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社論/台美談判未決 不良影響已顯現
今年台灣對美國的貿易順差在前三季已創下歷史新高,雖然顯示台美貿易關係緊密,但也潛藏新的風險。聯合報系資料照
台灣與美國的對等關稅談判,賴清德總統透露,近日會有很好的進展。從4月談起,已超過半年仍未達成協議,所衍生的衝擊值得關注。
台灣目前稅率已由原先32%降至20%,雖然低於仍在談判的中國大陸58%稅率,但是與主要競爭對手相比,台灣的稅率實屬偏高。另外還要再疊加美國平均約3.3%的最惠國關稅,相較於日本及歐盟關稅為15%,而且爭取到不需疊加;以及稅率分別為15%及10%的韓國及新加坡,由於與美國簽署自由貿易協定(FTA),已是零關稅,也沒有疊加問題,更凸顯台灣出口面臨的關稅劣勢。
政府雖然一再強調會全力爭取繼續降稅以及不疊加,但情況不明下不確定大增;今年前三季美國已經超過中國大陸(含香港),成為台灣最大出口市場,更增加企業對未來出口甚至投資規劃的困難。
今年台灣對美國的貿易順差在前三季已創下歷史新高,雖然顯示台美貿易關係緊密,但也潛藏新的風險。因為川普一向將貿易逆差視為國家利益受損的象徵,並以關稅作為主要的反制工具,過去川普對中國大陸,甚至歐盟、加拿大與墨西哥等友邦皆採取類似手段,顯示川普貿易政策並非基於盟友關係,而是出於「利益至上」的考量。所以未來若台灣對美貿易順差仍持續攀高,關稅不但無法調降,反而有被提高的風險。
另外為使對等關稅降到20%,台灣也付出了很大代價。雖然談判內容沒有公開,但根據其他國家與美國的談判結果,台灣國內市場對美國須全面開放,許多在台灣加入WTO堅守的項目,都可能必須讓步;台灣將經歷自2002年加入WTO以後,最大幅度的自由化。
特別是由於台灣是對美國幾乎完全開放市場,有如對美國提供「單方向」的FTA。未來台灣在與其他國家建構FTA,例如即將再次叩關的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即使台灣可以順利進入談判階段,但對美國自由化程度會成為其他國家要求我國開放的「基本門檻」,大幅縮減我方的談判籌碼。
美國在對外經貿談判向來居於強勢,各國很難全身而退,但是此次的談判歷程,台灣仍有許多需要精進的地方。首先,政府在談判初期,不斷強調台灣是美國首波談判對象,營造進展順利甚至外交突破的形象,但顯然與預期有重大落差。其次,台灣曾嘗試以市場開放來換取美國調降關稅;然而美國則要求台灣必須市場開放及投資加碼並行,再搭配其他措施;特別是美方似乎對於台灣加碼半導體投資要求最高,不斷釋放出類似訊息,使得我方談判難上加難。
另外,政府雖然以各種理由,做為不公開談判內容的原因,但是在資訊揭露上,台灣顯然不及其他與美國談判的國家;因而產生談判不如預期順利的質疑,甚至衍生因為「談得不好,才不公開」的傳聞。不僅削弱了政府的公信力,也使外界難以判斷政策走向,成為社會不安與不信任的來源。
更諷刺的是,在談判內容未明的情況下,政府卻已編列大筆預算準備補助受衝擊產業;這種「補助先於資訊」的做法,雖出於安撫產業的善意,卻反而加深市場對談判結果不利的預期。企業在不知開放範圍與影響深度的情況下接受補助,不僅反映出與政府溝通的斷層,也暴露出台灣在重大經貿談判中缺乏社會對話與風險評估機制。
整體而言,台美對等關稅談判攸關台灣產業發展、出口結構與區域經貿地位的重大轉折;若政府無法在維護產業利益與避免經濟摩擦之間取得平衡,台灣將會在「對美讓利」與「對內受損」的雙重夾擊中,喪失更多利益。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