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流監獄》這本書,是繼《討海人》、《鯨生鯨世》後,我的第三本海洋文學創作。
這三本作品中,《鯨生鯨世》寫的是鯨豚主題,主要是記錄1996年夏天執行的一起海上鯨豚調查計畫。《漂流監獄》書中,雖然卷四「海洋鯨靈」提及鯨豚,但篇幅比例不大,這本書算是繼第一本海上作品《討海人》之後,以漁撈為主題的書寫。
比起《討海人》的大塊頭且陽剛、陽光式的漁撈文章,《漂流監獄》更進一步的將漁港、漁船等漁人生活空間做了細膩描述,也就是將《討海人》的舞台以及舞台上的漁人生活做了更翔實的描繪。
除此之外,本書最特別的是其中收錄以篇名為書名的〈漂流監獄〉這篇小說。無論是將一篇小說放在散文集中出版,或是以「漂流監獄」這個詞為書名,都讓人覺得幾分奇特。
海上工作許多年後,深刻感受到「漂流」和「監獄」這兩個意象原本矛盾的詞,如此無縫的統合在一艘航行中的漁船上。
漁人踏上甲板,船隻離開碼頭,從此,漁人腳步將被限制在如監獄般狹窄的舷內有限空間;同時,這艘船又自在漂流,可能帶著漁人到達任何一處海水拍得到的岸。
這開放而受限的對立意象常讓我想到,「身體這艘船,將載著我們航行通過這一輩子。」
身體是一只容器,如同漁船,每個人一輩子其實都在航行途中。也讓我體悟到,生命和軀體組合成無可避免的生命矛盾本質。
有次航行途中,遇見舷邊滑過一只小簍筐,那時我恰好站在船隻塔台,居高臨下,清楚看見這只簍筐裡關著一條魚。簍筐裡空間有限,對比外頭無垠大海,我開始想像,這條魚到底怎麼進入這只簍筐的?牠是主動的(像我一樣主動登上漁船成為漁夫),或某種因緣際會讓牠進入這只容器而受困其中?是選擇的後果,或是不得不的宿命?
覺得有趣,原本想藉此念頭寫一篇輕鬆的童話寓言故事,關於這條魚如何進來,和如何擺脫這只容器等等。
大概是生命經驗裡的波折困頓受到招喚吧,越寫越沉重……沒想到直接就叩住了生命無可避免的矛盾本質……生命根本是一場又一場的選擇,以及面對一場又一場選擇後不得不承受的後果。
看見那只漂流簍筐以及其中那條魚的時間點,恰好與那段日子時常在腦子裡盤旋的受困或自在漂流的想法疊合,因而寫成了〈漂流監獄〉這篇小說。
至於為何將一篇小說與多篇散文一起出版?我想,若生命無法排除命定的矛盾,何必給自己太多限制。
記得這本書出版時,有位喜愛文學的朋友看了後說:「總是這樣,越寫越內斂,越挖越深,讀者就越來越少。」我也想到,這也許就是文學價值中,漂流與監獄的矛盾宿命。
也記得某學期與班上學生一起閱讀《漂流監獄》這本書,大多數學生才開始閱讀,就被本書第一篇文章〈漂流物〉給震懾住。年輕學子們忙著問我:「是真的嗎?是真的嗎?」
我回答學生:「真假不是問題,個人以外,人世以外,陸地以外……無比開闊寬廣的世界,等著我們有限的生命一步步探觸。」
生命也許被身體給限制住了,但轉個念頭想,監獄不是一直都在無涯無垠的漂流嗎?
摘錄自《漂流監獄》(新版) 2012年3月 晨星
- 3樓. 恭親王2012/06/12 22:25無
謝謝詢問,很樂意說明
已email 回覆
- 2樓. 恭親王2012/06/04 15:07孤蓬
老師, 我(斂衽正容)當然不姓恭哪
而是複姓恭親
系屬滿清後裔......
(呃~我無聊了! 胡說八道, 別放在心上!)
所以,
老師當場接招接得好
雖是心底汗流涔涔外表卻謙和舒泰出手舉重若輕
是個大內高手呢!
廖爸爸應該並不知曉海湧伯說的:
"船一開, 鴻基仔就掉下去了......"
對嗎?
(他如果知道, 恐怕十個大內高手也給他關起來了吧!)
還有啊, 關於那個遙遠的馬里亞納海溝的願望
現在還成立嗎?
它遠到望不見清水山和蘇花斷崖呢!(就算自幽暗海床深處浮起也會被馬里亞納群島擋住)
太遠又太孤單
而且可能是別人的地盤......
幸好家父並不如你那般仔細閱讀我的作品,不然 ...
年輕時馬里亞納海溝比較深,現在淺了許多,所以不再那麼吸引我。
也慢慢了解,所有的想望或堅持(無論深淺),希望是活生生的感受或體驗,而不是寄望於未來。
要的話,花東海盆已經夠迷人的。
也談談恭親王的典故好嗎?
- 1樓. 恭親王2012/06/01 14:14看招!
有兩次聽老師說廖爸爸以讀者之姿現身新書發表會,並且提問.
驚悚好笑之餘, 真的忍不住好奇--
呵呵呵...父子過招,出招又犀利若此,不知老師當場是如何接招的?
「我會更謹慎、更小心,並且做出更好的海上成績來回報父母的擔心。」
心底流汗,額頭擠出好幾道線,但仍然四平八穩的回答。
(知道是你,若不是會後趕車,很想問你是否姓恭。)
廖鴻基 於 2012/06/02 15:37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