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逆轉將使西方國家自食惡果
一、 中美對抗與全球化
經濟學界有一個數學模型大致是用全球貿易額除以全球GDP來表達全球化趨勢,這個指標在2016年出現了停滯與逆轉趨勢,全球化趨勢逆轉好像成定局,大家都擔心如果全球化趨勢逆轉會影響中國可持續發展。但從長遠來看,全球化趨勢逆轉真正受到深度傷害的恰恰是西方國家自己,如果全球化趨勢逆轉,西方國家的科技優勢將很快被中國趕上,並且遠遠甩在後面。如果歐美國家倒行逆施在強行與俄羅斯硬脫鈎之後,再試圖與中國脫鈎可能是自掘墳墓!美國才3.3億人口,五眼聯盟加起來大致只有4.5億,歐洲不到5億人口,與中國脫鈎就是主動放棄14億人口的大市場!中國成爲制造業大國是市場選擇的結果,中國有最完善的基礎設施,有訓練有素勤勞刻苦的産業工人與工程師,把中國踢出全球分工的制造業體系簡直就是白日做夢。中國每年畢業超過350萬理工科大學生,這個數量比歐美國家總和還多,這種情況下歐美國家尋求與中國科技脫鈎最後是歐美自己受傷。2019年美國對中國發起科技戰,科技戰主要集中在芯片領域,手段就是切斷對中國頭部科技企業的芯片供應,然後呢?2021年全球營業額增速最快的前20個芯片企業中有19個是中國企業!歐美技術進步發迹於工業革命,受益於全球化——工業革命之後,如果沒有全球性的原料基地,沒有全球化大市場來消化工業産品,歐美列強根本不可能形成良性的産業循環。
如果說美國反對全球化,那麼中國就是全球化最有力的倡導者。美國希望保留其特權並踢掉發展中國家崛起和繁榮的階梯,而中國則將開放視為自身進步的唯一途徑,並鼓勵其他國家加入。這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願景帶給世界不同的未來。過去 400 年來,國際體係是由一群排他性的國家塑造的,這些國家建立了維護自身經濟、商業、技術和軍事特權的秩序。這個秩序在20世紀中葉移交給了美國。它的力量來自於加劇不平等和對南半球國家的主導地位,以意識形態、軍事和政治壓制為條件獲取資本。在維持這一體系的過程中,只有支持該秩序的國家,例如日本或韓國,才被允許走向繁榮,而反對該秩序的國家則被故意隔離在關鍵的金融和技術市場之外。美國位於等級制度的頂端,美國作為世界霸主,積極瓦解曾經建立的全球化體系,以維持其固有的特權,迫使全球權力分配重新回到單極格局。這向全球南方發出了一個訊息:除非簽署美國的條款和條件,否則任何國家都不會被允許變得富裕或發達。另一方面,中國透過其經濟崛起,保持全球體系開放來避免美國影響。美國的首要戰略是煽動國家分裂,以宣揚自己是保證者和救世主,從而獲得對國家的影響力,並透過軍工複合體獲利。在這種情況下,美國尋求破壞國家之間的一體化,例如要求歐洲切斷俄羅斯的天然氣供應。另一方面,中國正在推動與其他國家之間「雙贏」的一體化和開放,以充分發揮其經濟潛力並從自由貿易中受益。在此過程中,北京對分裂世界的後果發出警告,並主張團結是真正的人類利益,而不是美國對自由、民主和衝突的二元且毫不妥協的強調。
二、中國總理關於全球化的正確看法
中國總理李強譴責西方限制與中國的貿易和商業關係的行為,並鼓勵國際經濟合作。在天津舉行的夏季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上,李強批評了“經濟問題政治化”,他表示對全球化的捍衛將成為世界各地投資者的美妙旋律。他們渴望超級大國經濟體的領導人能夠駁斥過去幾年盛行的保護主義言論,因為許多國家越來越內向,變得越來越民族主義。與成熟市場相比,新興經濟體尤其具有獨特的投資前景和更高的增長潛力。通過利用全球化,投資者可以參與新興市場的增長故事,實現投資多元化,並有可能獲得更高的回報。全球化為投資者提供了在不同地區、資產類別和貨幣之間實現投資組合多元化的手段。通過在多個國家分散投資,投資者可以減輕局部風險和波動的影響。充分多元化的全球投資組合有助於減少個別國家特定的經濟、政治或監管風險,從而提高整體風險調整回報。李克強呼籲放棄經濟政治化,這將使投資者能夠進入全球創新公司和行業。不同地區專注於特定行業,通過全球投資,投資者可以接觸到處於技術進步、顛覆性商業模式和新興趨勢最前沿的公司。這種創新可以推動投資組合增長,並有可能產生高於平均水平的回報。全球化的興起催生了具有強勁增長潛力的充滿活力的經濟體。投資新興市場提供了利用快速工業化、城市化和不斷增長的消費需求的國家的經濟進步的機會。歷史告訴我們,這些市場往往具有有吸引力的估值和高長期回報的潛力。全球化對世界各地投資者的另一個主要好處是可以了解全球大趨勢,例如城市化、可再生能源、醫療保健進步以及超越國界的人口結構變化。在擁抱全球化這個問題上,中國總理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它使投資者能夠建立有彈性的投資組合,抓住增長機會,並駕馭日益相互關聯和充滿活力的全球經濟。
美國長期以來將自身利益凌駕於國際規則至上,大搞貿易保護主義是在自絕於全球化。中國商務部表示,美方近年來不斷泛化國家安全概念,濫用出口管制措施,阻礙芯片等產品的正常國際貿易,威脅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穩定,破壞國際經貿秩序,違反國際經貿規則,違背基本經濟規律,損害全球和平發展利益,是典型的貿易保護主義做法。中國在世貿組織提起訴訟,是通過法律手段解決中方關注,是捍衛自身合法權益的必要方式。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主任劉英表示,對美國的貿易保護主義、單邊主義、逆全球化做法,通過正常溝通的手段已經不能夠解決問題,只能訴諸法律的手段來解決,而美國這樣的做法只是為了將自身利益最大化,不惜犧牲他國的利益和國際經貿秩序。搞貿易保護主義、打貿易戰的始作俑者是美國,對WTO機制破壞的也是美國。美國拜登總統搞IPEF(印太經濟框架)、USMCA(美國-墨西哥-加拿大協議)等,都是為了美國利益第一。無論是芯片法案也好,還是通脹削減法案也好,美國的目的都是希望這些產業鏈、供應鏈都挪到美國去,美國根本就沒有為盟友的利益考慮,所有這些措施都是為了美國自身的利益。美國破壞的不僅僅是全球芯片產業的供應鏈體系,其實也在破壞整個產業的技術迭代的步伐,破壞良好的國際分工秩序,實際上不僅破壞了其盟友的利益,破壞了歐洲企業的利益,也破壞了美國的利益,長期來看,美國是在自絕於全球化。
三、中國是經濟全球化的重要推動者
中國堅持擴大對外開放,堅定支持自由貿易,提振了區域國家的發展信心,給世界經濟注入了正能量,中國經濟的持續發展可為世界經濟帶來更多活力。美國將貿易保護主義當作自身救命丹,隨便提高關稅經濟制裁他國,又不遵守世界貿易組織(WTO)裁決,給經濟全球化造成巨大壓力,世界貿易組織難以發揮正常功能。新冠疫情給各國經濟帶來挑戰,世界經濟復甦乏力,經濟全球化建立在互聯互通和全球產業鏈基礎之上,全球聯通性和產業鏈合作又因為經濟全球化而得以拓展。伴隨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各國經濟日益緊密地聯繫在一起。經濟全球化符合經濟規律和生產力發展方向,具有降低成本提高品質之競爭功能,是不可逆轉的歷史趨勢。經濟全球化給世界帶來發展機遇,改善了全球數十億人的生活,尤其為廣大發展中國家帶來了經濟增長和推進工業化的機遇,有助於消除發展中國家面臨的貧困問題。
中國是經濟全球化的受益者,也是助益開發中小國經濟的重要推動者。2001年加入世貿組織以來,中國經濟實現快速發展,成為全球產業鍊和價值鏈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中國已經形成龐大的中等收入群體以及巨大的消費市場,對高質量、高科技商品和專業服務有很大需求,這為全球企業帶來了新的市場機遇。許多跨國企業已經從中國的快速發展和市場開放中獲利,中國現在是、未來也將是全球跨國企業最重要的生產基地和商品服務銷售市場。近年來,中國實施了一系列對外開放措施,包括縮減外資准入負面清單、擴大鼓勵外商投資範圍、推進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等。中國積極推動《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生效實施,支持以規則為基礎的自由貿易和多邊主義的決心。中國提出的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已成為沿線國家和地區擴大貿易、促進投資、推動互聯互通的重要政策。自2013年“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中國與沿線國家的雙向貨物出口都有了大幅度增加。目前,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正從基礎設施領域擴展到健康產業、數字經濟等更多領域。在世界經濟面臨困難的背景下,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有助於提振沿線各國的發展信心。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全球最大貿易國,中國堅持擴大對外開放,堅定支持自由貿易,將為世界經濟帶來更多活力。事實上,即便去全球化甚囂塵上,中國的貿易順差,貿易流量,外資投入,是加大而非縮小。中國是展現全球化韌性最顯著的經濟體,主因在於中國穩定的發展路徑與豐富原料,也在於去全球化需要長時間,只要去全球化是緩慢變化,中國就可調整適應力如高科技的自我研發。美國雖產業空洞化,但它也是全球化的最大受惠者如進口廉價生活用品,目前美國痛苦的來源是出在內部貧富分配不均,而不是來自全球化。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