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中國大陸試射東風41導彈台灣應有認知
2013/12/19 14:50
瀏覽2,296
迴響1
推薦18
引用0

 

一、前言

報載中國大陸試射長程洲際彈道飛彈東風-41,國防部發言人羅紹和今天表示,國軍對中共軍備發展及測試狀況,均嚴密監控。我們都知道東風41是洲際飛彈,其目標是美國不是台灣,大陸對付台灣只須用東風11及東風15飛彈,所以國防部所謂的嚴密監控只是空話, 美國新聞網站「華盛頓自由燈塔」17日刊登記者葛茲所作報導中國大陸最新型洲際彈道導彈東風41已進行第2次飛行測試。此型導彈可裝置核子彈頭,可攻擊美國全境內目標。台灣的國安人士指出,隨著中共國力成長及航天技術快速發展,其彈道飛彈研發能力,確實帶給西方及亞洲國家很大的壓力,所以台灣的國防官員應體認太空航天技術與發展飛彈兩者關係,花600億台幣天價買30架阿帕契直升機並不能提升台灣的國防力量及國際地位,但若集中力量發射衛星及長程飛彈,則可有效提升嚇阻敵人力量及國際地位。南韓發展“羅老”號火箭發射人造衛星,整個工程耗資約5億美元,台灣向美國買軍火的錢一小部分就可支持此太空計畫,台灣國防的困境要突破應學南北韓的戰略發射衛星以發展長程飛彈。

 

圖1    東風41導彈

 

二、中國的陸基導彈簡介

中國的第一代戰略核力量以陸基彈道導彈為主,主要由東風二、三、四和五共四個型號的地對地戰略導彈組成。這些陸基導彈基本都是用6070年代技術製造的,每枚導彈只能裝一個彈頭,命中精度也差,所有四型導彈都使用液体推進劑,體積大不易貯存及機動,需要很長的發射准備時間,中國的第二代戰略核武器在80年代初中期發展,中國根據小型、機動、突防、安全及可靠的原則,開始發展第二代戰略核武器,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第一,採用多彈頭分導技術,每枚導彈至少可攜帶三枚核彈頭,最多可到六到十枚,每個彈頭均可攻擊獨立的目標,準確度大幅提高。第二,大多數導彈以固体推進劑代替液体推進劑,第三,提高導彈射程,陸上機動導彈達八千公里,地下井體積變小,發射反應時間縮短,易於保存和機動運輸。第四,加速研製射程超過兩千公里裝有核彈頭的空對地巡弋導彈。各型東風飛彈比較如圖二所示。

       東風41洲際彈道飛彈是為大規模毀滅性核報復,中國國防科委向航太部第一設計院下達了研製固體燃料多彈頭洲際導彈的命令,東風411984立項,工程編號204工程,目的是研製一種能夠打擊前美國本土任何一地區的固體燃料洲際導彈,用來代替東風五液體燃料洲際導彈。東風411991年解決固然燃料問題,1994年進行首次高彈道試射成功定型,東風41研製工作歷時十年。東風41同年又進行過計算機模擬的全程試射,打擊美國本土目標,獲得成功。東風41洲際導彈是中國研製的一種先進的多彈頭洲際導彈,固體燃料,兩級結構。東風41能夠攜帶12枚分導式核彈頭(圖3),最大射程超過14千公里。東風41洲際導彈採用公路機動平臺,鐵路機動平臺和加固地井發射三種方式部署,其中公路機動平臺為陜西特種汽車製造廠生產的sx-4320重型牽引車, 集儲存-運輸-發射一體化三用拖車,導彈置於拖車的彈艙內,在運輸狀態下呈封閉狀態,拖車裝有兩扇對折艙門,發射前艙門開啟,導彈透過液壓裝置起豎發射。由於東風41彈體重量巨大,已經達到了公路機動平臺所能承受的極限,所以放棄了較複雜的冷發射而採用熱發射,與冷發射相比,熱發射對導彈本身的固體火箭發動機的質量要求較高,但是節省了發射載車上的有限空間。嚴格地講,東風41在設計上可以理解成東風31的放大,是一種過渡產品,所以不會大量部署。推進劑:三級固體燃料,射程:14000公里,彈長:17.5,彈徑:2.2,彈重:20噸,彈頭:一枚1200公斤的300萬噸級當量熱核彈頭;或6200公斤30萬噸級當量熱核彈頭,制導:三軸液浮慣性陀螺 + 數位式空間計算機,精度:100-200。「東風41型」飛彈將取代現有「東風五號」飛彈。站在中國大陸的角度不能停止戰略核武器的現代化,第1個原因和國家形象有關,中國大陸終將成為一個可能和美國平起平坐的大國,擁有核武器代表「大國」的象徵。第二個原因和國際安全有關,雖然自1980年代以來,國際上出現了廣泛性的裁減,甚而完全銷毀,核武器的要求。國際性的要求反映在三個國際公約的簽訂與談判上。一是1995年聯合國大會通過的無限期延長「不擴散公約」,一是是「全面禁止核子試爆」,另在談判的是「裂變材料停產條約」。中國擔心美國正在發展的「全國飛彈防衛」系統(NMD)和「戰區飛彈防衛」系統(TMD)。如果發展成功,美國的「全國飛彈防衛」系統可以攔截中共數量有限的單彈頭長程戰略飛彈,再加上美國長程飛彈在數量和質量上的優勢,使中共數量有限的單彈頭長程戰略核武飛彈處於更不利態勢。上次東風-41試射是在2012724。英國《詹氏防衞周刊》曾指,中國DF-41導彈可能採用「冷發射」方式,即借助輔助動力系統把導彈從發射器彈射出去,在導彈到達一定高度後再點燃引擎飛行。傳聞中國還為東風-41導彈規劃了特別的飛行攻擊路徑,可以從兩個方向向美國本土發動洲際彈道導彈襲擊,一是經過北極上空抵達美洲大陸,二是橫跨太平洋的北緯彈道。據漢和防務評論認為,DF-41洲際導彈採用了最新一代的中國大推力固体火箭技術。這意味第四代火箭發動機改良其綜合作戰技術水平達到美國的“民兵”和“三叉戟”的水平。也就是說DF-41是美國第四代战略核導彈的水平。漢和防務評論認為採用陸基機動部署的東風-41因採多個分導式制導彈頭,具備較強的突防能力,可對抗敵方的反導系統。中國研發了誘餌彈頭,配備熱、光電裝置用來誘騙導彈防御系統。一旦可攜帶10枚彈頭的東風-41列裝,美國所需攔截導彈的數量將倍增。   

  

  圖2  東風各型飛彈比較                              圖3  東風41多個分導式制導彈頭

 

 

 

三、結論      

           中國大陸在發展武器的過程中一樣受到美國及歐盟武器禁運的排擠,藉著仿製及自我研發發展出強大的二炮部隊,這是台灣應學習的,從李登輝時代買拉法葉艦到馬英九買阿帕契,除了不合理的高昂購價外,傭金回扣問題叢生,所以台灣應學南韓發展自己的國防工業才能鞏固國防,中國大陸的長征一號是為發射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而研製的運載火箭,1970年4月24,長征一號火箭首次發射順利將衛星送入軌道,獲得圓滿成功。長征一號火箭的運載能力300公斤,此火箭共進行了兩次發射,均獲得成功,「東方紅一號」的發射成功標誌著中國大陸成為世界上繼蘇聯、美國、法國和日本之後第五個能夠獨立發射人造衛星的國家。發射衛星與發展飛彈兩者有密切的關係,東風一號近程地地戰略導彈實現了零的突破,是中國根據蘇聯P-2導彈仿製的短程地對地導彈,19584月開始仿製,196011月試射成功。採用一級液体燃料火箭發動機,最大射程600公里。該導彈没有實戰部署過,但中國通過仿製P-2導彈建立了導彈研究體系,培養了一批導彈專家,我們要說的是台灣國防官員一定要有自製研發的精神,從零到有白手起家。依據美國軍事網報導,洲際彈道導彈(ICBM)被認為是一主要的核威慑力量,只有少數國家有此技術,以射程論排名第一是俄羅斯的SS-18撒旦飛彈射程:16000公里,第二名是中國的東風5A射程13000公里,第三名是俄羅斯的R-29RMU轻舟,射程:11547公里,第四名是美國的UGM-133三叉戟 射程:11300公里,第五名是中國的東風31A射程:11200公里,顯見中國彈道飛彈在世界已有一席之地。 






 

有誰推薦more
全站分類:時事評論 國防軍事
自訂分類:時事評論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
迴響(1) :
1樓. reaizuguo*😻中美之間
2013/12/19 15:21
啊哈 ~~

國防部能不裝模作樣嗎?

問題是裝給誰看?  這裡學問較大。

裝到什麼程度?  這需要拿捏了。


所言甚是! 何偉2013/12/19 15:54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