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
作文稿紙恐懼症
2016/12/28 19:17
瀏覽1,037
迴響0
推薦5
引用0
作文是一種創作嗎?當然。所以不要用「寫功課」的fu去看作文。而是想辦法讓它變得比較有意思。
我曾經在一個不到十人,以小三到小五生為主的教室裡,帶小朋友寫一題「我最喜歡的一道菜」。有三、四個久久苦著臉說「老師,我真的沒有最喜歡的菜」,其中兩個掙扎好一陣子,終於生出了蛋炒飯和番茄炒蛋。只有一個孩子有情境的描述了他跟媽媽一起做的炒牛肉。
那是一堂創意寫作課,也是我第一次教小朋友。這個經驗讓我吃驚,原來作文對現在的孩子是如此沈重的壓力,看到稿紙就先棄械投降。
在升學的指標下,作文變成了一門科目,附屬於國語或國文。學生被要求最好符合一定的章法以保分數中上。遊刃有餘的則可搭配些成語或結構彰顯文采。而總是「不得要領」的,為求生存只好喝補湯。
我同意作文或寫作需要練習,並尋求一些方法,但要緊的是,我們得鼓勵孩子對生活與環境樂於觀察和體驗。把有意思、有感受,好想說給別人聽的事寫出來,讓別人也覺得有意思。
升學的孩子太忙以至「無感」,形成了作文的路障。無感之下,就算學會再多技法,也只是漂亮的蝴蝶結。打開盒子的一刻,其中空泛一翻兩瞪眼。
好多孩子被家長推去補作文。若遇到能引導啟發的老師就太好了。但可別以為補了一陣子就能三級跳,文字是需要相處的,單線的埋頭猛寫效益有限,說不定還會補出稿紙恐懼症。
相處之道先求不怕寫,再一步步提高用文字說話的意願,才能形成起點。這需要耐心與時間。大人最要戒之的,就是期待速成。
作文定心丸:稿紙不可怕,把它當臉書的「在想什麼…」,想說啥,先寫再說。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