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清德總統的「團結國家十講」登場以來,幾乎場場都有「驚奇演出」,而這些讓人搖頭的荒謬劇情,無非都是出於總統大人的「信口開河」,有這種水平的國家領導人,國人是既無言又汗顏。
「信口開河」是絕大多數國人耳熟能詳的成語,源自〈孤本元明雜劇.漁樵閑話〉。
話說有個叫王魯的樵夫,平生至交有三友。一人在江上捕漁,一人在山下耕種,另一人在田野牧放。這四位村夫漁人,聚會時「所言者為世道興衰,人情冷暖」;「所笑者附勢趨時、阿諛諂佞」。王魯並自嘲說「似我山間林下的野人,無榮無辱、任樂任喜,端的是信口開河,隨心放蕩,不受拘束。」其中的「信口開河」,即是流傳已數百年的成語。
市井小民,身分低微,隨意扯淡、信口開河,無啥要緊,但是做為政府高官,尤其是國家象徵的元首,動見觀瞻,更須謹言慎行,非但不該信口開河,所言所行更必須有憑有據,否則就是「德」不配位。
近來,針對大罷免的「團結國家十講」,賴清德連發謬論,第一場的「台灣有長毛象」、第二講的「打掉雜質」議論尚未平息,第三講的「台灣沒有代表參加制憲」及誣指馬英九曾自稱「區長」,又引發新一波爭議。第四講重批國防預算遭在野凍刪總額為「史上最高,影響實際作業與國際視聽」,也被在野反斥是造謠、抹黑,再次升高朝野對立。
賴清德在十講之三「憲政體制」的演說中,指稱「中華民國憲法當初制憲,包括五五憲草或一九四六年通過的中華民國憲法,台灣是沒有派員參加的」,這段談話不但是歪曲事實且是扭曲真相,因為民國三十五年制憲時,台灣明明有代表參加,且是多達十八位制憲國大代表,包括黨外先賢李萬居,賴說沒有代表參加,根本就是睜眼說瞎話。
此外,賴清德指二00八年大陸海協會長陳雲林來台時,「所到之處中華民國國旗都要拆掉,代表國家的總統(馬英九)自稱區長,不敢自稱總統,所以引起學生抗議、社會反彈,因此當時有這波(野草莓)運動。」這也是信口開河之言,因為那年陳雲林訪台,如果馬英九真的曾自稱「區長」,民進黨必定走上街頭大鬧特鬧,但當時既無媒體報導馬英九自貶為「區長」,也無綠營為此抗爭的新聞,可見賴清德對馬英九的指控,乃是「欲加之罪」。
其實,賴清德信口開河早有「前科」今年二二八出席「二二八事件七十八周年中樞紀念儀式」致詞時,就曾隨口指稱「二二八主因並非族群衝突,而是獨裁者蔣介石在大陸戰局節節敗退情形下,為了確保能來台灣統治,犯下滔天罪行」,這種毫無事實根據的話,賴清德照樣脫口而出,當時亦遭高度非議。
「一言既出,駟馬難追」古有明訓,台灣也有「飯可以亂吃,話不能亂說」的俗諺;身為國家領領導人,言行應是全國人民的示範,如果經常口無遮攔,妄想要「團結國家」,那就是緣木求魚了!(作者為資深教育工作者)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