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深海》這本書於1999年二月出版,創作時間大約是1996 ~ 1998這三年。這三年間發生的事,是我這輩子中相當特殊的一段經驗──五年漁撈生涯結束,執行花蓮海域鯨豚調查計畫,規劃及推動台灣賞鯨船首航,籌畫及設立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漁撈生涯記錄於《討海人》及《漂流監獄》這兩本作品;海上鯨豚調查呈現於《鯨生鯨世》;緊接著的賞鯨活動規劃及黑潮海洋基金會的籌措,有些心境以及部分歷程,紀錄於《來自深海》這本書裡頭。
三年來的這些事,並無前例可循算是首創首發,特別面對的是一直背向著海且對海保守的社會,這些向海一步步走出去航出去的開創與突破,難免有些衝突與衝撞。這些,都成為這三年來考驗我的基本功課。
一直沒有太大耐心應對人情人世,當初下海工作為的就是逃離。我完全明白,凡是與人有所牽扯的大小事,難免綁手綁腳多所限制,難免得考慮人性種種,難免恩恩怨怨。
沒想到海上生活數年後,我竟然回到陸地,再次面對人世。
我曉得,推動這些事將牽涉的複雜,可能不輸給海面無可掌握的波浪起落。但是跟當初逃離很不一樣的心境,如同,既然下海航行,就必要明白海域不可能持久風平浪靜。
回頭面對人世的每一步,若不是個性中一直存在著瘋勁和傻勁,若不是海上見識過不少亮麗的陽光,也體驗過不少風浪凶險,大概很難這麼一步步堅持走過。
因為這些經歷與考驗,讓我開始省思,並藉由《來自深海》這本書,回頭探看自己這一路走來與海、與人的各種因緣際會。
出海工作前,常覺得自己是個優柔寡斷的人,處事態度屬於委婉求全而不是當機立斷的個性。這種個性或許比較適合當個協助者而不是開創者。
但為何一個人接觸了大海以後,個性、勇氣、能力都因而有所改變。這些年所經歷的這些事,不只主導,甚至於經歷過白忙一場成果完全被接收完全落空的挫敗處境,若不是相當毅力堅持,哪有可能短短時間裡另起爐灶,另起一片天地,重新站起來,重新開始。
大海確實改變了我的一些生命質素。
《來自深海》藉景抒情,若不是走海灘路,若不是航越黑潮感受到個人渺小,我是體會了大海的寬廣與深邃,並學會了借用那來自深海的力量來彌補自己的有限。
一點一滴,海洋給了我第二口氣。
《來自深海》曾被認為「使命」色彩過於強烈。但是藉由此次改版,當我有機會回頭細看這本書,對比這段時間發生的許多事,我覺得其實都只算是輕描淡寫、點到為止。
我也一直認為,海洋給我這麼多養分,給我這麼多改變的機會,用力介紹她給更多人認識,不過是基本情義。
《來自深海》於我而言,這本書以時間留下了一段空間,以文字記錄留下這三年來大海與我們海島間的許多穿梭和交集。
特別是收錄在這本散文集中的兩篇小說,〈擱淺〉和〈孩子們〉,將老天給予我們如此豐富的海洋鯨豚資源,而我們並不懂得善待這些海洋天賦,作了相當深情的表達。
摘錄自《來自深海》(最新版) 2012年4月 晨星
- 6樓. 廖溜溜2014/07/12 17:06
老師你好。 今年7月我因為參加了文藝營,很開心有機會聽到您的演講。
聽了演講我發現我看待事物的眼光實在太狹隘,在您眼中擁有高山和深海的臺灣在我當下想到的確只是嘉南平原
然後很幸運地,在聽完演講的隔天他們舉辦了文學pk賽,因此在眾多經過包裝的獎品裡我選到了老師您的"來自深海"簽名書! 回到臺南之後,我用了一天的時間把它讀完了,當我看到書中那些海豚的遭遇我的眼淚不禁滑落,不知道為什麼突然覺得岸上的人類很複雜、很難懂。
我突然也想變成一條徜徉在大海的魚,雖然知道有一天還是會被捕殺!每個人都擁有自己獨特的世界,
我的演講是分享生活經驗,分享我熟悉的世界。
相較於其他物種,人類的生活方式、生活需求確實是比較複雜的動物,
希望人類能藉由生態觀察提醒自己,有時單純一點,日子會比較容易。
廖鴻基 於 2014/07/15 22:49回覆 - 5樓. 林沂劼2013/04/08 13:08
海是多麼大,人是多麼小,從您的筆下,我看見與海搏鬥的討海人,他的困難與艱辛,他的所走的道路是多麼坎坷,卻還是努力的走下去。 - 4樓. 林沂劼2013/04/08 13:01
海是多麼大,人是多麼小,從您的筆下,我看見與海搏鬥的討海人,他的與艱辛,他的所走的道路是多麼坎坷,卻還努力的走下去。 - 3樓.2012/08/16 23:06生命的重整
圖文並茂的生命力
從渾然天成的文字對話裡
像千年等待的休眠火山似的
流瀉
狂掃
狂掃進喝過孟婆湯
再重生人間的
轉生印記
是她
顧盼
巧笑倩影
凌波微步
- 2樓.2012/05/18 08:47令人沉醉的海洋心
海洋在您的筆下
有著美麗的哀愁
有著堅毅的生命力
也有著討海人微渺的希望,卻又與天爭飯的大大勇氣!
- 1樓. mi wu2012/05/14 12:22沈重
海洋是萬物孕育之母。
人類對她的摧殘太多。
版主所背負的使命感真是沈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