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知識】別再相信 青天白日勳章=免死金牌

青天白日勳章是國軍最為人熟知的勳章,不管在白先勇小說「歲除」,或是趙傳的歌曲「英勇勳章」中都曾提及,坊間還傳說它是免死金牌。這些傳言哪些是真哪些是假,在此為各位讀者一一解密:
Q:青天白日勳章是當今中華民國最高階勳章嗎?
A:錯。
我國勳章分文武兩類:青天白日屬於軍職勳章,創設於民國18年,國民政府北伐成功後,廢止北洋時代勳章,重新制訂勳獎制度。原本稱「青天白日章」,民國24年改稱勳章,並在青天白日圖案四周加上光芒形狀裝飾。民國69年,由掛在左胸的「襟綬」,改為類似值星帶般,由右肩橫跨到左腰的「大綬」。
青天白日勳章在現行武官勳章中只是第二級。民國26年政府在青天白日之上,增設國光勳章。但是國光勳章至今只頒給蔣中正、傅作義、周至柔、俞大維、何應欽等五人,勳章圖案也不如青天白日醒目,因此知名度遠遠不及。
Q:蔣中正是第一位青天白日勳章得主對不對?
A:錯。
第一位青天白日勳章是張學良:民國18年張學良發起中東路事件,意圖奪回被蘇聯控制的中東鐵路。雖然最後東北軍戰敗,未能奪回鐵路,但他與另5位東北軍將領,仍成為首批青天白日得主。
至於蔣中正,則是「青天白日七號」。
Q:青天白日勳章目前頒給多少人?
A:包括上周五蔡英文總統在葬禮上頒贈勳章的前參謀總長陳燊齡,至今共有211位青天白日得主,多半是將級軍官。
獲頒青天白日的基層官兵,除了空軍飛行員以外,只有民國27年廣東虎門戰役,兩位堅守陣地發砲攻擊日艦的士官安德成、張綸林;以及36年東北四平保衛戰的少尉排長廖鈞,面對壓倒性共軍多次人海衝鋒,堅守據點一星期,全排只剩4人生還。當年23歲的廖鈞,也是目前最年輕的得主。
目前唯一女性得主是蔣中正夫人宋美齡,擔任航空委員會(空軍總部前身)秘書長,號稱「空軍之母」。蔣經國也在民國67年3月當選總統前,被嚴家淦總統以其當年擔任國防部長任內貢獻,頒贈青天白日。
有四位外國人獲頒青天白日,都是美國將領:包括抗戰期間的史迪威、陳納德、魏德邁,以及戰後調處國共談判的馬歇爾。
青天白日勳章很少在身後追贈。除了陳燊齡之外,上一次可查到例子,是民國33年8月,在滇西松山戰役殉職的中校營長謝夢熊。
Q:青天白日勳章可以當「免死金牌」抵命嗎?
A:這是以訛傳訛。
青天白日勳章的「免死金牌」傳說,起於黃百韜將軍:民國37年8月,黃百韜因豫東會戰獲頒青天白日,但卻在同年11月的徐蚌會戰兵敗自殺。黃百韜死後,家人跟隨政府遷台,其子後來犯下殺人案,轟動一時。黃夫人寫信給蔣中正總統,表示自己未能管教兒子成材,如今願將丈夫的勳章繳回,但求替黃家保留香火。蔣總統果然頒布特赦,但是因為感念黃百韜為國捐軀,而非勳章可以抵命:好幾位曾獲青天白日的將領,後來晚節不保,因為投降日本或捲入共諜而被處決。
青天白日勳章得主真正特權,是身後可安葬於五指山國軍示範公墓的「特勳區」,不分階級。由於特勳區制度是後來增設,較早安葬的將領,並未特別遷墓。例如黃百韜夫婦就留在上將區而非特勳區,因此加深了「勳章換兒命」的誤會。
Q:青天白日勳章的頒發標準為何?
A:嗯...其實幾十年來的標準不大一致。
211位得主中,高達165人是對日抗戰所頒。其中民國22年的長城戰役(電影英烈千秋的開頭,大刀隊突襲喜峰口,就是其中一場戰鬥),一口氣頒出49枚;長城戰役參戰主力是西北系的29軍,此舉頗有籠絡地方軍人意味。到抗戰勝利時,更是勳章大放送:包括非軍職的糧食部長徐堪、次長龐松舟,都因調遣軍需有功,獲頒青天白日。
政府遷台,蔣中正總統於民國39年3月復職,第一座頒發的青天白日,得主是前一年率領艦隊長江突圍的「永嘉」艦長陳慶堃(李宗仁代總統任內就核發,直到蔣復職後才正式授勳)。民國40年代只有兩人獲頒:以寡敵眾、掩護友軍脫困的「雅龍」艦長梁天价,以及一次擊落兩架米格機的飛官歐陽漪棻。民國50年代,僅發給參謀總長卸任的彭孟緝。
近年青天白日勳章得主,都是卸任的參謀總長或國防部長。從民國56年的高魁元以後,歷任參謀總長中,賴名湯、宋長志、郝柏村、劉和謙、羅本立、湯曜明、李傑、李天羽、霍守業、林鎮夷,都曾獲得青天白日;如今陳燊齡身後獲頒青天白日勳章,前任一級上將總長的「遺珠」,只剩唐飛一人。
馬英九總統任內將參謀總長降編為二級上將,新制總長嚴明、高廣圻、嚴德發退伍之後,政府都未頒贈青天白日勳章。另外,擔任國防部長而未任參謀總長,曾獲頒青天白日者,包括蔣經國、鄭為元、蔣仲苓、伍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