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我所認識的南懷瑾居士
2012/12/21 05:47
瀏覽3,913
迴響0
推薦2
引用0
二00七年五月 

                               

佛青會要一系列探討有影響力的在家佛教居士﹐我就主動地自願在第二期寫南懷瑾居士。不少同修編輯告訴我南懷瑾不好寫﹐因為其人在佛教界頗有爭議﹐直到最近仍聽到某位德高望重的大法師在公開對其口誅筆伐﹐嚴辭批評。我就說法師可以批評法師的﹐我也可以探討我的。我的探討不一定絕對正確﹐南懷瑾居士若看到我的文章也不一定會完全認同。這些都不是我們要寫這些文章的真正目的。我們的目的仍是佛法的現代化。佛青會是肯定佛法現代化的團體。我們認為佛法尚未充份現代化﹐而佛法現代化的實現﹐仍需許多人的努力。正如上期寫李元松居士﹐並不代表我完全認可或崇拜其人。我也表達我對他的批評﹐雖然批評的也只是我個人的一家之言。對南懷瑾居士﹐我的立場也是一樣。但無論是李元松或南懷瑾﹐他們在我的視野裡﹐均是佛法現代化進程中值得探討的人物。

在上期我說過我與李元松居士素未謀面﹐而南懷瑾居士我則是見過面的﹐雖然並無深交﹐也談不上是他的弟子。我曾在二十多年前在台北上過他的幾堂課﹐後來在美國也曾因佛青會員董曉鳳的因緣而和他通過一封信。事實上對其人的認識﹐我大多的資料也都是來自他的書或演講筆錄。但因為我們的目的也就只是探討佛教的現代化﹐故書或演講筆錄也足夠了。

我相信南懷瑾的一生﹐是豐富多彩並充滿傳奇性的。他自幼就很聰明﹐天資過人﹐才十多歲就把中國的經史子集及佛教的大藏經讀了好多遍。故他多次戲稱他這一生到處吹牛賣弄﹐靠的都是十三歲以前讀過的東西。他的口才極好﹐用佛家的話說就是堪稱辯才無礙。再加上記憶力驚人﹐閱歷非常豐富﹐交游更是滿天下﹐而且包含了社會的各階層及行業。故他的演講是豐富而精彩的。他常常會在講課時道出許多歷史的掌故﹐如數家珍﹐聽的人就好像是身歷其境一般。南懷瑾喜歡自嘲﹐常常說自己事實上只是個說書先生。並每每在演講開場白就說自己一生其實是『一無是處﹐一無所長』。表面上看他很謙虛﹐但在內心深處﹐我以為他其實是很以他所傳承的民族文化為傲。(我個人以為頗有孔老夫子『文不在茲乎』的味道)由最近老古文化出版的『南懷瑾講演錄 二00四 - 二00六』中﹐就可看出他不屑和美國學者談歷史的心態。因為他以為中國有五千年的歷史﹐而美國只有三百年。他自幼熟讀資治通鑒等歷史巨著﹐所熟悉的歷史智慧﹐事實上是遠超過西方國家的歷史學者。故他以為他和這些人其實沒有什麼好談的。他一生穿傳統的長袍﹐不喜穿西服。但他奉己也極簡樸﹐一件長袍能穿四十年﹐仍然在穿。並以自己有能力保存衣物使其經久不壞為榮。

在僧俗關係上﹐我最記得南懷瑾說過的一件事情﹐就是有關近代唯識學大師 歐陽竟無的一件事。南懷瑾年輕時曾親近過歐陽竟無。有一次有一位出家人欲向歐陽竟無學佛法裡的唯識學﹐就向歐陽居士請教﹐並有欲拜其為師之意。沒想到歐陽竟無竟真端起了大師架子﹐堅持要該出家人對其禮拜﹐才肯教授。弄得那位出家人左右為難﹐進也不是﹐退也不是。自古以來皆是在家人禮敬出家人﹐豈有出家人拋棄身份而頂禮在家人的道理﹖而歐陽竟無就是依老賣老地干冒大不韙﹐不頂禮他就不教。難得的是有一位年輕出家人硬是學法心切﹐真的把心一橫就要跪下拜了。沒想到歐陽竟無的動作比他還快﹐馬上先跪倒在地﹐反而對他頂禮了。歐陽竟無並非真是要賺他一個禮拜﹐只是要看他學法有沒有誠心。若沒有﹐就算學也學不好。像這一類的掌故﹐南懷瑾親身經歷的就很多。也對他的一生有莫大的影響。在佛法現代化上﹐我以為南懷瑾最重要也最教我佩服的一點﹐就是他虛懷若谷的好學精神。

南懷瑾最推崇的治學精神﹐就是孔子『三人行﹐必有我師』的古訓﹐而且他是真的力行實踐。因此之故﹐他的老師極多﹐而且遍布各宗各派。年輕的時候﹐他幾乎踏遍了大江南北﹐到處拜老師﹐在家人出家人都有。甚至有一些老師找不到合適的傳人﹐竟也有求他學法的事。因此南懷瑾的法緣特多﹐所學也極繁富。當時知名的幾位大德及法師﹐幾乎都和他有緣。這一點好學的精神﹐我覺得我不如南懷瑾老師多多。

我覺得大乘佛教有一點很重要的﹐就是華嚴經裡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的精神。尊重一切善知識﹐也尊敬一切善法。這裡面同時也包含了不囿於一宗一派的開放精神。嚴格上說﹐宗派主義思想太重的人格﹐是和大乘佛教的基本精神相抵觸的。也正因為如此﹐阿彌陀經裡才會有那麼多菩薩去他方世界供養他方諸佛及善知識並參學的例子。這一件事表面上看很簡單﹐事實上是大乘佛教行者『法的人格』的甚深義。法尚應舍﹐況乃非法﹖自在及不執著的究竟義﹐是連自己的師父﹐自己的宗派都不執著。台灣佛教表面上是大乘佛教﹐但事實上是宗派主義思想極重﹐大家都在自是毀他。這是和大乘佛教的基本精神相違背的。因此之故﹐我以為南懷瑾的治學精神特別重要﹐在佛教界尤其為然。現代化的佛教若不能展現出包容多元化的精神﹐反而是讓人覺得充滿了惟我獨尊的排他性﹐及故步自封的傲慢﹐佛教將憑什麼導引人類走出我見及我執的牢籠﹖又將憑什麼教人類互相尊重及友愛﹖不是我一定要咬住對山頭主義的批評不放﹐而是茲事體大﹐它也牽涉到佛教的基本內涵及發展的整體。我以為台灣佛教界若不能走出山頭主義的格局及迷思﹐就不足以引領新中國及新時代的佛教。

南懷瑾另一樣讓我十分佩服的就是他對民族及人類文化無盡的關懷。那種關懷在聽他講課時﹐是很強烈而有熏染性的。換句話說﹐他在在地流露出中國儒家『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的淑世精神。那種強烈的文化使命感﹐是很教人感動的。

看南懷瑾最近的演講﹐知道他在提倡幼童讀經﹐希望為中國文化做些紮根的工作。叫我印象尤深的﹐是他說大家似乎都只提倡小孩讀唐詩宋詞﹐這樣是不夠的。中國就算能再出幾個李白杜甫﹐仍是沒有用的。他希望中國要能出大思想家﹐大政治家及能經世利民的大經濟學家。他推崇春秋時的管仲﹐並屢次指出像司馬光資治通鑒這一類古書的價值及重要性。他對當今人類文化的發展是有強烈的批判精神的。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現代人在功利主義環境下一切都向錢看﹐也就是價值觀的失落。並屢屢感嘆古之師道的不復存在﹐及當今師生關係的商業化。對當今的教育體系及考試制度﹐他也是多有批評。最主要的就是在聯考制度下﹐學生考完了﹐書本也就還給老師了﹐因為讀書的目的只是應付考試。考完了試﹐書本自然也就沒用了。南懷瑾說就讀書而言﹐古人說『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以他來看﹐應說是今之學者連人都不為﹐只是為了考試。所以現代人一路念了許多年書﹐結果到底念『進去』了多少﹐以他看是個很大的問號。

在這些想法上﹐我的看法和南老師是很相近的。這探討到現代人類教育體系的根本。廿世紀存在主義的思想家指出了人類的失落﹐但沒有指出人類為何失落。我以為南老師的許多話﹐值得人類深思。南懷瑾認為現代的教育體系﹐只是教育出了能在複雜的生產環境中從事生產的人﹐也就是所謂『專業人士』。但對人類心靈深處需要的人文養成教育﹐現代教育是非常缺乏的。所以現代人在表面上很有效率﹐但內心深處是空虛無助的﹐故在人群中有孤獨感﹐在煩囂中有荒謬感。過去的傳統教育主張所謂『內聖外王』﹐也就是先以人格養成教育為主。最重要的是人的品行。所謂『讀書在於變化氣質』﹐也就是『有諸於內﹐發之於外』。過去的人念書﹐在幼童時期往往靠死背。以現代的眼光看﹐似乎會覺得很笨。但事實上是死背的東西﹐日久了就會逐漸在腦海中『發酵』﹐而成為人格的一部份。古人看似落伍的東西﹐事實上很聰明。念古書的人不見得個個都是好人﹐但不會有現代人的失落感。因為他們的人格裡有東西﹐不是空的。近代中國人對自己文化裡有好多好東西不知道用﹐反而跟著西方人喊失落﹐這就是當今中國人的悲哀。

在佛教思想上﹐我相信不少現代學佛人﹐尤其是認同印老思想或南傳佛教的人﹐會對南懷瑾了解的佛教不大認同。無可諱言的﹐南懷瑾了解的佛教範圍仍在傳統中國佛教之內﹐他對近代高僧太虛及印順所提出的人生佛教及人間佛教﹐也許並不十分熟識。他在演講中曾經提到自己有一個原則﹐就是絕不批評當代的人。故就算他對印順法師有看法﹐也不可能在文章或演講中有所表達。若一定要講懷瑾和人間佛教有何關係﹐我想是很牽強的。但二十年來在我自己的心裡﹐我總覺得南懷瑾和人間佛教有關﹐而且在南懷瑾身上﹐剛剛好有一些東西正是人間佛教的發展所缺乏的。這一篇文章﹐也算是我對此問題探討的一個嘗試吧。

我想最主要的一點﹐是他讓我活生生的感覺到法和人的關係。我想﹐這對人間佛教的發展很重要。對於這些﹐我須要做一些說明。

有些人學佛很虔誠。但虔誠的人﹐往往令我感覺到宗教虔誠者的狹隘。我想南懷瑾也很虔誠﹐但他並不令我感覺他很狹隘。他當然也有他的局限性﹐正如任何緣起的東西皆有其局限性一樣。但他會讓我覺得他不會因為他是佛教徒﹐而讓別人感覺他是一個『另類』或文化上的『異形』。相反地﹐看他近來的演講﹐更會讓我感受到他是一個人﹐一個對世界﹐人類及人類文化充滿關懷的人。他從不在講課時裝神弄鬼﹐令你相信他是一個開悟或解脫的人。相反的﹐  我就親耳聽到他多次宣稱自己只是縛地凡夫一個﹐執迷不悟。無奈不少人偏偏就無理取鬧地一定要他印證他們的開悟﹐令他不勝其擾﹐也覺得很好笑。他也曾很認真地說如果有人真是大阿羅漢﹐他一定會請回家供養禮拜三天三夜。但對於佛教界有些裝神弄鬼自稱有神通的人﹐他就曾戲說這些人沒有神通﹐只有『神經』。他也不斷地提醒年輕人﹐學佛不要學得一天到晚佛頭佛腦的﹐到最後連本來還會做的人都不會了。我最記得的是他說有些人一天到晚都是佛怎麼說﹐孔子怎麼說﹐老子怎麼說﹐卻從來沒想過自己怎麼說。他認為這是滿嚴重的問題。

我想講到這裡﹐就不得不談談南懷瑾關心的一個主要論題﹐教育。他最主要的思想﹐是現代人在『新科舉』制度及環境中人格養成教育的欠缺及人生基本價值觀的失落。我同意他的觀點。但同時﹐我認為現代學佛人最欠缺的﹐是獨立的修行人格。結果造成許多人一旦進入佛教界﹐馬上就失去了人生中本有的創造性與獨立性。我想﹐這是個頗複雜的問題﹐不見得只是和『新科舉制度』有關。在南懷瑾的身上﹐我充份地感受到了一種獨立的法的人格。無論他的知見是對或是錯﹐他對任何事皆有自己的看法。他也認為學佛亦該如此﹐不能永遠只是拾人牙慧。這也許就是我一直認為他和人間佛教有關的原因吧﹗南老師也許並不非常懂四念處﹐但我知道修四念處的人該對事物樣樣有看法。也許是因為近代中國佛教最流行的是淨土宗﹐而淨土宗比較鼓勵謙退的處世態度﹐也不鼓勵人對一切事物有看法和意見﹐所以近代的學佛人普遍地有這一種態度。現代大多數學原始佛教覺觀法門的人﹐也許並不知道自己對一切沒看法事實上是違反覺觀法門原則的。這就是文化習性。南懷瑾雖身在傳統佛教之中﹐但人格及氣質和流行的佛教文化並不相同。這也許和他的養成教育並不只是佛教有關罷﹗

我想在最後﹐我也願意講一講自己對部份法師對南懷瑾強烈批評的看法。雖然這並不是我的事﹐我對批評的內容也不能算是知之甚詳。但因為佛法的現代化是我的關懷﹐南懷瑾在我個人的評價中﹐的確是佛法現代化中的重要人物。故我對這件事當然也有看法。

許多在家人學佛學得虔誠﹐就幻想自己也是或近似出家人﹐我以為這是一個問題。而不少出家人十分關心在家人﹐就往往不自覺地用出家人的標準來要求或衡量在家人﹐我同樣地也以為這是一個問題。在情感及婚姻生活上﹐在家人及出家人當然是完全不一樣的。在家人的一生中﹐往往會面臨種種情感關係﹐這是很普通也很正常的。在家人既然沒有出家﹐就是選擇了要修情感這一門課的學分﹐也就是選擇了要在人生中的情感問題上修行﹐而得解脫﹐自在及慈悲。而要修這一門課﹐當然有可能是會磕磕碰碰的。出家人若看到在家人有一些情感上的磕磕碰碰﹐馬上就說這不清淨﹐不如法﹐絕不是學佛者之所當為。我以為是滿好笑的。我並不以為出家人就絕對不能批評在家人的私生活﹐但最好不要以出家人的標準來批評。南懷瑾並未自稱成就者或大德﹐但其人對近代中國文化及佛教文化的關懷與貢獻﹐可謂是有目共睹﹐海內外皆稱頌。南懷瑾能在今日的中國對中生代工商管理精英講演並產生影響力﹐這是多不容易的事。佛教界看到這些事﹐我以為當然是該讚嘆護持。若不如此﹐反而以其人過去的私生活為由而大加韃閥﹐這豈是行菩薩道者所當為﹖我以為行菩薩道者要有行菩薩道者的胸懷﹐要能在三界如幻垢淨中得自在。我相信南懷瑾不會對這些批評太在意。

在台北的誠品書店看到南老師二00四到二00六年的講演集﹐知道他雖已近九十高齡﹐仍在大陸講演﹐為中國文化及眾生盡力。光是知道這件事﹐就讓我非常感動與鼓舞﹐也十分慚愧。我除了在紐約遙遠地鼓掌﹐也願在此致上對他老人家十二萬分的尊敬與感謝。
有誰推薦more
全站分類:時事評論 公共議題
自訂分類:不分類
上一則: 我的老師沈家楨居士
下一則: 法眼看孔子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