街』於昭和9年(1934年)拆除後,重見天日的「玉珍齋」。「玉珍齋」原是一布莊,位於老街巷弄中,後來遷移至此,屋頂三樓還留有其「KOTAIHODO(黃泰興堂)」的商號。

這間小房間還有其他鹿港的故事。

「鹿港鎮史大事記年表」,記錄了從明永曆15年(1661年)至今的鹿港大事。

這是昭和15年至19年(1940~1944年)擔任第五任鹿港街長的田口茂雄的遺物,包含:武士刀和書法墨寶。

這幾個櫃子保留了過去使用的一些古物。

日本時代發行的鈔券和債券。

鹿港鹽業發展興衰史介紹;清朝風行的抽鴉片也曾傳到台灣,鹿港在日本時代(1896年)曾被核准(列管)供人抽鴉片的「鴉片煙館」,共有13家。

日本宿舍常見的「緣側」設計,除了採光外,也供作室內到庭園間的通道;坐在通道上,便可欣賞庭院的風景。

另一間客房。

標準的後院空間。

宿舍的基座抬高,有通風、防潮與防蟲害的功用。



<鹿港鎮公所>

離開「鹿港街長宿舍」,走沒幾步路,旁邊就是「鹿港鎮公所」。日本時代的「鹿港街役場」,就在鎮公所的前方,約為我們拍照所站的位置,當初建造「鹿港鎮公所」時,就一併將「鹿港街役場」拆除,殊為可惜。



<鹿港隘門(後車巷隘門)>

繼續穿街走巷。

前方來到「後車巷」裡的「鹿港隘門」。清代因為泉、漳兩宗族聚落間,常有衝突械鬥情事發生,隘門便成為保防工事,具有防禦及境界的雙重功用,成為聚落間界線的關口,故有「惡不過隘門」之說。

從這面看,隘門為紅磚所砌,造型猶如牌坊,高約10尺(3公尺),寬約8尺(2.4公尺),門楣上刻有「門迎後車」字樣,向兩旁延伸與民宅相連。日本時代,因市區改正,原本鹿港20餘座隘門陸續被拆除,僅餘這座,彌足珍貴。

此隘門建於清道光10年(1830年),因位於「後車巷」,又稱為「後車巷隘門」。照片上方有原始的隘門圖樣,原有大小兩扇木板門已佚失,1979年曾重修, 2000年被公告為【縣定古蹟】

繼續從「後車巷」往前走,看到這間前半部為傳統紅磚牆並有漂亮花隔窗的建築,後半部則為現代化的鋼筋混泥土建築。因鹿港小鎮中頗多類似狹長型的房地,常見這樣分成前後段,做不同的設計或利用。



<鹿港城隍廟>

來到我們在鹿港造訪的第四間宮廟「鹿港城隍廟」

「鹿港城隍廟」建於清道光19年(1839年),另一說為清乾隆19年(1754年),原稱「鰲亭宮」,曾整修過多次,目前被列為【縣定古蹟】

因鹿港於昭和8年(1933年)實施市區改正,隔年拆除『不見天街』,城隍廟前「中山路」上的廟埕,以及三川殿均遭拆毀,僅存拜殿、正殿及後殿。



<飫鬼埕>

「鹿港城隍廟」原本廟埕的前方,現改為攤販集中場,過去廟埕這裡是有名的「飫鬼埕」

「飫鬼」是指貪吃人的意思,早期城隍廟的前面,是攤販、雜耍的集散地。鹿港港口有許多工人,辛苦工作後都會到城隍廟前的廣場用餐,食量大、吃飯也很快,就像一群「飫鬼」在進食,後人便把此區稱為「飫鬼埕」。



<鶴棲別墅>

前方小巷子還有不少的古蹟。

來到這間有歐風立面的大戶人家「鶴棲別墅」。別墅為鹿港地方富豪王氏家族於清光緒年間所建,為王氏經營金融信託業之場所,並以「三泰行」商號與大陸貿易,曾盛極一時,昔日子孫多為高學歷名士,常於邸内宴客、演戲娛賓。

「鶴棲別墅」在日本時代因市區改正,將其原有閩南風格門面,局部融入日本時代流行之希臘柱式。

別墅前有一棵高大的楊桃樹,是早年台灣一般住家常種的果樹;後因民間盛傳楊桃不利腎臟保養,近年來已不常見到楊桃樹之種植。

圓柱拱門、拱窗令人印象深刻。

「鶴棲別墅」已被列為彰化縣【歷史建築】,目前開放參觀,而成為一處尋幽訪古的旅遊景點。

由裡往外望的門窗設計。木門上的對聯「鶴算龜齡,棲鸞引鳳」,鶴龜鸞鳳都是象徵吉祥的動物,富貴滿盈。

別墅的第二進,為傳統閩式風格三合院住宅,講究對稱格局設計,木窗、木門雕刻細膩,具有獨特建築風格與宅第美學。

別墅內有別墅的歷史沿革介紹。

還有傳統工藝展示。

大戶人家會有的『八腳眠床』。

大戶人家自然人丁旺盛,自挖的一口井,供全戶使用。


<蛙港神社>

在「鶴棲別墅」旁,有座大紅金屬柱狀階梯,狀似鳥居的裝置藝術;從前面往後看,逐層變低,充滿空間錯覺的設計感。

原來「蛙港神社」並非日本時代遺留下來的神社,而是一座裝置藝術。



<鹿港第一公有市場>

從巷子走出來,來到「鹿港第一公有市場」。我們是下午才來的,生鮮、熟食都已收攤,只剩下部分水果攤,我們買了不少水果,倒是很便宜。



<九曲巷>

在第一公有市場前不遠處,有一條很有特色的「九曲巷」

巷弄彎曲不見盡頭,穿梭其間,感受「阡陌交通,雞犬相聞」的奇妙空間感。

「九曲巷」(現名金盛巷),當初街房建成彎曲迂迴,乃是為了防止秋冬強烈的「九降風」吹襲(鹿港臨海),「十月風沙吹不入,九天降雪凍難侵」可為明證。



<十宜樓>

在「九曲巷」中,有一座連通兩旁房舍的空中廊道。

「十宜樓」是昔日鹿港廈郊(清代商業公會組織)中的「慶昌號」所遺留下來的古建築,"十宜" 是指「宜琴、宜棋、宜詩、宜畫、宜花、宜月、宜煙、宜酒、宜茶、宜博」。

「十宜樓」跨越「金盛巷(即九曲巷)」,是使東西相連的「跑馬樓」,昔日騷人墨客夜宴、吟集、煮茗、論對的聚會所,旁邊有早期巷道防禦的銃(槍)櫃。

鹿港《竹枝詞》曾提及:「九曲巷中風不到,十宜樓上士閒吟」,點出了「九曲巷」及「十宜樓」的特性。身為以文化自豪的台南人,凱文真心覺得鹿港的文化底蘊不輸台南。

此建築建於清代乾隆、嘉慶時期,至今已有150年以上的歷史,建築保留完善,已被登錄為【歷史建築】

「九曲巷」有防風、防沙的功能,11月底的季節,走在蜿蜒的曲巷中,靜暖如春。

在「九曲巷」的另一頭,看到這間外觀像停靠在鹿港彎曲巷弄中的一艘船,其實它是一間蔬食創作料理餐廳。



<鹿港意樓>

在餐廳的旁邊,是另一間歷史建築「鹿港意樓」,可惜目前並未開放參觀。整棟建築外觀,有整面漂亮的紅磚牆,建築後半段,有一間小閣樓。

小閣樓有著象徵圓滿的圓形窗戶,旁邊還有一棵高大的楊桃樹,背後卻深藏著一段『望你早歸』的淒美愛情故事。


據傳閣樓曾住著剛新婚不久的一對新人,夫婿為求功名,而暫別赴試;臨行前,在閣樓旁種了這棵楊桃樹,並囑咐女主人:「見樹如見人,吾試畢即返」。女主人每日倚窗等待,期盼夫婿早日功成名就,回鄉團聚。無奈夫婿一去音訊全無,女主人盼過多少個春秋,終致抑鬱而終。如今,閣樓依舊在,楊桃樹卻獨悲。

走出「鹿港意樓」旁的小巷,來到中山路。

「意樓」的後半部,目前改營糕餅店;而剛剛看到的蔬食創作料理餐廳,正是糕餅店的老闆所創立。

巷子裡長長的紅磚牆上,還刻著一把大大的糕餅板模。

回到今晚入住的飯店「鹿港永樂酒店」,大廳旁的餐廳,全天提供住宿客免費的咖啡、茶點及冰淇淋,非常貼心,可以小憩一下。

新穎的廊道,回到房間,空間也很寬闊舒適(可惜忘了拍照)。我們逛了一整天,今晚可以好好休息一下,貯備明天的體力。


※※※
有誰推薦more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
迴響(1) :
1樓. 喵永
2024/12/10 08:55
黃兄,旅遊功課做得真棒。應該是有工程背景。
喵永兄您客氣了。小弟是理工科畢業的,旅遊前後會研究所走、所看的景點其背景,興趣所然,也樂於與大家分享。 Kevin(黃坤山)2024/12/10 22:00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