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肉作為中國一種傳統的美食,自古以來,就被人們廣泛的食用。而在上一個世紀七八十年代,屠夫給買客砍獵肉時,都是用稻草捆的豬肉。過往那種稻草捆豬肉的情景,至今已在我的腦海里,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可以說,在上個世紀的七八十年代,稻草是人們生活中的一種“寶貝”:喂耕牛蓋房子離不開它;打草鞋搓草繩離不開它;做床墊燒飯菜離不它;尤其是在捆秧苗捆豬肉時,更是離不開它。那時節的稻草,其使用價值,在聰明智慧的人類中,已發揮得淋漓盡致。
記憶中,那時節的豬肉是一種緊俏美食。人們在四時八節,拜師求藝,探望岳家,都會到肉案子上砍一塊豬肉,用稻草捆提着,再買一對“二鍋頭”白酒,作為禮品,去串門。那時節,用稻草捆着的豬肉,是人們走親訪友時,一種必備的饋贈禮品。
記得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末,我高中畢業高考名落孫山以後,回到村裡,找到一名泥水匠拜師學藝,逢每年的端午、中秋和春節,都會騎着一輛舊自行車,到集縝上去買上兩斤塊把錢一斤,用稻草捆着的豬肉,掛在自行車的輪頭上,像蹦躂的螞蚱一樣,沿着坎坷不平的泥巴鄉路回村,前往泥水匠師傅家去走節。
宋朝詩人楊萬里在《吳春卿郎中餉臘豬肉,戲作古句》中寫道:“老夫煨熱飯不能,先生饋肉香傾城。”古往今來,豬肉的美味令人垂涎欲滴,難以抗拒。正因為豬肉味鮮美,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我的岳父就有了一種“酒肉穿腸過”的愛好,我跟他女兒談愛結婚以後,為了博得岳父的喜歡,每到逢年過節,我也都會買上兩斤用稻草捆系好的豬肉,配上一對北京“二鍋頭”白酒和兩包岳母愛吃的荔枝和桂圓,送上門去給他們拜節。
如今,隨着時代的發展,在每個肉案子上,儘管屠夫用稻草捆豬肉的方式早已消失,現代人用稻草捆豬肉掛在自行車的前頭,作為厚禮,探親訪友的場景不復存在,但那時節,人們用稻草捆豬肉,騎行走節的生活,傳遞了一種人情味,至今回想起來,感覺還有一種十分溫馨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