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久聞光澤烏君山是名茶老君眉的產地,老君眉在清代是官府的“貢茶”。因此,我老早就有尋訪“貢茶”老君眉的心愿。
據清《閩產錄異·貨屬·茶》記載:“老君眉,光澤烏君山亦產,葉長味郁,然多偽……”民國《福建通志·物產·茶》也有此記載。還有《中國茶事大典》記載:“老君眉,清代名茶,產於福建光澤……”《中國茶葉大辭典》記載:“清代和民國時期,茶名:老君眉。產地:福建崇安(武夷山)、光澤等地。茶類:烏龍茶。”而在清康熙版《續纂光澤縣誌》中“烏君山”條目有“過此山愈峻,徑愈仄……人跡罕至……茶生於絕頂之上……”清道光版《重纂光澤縣誌》有記:“茶以老君眉名,烏君山前後皆有……”由此可見,名茶老君眉產於光澤烏君山上。雖然在過往並未形成品牌,只是以一種茶葉名稱而被記錄在歷史典籍中。
名山產名茶,高山出好茶。烏君山,位於光澤城東北與邵武、建陽交界,是縣城的地標山,自古有“東南名勝”著稱。山高海拔1640米,由三四十座大山組成的山脈體系。宋代李昉的《太平廣記》記載,秦漢年間,有道士徐仲山入山採藥,得遇烏君女聯姻而名。明代馮夢龍的《情史》亦有記載此事。因山頂有大石形狀如猴,故又稱猴子山。山上有老君岩、會仙岩、烏君洞、飛泉崖、風動石等大小自然風景點上百處。有紅豆杉、白松、金錢柳、五色竹和蜂鳥、四腳泥鰍、獼猴等大量珍奇動植物,風光旖旎,景色別緻,是福建省第七批“風景名勝區”。這裡山高霧重,空氣濕潤,土壤中礦物質豐富,老君眉這古老的茶樹品種,生長在如此之高的地方和這樣特殊的環境,也不讓人意外。老君眉的茶樹品種歷史記錄描述不詳,只有“葉長”兩字,從具體的茶樹外貌、樹形特徵、生長情況了解,首先老君眉屬於有性繁殖中小葉品種,自然繁殖,灌木型樹種,植株比較矮小,樹姿半開張,分枝密、多,發芽較遲的晚生種。歸屬中、小葉類,葉間間隔較大,葉片披針形,葉緣鋸齒稀少,葉色墨綠。葉片長、較厚,芽葉較短小,葉形多為長橢圓,葉色綠或濃綠、或稍帶紫紅,茸毛較少。前些年縣農業部門組織部開展老君眉種質資源調查,歷時兩年多,在烏君山陸續發現老君眉茶樹,已進行種質資源保護,建立老君眉茶樹種質資源保護點。
然而老君眉這清朝的貢茶,在當時名氣很大,是清年間的名茶。有說同屬白茶類,是銀針白毫的一種,有說是屬於半發酵烏龍茶的一種。也可用作現代生產的工夫紅茶。由於茶生於高山之上,獨特的生長環境在山下培育和推廣都很難,每年產量很少。大都被官府拿去“進貢”朝廷,民間喝的“老君眉”一般都是冒名的。烏君山背後是坪溪,現在的坪溪農場位置。這裡是位於建陽、武夷山邵武的三角地帶,歷史上是著名的茶產區,“貢茶”老君眉就從這裡加工出去。當時這一帶有10多個村子,這裡的人大都是茶農,以做茶為生。後來光澤歷經戰亂,特別是上世紀三十年代初,紅色革命的風暴席捲這裡,當地建立了坪溪鄉蘇維埃紅色革命政權,組織紅色游擊隊,開展分山分地分田運動。後來被國民黨反動派清剿,這裡的村莊全部被燒,參加革命的人被殺,茶農四處逃難,這裡成了沒有人煙的地方,“貢茶”老君眉也就名存實亡。而在光澤也少人上高山去尋覓這茶,制茶工藝也少為人知,這古老的名茶慢慢地沒有。消逝了的清朝貢茶只在光澤民間流傳和有關史料記載中,人們才了解它過去的歷史輝煌。直到上世紀六十年代初,這裡建坪溪農場,招收各地的人前來開發。一些老茶農陸續回來,又開始了做茶。
那天,我們一行人上山來到坪溪農場,尋訪這“貢茶”老君眉的生長地。沿着山間的道路,繞過無數崇山峻岭,來到了場部竂頭。
當地茶農雷世國正在對麵茶基地勞作,見我們來到,主動迎過來招呼。他約莫五十七八年紀,中等的身材,樸實的外表,憨厚的臉相,不大善於說話,但他的眼中卻流出了熱情。在他的茶廠,我們坐下來,看他拿出“老君眉”茶泡給我們喝。他給每人斟上一杯,只見茶葉在杯中,緩緩舒展,一片一片,葉長似眉,很是好看。茶水色清亮黃,如琥珀透明,味道甘醇,一杯下肚,全身舒爽。飲后都覺得清香滿口,甜味長久地留在齒間。於是更讓我們對老君眉茶的神秘充滿了期待和嚮往。茶後,我們開始起身,他主動給我們做嚮導,向老君岩峰進發。
路上,老雷給我們講了老君眉的傳說故事。 相傳很久以前,天上太上李老君一日來到光澤縣烏君山的會仙岩上,恰遇海外歸來的八仙在這裡聚會。於是太上老君興緻勃勃地加入,因沒帶禮品,就順手從岩旁的茶樹上採下一把葉子揉搓了幾下,吹了口仙氣,放進各仙的茶杯里。頓時茶香四溢,撲鼻誘人,眾仙開懷暢飲,喝后滿口清香,飄飄自得。這茶因有這個傳說,形狀葉形碩長,芽多白毫,形狀和色澤似神話中太上李老君的眉毛,再加上產於烏君山老君岩附近,所以就有了“老君眉”之稱。聽了他講的故事,大家如痴如醉,對老君眉“貢茶”充滿嚮往。

車行了20來分鐘到老君岩峰腳下,高高的老君岩象太上老君一樣,慈善地立在那裡,靜靜地看着人間。我們順着林中小徑,約行了半個小時,走到半山附近。這裡海拔在800米左右,森林密布,竹木蔥鬱,溪澗縱橫,岩石兀立,茶葉野生一叢叢在其中,一大片,放眼過去,約莫有數千平方米面積。也有一些老君眉茶灌木或小喬木型茶樹,都是數十上百年的老樅。旁邊大岩石壁上寫着“老君眉”三個大字,這是早年間老雷設立的基地標誌。
雷世國指着眼下一棵老茶樅說:“喏,這就是老君眉茶葉品種!自然繁殖的有性群體種,種類豐富,適制於白茶、綠茶、紅茶。已經進入現代茶葉種質資源保護,政府有關部門將開發利用,進行種質資源的發掘和繁育。”我們停下來,摘下一片來攤在手掌上看,這茶葉葉長似眉,綠赭鐵青,厚實沉甸,綠意深深。茶葉產於高山地區這天然的地方,吸收着大自然的陽光雨露,品質不同凡響。老雷說老君眉採摘時間都比山下茶葉遲一些,茶都是每年穀雨前幾天才上山開始採摘,比別的茶遲約一個時期,以葆其茶葉內在的品質。採摘和加工要求很嚴,嫩芽鮮葉放在一定的溫度下晾乾,然後殺青、萎凋、輕揉、初烘、攤晾、復烘,以及發酵、提香等工序,每道工序都十分講究,溫度掌握和手工操作都有嚴格要求。這茶的製作工藝過去往往是父子相承,秘不外傳,手藝非數年不成。“看,像不像太上老君的眉毛?”老雷採下一葉,攤在手上,對比頭上的老君岩像,似乎就如老君的眉毛,讓人感嘆老君眉名符其實。
在下面是一大片人工茶葉基地,是老雷的,約有六七百畝,種植的小種菜茶和老君眉的品種,長勢很好。
老雷家世代是農民,上世紀六十年代初,他父親來到烏君山背的坪溪農場做工,就在坪溪這裡安家。1967年他出生,初中畢業后就在農場當工人,一直沒有離開過這裡。他小時在這烏君山的環境里長大,聽老人說起當年這裡產的老君眉貢茶。在農場跟着當地老茶農學種茶做茶,他對坪溪這塊土地充滿了感情,夢想將來有一天自己能做出這老君眉“貢茶”,讓這古老的茶葉在這故地重放光彩。2006年他下崗后,就開始自己尋找出路,先是做木材生意。接着把全部的錢投入這裡買山種茶,到現在他有600多畝茶山,2021年成為市縣農業部門茶園建設標準化的試點基地。他種植老君眉的茶葉品種,管護老君岩下面的茶葉,2012年他開始辦茶廠,成立了“光澤縣韻猴岩茶葉專業合作社”自己做茶。註冊了“韻猴岩”產品商標,他知道,真正的老君眉茶除優質的茶葉品種外,更有加工工藝才是最完美的結合,才能生產製作出真正的老君眉產品。為此2014年開始,他尋找老君眉茶過去的製作工藝,請教老茶農的制茶“秘訣”。讓自己對老君眉茶製作加工有了一定的認識和提高,於是他開始研究和試製,建立自己的傳統加工作坊。一次次的工藝失敗,他有時有些氣餒,但想到對這塊土地的情感,幾十年對老君眉“貢茶”的嚮往和心愿,他堅持下來。他到外面去學習茶的製作工藝,融入自己的技藝中,經過多年的摸索,他製作出的“老君眉”產品無論在色香味方面,都讓人讚賞不已。他為此2022年開始申請註冊“韻猴岩.老君眉”商標,要讓老君眉重放“貢茶”的輝煌。2024年4月,“老君眉”茶被光澤縣人民政府列入“非遺”保護項目。
“我所做的一切,都是出自於對坪溪這塊土地物產的一種感情,為此我一定會做好老君眉這古老茶種的保護傳承發展,讓老君眉重現當年‘貢茶’的榮光!”說這話時,雷世國眼中透出一種堅定的光來。
我回首夕陽下高高的老君岩山峰,似乎在向我們微笑,似乎感到這裡天地一片霞光,預示着老君眉“貢茶”無限美好的未來。而我望着回到茶畦中勞作的老雷,突望感到他正是老君眉茶的象徵,他用心在保護、傳承、發展老君眉名茶產品。遇見他讓我尋訪到了真正的“貢茶”老君眉核心所在,正是他們這些一代代茶農,創造保護發展了“老君眉”名茶,才讓這名茶一直沿襲下來,展現在今天世人的面前。。
回程途中,我感到這次尋訪“貢茶”老君眉不虛此行,收穫滿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