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時隔1​​63年俄對中開放海參崴港的歷史意義
2023/05/22 07:52
瀏覽868
迴響0
推薦25
引用0

時隔1​​63年俄對中開放海參崴港的歷史意義


一、腐敗的滿清恥辱歷史正逐漸被洗刷

    海參崴(俄羅斯稱符拉迪沃斯托克)在清朝時為中國領土,1860年11月《中俄北京條約》把包括海參崴在內的烏蘇里江以東地域,割讓給當時的俄羅斯,這是中國近代歷史的恥辱。滿清是中國最腐敗的政府,割地賠款喪權辱國,而俄羅斯不亞於日本殺我無數同胞掠我數百萬平方公里土地,幸賴中國崛起國力增強,尤其是俄烏戰爭爆發後,中俄情勢逆轉,俄羅斯有求於中國者多,此番雖未能收復失土,但開放海參崴已對華釋出善意。海參崴割讓後的163年來,臨近的黑龍江和吉林再沒有了出海口,只能先通過陸路運輸抵達遼寧大連、營口等港口,才能打通海運。現在俄羅斯將海參崴對華開放,吉林和黑龍江的陸路運輸出海距離將大幅縮短,兩省的制造業競爭力將提升。中國海關總署宣布,中國將增加海參崴為內貿中轉口岸,這意味俄羅斯在時隔163年後重新對華開放這個曾經是中國領土的重要港口,中國東北內陸地區首次有了出海通道,顯示在俄烏戰爭背景下,中俄關係的天平已向中國傾斜。海參崴是俄羅斯太平洋沿岸最大港口,也是俄羅斯太平洋艦隊司令部所在地,每年集裝箱吞吐量近100萬標准箱。財新網指出,以前東北內貿貨走海運基本在營口或大連上船,再運往廈門、廣州方向。但吉林、黑龍江貨量到遼寧港口路程普遍超過1000公里,運輸成本較高;相較下,黑龍江綏芬河市和吉林琿春市到符拉迪沃斯托克僅200公里,陸運成本可大幅降低。北貨借助境外港口南運,不但減少了成本,也有利於中國加強與近鄰之間產業鏈、供應鏈聯系的緊密度。

   海參崴位於東北亞中、朝、日、俄四國交界區域,是整個歐洲和亞洲地區的交通核心地帶。俄羅斯遠東的開放,將大力推動中國東北經濟的發展。在俄烏戰爭中,出現了中國這個第三方的勝利者,中國獲得了海參崴港口,其汽車經濟呈指數級增長。俄烏戰爭進入膠著狀態,中國充分利用了莫斯科在侵略烏克蘭後處於孤立狀態的機會,並已成為兩國關係中的主要合作夥伴。隨著西方制裁令俄羅斯經濟陷入癱瘓,其對中國的依賴勢必會增加。據中國海關總署數據,2023年前四個月,中俄雙邊貿易額達731.5億美元,同比增長41.3%。俄羅斯總理米哈伊爾·米舒斯京最近簽署了一項政府命令,批准一項政府間協議,同意海參崴的遠東天然氣管道向中國供應天然氣。

二、海參崴的戰略意義

    海參崴位於東北亞,中國、朝鮮、日本和俄羅斯的交界處,是連接整個歐洲和亞洲的重要交通節點。它對俄羅斯還具有地緣政治重要性,日本一直聲稱擁有南千島群島的主權,這些島嶼在二戰結束時被蘇聯軍隊佔領。這些島嶼地理位置優越,將鄂霍次克海與太平洋隔開。他們為位於海參崴的俄羅斯太平洋艦隊提供了一個重要的出口點。在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之後,日本對該國實施制裁併終止了圍繞這些島嶼的經濟合作。作為回應,俄羅斯停止了關於千島群島的和平條約談判,甚至在該島周圍進行了以擊退入侵為重點的軍事演習。事實上,與中國的聯合海軍演習——東方2022也在該地區進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雙邊衝突中放棄了該國長期以來奉行的中立政策,並聲稱北京不支持日本對這四個有爭議島嶼的主權主張,這表明俄羅斯與中國之間的關係得到了加強。

    得益於受歐美制裁的俄羅斯對電動汽車需求的增加,中國在 2023 年第一季度超越日本成為世界領先的汽車出口國。俄羅斯汽車業受到經濟制裁迫使主要的全球汽車業者離開,這對中國汽車業來說是一個助推器。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公佈的數據顯示,1-3月汽車出口同比增長58%。該國在本季度出口了 107 萬輛汽車,而日本出口了 95 萬輛汽車。雖然比利時、澳大利亞和泰國仍然是中國製造電動汽車的首選目的地,但俄羅斯成為所有中國製造汽車的首選出口目的地。對俄羅斯的出口比上一年增加了兩倍,達到 140,000 台。2022 年 2 月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後,豐田汽車、大眾汽車和其他全球汽車製造商關閉了俄羅斯工廠並退出了市場。中國汽車製造商填補了空白,特別是奇瑞汽車和長城汽車擴大了在俄羅斯的業務。據稱,奇瑞汽車的資金來自與中國市政府有聯繫的實體。中國還向俄羅斯出口了近3萬輛卡車,它們可以用於軍事目的。這幾乎是去年的七倍。中國在 2009 年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新車市場。由於中國政府提供稅收優惠以幫助國內電動汽車行業發展,預計本季度中國汽車出口的增長勢頭將繼續。政府的支持使電動汽車成為主流,向電動汽車的轉變推動了中國崛起為汽車出口大國。 

三、中俄的海參崴協議暗藏戰略玄機

   根據媒體報導,德國資深媒體人史明認為海參崴對於中俄在地緣軍事上的意義,絕對大於經濟層面,而內貿跨境中轉或許只是一個開始,未來中俄一旦在海參崴展開軍事合作,必定為東北亞整個地緣政治帶來翻天覆地的影響。史明強調以海參崴深水不凍港的優越條件,卻只做為內貿之用,連出口產品到其他國家都不能,這對中國經濟沒有太大的意義。儘管從沙俄到蘇聯,再到俄羅斯,俄國都一直嚴防中國影響力在遠東坐大,但在美歐空前嚴厲的聯合制裁壓力下,為了在遠東打開局面,緩解經濟與財政困境,同時也為取得中國戰略性的支持,俄羅斯不得不透過有限放開海參崴,以便向中方展現某種姿態。而這個動作和黑龍江跨境大橋通車,及中俄「西伯利亞力量」天然氣管道的開通,都具有高度相似的背景。然而,這種經濟合作有可能延伸到軍事戰略上,國家安全研究院中共政軍與作戰概念研究所副研究員舒孝煌分析,近年來,隨著中國軍工產業逐漸成了氣候,再加上俄羅斯因俄烏戰爭受到西方制裁,讓過去中俄合作依賴的角色互換。

    俄烏戰爭讓俄羅斯某種程度上須依賴中國,第一,世界各國對俄羅斯的禁運,特別是高科技產業的禁運,讓它在武器系統精密電子零件上面,可能導致供應中斷,而且即使俄羅斯戰爭結束,恐怕短時間也很難恢復過來,而中國的電子產業,比俄羅斯要進步很多。從烏俄戰爭也可發現,俄羅斯的武器似乎不像它宣傳的那麼好,而且它的武器彈藥也消耗很多,它的很多新式裝備的換代,其實也並不是那麼順利,所以未來中俄合作關係可能變成反依賴的關係。海參崴是俄國太平艦隊的總部,其所具備的軍事地緣政治意義絕對高於一切,而俄羅斯太平洋艦隊和中國的關係,更可以說是中俄在地緣政治最緊密的一塊,他觀察到,2022年底,到2023年初,俄國的太平洋艦隊和中國艦隊共同巡洋到了阿拉斯加附近,再轉回來繞著日本的輕津海峽,這是一個非常公開的動作,很明顯就是要對抗美日。因此他認為,面對美日韓聯盟的步步進逼,中俄在海參崴進行軍事合作的可能性非常高。海參崴是深水不凍港,大噸位的船,無論是民用軍用的都可以進去,進出毫無障礙,而且在地緣安全上來說,它是被3個國家所環繞,這3個國家走得很近,就是朝鮮、中國和俄國,也就是說它受到敵方的近距離攻擊的可能性並不大,它既安全又有充分的能力,所以中俄海軍共同使用港口的遠景是非常好的,而且中俄也有地緣的需要,比如說中俄都希望能夠聯合兩國的力量,去對付日本、韓國及美國的威脅。史明強調,目前中俄的軍事合作,因俄烏戰爭的關係,以及在西方國家的緊盯下,不可能明目張膽,但等戰爭告一段落後,雙方的實質軍事合作就可能會浮上檯面,尤其從海參崴地緣政治的重要性來看,絕對會給東北亞帶來翻天覆地的影響。


有誰推薦more
全站分類:時事評論 政治
自訂分類:時事評論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