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因緣」學修心得
文 / 法賢 美國
尊貴的大恩根本上師
弟子簡單的將由上師處所聽聞的「十二因緣」做一個報告,「十二因緣」屬於中士道,一般中士道分為聲聞乘與緣覺乘修法,聲聞乘主要修「四聖諦」,緣覺乘稍微利根一點,主要修「十二因緣」。「十二因緣」也是包含四聖諦,主要還是著重在集聖諦上,剛才集聖諦有講到惑、業,苦之因果關係。所以,「十二因緣」也可劃分為惑、業,苦三種因果關係來了解。
弟子先報告「十二因緣」是那十二個呢? 是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
「十二因緣」第一個無明,即上師所講的邪知邪見,不知道無我的空慧,簡言之就是強烈執著「有一個固定實存不變的我」的這種錯誤觀念。經中說「一念無明生三細」,所以有了無明「我執」,就一定會生出貪、嗔、癡三毒細惑心,進而支配語言惡業,身體行為造業,由此而感得煩惱痛苦,最終因煩惱業力牽引而致六道中生死輪迴。所以,十二因緣可以解釋我們生從那裡來,死往那裡去。
無明就是我們因「過去世」不知「無我性空」的道理,由貪、嗔、癡造了很多業「行」,就是行為去造做,造做之後, 這些種子,這些習氣,點點滴滴都藏在心識裡面,即是我們現在所謂的八「識」裡面,八識在死亡的一刻,就會去投胎,就有了「現在世」。
入胎後初長成為「名色」,色指的是物質(胎胞之組成), 名就是內在精神活動,慢慢的因為因緣生法,因緣一直改变, 它就變成「六入」,就是六根慢慢的長出來形成了胎兒。當它出胎之後,就接「觸」了外境,這時侯就有感「受」,受一般可簡單的分為三受: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
因為無明的關係,以為外境是實有的,就產生一種貪「愛」,愛一生起之後,我們即會去強烈執「取」,上師是用各種不同的年紀,從小孩、青年期到成人來說明,愈長大之後,就會求取這個求取那個,我們追求獲取的對像就是世俗八風。因取而造作的善惡業力,又形成了三界「有」的境界:欲界有, 色界有,無色界有。六道輪迴又形成了,「有」之後「未來世」的新生命又誕「生」了,生之後,有生終究必有老死,故說生緣老死,這是由三世因果來理解十二因緣。
十二因緣也可分為惑、業、苦三類,惑就是無明跟愛、取; 業是行跟有;苦(或者又叫果) 就是其他七個。這裡面最重要的是,因為無明緣行,乃至令我們生死輪迴的根本,所以我們就要以無我「空性慧」,勵力在一切境界中對治無明,明了「十二因緣」法則告之我們其中並沒有一個獨立實存、固定不變的我。如此就令強烈的無明「我執」觀念開始動搖,乃至最後瓦解,無明盡除則出離三界六道輪迴,從而解脫自在,涅槃淨樂! 「無明」惑我們也許不知道是什麼,但「愛」「取」也是惑,所以在所有境界中,我們應運用所學得的法門去對愛和取,這是一種觀法。
同時上師又教導十二因緣並非直線式的,它是輪轉無休的,就像拿一個火把旋轉,會看起來像個圓圈,其實它沒有開端,所以叫有輪無初。而無明怎麼來的? 不知道,所以叫無始無明,當我們了解無明是性空,也沒有自性以後,我們慢慢就解脫了。
十二因緣其實個個也都是緣起無自性的,但這只是理解,我們要行持,就要以上師所教導的道品,勵力學習薰修,解脫生死輪迴定會成功的。上師又教導,事實上也不一定用三世觀十二因緣,我們現在就具有十二因緣,“從勝立支名”就是那一個強烈顯現,就用那一個立名。例如我們現在的五蘊就具「無明」,也具有「六入」,“傳許約位說”不同階段那個顯現強烈,佛陀特別開許以這種方便讓我們理解,明悟我們生命的本來面目是「無我唯諸蘊」的空性,如此盡除強烈的無明「我執」而出離輪迴,解脫自在。這是弟子簡單對「十二因緣」的理解,阿彌陀佛!
弟子法賢沐手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