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法眼看孔子
2012/12/21 00:32
瀏覽798
迴響0
推薦2
引用0

我想佛友最想知道的,是孔子到底有沒有開悟?有沒有解脫?如果有的話,到底是第幾地?第幾果?

其實要以佛法的立場來回答這一類的問題,本身就是蠻荒謬的。因為問這類問題的人,大都沒有認知到佛法裡所謂的開悟,解脫,乃至果位,沒有一樣東西是絕對而「有自性」的。因為佛法裡最基本的法則是緣起觀,主張世間一切現象都是相因相待而成。故天下沒有絕對的解脫,也沒有放諸四海皆準的智慧。也因此之故,般若心經裡才會有「無智亦無得」。在孔子的時代,佛法尚未傳到中國。一定要講孔子有沒有「解脫」,正是落入解脫有自性的見解。也是未解緣起的真義。

但如能不去用佛家的「標準」來衡量儒家,而用佛法的修行原則來討論儒家及孔子,我倒覺得也饒有意義。一方面可以提供一些素材給現代的儒家學者們參考,另一方面也可以深化我們對佛家本身的了解,因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下面就是我的一些隨筆,寫出來給大家看看。

以法眼來看孔子,他無疑是修行有成就的。因為他已經洞見修身有成者,必有關懷眾生之心,也就是不忍人之心。他把那樣的生命內涵稱為「仁德」,並指出那才是生命的最高價值所在。儒家也因此而有「志士仁人,有殺身以成仁,無求生以害仁」的價值理念。以佛法來看,這是修行到了一個程度後才會有的智慧。佛法認為修解脫道到一個程度,必會有大悲心,也就是慈悲的自然流露。大乘佛教甚至認為沒有慈悲的解脫,不會是真正的解脫。這和儒家先內聖而後外王的見地,是相通的。以法眼來看,孔子見到了生命存在的意義,也了解什麼是修行,及修行的價值所在。他是佛法裡所稱的「見道者」,是毫無疑問的。

有人說就算孔子是見道者,但他並沒有「了生脱死」,所以比不上阿羅漢。對這個看法我不大能同意,而且主張存疑。一般來說,大多數的佛教徒並未通達什麼是了生脱死。大家的了解正如我一開始時所說,是以為生命有實體,解脫有自性。也都以為所謂的阿羅漢,就是不再「輪迴轉世」的人。其實這正是所謂的「凡夫之見」。凡夫在佛法裡的意思非庸俗,而是未能解脫。真正解脫的人徹底洞見生命的緣起性,而不會再在生死相中起「有無二見」。見到生死相的本來空寂,而不會再有要斷生死的念頭,這才是了生脱死。而對於這些,孔子的看法和阿羅漢至少是很接近的。因為他曾在生死問題上,答以「未知生,焉知死?」換句話說,孔子的生死觀是「你如果能找到生是什麼,我就能回答你死是什麼。」這個看法其實和後來中國的禪宗,是很接近的。過去有人問禪門祖師如何安心?祖師就說你把心拿來,我替你安。問者說覓心了不可得。祖師就說為汝安心竟。孔子的看法也是同樣的。他不直接回答什麼是死。而是認為人如果不認識生,就不可能認識死。這個洞見,是透著覺的法味的,也很有禪機。所以我認為孔子是否了生脱死,是未可知也。只可存疑。不能否定。

至於佛家講的無常,孔子當然是了解的。他在川上說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就是明證。

另外就是雖沒有孔子了解佛家「無我」的直接證據,但他很自在,了解不固執己見,和不以自我為中心。他說的「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即是明證。

至於佛家對生命存在「緣起而無終始」的思想,其實在中國哲學裡也有出現。孔子推崇周易。而周易的六十四卦,是始乾而終於未濟。未濟的解釋很多,字面上是「未能渡」。我倒覺得用佛家「並無實有的終結」來詮釋,其實更見深意。上古中國人雖了解生滅變化是存在的本質,但同時也肯定宇宙萬象的「生生不息」。易經乾卦更進一步地指出「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在此點上,原始儒家對人生的態度,應是和大乘菩薩道同等開闊。

和佛陀比較起來,孔子的興趣就比較多。他的人生是「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他喜歡音樂,詩歌,射箭,美食和郊遊踏青。他的郊遊踏青甚至還講究穿著,論語裡就有孔門於踏青前「春服既成」的記載。他對音樂的喜好,我看也非「純音樂」,而是有「志於道」的成分在內。孔子曾「在齊聞韶」,而三月不知肉味。因為他覺得他聽到的韶樂,是上古聖人「至德要道」的音樂體現。這裡顯現出夫子對道的執著。這種氣質,我倒是在不少佛教出家人的身上見過。華夏文明為何經歷那麼久仍然存在?我看正是因為夫子的志於道。而這個理由,應和猶太人的舊約文化為何仍能存在,是一樣的。不同的只是猶太人的「道」叫作上帝。

由孔子的思想與生平,我們可以了解為什麼大乘佛法會傳到中土而大盛。因為上古的中原文化,早就已經為中國佛家日後的發展奠定了豐厚的根基。正如中國人也很早就有了夫子「死生亦大」的覺知一樣。不立文字的禪宗,最後會因一位不識字的中國和尚惠能而傳遍天下。我看夫子之功也是不可埋沒的!


有誰推薦more
全站分類:時事評論 公共議題
自訂分類:不分類
上一則: 我所認識的南懷瑾居士
下一則: 什麼是放生?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