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感性與靈性交織成的環保畫卷 / 伍木
2008/04/15 00:45
瀏覽883
迴響0
推薦0
引用0
——何乃健《稻花香裡說豐年》初探
(上)(下)
何乃健(一九四六),祖籍廣東順德,生於泰國曼谷,一九五三年移居馬來西亞。馬來亞大學農業學士(榮譽學位),馬來西亞理科生物學碩士。曾在水田領域進行研究與推廣逾三十年,為多個國際機構提供咨詢服務;曾任馬來亞大學及沙登農學院助教,現為稻作學顧問。曾擔任馬來西亞作家協會講習班講師、佛教寫作人工作營講師、馬來西亞全國大專文學獎及「花蹤獎」評審。著有詩集《碎葉》、《流螢紛飛》、《裁風剪雨》(合集)和《雙子葉》(合集);散文集《那年的草色》、《淅瀝的檐雨》、《稻花香裡說豐年》、《逆風的向陽花》(合集)、《禪在蟬聲裡》、《含淚為大地撫傷》(合集)和《驚起一灘鷗鷺》(合集);評論集《荷塘中的蓮瓣》等。
一、「看見金黃的稻谷,像串串陽光的晶體在搖晃。」 18
二○○○年十一月上旬,我在美國洛杉磯參加第四屆世界華文作家協會年會的時候,初遇兼有科學家學識、文學家氣質與哲學家哲思的馬來西亞作家何乃健,當時他贈我一本散文集《稻花香裡說豐年》(吉隆坡:十方出版社,一九九四年十二月)。這本寫於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初期的散文集是何乃健第一本以環保為主題的散文集(另外四本是《逆風的向陽花》、《禪在蟬聲裡》、《含淚為大地撫傷》和《驚起一灘鷗鷺》),客觀來看,他的環保散文一個最突出的特點,便是理性、感性與靈性融匯於一爐。放眼古今中外,兼具文學家與科學家身份的人並不多,何乃健是其中屈指可數的一位;其文學創作中的理性思維,是盤根於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科學基石上。
水稻是何乃健童年時最喜歡接近的綠草,他在盛產稻米的湄南河三角洲成長,綠意盎然的禾浪和稻穗編織的金毯,綴成了他畢生難忘的錦繡圖景。中學畢業後,他懷著滿腔理想和夢想到大學習農。「有一次我在改良稻種的示範場,看見金黃的稻谷,像串串陽光的晶體在搖晃,我的內心頓時洋溢著無限的愉悅。」(註一)這種富有生命力的草本類稻屬植物改變了他的人生旅途,帶著觀稻的幸福感和擁稻的喜悅感,他在完成大學課程後不作他想,毅然投入慕達灌溉區裡與水稻朝夕相處的生活。一九七二年開始,他就職於馬來西亞慕達農業發展局,負責監督進行雙季稻種植的慕達灌溉區內農民協會的組織、管理、發展與行政工作,並從一九七九年起升任該局的農業推廣與訓練主任。
三十餘年來,何乃健在稻作學領域中的實踐經歷豐碩無比,可說是到了畢生與稻為伍,終生與稻共舞的境界:他參與了一九七七年向世界銀行貸款推行的第三階段水利發展的策劃工作;他多次應國際研究所之邀,在水稻研討會上發表研究論文,並在一九九一年為該研究所在中國湖南省舉辦的有害生物綜合防治工作營擔任翻譯工作;他多次應聯合國糧農機構之邀發表論文、編寫雜草管理學的教材與環保教育的課程;他應越南農業部之邀,在胡志明市為越南的大學講師、研究員和農業推廣人員舉辦水田雜草管理課程;他赴丹麥參與農業合作社管理課程,以及在日本、泰國和菲律濱研究稻作與雜草防治;他一九九四年應美國加州史坦福大學國際研究所之邀,出席「亞洲水稻生產與殺草劑應用研討會」並提呈論文。有了這些深厚的科學經驗作為鋪墊,他在《稻花香裡說豐年》總共三十四篇散文裡,便不乏下列的理性書寫:
一個好的稻種,在同一塊田地裡連續種植多年之後,就會逐漸出現退化的問題,稻穗與谷粒漸漸變小變輕了,植株也長得高低不齊。好的稻種會產生變異,因為在收割、打谷、儲藏、播種的過程中,沒有妥善的處理,造成谷種混雜,純度降低。此外,不良的環境條件,與不正确的栽培技術,還有稻種之間的自然雜交,引起水稻遺傳性的改變,促使後代分離。
——摘自《從稻的換種想起》(貢五二至五三)
水稻蟲害的發生,在五十、六十年代以咬食稻莖的二化螟、三化螟為主。自從矮秆早熟的品種在六十年代末期受到大力推廣,取代農家傳統品種來進行雙季稻的種植之後,原本很少在水田出現的褐飛虱,竟然搖身一變,崛起於綠禾間,成為危害最烈的昆蟲。褐飛虱不但刺吸稻汁,造成植株乾枯,稻穗萎縮,癱瘓倒伏,而且還能傳播嚴重妨礙水稻正常生長的病毒。
——摘自《褐飛虱與因果律》(頁五九)
因為何乃健日常的工作生活貼近大自然,其工作本質就是為農民消災解難,協助農民耕種出一片片綠油油的稻田,因此,上述屬於環保範疇內、充滿實效性的科學敘述,自然而然地構成了《稻花香裡說豐年》散文集中的主旋律。迄今為止,何乃健在馬來西亞國內和國際專業研討會上以英文和馬來文發表的農業論文已過百篇,他的學術觀點難以避免地燭照著他的散文,然而,文學和科學在相對意義上隸屬兩種不同的話語體系,雖然它們可以相互轉換,且二者之間的觀念和隱喻相互流動和影響,但是我們不能冀望在文學中找到嚴謹的科學表達,更不能奢望在科學論文中找到抽象的文學觀念;從這個平台上俯瞰,我們便能夠清楚地意識到,如果純然是從何乃健的環保散文去分析其中的科學成分,那這些散文的文學價值顯然並不是很高的。何乃健環保散文的價值,更多的是體現在大自然堅韌的生命力對人類的啟迪上,例如在《被輪子壓過的谷種》一文中,一位馬來農民對他說:「那些不經輪壓而在田面萌芽的種子,由於扎根不深,在亢旱時最易枯死,在結穗後也最容易被風雨吹倒!」(註二)又如在《不屈的雙翼豆樹》一文中,一場罕見的風暴刮倒了一棵屹立的雙翼豆樹,農民把樹幹鋸成數段拿回家當柴燒,沒想到作者「今晨在河邊經過,無意間發現鋸痕累累的樹頭,竟長出新的枝葉來。嫩綠的新葉在風中生機盎然。」(註三)何乃健一方面務實地投入水稻的研究與推廣工作,一方面緊密地結合自己在稻田裡的多年實戰經驗和科學知識,從社會學的角度思索人類的劣根性,並遵循古人的步伐提出自己的整治看法。老子說「治大國若烹小鮮」,在何乃健看來,稻田猶如一個社會的縮影,管理整個社會未嘗不可借鑒管理整個稻田的成功方案:
許多社會問題如走私、販毒、搶劫、賣淫,也像鼠害一樣,不能單靠個人的防範來完全杜絕罪案的發生。群體的覺醒,社會制度的改善,人心的淨化才真正有力量去減低這些罪孽的擴散;就像只有通過綜合防治,強調生態滅鼠,鏟除田埂、溝壁的雜草,清除農田附近適宜害鼠繁殖的蔭蔽場所,斷絕鼠糧,保護鼠類的天敵,才是治本的善策。
——摘自《田鼠又來襲》(頁七五)
充滿悲天憫人情懷的何乃健也借助一篇篇扎扎實實的環保散文,描繪出心中萬畝良田與理想家園的願景:「我深信中國的農民最能領悟『和』字的啟示:和字有『禾』有『口』,禾字木上有一撇,象徵稻穗上豐滿下垂的稻穗。只有努力耕耘,才能期望豐收;只有年年豐收,『禾』才能喂飽待哺的『口』;只有每張口都不為吃飯而發愁,和平的願望才能持久!」(註四)
二、「正因為水稻是窮人的作物,我更應該為它付出滿腔的激情!」 18
輾轉三十多年的歲月過去了,何乃健無怨無悔地守著農民們賴以為生的稻田並給予無微不至的照顧,為了稻作學的研究、訓練與推廣,他身體力行,足跡遍及中國、越南、丹麥、日本、泰國、菲律濱和美國等國家。何乃健後期的研究範圍集中於水稻病蟲害的綜合防治、水稻乾田直播與濕田直播的雜草管理,以及水田的農業生態研究。回看來時路,為什麼他要把個人生命中這段最寶貴的青春歲月獻給水稻這種被目為窮人作物的草類呢?在《稻花香裡說豐年》這篇主題篇中,具有強烈草根性與人道主義精神的何乃健義無反顧地回答說:「正因為水稻是窮人的作物,我更應該為它付出滿腔的激情!」(註五)他在書的《後記》中進一步剖明自己對水稻的磊磊心跡:「以我平凡的一生,來研究這種不平凡的作物,不只一輩子的時間不夠用,即使用上幾輩子的時間來學習,恐怕還探索不完一粒谷種裡深蘊的奧秘。」(註六)這種對水稻原始而充沛的情感,構築成《稻花香裡說豐年》散文集中最真實、最彌足珍貴的感情世界,同時也展現出何乃健最令讀者著迷的作家魁力;與其說水稻是何乃健傾注畢生精力研究的對象,還不如說水稻是輝映他生命價值的最貼切元素。何乃健的環保散文有別於其他許許多多作家游山玩水式的空洞口號,在「環保文學已變成大眾文學,不再是某個國家的事,而是全人類所面臨的問題,超出了國家和民族的範圍」(註七)的今天,他的寫實主義的環保散文是一步一個腳印地、深深地鏤刻在大地胸膛上的一種精神呼喚:
每當我看到農田的面積逐漸縮小,良田愈來愈荒蕪,到處長滿野稗與畔茅,莫名的悲哀就像藤蔓,把我的心緊緊纏繞。
——摘自《嵌陽光於稻穗》(頁一四)
黃河給中華民族帶來的夢魘,已無法改變。因此,每次看到愚昧的人,在已經耗費巨資來修築灌溉設施的農田裡建屋立廠,內心就感到無限悲哀與憤懣。
——摘自《嵌陽光於稻穗》(頁八二)
何乃健一方面揪心於眼前年輕的稻農因沒興趣在田裡幹活而導致良田荒蕪,痛心疾首於黃河流域內的農田被糟蹋,另一方面,他也因展讀柏楊的《中國人史綱》而被明朝年間赤地千里的萬千餓殍煮石吞糞的慘狀所震懾:「那些災民的淚,仿佛都淌流到我心裡,翻掀為怒濤萬頃。」(註八)唐朝戴叔倫那首描寫沉重賦稅造成農村經濟破產的七言詩(女耕田行),以及唐朝末年貪官污吏兇暴狡獪的惡行導致整個皇朝的崩潰,更令他禁不住熱淚盈眶。(註九)處身環保最前線與深懷歷史感的何乃健上述的感情書寫,鋪成了他環保散文中一道樸實無華的風景線。
何乃健的文學感性既源自他的天性,也歸因於他自幼所受的中華文化的熏陶;具體而言,民族文化的尊嚴與睿智亦是哺育何乃健環保散文的感性之母乳。我們知道,華夏民族最早的經濟生產形態是以農耕經濟作為主體,早在夏商周三代時期,農耕業已經成為中原華夏民族社會生活資料的主要來源。何乃健雖然生於海外,長於海外,但他深具中華文化認同感與族徽意識(註十);他對中華文化——尤其是與稻田緊緊結合的中華農耕文化——的認識,更是一點也不含糊。從何乃健後期出版的五本散文集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稻」不僅僅是眾人賴以為生的一個外在具象,不僅僅是他安身立命的一個深刻意象,不僅僅是他文學審美的一個憑據,同時更是奔騰在他血液裡的一股動力,而催動著這股力量的來源,就是他所立基的中華農耕文化的磐石。我們不妨一同來感受他在《稻花香裡說豐年》這本散文集中所散發出來的那股濃得化不開的民族文化豪情:
在神州大地,水稻的栽培已有七千年的歷史,水稻與中華民族親密的關係,鮮明地映現於新石器時代陶土上的稻谷壓痕裡。在神農時代,稻已被列為五谷之一。司馬遷在《夏禹本紀》裡明确地記錄著:「禹疏九河,令益予眾庶稻,可種卑濕,民食稍調。」可見稻作在數千年前,已被勤奮的中國農民普遍栽植,在龍族文化中高居重要的位置。
——摘自《一散千里的綠意》(頁八至九)
稻作堅韌的適應能力,常常使我聯想起中華民族的剛毅。稻米從最初的起源地,漸次傳播至全世界每個大洲的農田裡,就像背井離鄉,飄洋過海的華裔,歷盡艱辛,胼手胝足,拓殖異域,在毫無政治與經濟支援的困境中,逆流而上,鞏固民族文化的根基,在風雨飄搖中昂然而立。每當我閱覽稻作的傳布圖,我就隱約窺見我們的先民在歷史的長廊裡,懷抱著夢想,為了擺脫惡劣的命運,追尋未經開墾的沃土而遷徙。他們的血和淚,都匯流入地圖中的每一道經和緯!
——摘自《一散千里的綠意》(頁九至十)
三、「像煢然獨處的鷺鷥,兀立在清晨的水田裡。」 18
何乃健擁有豐富的生活體驗,這些扎實的人生際遇鑄就了他內斂而深邃的個性。如果說理性思維是他環保散文中的經,感情世界是他環保散文中的緯,那靈性就是他環保散文中的標誌了。什麼是「靈性」呢?簡而言之,「靈性」就是人在以生活為本位的體驗中的超越性。普通人看「稻」,所能夠聯想到的不外乎它是人類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但何乃健卻能超越這種初級的聯想,帶來更為深層的思索:「我常常從水稻坎坷的一生,體悟到生命的無常。」(註十一)我從奇跡稻興起與沒落的過程中,也體悟了一個令人深思的哲理:要開創新的境界,就不能自我封閉,唯我獨尊,排除異己。(註十二)「谷種和生命一樣,是無價的。一粒金子埋在土裡還是一粒金子,一顆谷粒埋在土裡,卻會長出無數的谷粒。千萬畝的稻禾成熟了,可以把千百個曬谷場鋪成金色的沙漠,如果刮起旋風,稻谷堆積如山,可以把一整列的駱駝商隊埋沒。」(註十三)二十多年的時光在馬來西亞吉蘭丹州北部大平原的雨季與旱季的遞換中,在播種與收割的交替中流逝了,當他再次站在田塍上時,他把自己形容為一隻不與他人傾軋爭渡的鷺鷥:「像煢然獨處的鷺鷥,兀立在清晨的水田裡」(註十四)。這只在多年後「以一顆平常心靜觀營營役役的眾生」(註十五)的鷺鷥,善於在他的環保散文中穿插一些詩句,其中有者映現他早期的靈性與慧黠,例如:
一粒谷種的穎片
擁抱了整個綠洲的夏天!
——摘自《稻花香裡說豐年》(頁七)
(上)(下)
何乃健(一九四六),祖籍廣東順德,生於泰國曼谷,一九五三年移居馬來西亞。馬來亞大學農業學士(榮譽學位),馬來西亞理科生物學碩士。曾在水田領域進行研究與推廣逾三十年,為多個國際機構提供咨詢服務;曾任馬來亞大學及沙登農學院助教,現為稻作學顧問。曾擔任馬來西亞作家協會講習班講師、佛教寫作人工作營講師、馬來西亞全國大專文學獎及「花蹤獎」評審。著有詩集《碎葉》、《流螢紛飛》、《裁風剪雨》(合集)和《雙子葉》(合集);散文集《那年的草色》、《淅瀝的檐雨》、《稻花香裡說豐年》、《逆風的向陽花》(合集)、《禪在蟬聲裡》、《含淚為大地撫傷》(合集)和《驚起一灘鷗鷺》(合集);評論集《荷塘中的蓮瓣》等。
一、「看見金黃的稻谷,像串串陽光的晶體在搖晃。」 18
二○○○年十一月上旬,我在美國洛杉磯參加第四屆世界華文作家協會年會的時候,初遇兼有科學家學識、文學家氣質與哲學家哲思的馬來西亞作家何乃健,當時他贈我一本散文集《稻花香裡說豐年》(吉隆坡:十方出版社,一九九四年十二月)。這本寫於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初期的散文集是何乃健第一本以環保為主題的散文集(另外四本是《逆風的向陽花》、《禪在蟬聲裡》、《含淚為大地撫傷》和《驚起一灘鷗鷺》),客觀來看,他的環保散文一個最突出的特點,便是理性、感性與靈性融匯於一爐。放眼古今中外,兼具文學家與科學家身份的人並不多,何乃健是其中屈指可數的一位;其文學創作中的理性思維,是盤根於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科學基石上。
水稻是何乃健童年時最喜歡接近的綠草,他在盛產稻米的湄南河三角洲成長,綠意盎然的禾浪和稻穗編織的金毯,綴成了他畢生難忘的錦繡圖景。中學畢業後,他懷著滿腔理想和夢想到大學習農。「有一次我在改良稻種的示範場,看見金黃的稻谷,像串串陽光的晶體在搖晃,我的內心頓時洋溢著無限的愉悅。」(註一)這種富有生命力的草本類稻屬植物改變了他的人生旅途,帶著觀稻的幸福感和擁稻的喜悅感,他在完成大學課程後不作他想,毅然投入慕達灌溉區裡與水稻朝夕相處的生活。一九七二年開始,他就職於馬來西亞慕達農業發展局,負責監督進行雙季稻種植的慕達灌溉區內農民協會的組織、管理、發展與行政工作,並從一九七九年起升任該局的農業推廣與訓練主任。
三十餘年來,何乃健在稻作學領域中的實踐經歷豐碩無比,可說是到了畢生與稻為伍,終生與稻共舞的境界:他參與了一九七七年向世界銀行貸款推行的第三階段水利發展的策劃工作;他多次應國際研究所之邀,在水稻研討會上發表研究論文,並在一九九一年為該研究所在中國湖南省舉辦的有害生物綜合防治工作營擔任翻譯工作;他多次應聯合國糧農機構之邀發表論文、編寫雜草管理學的教材與環保教育的課程;他應越南農業部之邀,在胡志明市為越南的大學講師、研究員和農業推廣人員舉辦水田雜草管理課程;他赴丹麥參與農業合作社管理課程,以及在日本、泰國和菲律濱研究稻作與雜草防治;他一九九四年應美國加州史坦福大學國際研究所之邀,出席「亞洲水稻生產與殺草劑應用研討會」並提呈論文。有了這些深厚的科學經驗作為鋪墊,他在《稻花香裡說豐年》總共三十四篇散文裡,便不乏下列的理性書寫:
一個好的稻種,在同一塊田地裡連續種植多年之後,就會逐漸出現退化的問題,稻穗與谷粒漸漸變小變輕了,植株也長得高低不齊。好的稻種會產生變異,因為在收割、打谷、儲藏、播種的過程中,沒有妥善的處理,造成谷種混雜,純度降低。此外,不良的環境條件,與不正确的栽培技術,還有稻種之間的自然雜交,引起水稻遺傳性的改變,促使後代分離。
——摘自《從稻的換種想起》(貢五二至五三)
水稻蟲害的發生,在五十、六十年代以咬食稻莖的二化螟、三化螟為主。自從矮秆早熟的品種在六十年代末期受到大力推廣,取代農家傳統品種來進行雙季稻的種植之後,原本很少在水田出現的褐飛虱,竟然搖身一變,崛起於綠禾間,成為危害最烈的昆蟲。褐飛虱不但刺吸稻汁,造成植株乾枯,稻穗萎縮,癱瘓倒伏,而且還能傳播嚴重妨礙水稻正常生長的病毒。
——摘自《褐飛虱與因果律》(頁五九)
因為何乃健日常的工作生活貼近大自然,其工作本質就是為農民消災解難,協助農民耕種出一片片綠油油的稻田,因此,上述屬於環保範疇內、充滿實效性的科學敘述,自然而然地構成了《稻花香裡說豐年》散文集中的主旋律。迄今為止,何乃健在馬來西亞國內和國際專業研討會上以英文和馬來文發表的農業論文已過百篇,他的學術觀點難以避免地燭照著他的散文,然而,文學和科學在相對意義上隸屬兩種不同的話語體系,雖然它們可以相互轉換,且二者之間的觀念和隱喻相互流動和影響,但是我們不能冀望在文學中找到嚴謹的科學表達,更不能奢望在科學論文中找到抽象的文學觀念;從這個平台上俯瞰,我們便能夠清楚地意識到,如果純然是從何乃健的環保散文去分析其中的科學成分,那這些散文的文學價值顯然並不是很高的。何乃健環保散文的價值,更多的是體現在大自然堅韌的生命力對人類的啟迪上,例如在《被輪子壓過的谷種》一文中,一位馬來農民對他說:「那些不經輪壓而在田面萌芽的種子,由於扎根不深,在亢旱時最易枯死,在結穗後也最容易被風雨吹倒!」(註二)又如在《不屈的雙翼豆樹》一文中,一場罕見的風暴刮倒了一棵屹立的雙翼豆樹,農民把樹幹鋸成數段拿回家當柴燒,沒想到作者「今晨在河邊經過,無意間發現鋸痕累累的樹頭,竟長出新的枝葉來。嫩綠的新葉在風中生機盎然。」(註三)何乃健一方面務實地投入水稻的研究與推廣工作,一方面緊密地結合自己在稻田裡的多年實戰經驗和科學知識,從社會學的角度思索人類的劣根性,並遵循古人的步伐提出自己的整治看法。老子說「治大國若烹小鮮」,在何乃健看來,稻田猶如一個社會的縮影,管理整個社會未嘗不可借鑒管理整個稻田的成功方案:
許多社會問題如走私、販毒、搶劫、賣淫,也像鼠害一樣,不能單靠個人的防範來完全杜絕罪案的發生。群體的覺醒,社會制度的改善,人心的淨化才真正有力量去減低這些罪孽的擴散;就像只有通過綜合防治,強調生態滅鼠,鏟除田埂、溝壁的雜草,清除農田附近適宜害鼠繁殖的蔭蔽場所,斷絕鼠糧,保護鼠類的天敵,才是治本的善策。
——摘自《田鼠又來襲》(頁七五)
充滿悲天憫人情懷的何乃健也借助一篇篇扎扎實實的環保散文,描繪出心中萬畝良田與理想家園的願景:「我深信中國的農民最能領悟『和』字的啟示:和字有『禾』有『口』,禾字木上有一撇,象徵稻穗上豐滿下垂的稻穗。只有努力耕耘,才能期望豐收;只有年年豐收,『禾』才能喂飽待哺的『口』;只有每張口都不為吃飯而發愁,和平的願望才能持久!」(註四)
二、「正因為水稻是窮人的作物,我更應該為它付出滿腔的激情!」 18
輾轉三十多年的歲月過去了,何乃健無怨無悔地守著農民們賴以為生的稻田並給予無微不至的照顧,為了稻作學的研究、訓練與推廣,他身體力行,足跡遍及中國、越南、丹麥、日本、泰國、菲律濱和美國等國家。何乃健後期的研究範圍集中於水稻病蟲害的綜合防治、水稻乾田直播與濕田直播的雜草管理,以及水田的農業生態研究。回看來時路,為什麼他要把個人生命中這段最寶貴的青春歲月獻給水稻這種被目為窮人作物的草類呢?在《稻花香裡說豐年》這篇主題篇中,具有強烈草根性與人道主義精神的何乃健義無反顧地回答說:「正因為水稻是窮人的作物,我更應該為它付出滿腔的激情!」(註五)他在書的《後記》中進一步剖明自己對水稻的磊磊心跡:「以我平凡的一生,來研究這種不平凡的作物,不只一輩子的時間不夠用,即使用上幾輩子的時間來學習,恐怕還探索不完一粒谷種裡深蘊的奧秘。」(註六)這種對水稻原始而充沛的情感,構築成《稻花香裡說豐年》散文集中最真實、最彌足珍貴的感情世界,同時也展現出何乃健最令讀者著迷的作家魁力;與其說水稻是何乃健傾注畢生精力研究的對象,還不如說水稻是輝映他生命價值的最貼切元素。何乃健的環保散文有別於其他許許多多作家游山玩水式的空洞口號,在「環保文學已變成大眾文學,不再是某個國家的事,而是全人類所面臨的問題,超出了國家和民族的範圍」(註七)的今天,他的寫實主義的環保散文是一步一個腳印地、深深地鏤刻在大地胸膛上的一種精神呼喚:
每當我看到農田的面積逐漸縮小,良田愈來愈荒蕪,到處長滿野稗與畔茅,莫名的悲哀就像藤蔓,把我的心緊緊纏繞。
——摘自《嵌陽光於稻穗》(頁一四)
黃河給中華民族帶來的夢魘,已無法改變。因此,每次看到愚昧的人,在已經耗費巨資來修築灌溉設施的農田裡建屋立廠,內心就感到無限悲哀與憤懣。
——摘自《嵌陽光於稻穗》(頁八二)
何乃健一方面揪心於眼前年輕的稻農因沒興趣在田裡幹活而導致良田荒蕪,痛心疾首於黃河流域內的農田被糟蹋,另一方面,他也因展讀柏楊的《中國人史綱》而被明朝年間赤地千里的萬千餓殍煮石吞糞的慘狀所震懾:「那些災民的淚,仿佛都淌流到我心裡,翻掀為怒濤萬頃。」(註八)唐朝戴叔倫那首描寫沉重賦稅造成農村經濟破產的七言詩(女耕田行),以及唐朝末年貪官污吏兇暴狡獪的惡行導致整個皇朝的崩潰,更令他禁不住熱淚盈眶。(註九)處身環保最前線與深懷歷史感的何乃健上述的感情書寫,鋪成了他環保散文中一道樸實無華的風景線。
何乃健的文學感性既源自他的天性,也歸因於他自幼所受的中華文化的熏陶;具體而言,民族文化的尊嚴與睿智亦是哺育何乃健環保散文的感性之母乳。我們知道,華夏民族最早的經濟生產形態是以農耕經濟作為主體,早在夏商周三代時期,農耕業已經成為中原華夏民族社會生活資料的主要來源。何乃健雖然生於海外,長於海外,但他深具中華文化認同感與族徽意識(註十);他對中華文化——尤其是與稻田緊緊結合的中華農耕文化——的認識,更是一點也不含糊。從何乃健後期出版的五本散文集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稻」不僅僅是眾人賴以為生的一個外在具象,不僅僅是他安身立命的一個深刻意象,不僅僅是他文學審美的一個憑據,同時更是奔騰在他血液裡的一股動力,而催動著這股力量的來源,就是他所立基的中華農耕文化的磐石。我們不妨一同來感受他在《稻花香裡說豐年》這本散文集中所散發出來的那股濃得化不開的民族文化豪情:
在神州大地,水稻的栽培已有七千年的歷史,水稻與中華民族親密的關係,鮮明地映現於新石器時代陶土上的稻谷壓痕裡。在神農時代,稻已被列為五谷之一。司馬遷在《夏禹本紀》裡明确地記錄著:「禹疏九河,令益予眾庶稻,可種卑濕,民食稍調。」可見稻作在數千年前,已被勤奮的中國農民普遍栽植,在龍族文化中高居重要的位置。
——摘自《一散千里的綠意》(頁八至九)
稻作堅韌的適應能力,常常使我聯想起中華民族的剛毅。稻米從最初的起源地,漸次傳播至全世界每個大洲的農田裡,就像背井離鄉,飄洋過海的華裔,歷盡艱辛,胼手胝足,拓殖異域,在毫無政治與經濟支援的困境中,逆流而上,鞏固民族文化的根基,在風雨飄搖中昂然而立。每當我閱覽稻作的傳布圖,我就隱約窺見我們的先民在歷史的長廊裡,懷抱著夢想,為了擺脫惡劣的命運,追尋未經開墾的沃土而遷徙。他們的血和淚,都匯流入地圖中的每一道經和緯!
——摘自《一散千里的綠意》(頁九至十)
三、「像煢然獨處的鷺鷥,兀立在清晨的水田裡。」 18
何乃健擁有豐富的生活體驗,這些扎實的人生際遇鑄就了他內斂而深邃的個性。如果說理性思維是他環保散文中的經,感情世界是他環保散文中的緯,那靈性就是他環保散文中的標誌了。什麼是「靈性」呢?簡而言之,「靈性」就是人在以生活為本位的體驗中的超越性。普通人看「稻」,所能夠聯想到的不外乎它是人類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但何乃健卻能超越這種初級的聯想,帶來更為深層的思索:「我常常從水稻坎坷的一生,體悟到生命的無常。」(註十一)我從奇跡稻興起與沒落的過程中,也體悟了一個令人深思的哲理:要開創新的境界,就不能自我封閉,唯我獨尊,排除異己。(註十二)「谷種和生命一樣,是無價的。一粒金子埋在土裡還是一粒金子,一顆谷粒埋在土裡,卻會長出無數的谷粒。千萬畝的稻禾成熟了,可以把千百個曬谷場鋪成金色的沙漠,如果刮起旋風,稻谷堆積如山,可以把一整列的駱駝商隊埋沒。」(註十三)二十多年的時光在馬來西亞吉蘭丹州北部大平原的雨季與旱季的遞換中,在播種與收割的交替中流逝了,當他再次站在田塍上時,他把自己形容為一隻不與他人傾軋爭渡的鷺鷥:「像煢然獨處的鷺鷥,兀立在清晨的水田裡」(註十四)。這只在多年後「以一顆平常心靜觀營營役役的眾生」(註十五)的鷺鷥,善於在他的環保散文中穿插一些詩句,其中有者映現他早期的靈性與慧黠,例如:
一粒谷種的穎片
擁抱了整個綠洲的夏天!
——摘自《稻花香裡說豐年》(頁七)
一束枯乾的稻穗
夾在我的心記裡
每個夜晚
當我把日記攤開在桌上
乾的稻穗,時時警愓我
這是生活,一望無際的荒土
等待我們去開拓!
——摘自《後記》(頁一二二)
有者展現台灣詩人的流光溢彩,例如:
我們興高采烈地前後看齊
把腳尖並攏,手臂高舉
迎著和風,成體操隊形
散——開
一散,就是
千里!
——羅青《水稻之歌》,摘自《一散千里的綠意》(頁一○)
用一生的汗水,
辛辛勤勤灌溉泥土中的夢
——吳晟《水稻之歌》,摘自《灌溉著惡夢》(頁三○)
無論是何乃健自己所寫的靈動詩句,或者是他所引用的台灣詩人的吉光片羽,都在他的環保散文中流瀉著自然主義的靈性色彩,為世界環保文學留下了一道道耀眼的光痕。
四、理性、感性與靈性交織成的環保畫卷 18
雖然何乃健環保散文的根牢牢地嵌入大地的胸膛上,但喜歡研讀中國古籍的他也有嚮往人類文化軸心時期道家「道法自然」的時候。「『道法自然』的哲學,孕育了中國文人對大自然山水的審美能力,形成了以山水為詠讚對象的文章與詩詞。『道法自然』也啟發了中國文人對於理想社會的追尋,對於順乎自然,歸真返璞的生活無限嚮往。」在分析馬來西亞另一位環保作家田思的環保詩歌時,何乃健引用了禹克坤在《中國詩歌的審美境界》一書中的觀點。(註十六)這個觀點不只有助於他解讀田思詩中的環保意識,同時也代表了他對自身精神境界的追求,更是他的環保散文輻射知性光輝之所在。在捧讀何乃健的環保散文之際,我猶如在欣賞一幅以理性、感性與靈性交織而成的環保畫卷,我對他的崇高敬意是不言而喻的。
●註:(一)何乃健〈後記〉,見《稻花香裡說豐年》,貢一二二至一二三。
(二)何乃健〈被輪子壓過的谷種〉,見《稻花香裡說豐年》,頁一○一。
(三)何乃健〈不屈的雙翼豆樹〉,見《稻花香裡說豐年》,頁一○三。
(四)何乃健〈『和』字的啟示〉,見《稻花香裡說豐年》,頁四七至四八。
(五)何乃健〈稻花香裡說豐年〉,見《稻花香裡說豐年》,頁七。
(六)何乃健〈後記〉,見《稻花香裡說豐年》,頁一二三。
(七)語出舒乙〈老舍文學的今日價值〉一文。
(八)何乃健〈飯,無食則反〉,見《稻花香裡說豐年》,頁二○。
(九)何乃健〈歷史中的蝗蟲〉,見《稻花香裡說豐年》,頁四四。
(十)何乃健的族徽意識在〈臍帶〉這首自省式的詠頌詩。在〈臍帶〉中,他如此寫道:「有人說這條臍帶/割斷它與切除盲腸一樣無/何必為了失落淵遠」,「我卻一再堅持自己/永遠以這條臍帶/母體裡蓄了五千年的蛋白質/以及令我免疫的抗體/這臍帶/令我的脊椎垂直而立/這臍帶/竹的氣節、蓮的傲岸,以及/愈冷愈艷的寒梅/冰雪中展現的生機!」見何乃健、秦林詩合集《雙子葉》,台北:文史哲出版社,二○○○年八月,頁二三至二四。
(十一)何乃健〈灌概著惡夢〉,見《稻花香裡說豐年》,頁二九。
(十二)何乃健〈奇跡稻的奇跡〉,見《稻花香裡說豐年》,頁三四。
(十三)何乃健〈一粒米中的天地〉,見《稻花香裡說豐年》,頁五一。
(十四)何乃健〈嵌陽光於稻穗〉,見《稻花香裡說豐年》,頁一二。
(十五)何乃健〈代序〉,見何乃健、秦林散文合集《驚起一灘鷗鷺一年十二月》。
(十六)轉引自何乃健《含淚為——淺介田思的環保詩》,見許福吉主編《新華文學》第四十九期,新加坡:新加坡作家協會。二○○○年六月,頁一六八。● 9
夾在我的心記裡
每個夜晚
當我把日記攤開在桌上
乾的稻穗,時時警愓我
這是生活,一望無際的荒土
等待我們去開拓!
——摘自《後記》(頁一二二)
有者展現台灣詩人的流光溢彩,例如:
我們興高采烈地前後看齊
把腳尖並攏,手臂高舉
迎著和風,成體操隊形
散——開
一散,就是
千里!
——羅青《水稻之歌》,摘自《一散千里的綠意》(頁一○)
用一生的汗水,
辛辛勤勤灌溉泥土中的夢
——吳晟《水稻之歌》,摘自《灌溉著惡夢》(頁三○)
無論是何乃健自己所寫的靈動詩句,或者是他所引用的台灣詩人的吉光片羽,都在他的環保散文中流瀉著自然主義的靈性色彩,為世界環保文學留下了一道道耀眼的光痕。
四、理性、感性與靈性交織成的環保畫卷 18
雖然何乃健環保散文的根牢牢地嵌入大地的胸膛上,但喜歡研讀中國古籍的他也有嚮往人類文化軸心時期道家「道法自然」的時候。「『道法自然』的哲學,孕育了中國文人對大自然山水的審美能力,形成了以山水為詠讚對象的文章與詩詞。『道法自然』也啟發了中國文人對於理想社會的追尋,對於順乎自然,歸真返璞的生活無限嚮往。」在分析馬來西亞另一位環保作家田思的環保詩歌時,何乃健引用了禹克坤在《中國詩歌的審美境界》一書中的觀點。(註十六)這個觀點不只有助於他解讀田思詩中的環保意識,同時也代表了他對自身精神境界的追求,更是他的環保散文輻射知性光輝之所在。在捧讀何乃健的環保散文之際,我猶如在欣賞一幅以理性、感性與靈性交織而成的環保畫卷,我對他的崇高敬意是不言而喻的。
●註:(一)何乃健〈後記〉,見《稻花香裡說豐年》,貢一二二至一二三。
(二)何乃健〈被輪子壓過的谷種〉,見《稻花香裡說豐年》,頁一○一。
(三)何乃健〈不屈的雙翼豆樹〉,見《稻花香裡說豐年》,頁一○三。
(四)何乃健〈『和』字的啟示〉,見《稻花香裡說豐年》,頁四七至四八。
(五)何乃健〈稻花香裡說豐年〉,見《稻花香裡說豐年》,頁七。
(六)何乃健〈後記〉,見《稻花香裡說豐年》,頁一二三。
(七)語出舒乙〈老舍文學的今日價值〉一文。
(八)何乃健〈飯,無食則反〉,見《稻花香裡說豐年》,頁二○。
(九)何乃健〈歷史中的蝗蟲〉,見《稻花香裡說豐年》,頁四四。
(十)何乃健的族徽意識在〈臍帶〉這首自省式的詠頌詩。在〈臍帶〉中,他如此寫道:「有人說這條臍帶/割斷它與切除盲腸一樣無/何必為了失落淵遠」,「我卻一再堅持自己/永遠以這條臍帶/母體裡蓄了五千年的蛋白質/以及令我免疫的抗體/這臍帶/令我的脊椎垂直而立/這臍帶/竹的氣節、蓮的傲岸,以及/愈冷愈艷的寒梅/冰雪中展現的生機!」見何乃健、秦林詩合集《雙子葉》,台北:文史哲出版社,二○○○年八月,頁二三至二四。
(十一)何乃健〈灌概著惡夢〉,見《稻花香裡說豐年》,頁二九。
(十二)何乃健〈奇跡稻的奇跡〉,見《稻花香裡說豐年》,頁三四。
(十三)何乃健〈一粒米中的天地〉,見《稻花香裡說豐年》,頁五一。
(十四)何乃健〈嵌陽光於稻穗〉,見《稻花香裡說豐年》,頁一二。
(十五)何乃健〈代序〉,見何乃健、秦林散文合集《驚起一灘鷗鷺一年十二月》。
(十六)轉引自何乃健《含淚為——淺介田思的環保詩》,見許福吉主編《新華文學》第四十九期,新加坡:新加坡作家協會。二○○○年六月,頁一六八。●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