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遺言談起 - 詩人陳虛谷先生
2007/08/28 17:38
瀏覽1,919
迴響0
推薦0
引用0
論述集 新聞集 網路集 紀念集 新聞專輯
自立晚報 中華民國82 年01月14日 星期四 19版 康原
遺言註解 從遺言談起 論述∣專輯∣上頁∣下頁
一九五一年八月十二日,台灣新文學作家陳滿盈(虛谷)患腦溢血,從此右半身癱瘓後。就終日在和美塗厝的「默園」養病與讀書、寫字。一九五六年四月十日立下遺書
台灣習俗要改善者甚多,獨於喪事猶守舊慣;大抵因長上之事,為人子者不敢擅改,長上又無改意,吾斷然欲改之,書此以為準則,願吾子女及妻勿反吾意至囑。
吾死,依基督教式,請一牧師,翌日必葬,葬事費五仟元以下。墓向東或南,取其光景好,合吾志趣,風水之說,中毒甚深,吾子女要自作主張,看前面眺望佳者便可。墓極小而堅固,墓碑刻『故詩人陳虛谷滿盈之墓』,不用拜跪禮、不披麻帶孝、不點腳尾火、不燒轎、不設靈孝飯、敬茶、不乞水、不乞灰、不接板、不做功德,凡一切俗例務必盡改。
此處去城市頗遠,恐火葬不便,不然吾欲火葬。棺木不要花錢,二千元以內可以。不論何人不發白布或麻、苧等物。只用常服,不做巡弄樓、司公,請族親皆免,不用香亭、魂轎、不做告別式,因地偏人遠,浪費人家時間,吾心歉焉。葬完,親朋發一明信片報知可以了。他人皆拜辭相送,唯我子女送上山而已。不要路哭,不受人家弔儀祭禮。
此種喪事,貧家多有,富人罕見,吾貧人也,但願子女斷然節約,勿事舖張。吾一生對經濟無所建設,無益於家,無益於國,又無益於子孫,更不欲死后重累子孫矣。世人對吾此舉必多惡評,故吾遺言,負其全責,請大家見諒。
遺產無多,願吾諸子善自處之,莫起爭端,後日大難,協力相助為要。死者之言是嚴肅的,順吾者孝,逆吾者大不孝。母之份額,養老必需,願汝兄弟不可爭取,待其百年後,應屬誰得,誰便得之。汝等兄弟必善事之,念其畢生勞苦。
立此遺言後於一九六五年九月二十五日去世。逝世後,其家人按其遺言處理喪葬事宜,遭受許多親戚、友朋的誤解與不滿。身為文化協會理事的陳虛谷先生,是一位反對封建制、反對迷信與不良風俗之作家。為了教育民眾,常常到處演講,「談迷信之打破」、「人的生活」、「兒女教育」、「社會生活之改善」、「文化運動之意義」等問題。在當時民智未開,封建保守的台灣社會,這樣的主張可算是先知先覺;比如在遺言中對喪葬中的繁文褥節,其強烈的改革企圖心。在他一生當中從不祭拜鬼神,他捐贈金錢、土地給辦教育的學校,不願意捐錢給廟宇,以破除迷信,提高人民的知識水準為己任,是一位自覺性頗強的台灣知識份子。
陳滿盈,號虛谷。筆名一村,一八九一年六月十日生於彰化和美附近的農村,約六歲時過繼給和美塗厝陳家做長男養子,小時候就讀漢文。其力氣過人,身體結實,動作敏捷;十八歲與鹿港丁琴英結婚,因其夫人為書香家庭,覺得自己必須讀書,才導致虛谷發奮圖強;在二十五歲時赴日本明治大學就讀,留日期間結識了(蔡惠如、林獻堂、莊太岳、黃朝琴、王敏川、陳逢源等人)。一九二三年三月底,從明治大學畢業返台,旋投入文化運動。他的口才使聽眾喧嘩四起,博得喝采。葉榮鐘曾讚虛谷先生「為開風氣倡文化,懸河熱辯無以家。」光復後不久,陳虛谷任職和美農會理事長。一九二四年與施文杞、張我軍、張桔梗等人,發表新詩或寫文章。提倡文學改革,給台灣文壇帶來新風氣,繼而有賴和、蔡孝乾等人參與,漸漸形成台灣新文學之風氣,一九二六年賴和發表「鬥鬧熱」時,陳虛谷撰寫文章抨擊舊詩人,一九二七年發表第一首新詩〈秋曉〉於台灣民報一四二號,次年發表小說〈他發財了〉。一九五一年八月,虛谷腦溢血後半年癱瘓,病後寫一首詩:『人生短短百年內,功業無成身殘廢,寫字吟詩俱不可,猶留餘命在人間』。病後改用左手寫字,帶病七、八年間又作了約八十首舊詩:到了一九六一年因步行困難,改坐輪椅,一九六五年九月二十五日永別人世。
陳虛谷的文學志業,其舊詩作品;大部份為反映民族感情的抒懷詩;以及交際應酬的懷人詩;另有以田園風景及山水花鳥為對象的詠物詩,以藉物詠懷之方式,抒寫心志,比如〈蛙聲〉一詩『一聲初動殺機生,終夜田間鬥不清,多少人家思食肉,可憐你尚自高嗚。』以蛙自喻,自嘲自諷。以及自我警惕。另外,我們探討其新文學作品,在新詩方面,現存有二十多首。陳虛谷以為「詩是生命純摯的表現,直扣胸臆。抒寫真情,無論是抒發小我的私情,或抒發民族的感情。」所以,依評論家張恆豪先生在〈澗水嗚咽暗夜流〉一文中,依其內容及主題,可分成四類:其一,屬於詩人生命的流露,包括個人的感興,自我的省思、此類詩以〈流水和青山〉、〈賣花〉、〈牧羊者〉、〈秋曉〉、〈澗水和大石〉等首為代表。其二,浪漫的情詩,可以〈美人〉、〈愛情〉、〈我願〉、〈果真〉、〈小汽車中〉、〈佛桑花〉等首為代表。其三,感懷民族傷痛,針對著統治者與被統治者鬥爭的體悟,可以〈敵人〉、〈落葉〉為代表。其四:寄託個人的理想與憧憬,可以〈月的聲〉、〈病中有感〉為代表;在這些詩中,他寫出自我的矛盾性格,既嚮往田園的恬淡生活,又難忘人世間的悲苦,所以,表達出心竅的掙扎,複雜與矛盾的糾結,藉著山水流露出來,基本上詩人既做一個俯仰天地,卓然自立的人,比如以〈牧羊者〉一詩中兩段「牧羊者/戴草笠/半裸體/不趨權/不媚勢/見官長/不知禮。牧羊者/不讀書/無驕志/不談時局/不論政治/免受人猜疑/免被人妒忌……」藉對牧羊人的謳歌,以明其志,寄託了懷抱。
另外,陳虛谷處於舊禮教與新思潮的交會間,在對異性的表達上,時而溫婉含蓄,時而浪漫奔放,是一種自然本性的流露。在寫情方面,除了〈愛情〉之外,也寫人間可遺的親情。寫出詩人迷惘於母子之愛與男女之愛的不能相容而帶來的苦惱。做為一個殖民地詩人的陳虛谷,不僅抒寫個人的感情及鬱悶,而且擴及群體的關懷,抒寫民族的憂患。站在被凌辱、被壓迫者的立場,關照殖民地的苦難悲運,熱切的撫慰殖民地受傷的孩子,比如以〈落葉〉為題云;「……微風吹過/人紛紛落下/一點兒也沒有/誰憐我任人糟蹋。西風啊!任你怎地殘酷,把我們掃得乾乾淨淨,我們終不至永遠枯死的……」以「西風」影射驕橫的迫害者,以樹葉暗喻被迫害者。詩人透過自然代謝的史觀。寫出不屈不撓的心志,肯定自我存在的意義。不管生之旅所遭遇到的橫逆,詩人從不灰心喪志,所以,從那首〈月的聲〉的長話,可明白其思想與理想。從詩中「瞥見貧窮的人家/征悲嘆勞苦的飢寒…… 聽盡了人生的隱祕,看盡了人間的奇異/我心中真是又悲又喜……」這種對貧窮人家的關懷,是一種道地的人道精神。
虛谷的詩,以真摯的情感、樸實的風格、淺白的文字見長,其詩的風格以「言志」為主調,抒寫詩人對生命的感懷。
陳虛谷有四篇小說:〈他發財了〉描寫日本警察借著生孩子的名譽收紅包、禮物、台灣人民敢怒不敢言,只能在背後罵這些警察:「無廉恥的東西,剛生孩子就討賀,此去事正多了,滿月、四月日、週歲。咳!台灣人該慘!」真是魚肉人民。〈無處伸冤〉描寫警察岡平到林老賊家查戶口,凌辱良家婦人,台灣人敢怒不敢言,忍氣吞聲說:「……咱頭戴伊的天,腳踏伊的地……世事讓三份,天寬地闊,他們官官相護……。」正如日警岡平說:「…我們做官人,便是打死人,也算不了什麼。…」縱使有人仗義執言,有時也會遭受以「誣告及侮辱官吏的罪名」被起訴,真是無法無天,沒有清廉公正的執法者,人民的冤屈真無處可伸的,〈放炮〉:描寫警察真田夫婦,帶著小孩去魚肉百姓,那專橫的小孩,就以大日本帝國的姿態凌辱台灣人—沒有骨氣的台灣人,只好逢迎巴結,只在背後哀哀嘆嘆說:「交官窮,交鬼死,請他實在更不值飼狗。」但這個日警真川,只要聽到「放炮」聲,就要去給百姓請客招待。
有一天黃昏真川聽到村莊有人〈放炮〉,就交代夫人不必做晚餐。等待村民來請,最後卻空等一場,隔日就出去調查誰〈放炮〉,遇到一位正在吃紅龜粿的村民劉天,就不分青紅皂白動手打劉天,令他下跪。其實,那粿是別人送的,劉天家並沒有喜事,真川明知不是劉天所放的砲,而有冤枉人家,仍然強詞奪理說:「……警察官有生死人的權力,是不受你看輕的,你懂嗎?」從此三篇小說,我們了解統治者的專制、蠻橫,這些警察的無法無天,就好像「田舍皇帝」警察成了殖民統治的象徵,其貪得無厭的行為今人不恥,依付統治著的權勢,以屠殺鎮壓做後盾,陳虛谷透過小說,呈現出日警以統治者的嘴臉壓迫百姓,以寫實的技巧,記錄了日本時代,警察的為非作歹行為,台灣人民在其淫威下,對日警產生恐懼,虛谷的一首〈警察〉為題的詩寫著「凌虐吾民此蠢才,冤仇相視合應該,兒童遙見皆驚走,高喊前頭出本來,」以民主社會來講。警察本是人民的保母,應大公無私去執行法律。然而,以統治者姿態自居的警察,似乎是特權分子,猶如領有執照的強、掠、淫、盜的流氓。這三篇小說,記錄著被統治者的悲哀,也是警察統治國家,人民的下場。還有一篇小說〈榮歸〉描寫一位留學日本歸來的青年,在一次公共場合中面對台灣同胞大講日文,反應出舊仕紳迂腐、投機性格,用反諷的技巧嘲諷那一心一意想擠進日本高等文官階層。小說中暴露出台灣人見風轉舵,挾洋自重的奴化性格,在如今的社會看來,仍然具有深刻的諷刺味道,據陳映真在〈再起台灣文學的藥石〉一文中說:「陳虛谷的〈榮歸〉,其實正是殖民地台灣人新式資產階級知識份子對舊的地主+大夫知識份子,在整個台灣抗日民族運動互相鬥爭中的一個文學上的反映。」
當我到塗厝去造訪陳虛谷的故居「默園」時,望著這棟牆面刻有「悠悠見南山」詩句的房子,想到這位台灣新文學作家的高貴情操,以及作品中呈現出來的台灣人精紳。心想:如今,我們台灣的子弟有誰知道他呢?坐在山腰的書房望著天空的月亮撰寫虛谷前輩的小傳時,心中浮現首〈明月〉的詩歌
「開窗見明月 正在白雲邊 不解傷心事
偏偏向我圓 更有斷腸人 休照畫樓前」
(紀念台灣文學家陳虛谷活動,自一九九三年元月起陸續舉行,
包括虛谷詩樂演唱會, 元月十七日晚上七時三十分 在彰化縣政府禮堂,
廿一日 在高雄縣立文化中心岡山國父紀念館,
以上歡迎民眾至演出會場索票,
第二屆磺溪文藝營 陳虛谷專題則在
十六日、十七日 在彰化文化中心舉行。
陳虛谷回顧展則於
元月十四日至十八日 在彰化文化中心展出。)
自立晚報 中華民國82 年01月14日 星期四 19版 康原
遺言註解 從遺言談起 論述∣專輯∣上頁∣下頁
一九五一年八月十二日,台灣新文學作家陳滿盈(虛谷)患腦溢血,從此右半身癱瘓後。就終日在和美塗厝的「默園」養病與讀書、寫字。一九五六年四月十日立下遺書
台灣習俗要改善者甚多,獨於喪事猶守舊慣;大抵因長上之事,為人子者不敢擅改,長上又無改意,吾斷然欲改之,書此以為準則,願吾子女及妻勿反吾意至囑。
吾死,依基督教式,請一牧師,翌日必葬,葬事費五仟元以下。墓向東或南,取其光景好,合吾志趣,風水之說,中毒甚深,吾子女要自作主張,看前面眺望佳者便可。墓極小而堅固,墓碑刻『故詩人陳虛谷滿盈之墓』,不用拜跪禮、不披麻帶孝、不點腳尾火、不燒轎、不設靈孝飯、敬茶、不乞水、不乞灰、不接板、不做功德,凡一切俗例務必盡改。
此處去城市頗遠,恐火葬不便,不然吾欲火葬。棺木不要花錢,二千元以內可以。不論何人不發白布或麻、苧等物。只用常服,不做巡弄樓、司公,請族親皆免,不用香亭、魂轎、不做告別式,因地偏人遠,浪費人家時間,吾心歉焉。葬完,親朋發一明信片報知可以了。他人皆拜辭相送,唯我子女送上山而已。不要路哭,不受人家弔儀祭禮。
此種喪事,貧家多有,富人罕見,吾貧人也,但願子女斷然節約,勿事舖張。吾一生對經濟無所建設,無益於家,無益於國,又無益於子孫,更不欲死后重累子孫矣。世人對吾此舉必多惡評,故吾遺言,負其全責,請大家見諒。
遺產無多,願吾諸子善自處之,莫起爭端,後日大難,協力相助為要。死者之言是嚴肅的,順吾者孝,逆吾者大不孝。母之份額,養老必需,願汝兄弟不可爭取,待其百年後,應屬誰得,誰便得之。汝等兄弟必善事之,念其畢生勞苦。
立此遺言後於一九六五年九月二十五日去世。逝世後,其家人按其遺言處理喪葬事宜,遭受許多親戚、友朋的誤解與不滿。身為文化協會理事的陳虛谷先生,是一位反對封建制、反對迷信與不良風俗之作家。為了教育民眾,常常到處演講,「談迷信之打破」、「人的生活」、「兒女教育」、「社會生活之改善」、「文化運動之意義」等問題。在當時民智未開,封建保守的台灣社會,這樣的主張可算是先知先覺;比如在遺言中對喪葬中的繁文褥節,其強烈的改革企圖心。在他一生當中從不祭拜鬼神,他捐贈金錢、土地給辦教育的學校,不願意捐錢給廟宇,以破除迷信,提高人民的知識水準為己任,是一位自覺性頗強的台灣知識份子。
陳滿盈,號虛谷。筆名一村,一八九一年六月十日生於彰化和美附近的農村,約六歲時過繼給和美塗厝陳家做長男養子,小時候就讀漢文。其力氣過人,身體結實,動作敏捷;十八歲與鹿港丁琴英結婚,因其夫人為書香家庭,覺得自己必須讀書,才導致虛谷發奮圖強;在二十五歲時赴日本明治大學就讀,留日期間結識了(蔡惠如、林獻堂、莊太岳、黃朝琴、王敏川、陳逢源等人)。一九二三年三月底,從明治大學畢業返台,旋投入文化運動。他的口才使聽眾喧嘩四起,博得喝采。葉榮鐘曾讚虛谷先生「為開風氣倡文化,懸河熱辯無以家。」光復後不久,陳虛谷任職和美農會理事長。一九二四年與施文杞、張我軍、張桔梗等人,發表新詩或寫文章。提倡文學改革,給台灣文壇帶來新風氣,繼而有賴和、蔡孝乾等人參與,漸漸形成台灣新文學之風氣,一九二六年賴和發表「鬥鬧熱」時,陳虛谷撰寫文章抨擊舊詩人,一九二七年發表第一首新詩〈秋曉〉於台灣民報一四二號,次年發表小說〈他發財了〉。一九五一年八月,虛谷腦溢血後半年癱瘓,病後寫一首詩:『人生短短百年內,功業無成身殘廢,寫字吟詩俱不可,猶留餘命在人間』。病後改用左手寫字,帶病七、八年間又作了約八十首舊詩:到了一九六一年因步行困難,改坐輪椅,一九六五年九月二十五日永別人世。
陳虛谷的文學志業,其舊詩作品;大部份為反映民族感情的抒懷詩;以及交際應酬的懷人詩;另有以田園風景及山水花鳥為對象的詠物詩,以藉物詠懷之方式,抒寫心志,比如〈蛙聲〉一詩『一聲初動殺機生,終夜田間鬥不清,多少人家思食肉,可憐你尚自高嗚。』以蛙自喻,自嘲自諷。以及自我警惕。另外,我們探討其新文學作品,在新詩方面,現存有二十多首。陳虛谷以為「詩是生命純摯的表現,直扣胸臆。抒寫真情,無論是抒發小我的私情,或抒發民族的感情。」所以,依評論家張恆豪先生在〈澗水嗚咽暗夜流〉一文中,依其內容及主題,可分成四類:其一,屬於詩人生命的流露,包括個人的感興,自我的省思、此類詩以〈流水和青山〉、〈賣花〉、〈牧羊者〉、〈秋曉〉、〈澗水和大石〉等首為代表。其二,浪漫的情詩,可以〈美人〉、〈愛情〉、〈我願〉、〈果真〉、〈小汽車中〉、〈佛桑花〉等首為代表。其三,感懷民族傷痛,針對著統治者與被統治者鬥爭的體悟,可以〈敵人〉、〈落葉〉為代表。其四:寄託個人的理想與憧憬,可以〈月的聲〉、〈病中有感〉為代表;在這些詩中,他寫出自我的矛盾性格,既嚮往田園的恬淡生活,又難忘人世間的悲苦,所以,表達出心竅的掙扎,複雜與矛盾的糾結,藉著山水流露出來,基本上詩人既做一個俯仰天地,卓然自立的人,比如以〈牧羊者〉一詩中兩段「牧羊者/戴草笠/半裸體/不趨權/不媚勢/見官長/不知禮。牧羊者/不讀書/無驕志/不談時局/不論政治/免受人猜疑/免被人妒忌……」藉對牧羊人的謳歌,以明其志,寄託了懷抱。
另外,陳虛谷處於舊禮教與新思潮的交會間,在對異性的表達上,時而溫婉含蓄,時而浪漫奔放,是一種自然本性的流露。在寫情方面,除了〈愛情〉之外,也寫人間可遺的親情。寫出詩人迷惘於母子之愛與男女之愛的不能相容而帶來的苦惱。做為一個殖民地詩人的陳虛谷,不僅抒寫個人的感情及鬱悶,而且擴及群體的關懷,抒寫民族的憂患。站在被凌辱、被壓迫者的立場,關照殖民地的苦難悲運,熱切的撫慰殖民地受傷的孩子,比如以〈落葉〉為題云;「……微風吹過/人紛紛落下/一點兒也沒有/誰憐我任人糟蹋。西風啊!任你怎地殘酷,把我們掃得乾乾淨淨,我們終不至永遠枯死的……」以「西風」影射驕橫的迫害者,以樹葉暗喻被迫害者。詩人透過自然代謝的史觀。寫出不屈不撓的心志,肯定自我存在的意義。不管生之旅所遭遇到的橫逆,詩人從不灰心喪志,所以,從那首〈月的聲〉的長話,可明白其思想與理想。從詩中「瞥見貧窮的人家/征悲嘆勞苦的飢寒…… 聽盡了人生的隱祕,看盡了人間的奇異/我心中真是又悲又喜……」這種對貧窮人家的關懷,是一種道地的人道精神。
虛谷的詩,以真摯的情感、樸實的風格、淺白的文字見長,其詩的風格以「言志」為主調,抒寫詩人對生命的感懷。
陳虛谷有四篇小說:〈他發財了〉描寫日本警察借著生孩子的名譽收紅包、禮物、台灣人民敢怒不敢言,只能在背後罵這些警察:「無廉恥的東西,剛生孩子就討賀,此去事正多了,滿月、四月日、週歲。咳!台灣人該慘!」真是魚肉人民。〈無處伸冤〉描寫警察岡平到林老賊家查戶口,凌辱良家婦人,台灣人敢怒不敢言,忍氣吞聲說:「……咱頭戴伊的天,腳踏伊的地……世事讓三份,天寬地闊,他們官官相護……。」正如日警岡平說:「…我們做官人,便是打死人,也算不了什麼。…」縱使有人仗義執言,有時也會遭受以「誣告及侮辱官吏的罪名」被起訴,真是無法無天,沒有清廉公正的執法者,人民的冤屈真無處可伸的,〈放炮〉:描寫警察真田夫婦,帶著小孩去魚肉百姓,那專橫的小孩,就以大日本帝國的姿態凌辱台灣人—沒有骨氣的台灣人,只好逢迎巴結,只在背後哀哀嘆嘆說:「交官窮,交鬼死,請他實在更不值飼狗。」但這個日警真川,只要聽到「放炮」聲,就要去給百姓請客招待。
有一天黃昏真川聽到村莊有人〈放炮〉,就交代夫人不必做晚餐。等待村民來請,最後卻空等一場,隔日就出去調查誰〈放炮〉,遇到一位正在吃紅龜粿的村民劉天,就不分青紅皂白動手打劉天,令他下跪。其實,那粿是別人送的,劉天家並沒有喜事,真川明知不是劉天所放的砲,而有冤枉人家,仍然強詞奪理說:「……警察官有生死人的權力,是不受你看輕的,你懂嗎?」從此三篇小說,我們了解統治者的專制、蠻橫,這些警察的無法無天,就好像「田舍皇帝」警察成了殖民統治的象徵,其貪得無厭的行為今人不恥,依付統治著的權勢,以屠殺鎮壓做後盾,陳虛谷透過小說,呈現出日警以統治者的嘴臉壓迫百姓,以寫實的技巧,記錄了日本時代,警察的為非作歹行為,台灣人民在其淫威下,對日警產生恐懼,虛谷的一首〈警察〉為題的詩寫著「凌虐吾民此蠢才,冤仇相視合應該,兒童遙見皆驚走,高喊前頭出本來,」以民主社會來講。警察本是人民的保母,應大公無私去執行法律。然而,以統治者姿態自居的警察,似乎是特權分子,猶如領有執照的強、掠、淫、盜的流氓。這三篇小說,記錄著被統治者的悲哀,也是警察統治國家,人民的下場。還有一篇小說〈榮歸〉描寫一位留學日本歸來的青年,在一次公共場合中面對台灣同胞大講日文,反應出舊仕紳迂腐、投機性格,用反諷的技巧嘲諷那一心一意想擠進日本高等文官階層。小說中暴露出台灣人見風轉舵,挾洋自重的奴化性格,在如今的社會看來,仍然具有深刻的諷刺味道,據陳映真在〈再起台灣文學的藥石〉一文中說:「陳虛谷的〈榮歸〉,其實正是殖民地台灣人新式資產階級知識份子對舊的地主+大夫知識份子,在整個台灣抗日民族運動互相鬥爭中的一個文學上的反映。」
當我到塗厝去造訪陳虛谷的故居「默園」時,望著這棟牆面刻有「悠悠見南山」詩句的房子,想到這位台灣新文學作家的高貴情操,以及作品中呈現出來的台灣人精紳。心想:如今,我們台灣的子弟有誰知道他呢?坐在山腰的書房望著天空的月亮撰寫虛谷前輩的小傳時,心中浮現首〈明月〉的詩歌
「開窗見明月 正在白雲邊 不解傷心事
偏偏向我圓 更有斷腸人 休照畫樓前」
(紀念台灣文學家陳虛谷活動,自一九九三年元月起陸續舉行,
包括虛谷詩樂演唱會, 元月十七日晚上七時三十分 在彰化縣政府禮堂,
廿一日 在高雄縣立文化中心岡山國父紀念館,
以上歡迎民眾至演出會場索票,
第二屆磺溪文藝營 陳虛谷專題則在
十六日、十七日 在彰化文化中心舉行。
陳虛谷回顧展則於
元月十四日至十八日 在彰化文化中心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