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雨水時節是春天來臨的前奏,那麼,緊跟而來的驚蟄節氣則更像是一聲號角,在風雨之中一鳴,春天就鮮活了起來。
驚蟄,是春天的心跳。當雨水漸漸充沛,春天的花草樹木便在雨水的潤澤下醒了過來,破土、發芽、生長,生機煥發。然而,對於在秋冬季節進行冬眠的鳥獸蟲魚來說,則需要一種有力量的東西來喚醒,它們才能告別漫長的寒日深深,感知春天的氣息。春雨裡的一聲雷鳴,無疑就是最好的方式。
雨水,是柔的,是靜的;驚蟄,則是動態的,動態中還帶著一種剛勁的力量。驚蟄二字,給我的最初印像就是在於此。“一聲春雷震天響, 動物紛紛出來忙。”這種動態之美,仿佛是與生俱來的,從初春至仲春,然後恰到好處地一聲春雷作響,萬物憨然醒來,盡情盡力地展現自己的活力。
驚蟄,古稱“啟蟄”,一個“啟”字,就揭示出這種節令的特殊,既是對雨水時節的鋪墊,又是對此後的春分時節的序幕。“蟄”,盡可以單純地理解為蟄居的動物。當看到沉睡了一冬的動物們從夢中醒來,重新為大地帶來朝氣,又怎能不為之感到欣喜呢?如果沒有驚蟄節令的醞釀,那麼春天的韻律想來就較為平淡,這就仿佛我們的人生中沒有了與苦痛憂悲為伴的起伏的經歷,沒有了這起伏的經歷,我們的人生也就削減了一大半,這樣人生也是不完整的。而春天也是一樣,需要驚蟄的驚動,驚喜和驚嘆,春天才足以完整。
“天地解而雷雨作,雷雨作而百果草木皆甲坼。”這是《易經》中“解”卦的彖辭,每每讀來總有一種耐人尋味之感。一聲驚雷喚醒了乾坤,剎那間,天地更新,萬物化生。這種氣勢是何等的恢宏,這不正是驚蟄時節的物候變化的真實寫照嗎?雨水和雷鳴,蟄蟲和土地,它們之間似乎總有一種恰到好處的默契。雨來了,雷響了,睡了一冬的蟲子就醒了;而蟲子從泥土裡鑽出來,也說明此時已是鶯飛草長的春天,而不是朔風寒冬裡,因為冬天冰封河凍,土地不會是松松軟軟的,生命的氣息也是靜態的。
北方素來少雨,聽到雷鳴的日子也同樣鮮有。置身於北方,心裡自然也就不知不覺地多了一份真實的期待,期待著春天的雨滴,期待著春天的雷聲。而在我的家鄉四川,驚蟄時節的確是可以聽到雷聲的。當春風帶春雨潤澤萬物的時候,雷聲就像學校裡的起床鈴一樣,准時而來,應景而去。
其實,我小時候並不喜歡下雨,也不喜歡打雷的日子。下雨的時候,那些壓抑與煩憂就會不請自來。長輩們時常會在我們調皮或不聽話的時候用打雷來嚇唬我們,那春雨伴雷鳴的日子則更像是一種警醒。上學後,漸漸懂事,雨滴和雷鳴也親切起來。而如今,闊別了家鄉,才明白家鄉的一切都是那麼溫柔,不論是下雨,還是雷鳴。
“微雨眾卉新,一雷驚蟄始。”驚蟄時節,是仲春的開端,其實不管這個節令中是否下雨,有無雷聲,我們都應該保持著一份積極的心態去面對和迎接,如同我們欣然接受我們生命中的快樂與難過一樣地接受驚蟄時節的一切。更何況,不久後,春風花草香,春天的美好也同樣會不期而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