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01/06 21:36
僧問:如何是第一義? 師答:此問是第二義!
瀏覽:136迴響:1推薦:5 - 2024/01/06 20:40
奪走 你快樂嗎? 或許你覺得快樂!但是, 如果把你的快樂奪走, 你還快樂嗎? 比方說,你喜歡畫畫,沉浸在畫的天地裡,每日無不快樂,又好比你愛攝影,覺得影像的天地裡,無所不美,天天感受它得到無比的快樂,...
瀏覽:145迴響:0推薦:1 - 2023/12/27 22:58
你變現萬有 修行人如果能體會到一切外在的現象,都是由自心識田所變現,所流露出來,那麼他已經可以離開煩惱的因子,為什麼呢?外在萬象自己可以變,那就無須自攀緣,走就走了,再變就有,留也留不住,那是無常生滅...
瀏覽:198迴響:0推薦:5 - 2023/12/22 22:33
開啟智慧 開啟智慧,應該是開發出一種朗然明白,全方位的視野,然後從中可以選擇和判斷出比較有利的走向。 與智慧不同的是,情緒的培養,他是蓄足能量,準備一鼓作氣的向前栽進去的東西,他與智慧是兩者不同的樣態...
瀏覽:272迴響:0推薦:6 - 2023/12/21 23:19
貪嗔癡 貪嗔癡是有對象才引起的吧!沒有對象怎麼會有貪嗔癡?要對誰貪瞋癡? 對像是誰?人?事?物? 人事物是因緣所生法所集合,因緣所生法是空,所以人事物,說到底,他們就是一種空相幻象,那你對他們起心動念...
瀏覽:139迴響:0推薦:4 - 2023/12/21 21:18
覺醒的人 由於覺醒的狀態 不參予相,也在意識外, 所以打坐對他來講, 很容易就不生心, 尤其外緣很少的人 ,更是如此。
瀏覽:90迴響:0推薦:2 - 2023/12/21 20:39
開悟 ,識塞開通 ,不見得心路就開通, 因為心路含帶情感, 所謂習性, 情感因素 ,主宰著行為動向... 而因若要不被境轉, 需要去了解和體驗與境的關係.
瀏覽:135迴響:1推薦:0 - 2023/12/17 23:15
佛教的修行方法不是設定在感受情緒上作享用。而是訓練如何俯看這些感受情緒,為什麼呢?為的是從日常苦的感受,負面情緒的氛圍中脫困啊! 若人只會投入情感中享用,而不學習脫困之道,那你的人生注定是常常受到情感...
瀏覽:126迴響:0推薦:4 - 2023/12/15 22:13
古禪修如何修? 現代的禪修又如何? 古禪修講究的是參禪開悟, 開悟作什麼呢? 就是得解脫智慧, 也唯有得解脫智慧, 你才算大事底定, 否則禪修就是不得力 ... 何謂解脫智慧? 祂是一種恆常炳現的解脫...
瀏覽:139迴響:0推薦:3 - 2023/12/15 21:34
古禪修如何修? 現代的禪修又如何? 古禪修講究的是參禪開悟, 開悟作什麼呢? 就是得解脫智慧, 也唯有得解脫智慧, 你才算大事底定, 否則禪修就是不得力 ... 何謂解脫智慧? 祂是一種恆常炳現的解脫...
瀏覽:155迴響:0推薦: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