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的含義
問:《金剛經》的“離相寂滅分”中言: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這句話是不是不著一切相?恭請至尊恩師慈悲開示“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的具體含義。
上師開示:
這位居士菩薩所提的疑問是《金剛經》裏的法義,那麼師父在這裏會做一個統攝的講解。佛陀釋迦牟尼佛在世時,講經四十九年,講了浩如煙海、博大精深的三藏十二部經,但仍舊遵循次第而說法,譬如佛陀宣講《法華經》時,這是諸大菩薩才能理解的經文,佛陀觀待因緣不成熟,立刻三轉四諦法輪,直接講苦、集、滅、道次第解脫到阿羅漢果位的經文,而不直接講甚深的佛菩薩乘,講我們普通凡眾能聽懂的真理,善巧依循次第導引。
佛陀在世尚且如此,我們現在這個時代的三寶弟子也應該循次第而看經典。文殊菩薩是釋迦牟尼佛的弟子,他化現的宗喀巴大師即把釋迦牟尼佛所宣講的由凡轉聖的經文總結成“三士道”次第: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其中,《金剛經》屬於佛陀最後講了二十二年的般若經心要,即六百卷般若經的心要就是《金剛經》,而《金剛經》的精華又濃縮為《心經》,要通達《金剛經》必須進入上士道,所以它是修學佛法的大學階段所要學習的內容。因此我們三寶弟子要學習經典的話,應該把經文進行分類,知曉我們在每個階段適合學習什麼樣的經文。
初學佛的三寶弟子,師父建議大家皈依後可以學習《皈依三寶經》、《無常經》、《十善業道經》等下士道的經典,以及《菩提道次第攝修心要》的下士道心要:念死無常、觀三惡趣苦、皈依三寶、明信業果。這些都可以為進入中士道修學奠定堅實的基礎。
當我們明因識果,對三寶生起堅定不移的信心了,再進入中士道。中士道主要講“四諦” — 苦、集、滅、道,“十二因緣”,通過學習“四諦”和“十二因緣”,我們能夠瞭解“無我”,即《金剛經》中所宣講的真正的“無我”境地,並不是指沒有實實在在的物質,而是萬事萬物皆緣起性空,無有真實、固定、不變的自性。
譬如一個鈴,如果我們認為它是真實不變的,就會生起煩惱,因為這個鈴是我們方便命名的,事實上不管以世出世間法來講,它時時刻刻都在遷移變化,壞滅無常,今天的鈴已不再是昨天的鈴了,以世間法的科學論證來探討,這個鈴中所含有的碳、氧、氫、鎂、磷、鈣各種元素每天都在改變;以佛法來論,眾多外緣條件的和合才形成這個鈴,因此它是眾緣和合所生,所以它不是一個獨立、實存、不變的物質。固定不變,以人而論就叫做“人我”,以物而論就叫做“法我”,但是不管以人論、以物論,它們都不是獨立、實存、固定不變的,能認識到這個觀點,就能證入“人無我”和“法無我”,了知到眾緣和合而生萬物,即“緣起”,萬物無固定不變的自性,即“性空”,兩者合一就叫做“緣起性空”。我們瞭解了“緣起性空”,就千萬不要落入“偏空”。仍以此鈴為例,“緣起性空”的涵義並不是指這個鈴沒有了,而是指這個鈴不是獨立、實存、固定不變的有,是由碳、氧、磷、鎂等各種元素組成,如果我們執著這個鈴是固定不變的,那麼這個鈴若被打破了,我們就會因對它產生執著而痛苦。實際上並不是“鈴被打破”這一外相讓我們煩惱,而是我們認為“鈴是永久不變”的錯誤觀念讓我們煩惱了。既然這個鈴是由各種因緣和合而生的,所以當鈴被打破時,我們也應立刻覺悟這是由於某外緣條件的參入而導致的,譬如某居士菩薩不小心打破它了,這就是一個新的中參因緣,所以必定會產生新的結果。再如我們身上的衣裳,我們切勿寄希望於過了一兩年後它還像一兩年前那樣嶄新,為什麼呢?因為隨著時間的推移、空間的變換、陽光的照射、雨水的浸潤等種種的中參因素的加入,果便會不斷地改變,即這件衣服在不斷地變化,我們若能真正瞭解“緣起性空”、“無常”的真理,就不會產生執著和痛苦。
如此修持了中士道後,我們方能契入上士道。從而就能夠把“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講清楚。“無我相”,以我們自身而言,都是“無人我”的相,沒有一個獨立實存, 固定不變的自己存在。如果是固定不變的,那我們自從在母親子宮裏是胎胞時,即形成五根之前,就應該永遠不變,永遠只是媽媽肚裏的胎胞,但事實不然呀,當我們的媽媽懷胎十月後,我們眼、耳、鼻、舌、身、意全部具足了,才被媽媽生出來,然後在父母的餵養下,一歲一歲地長高、長大,不斷地改變,這其中沒有一個固定不變的自性,因此叫做“無人我相”。而“無法我相”是什麼意思呢?首先我們應了知何為“法”。心對境則為法,當我們的心對著花,就定義這花為一法;對著鈴這一境相,就定義這鈴為一法,那麼我們的心究竟對了多少境呢?我們的眼所能視處、耳所能聽處、鼻所能嗅處、舌所能嘗處、身所能觸處……都有無量的境,所以就有無量諸法。這些名詞概念都需要上師教教授。能海師爺就把法相名詞的真正含義著成了一部書,這些是不能流通出來的,而要通過傳承,能海師爺傳給大恩上師惟印活佛,大恩上師惟印活佛再傳給師父,然後仍舊以口耳傳承的方式傳給你們,即你們要親自坐在這兒來請教師父,師父給你們講,聽久了,你們的心量自然而然就打開了,從而瞭解到縱然這宇宙中有諸法,但都是緣起性空的,所以就遠離了凡夫眾生因“人我執”和“法我執”而帶來的痛苦、煩惱。佛陀開示“人我空”和“法我空”來去除我們的錯誤知見,使我們生起智慧,遠離煩惱。
既然我們了知了“無我相”,那麼一樣的,從師父推廣到法字輩和定字輩的居士菩薩,也同樣可以推出你們每個人都沒有一個固定不變的自性,也是緣起性空的,所以又稱“無人相”,這是為了去除我們認為他人是固定不變的執著,就遠離了對“偏空”和“偏有”的執著。
“無眾生相”。從人道可以推廣到天道、阿修羅道、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眾生,如是推廣,六道眾生皆是緣起性空的。
“無壽者相”亦復如是。
《金剛經》,如果我們看不同的所謂的研究佛學的學者、專家的著述,可能會越看越糊塗,因為真正的佛法不在於要有多高的佛學涵養,而是真理的修持。也許師父的講解聽起來似乎沒有什麼玄妙之處,但是,我們確實能夠瞭解這是一個真理,同時也會因此真理遠離對“萬事萬物固定不變”的觀念的執著,而明瞭一切都是緣起的,眾緣和合而生的,只要這段因緣中加入了不同的中參因素時,它就一定會改變,因此我們就會灑脫地去接受它的改變,而不再產生執著,由無執而達無住,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也就不再產生煩惱。
若依“三士道”次第,《金剛經》屬於上士道次第。我們學佛,應儘量先看下士道次第的經文,再看中士道次第的經文,再看上士道次第的經文,譬如《阿彌陀經》應該是屬於上士道的經典;《四十二章經》是屬於中士道的經典;《十善業道經》、《無常經》是屬於下士道的經典。剛皈依的居士菩薩應知曉自己是佛教的小學生,就會去看《念死無常》等下士道的經典,一步一步把次第打牢,如此學習起來就越學越有興趣。否則,就如那句流傳的俗語:學佛三天佛在眼前,學佛三年佛在天邊。別人說《金剛經》好,我們就一窩蜂地看《金剛經》;別人說《楞嚴經》好,我們就一窩蜂地看《楞嚴經》;如果我們修行沒有達到相應的次第,就沒辦法看懂,正是因為不知次第,就學得越來越不知道該怎麼辦了。所以我們應依師循次第而修學,如在校學生依師而學小、中、大學知識方能合格畢業。
更可怕的是,如果我們拿到一本經文的注解是一個既沒有得到傳承,又沒有修證的居士著述的,當我們讀了以後,具有清淨傳承的僧人師父再來給我們講這部經典的真實原義時,我們就很難去接受這個真理,因為我們的內心已經被錯誤的知見污染了,除非我們認識到這顆如法器般的心靈中盛有毒素,需要好好把這法器清洗乾淨。正如茶杯裏盛有硫酸,我們認知到硫酸是毒物,若不把杯子清洗乾淨,即使倒入牛奶,也會變成毒物的,因此首要就是認真清洗杯子。事實上,這樣的事例是屢見不鮮的,不光是在家居士,許多僧人師父也是因為看了錯謬的著述,而難以承受真正清淨傳承的教法。所以師父建議:大家儘量看從釋迦牟尼佛一代清淨法流傳承的僧人師父的著作。因為經由清淨傳承的僧人師父口耳相傳的《阿彌陀經》、《無量壽經》、《金剛經》和《楞嚴經》等等經典的講解與佛陀在世的講解是無二無別的。否則,我們就會容易執著于某作者的名聲,執著于某某教授講解的經典,但那是不可靠的。反之,若著述經典的教授是得了清淨教法傳承的上師,那就是可靠的了。所以,我們否定的不是“教授”這一世間學位,而是否定沒有清淨的法流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