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末,冬至來臨。冬至不僅在我國農歷二十四節氣中占有重要的位置,而且在民間還有“冬至大如年”的風俗習慣。
冬至太陽黃經達到270度,這時太陽高度最小,陽光直射南回歸線,向北半球傾斜。《月令七十二侯集解》是這樣解釋冬至的:“十一月中,終藏之氣,至此而極也。”說冬至是一年中北半球白晝最短,南半球白晝最長的一天,但過了冬至就變成白長晝短了。“冬至一過長根線”,做鞋的媽媽可以多納一根線了。
冬至在古代是一個重要節氣,也是傳統節日,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從周朝開始,到了漢代,冬至這天皇帝要郊祭,百官放假休息,第二天上朝要穿吉服,向皇帝呈賀表。魏晉時期,還有臣子向皇帝敬獻鞋襪,表示迎福踐長。唐、宋、元、明、清都很看重冬至,有“冬肥年瘦”之說。百官放假三日,君不聽政;民間休市三日,歡度冬至。特別是南宋,偏安一隅,還歌舞升平隆重慶祝。民間老百姓在冬至這一天,要向父母長輩拜節祈福。官民同慶,冬至在古代的重要行性可見一斑。
冬至過後就是三九寒天,逢壬“數九”。明代《帝京景物略》記載:“冬至日,畫素梅一枝,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盡而九九出,則春深矣。越九九消寒圖。”古人數九的方法多麼有趣,在每天的染瓣中得到一份快樂,寒冬就多了一份溫暖。
幾千年來“冬至大如年”,各地都很講究,這一天餐桌上的各種各樣冬至佳肴應運而生,而且南北風俗差異很大。
北方講究吃餃子,傳說醫聖張仲景告老還鄉時,可見家鄉百姓缺吃少穿,飢寒交迫。他便用羊肉加上一些驅寒藥材,用面皮包成耳朵樣子,煮熟以後叫“驅寒嬌耳湯”,分給百姓吃。從此,每逢冬至人們就用羊肉包餃子。冬至吃餃子就這樣約定俗成了,還說“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除了吃餃子,北方還要吃冬至面、南瓜餅、年糕。
南方習慣吃湯圓,寓意團團圓圓。江南一帶,有吃赤豆糯米飯的習俗,據說可祛病防災。還要吃麻餅、糯糕、釀冬至酒,是一種米酒加桂花釀制,香氣濃郁。
盡管南北方的習俗不同,但冬至喝羊肉湯南北相同。喝下那熱氣騰騰的羊肉湯,不僅暖了身子,更是養身美食。每到冬至,我們小城喝羊肉湯是一道風景。那一天羊肉湯供不應求,大大小小的羊肉湯館子都坐滿扶老攜幼的家人。喝著羊肉湯,看窗外雪花飛舞,那情那景,其樂融融,恍如新年已至。
重要的冬至,詩人們怎能缺席,當然要留下膾炙人口的詩篇。此時的大地萬物寧靜,側耳聆聽,“邯鄲驛裡逢冬至,抱膝燈前影伴身。”冬至夜,孤身在外的白居易,本該和親人團聚,卻只有影子相伴。此刻,能不憶親人,能不想家鄉?“天時人事日相催,冬至陽生春又來。”杜甫樂觀地說,寒冷只是短暫的,不久就會陽氣初生,春將來臨……
從古至今,無論時代怎樣變遷,冬至是家的節日,是回歸的節日,大如年的冬至是團聚的時刻,在人們心中占有重要位置。而時序走到冬至的節點上,日照一天天長了,春日一天天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