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光復節對不同世代而言,感受殊異。自民國89年陳水扁政府因應周休二日實施,連同光復節在內的7個假日被取消。今年稍早在立法院國民黨團推動下,恢復包括光復節在內的5天假期,睽違25年,也意味有整整一世代的人從未放過光復節,而他們的子女卻重新迎來這一天。
然而,在民進黨多年刻意淡化下,光復節已逐漸失去凝聚國家意識的重要象徵。民進黨對此節日的排斥,從法案通過後民進黨祕書長徐國勇聲稱「沒有台灣光復節」即可見一斑。
諷刺的是,台灣多年不放、不紀念、執政黨避而不談的光復節,現在卻被中共用作統戰工具。24日,大陸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設立「台灣光復紀念日」,並由國家舉行各式紀念活動。此舉顯然是配合中共「推進祖國統一進程」的政治布局。
中共設立紀念日的真正目的,是將1945年的台灣光復納入「一個中國」的歷史敘事,強化其對台主權的主張,並以國家立法形式否定民進黨當局「光復與中共無關」的論述。換言之,北京藉由歷史上中華民國在抗戰及光復中的角色,來服務中華人民共和國今日的主權主張,但並不承認現今中華民國政府的存在與正當性。同時,這也是針對美國近年頻繁操作《聯合國第2758號決議》不涉及台灣地位、鼓吹「台灣主權未定論」的立場,所作出的政治回應,意在強化其法理宣稱。
對此,陸委會固然會予以否定,但僅以「光復節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毫無關係」作為反駁,仍顯消極。政府應更積極地強調,中華民國才是抗戰與光復的主體,並向國人訴諸歷史正義。否則,在歷史話語權上,反將讓北京取得主導。
我方應趁此時機重申歷史事實——1945年台灣的光復,是由蔣中正委員長領導的中華民國政府對日抗戰勝利的結果;在台北的受降儀式,接受日本投降的也正是中華民國代表。這是歷史事實,更是中華民國在台灣行使主權的起點。
政府除應在外交論述與國際宣傳重申中華民國的主體地位,也應在歷史教育上恢復光復節應有的重要性,避免歷史記憶被淡化或者扭曲。只有主動掌握歷史敘事,才能維護台灣主權的正統基礎。
倘若賴政府仍為了顧及其隱性台獨立場而迴避光復節意涵,將難免出現對岸大張旗鼓紀念,而台灣冷清無聲的尷尬對照。長此以往,不僅削弱中華民國的正當性,更可能讓北京在輿論上占據主權詮釋的高地,對我國終將得不償失。(作者為自由撰稿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