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從澎湖科大招生困難談離島開辦大學的基本條件
2016/01/01 13:15
瀏覽4,465
迴響0
推薦4
引用0

  從澎湖科大招生困難談離島開辦大學的基本條件

林泉利     

 

因為少子化明年開始衝擊大學招生,14年後的大一新生將比現在少4成、減近11萬人。不只私校,偏遠、離島地區的公立大學也勢必受影響。教育部技職司司長馬湘萍舉今年離島澎湖科大全校註冊率只有82%;偏鄉台東專科學校更已連續兩年跌破8成。這種窘境如果沒有實質改善應該在短期之內會被教育部要求不改善就暫停營業的後果只因為它們是公立大學

 

 基本上普設大學讓所有孩子都能升讀尤其是偏鄉離島的縣市長立委或基於選舉政見有此訴求或基於配合地方發展而設立專科學校科技大學當礙於教學品質與學生來源受到局限時來自都會地區的大學新生在生活又無法適應加上學費也沒有特別便宜甚至免學費特別是沒有機會打工賺取生活費寧可轉學到六都的私校就讀也不願意忍耐在偏鄉離島三到四年何況又沒有工作保障所筆者認為教育部除了加強輔導相關學校外應該讓相關學院的校長教授與在地政府提出合作規劃,讓學生融入在地環境,甚至提供創業、就業的願景應該是更理性且務實的做法。

 

 澎湖是最早因為有海洋背景與既有水產學校,因此從升格到專科到科技大學,剛開始還能讓在地學生順利就讀,也能吸引中南部高職生報考、報到,因為高雄與基隆的海洋大學遠優於澎湖科大後,來自台灣的學生少了,在地的高職生意願也不高時,能夠維持新生報到率八成已經算不錯了,即便是標榜全國最低學雜費一學期只收2.4萬元,但還是不如所願。至於強調配合發展海洋觀光等特色,如果沒有地方政府強力後援,基本上效果與吸引力有限。

 

 其次要提到筆者家鄉馬祖,因為馬祖學生高中畢業後只能靠保送或考試來台灣本島念師院、師大與一般大學。所以稍早立委與縣長透過陳情與經過教育部同意,讓基隆海大到馬祖設分校,預計106年開始招生,預定成立海洋工程科技、水產生物科技學系及海運管理學系,學生數將為臺生90人,陸生10人,剩下的就是本地馬祖高中畢業生。一般大多不看好原因是畢業後就業的誘因始終不足,當澎湖科大都面臨招生困境,何況僅是基隆海大的分校。如果不想讓新設分校變蚊子大學,馬祖在地縣長在配套上如提升水產養殖環境,與對岸為第2大的連江縣大水產養殖建教合作,或許才有辦學的契機。

 

  最後不得不對例外的金門大學給予肯定,或許是在先條件上有金門旅外鄉親百億以上經援,加上金門酒廠與台商的挹注,在學生獎助學金與生活上的補助無虞,在科系安排上也不僅限於海洋漁業、休閒等,可以根據充足的經費籌辦綜合大學,如果加上可以安排到台商所投資的廈門等職場工作,源源不絕的台灣本島高三畢業生會是不錯的抉擇。

 

如果把離島澎湖、金門與馬祖就學環境做比較,筆者認為澎湖與馬祖真的沒有條件辦大學,如果在地縣政府沒有魄力與決心營造產學合一的大環境,無疾而終的半途而廢是可以預期的。

 

 

 

 

註冊率直落 偏鄉公立大學也難逃

 

少子化明年開始衝擊大學招生,14年後的大一新生將比現在少4成、減近11萬人。不只私校,偏遠、離島地區的公立大學也勢必受影響。今年澎湖科大全校註冊率只有82%;台東專科學校更已連續兩年跌破8成。

為督促公立大學正視少子化衝擊、提前因應,教育部已修改「專科以上學校總量發展規模與資源條件標準」,從104學年起,公立大學凡連續兩年全校新生(不含研究所)註冊率不到8成,將扣減下一學年招生名額1-5成,且自106學年起扣減校務基金基本需求補助款1%-7%。私立大學則是連兩年註冊率不到7成才扣減名額;不到8成扣獎勵款。

教育部推估,虎年出生的明年大一新生,將減為25.2萬人,比今年少逾2萬人;到118學年,新生更跌到只有16.5萬多人,比今年減10.8萬人,只剩6成。少子化還沒真正來襲,大專註冊率其實已開始跌。

教育部最近公布104學年各校註冊率,高達67校系註冊率不到3成。若檢視全校新生註冊率,公立大學今年雖然都超過8成。不過,離島與偏鄉的公立大學註冊率卻岌岌可危。

 

教育部技職司司長馬湘萍說,位於偏遠離島地區的大專,受限於交通不便、少子化較嚴重,即使公立校系也不易招足學生。像許多新生就讀澎湖科大後,不適應離島生活,大二就轉到本島校系。另外,國立台東專校今年註冊率也只有74%

馬湘萍說,為鼓勵大專因應少子化衝擊,教育部開放各校以「寄存名額」方式,先主動調減招生名額,等註冊率回升到一定程度,可恢復名額。但為平衡產業需求,技職司目前不鼓勵工科減招、不希望餐旅科系增招。

 

位於離島的澎湖科大有8個科系的四技日間部註冊率只有7成多,該校教務長邱采新表示,全校整體註冊率有82%,已經比去80%略高。台東大學校長陳禎祥也指出,若把外加名額算在內,該校新生註冊率仍超過8成。

 

 

搶救註冊率 澎湖科大標榜全國最低學雜費

 

2015-12-28 08:05 聯合報 記者張錦弘/台北報導

面臨少子化威脅,偏遠、離島區的公立大專校院也卯足全力招生。

 

例如,澎湖科大;附設高職的台東專校則有意和台東大學合併。

 

澎湖科大教務長邱采新指出,因應教育部祭出國立大專連續兩年註冊率不到8成扣招生總額、補助款的新措施,該校全面檢討招生策略,除增加甄選招生比率,也加強到台灣本島招生。一大賣點是每學期學雜費只收2.4萬元,全國大學最低;且保證大一都可住宿,每學期收費7400元,平均每月只約1200元。

 

邱采新說,澎湖科大也申請教育部技職再造及特色大學的計畫補助,結合地方產業及人力需求發展特色,例如澎湖很適合風帆等水上休閒運動,可培育海洋觀光人才;也可以從生產、加工到行銷,一貫化培育水產養殖業人才。

 

台東專校也力圖轉型。校長陳禎祥指出,該校原是台東農工,9年前升格為附設高職的專校,電機等部分類科,高職及五專部都招生,彼此競爭,影響註冊率,明年電機科五專部將停招,只招二專生。

 

陳禎祥說,台東少子化嚴重,每年國中畢業生只剩2700人,其中約500人到西部念書,剩2200人在地升學;但目前台東幾所高職加五專招生總額,卻達3000人,已供過於求。14年後,台東高中職新生只剩1600人,更難招到學生。

 

陳禎祥指出,目前台東占多數的高職生,畢業後都想要就近升學,若能和台東大學合併成功,保留附設高職,專科部擴充為技術學院,更多高職生將可就近升學。

 

 

 

 

 

 

海大馬祖分部 教育部今年將核定計畫 預定106年招生--2015-08-06

 縣長劉增應、議長張永江、立委陳雪生5日下午與教育部政務次長陳德華及高教司等就海洋大學在馬祖招生一事開會磋商。(圖:立委陳雪生辦公室提供)

 【本報訊】爭取成立海洋大學馬祖分部,教育部要求海大一個月內提報計畫,第一年補助2500萬元經費,105年縣府籌建校舍、增購設備等,106年正式招生。劉增應說,努力爭取為第一要務,仍有諸多事項尚待克服。

 縣長劉增應、議長張永江在立委陳雪生陪同下,5日下午4時拜訪教育部,部長吳思華因公赴中部,由政務次長陳德華接待,高教司長黃雯玲陪同,雙方就海洋大學在馬祖招生一事開會磋商。

 劉增應表示,地方今年初推動大學分部,期間與海大互訪,並與海大各系系主任晤談溝通,他們表達高度興趣前往馬祖設立分部,惟名額暨開辦經費,教育部尚待決定,以利加速行政程序進行。

 劉增應說,彼岸連江縣為第2大水產養殖大縣,大陸福建尚無海大的設立,另外陸生名額,教育部協調國台辦提供金門大學124名,僅招生20餘名,形成名額浪費,將俟機前往北京國台辦爭取馬祖陸生配額,希望教育部兩岸交流時從旁協助。

 教育部次長陳德華表示,104年行政程序將促請海洋大學提報計畫,預定成立海洋工程科技、水產生物科技學系及海運管理學系,105年縣府籌建校舍,增購設備,106年分部正式招生,學生宿舍並請連江縣政府積極籌備;學生數將為臺生90人,陸生10人,經費第1年補助2500萬元,餘俟機再議,行政程序由海洋大學陳報。

 

 

 

特色大學評選 金門大學上榜

2015-12-16更生日報

  國立金門大學根據教育部「特色大學試辦計畫」,提報的「HERO養成計畫」案獲新台幣1500萬元補助;消息傳來,師生同感振奮。 中央社記者黃慧敏攝


(中央社記者黃慧敏金門縣16日電)國立金門大學根據教育部「特色大學試辦計畫」,提報的「HERO養成計畫」案獲新台幣1500萬元補助;校長黃奇表示,金大的長遠目標就是要成為發揮兩岸優勢的特色綜合大學。
黃奇表示,學校歷年來獲得金門縣政府補助建校及改大基金預算挹注,也獲得鄉僑鼎力捐助興學經費,都用來加強提升學校教學品質及學生競爭力;並結合金大現有資源及技術,增進學生跨領域實作能力,全力因應全球地方化趨勢,提升學生就業競爭力;同時積極善用金門特殊的地理位置,廣招東南亞僑生及陸生。
有關「HERO養成計畫」,黃奇指出,包括「舉辦兩岸論壇及研討會」、「志工服務隊與特色體驗營」、「閩南與僑鄉文化數位典藏計畫」、「結合戰役史蹟與建築文化資產保存利用及低碳島建構發展」、「酒類及農產品加工研究中心」、「養生暨長照研究中心」等重點策略。
黃奇表示,金大是一所新興學校,為了達到「發展區域特色」、「教學全面卓越」、「研究重點突破」、「企業最愛人才」國際知名特色大學的目標與願景,學校將積極提升教師教學與研究、學生學習、區域整合、國際合作、財務與資源運用等各層面的校務發展,落實以學生學習為導向的教學目標等,突顯金門特色研究,從而成為發揮兩岸優勢的特色綜合大學。
黃奇說,適足的校務經費,能精進師資培育、實習實務接軌與強化學生就業競爭力,提升學校競爭力;因此,近年除了中央、地方政府及華僑,大力挹注外,學校未來也將積極推動「建教合作」計畫,鼓勵師生與產業合作,投入研發工作,有效開源節流,達到學校永續發展的目標。
1041216

 

 

 

20150519 04:10 中國時報 葉書宏/連江報導

 

台灣外島金門縣、澎湖縣皆設有大學,僅連江縣未設立大學,連江縣政府近來有意邀國立海洋大學來馬祖設立分部,但礙於校地、法令、預算等,遲未能實現。連江縣長劉增應強調,馬祖擁有豐富海洋資源,最適合培養「海洋人才」,盼中央能放寬法令,因地制宜。

連江縣府盼望海大在馬祖設分部,今年2月縣府團隊特地前往海大拜會,雙方交換意見後,海大也樂觀其成。2個月後,教育部官員、海大一級主管再度前往馬祖會勘,了解當地環境及海洋資源,儘管縣府、海大均有意願,礙於相關法令等問題卻窒礙難行。

劉增應指出,馬祖土地面積29.6平方公里,位於中國大陸閩江口,海洋面積、資源無窮,加上生態完整,最適合作為培育台灣海洋人才的基地,因此期盼海大可到馬祖設立分部,從事海洋生物、海洋資源、生態環境等相關學術研究。

劉增應強調,馬祖目前有國小至高中的教育體系,獨缺大學,有礙地方發展,成立大學不單純只是升學考量,若以國家海洋資源、人才發展、戰略地位等因素來考量,馬祖必定可成為海洋人才的搖籃,兩岸海洋人才的交流地。

連江縣府教育局長陳冠人指出,相關法令規定大學分部的土地面積至少要2公頃以上,馬祖因土地、預算等因素,一直未獲教育部許可,但校地面積不該只侷限在校區,整個海洋、島嶼都是校區,教育部應因地制宜,以「專案」方式支持海大在馬祖設立分部。

林姓民眾指出,馬祖近年來不斷裁軍,島上人數越來越少,若海大分部成立,不只讓在地學子方便就學,還可促進地方繁榮,讓生態環境獲得更多重視,地方鄉親對於海大分部多表贊同。

(中國時報)

 

 

 

推動海大馬祖分部 高教司長黃雯玲、海大校長張清風抵馬現勘--2015-04-22

 

【記者吳嘉榮/南竿報導】教育部高教司及海洋大學一行10人昨天專程抵馬進行海大馬祖分部現勘,縣長劉增應、議長張永江和立委陳雪生共同表達馬祖成立海大分部的必要性,教育部高教司表示,返台後向部長報告後即進行評估;海大校長張清風希望藉由海大分部創造馬祖未來,希望教育部給予協助。縣長劉增應表示,盼教育部對離島教育發展關懷一本初衷,促成第1個大學分部在馬祖成立之創舉。

 縣長劉增應今年曾向總統、行政院長及國民黨中常會表達爭取,請求中央協助事項,包括以專案同意海大馬祖分部招收160位學生,另每年額外招收對岸40位名額,爭取專案核撥20位專任教師名額,以作為馬祖分部初期聘任師資所需,爭取每年編列預算3,000萬元,期以有限經費,發揮實質效益,並達成為兩岸海事專業人才的培育奉獻心力,為充分發揮海洋資源,爭取設立海大馬祖分部,全國22縣市僅馬祖未設立大學,為完整教育之發展,並符合當前兩岸海洋教育發展前瞻思維。

 繼今年226日,府會首長及立委專程拜會海大之後。教育部高教司長黃雯玲和海洋大學校長張清風帶領海大相關處、系所原訂20日來馬祖,因濃霧造成班機停飛,直至昨天才到馬祖北竿勘查海大預定地,拜訪坂里、中山和塘岐國小,並前往橋仔觀看海洋牧場,之後搭船至南竿,由縣府教育局長陳冠人陪同拜會縣府,縣長劉增應接見並就馬祖大學分部相關事宜進行討論,並致贈紀念品與進行座談會。今天將至水試所、媽祖巨神像參訪漁業建設與觀光後再搭機返台。

 陳冠人在座談會中向教育部表達,引導兩岸海洋科技,翻轉偏鄉教育發展;以宏觀思維設立海大馬祖分部的必要性來闡述,並提出目標與願景:馬祖具有海大分部的建物與場所,希望海大協助成立,加強與海大的雙邊合作,教育部可以核定教師、學生名額與經費,發揮地理優勢,在兩岸競合的現狀中搶得先機,加強兩岸青年學子的教育交流,讓馬祖成為兩岸人才培訓的學術重鎮,積極推動馬祖教育國際化發展與兩岸教育合作平台,提供兩岸各相關大學校外教學的前進基地,提供移地教學與實習機會。

 縣長劉增應表示,海大和馬祖已經做好規劃成立分部,加強海洋教育向未來邁進,增加海洋技術人才與對岸競爭,希望教育部可以加速評估通過,完成全縣民的熱切期盼。

 立委陳雪生表示,希望司長不只到馬祖,也能夠去對岸看看他們的教育發展,會感到很震撼,從北竿到對岸只要25分鐘就可以到達,以馬祖來當教育平台,能夠增加兩岸的教育交流。

 司長黃雯玲表示,針對馬祖分部問題,就馬祖的發展和整個產業、漁業、教育和觀光,海大都非常重視,因為高教司目前有法規限制,對於分部的運動設施、學校宿舍、圖書館和基本建設,海大都必須先做出完整評估,其實最需要考量是生員不足問題,因為陸生名額若對岸政策不修改,來台讀書學生很有限,除非放寬陸生來台政策,才能增加大陸生員,分部只要等海大做好完整評估,教育部會立即討論。

 校長張清風表示,這是第2次來訪,這次見到北竿風景才發現馬祖有多美,富有觀光地景及特色,是塊寶地也是明珠,考量海洋教育未來發展以及馬祖地區的特殊性,尤其馬祖是有人文歷史、有故事的地方,希望藉由海大分部來創造地方未來,希望教育部能給予協助。

 來訪人員還有王健如(教育部專員)、龔國慶(海大教務長)、唐世杰(海大總務長)、劉擎華(海大水產養殖系主任)、莊季高(海大主秘)、陳歷歷(海大研發處學發組長)、米怡蒂(老師)、王浩文(老師)。

 【本報訊】為加速推動馬祖設置海洋大學分部,縣府昨天邀請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黃雯玲、國立海洋大學校長張清風等人來馬就相關議題與地方討論,並現勘了北竿三所學校,進一步了解馬祖推動海洋教育的各項條件。海大校長張清風在北竿表示,馬祖發展海洋高等教育條件好,將來若能成立海大分部,將結合地方產業著重在海洋休閒觀光這個區塊。

 地方各界積極爭取海洋大學在馬祖設置分部,府會首長密集拜會海大及教育部,立法委員陳雪生亦在立院就此議案質詢教育部長要求儘速著手評估。昨天上午教育部高教司長黃雯玲及海大校長張清風一行,在縣府教育局長陳冠人、鄉長陳如嵐陪同下先後訪視了北竿坂里、中山、塘岐等學校,主要目的是針對現有的教學設備、空間、未來發展等項目進行現地了解,同時了解地方各項資源與發展海洋高等教育如何相結合,包括了地理環境、海洋產業、兩岸區位連結等。

 黃雯玲司長及張清風校長均是首次訪問北竿,在現勘的過程中對北竿發展海洋觀光休閒這個區塊表示潛力十足,未來若要成立海大分部,也要結合馬祖的優勢、配合地方整體發展成立相關系所,達到培養在地人才的目標。

 

陳雪生與教育部等到底在想啥?(林泉利 馬祖旅台退休教師)

 

林泉利
馬祖旅台退休教師

 


教育部高教司及海洋大學一行10人於421日專程抵馬進行海大馬祖分部現勘,縣長劉增應、議長張永江和立委陳雪生共同表達馬祖成立海大分部的必要性,教育部高教司表示,返台後向部長報告後即進行評估;海大校長張清風希望藉由海大分部創造馬祖未來,希望教育部給予協助。縣長劉增應表示,盼教育部對離島教育發展關懷一本初衷,促成第1個大學分部在馬祖成立之創舉。

 


筆者認為能在馬祖設海大分校應該是好事,但是這幾年馬祖連水試所組織都不存在,在地漁民的老化多少與馬祖高中的相關漁業科系學生沒有選擇在地就業有關,即便是保送、甄選海大或其它大專漁業科系的畢業校友,也鮮少回馬祖從漁產相關事業,說是針對海洋教育未來發展,拆穿了,不堪討論。所以貿然設立海大分校,個人認為這是絕大的務虛做法!

 


對照稍早立委陳雪生國會辦公室主任王冠予415日上午10時偕同教育部國教署同仁進行討論馬祖高中爭取漁業學程轉型觀光餐飲,,說明馬祖教育和產業發展,爭取本月底在教評會中獲得通過。

 


王冠予表示,馬祖高中校長陳天賜與學生家長都有共同討論過,對於學程轉型都非常支持,家長反映未來職場發展問題,漁業漸漸式微,目前都靠大陸漁工,尤其馬祖以觀光立縣,人才有大量需求,因地區產業與求職需要,要為學生未來找出路,陳天賜也有和馬祖其他中、小學校長討論過,大家都看好未來觀光發展。

 


但是教育部表示,馬中漁業課程轉型成觀光餐飲,再恢復漁業學程需花費許多時間,希望此次轉型可以詳加考量,觀光餐飲內容與國內其他學校課程太過相近,擔心馬祖學子失去競爭力。顯然陳立委、陳校長與教育部的看法有極大落差,短時間內要馬中漁業學程轉型觀光餐飲,並不是馬中教評會與陳雪生立委說了就算!

 


筆者拿這兩件事放在一起討論,因為與陳雪生所關心的都有關係,因為與馬中及馬祖整體漁業發展有關,因為馬中急著想要拋棄多年的漁業職科轉型,因為縣府與海大又急著拉攏海大來馬設分校,這不是百分百矛盾,又是啥?試想馬中沒有與海大相關的類科,海大分校充其量只能招收對岸與台灣的高中生,這種與海大的意義何在?陳雪生、劉增應,乃至陳冠人、陳天賜等請用點心,如果不從現實面檢討出發,這種矛盾的廢科與配合設分校,讓人覺得好笑與納悶……

 

 

今周刊/文憑賣不掉?大學崩壞 偏鄉私校恐關門!

2015/12/09 20:45:00

 

撰文/今周刊整理

台灣高等教育供過於求,弱勢學生很可能花了4年時間、付了幾10萬元學貸,卻沒有因為教育改善生活。而大學教師的情況也慘淡。一位私立科技大學的資深教師表示:「比起10年前,我們學校的學生總數少了4分之1。我們知道學生數如果繼續下降,學校很可能會開始裁員;所以這幾年(老師)都會自發組團到附近的高中職招生,比較勤勞的人還會跑到外縣市去。就算這樣,學校的收入和支出,還是只能勉強打平。明年,真的不知道會怎樣。」

 

67系註冊率未達3

1129日,教育部核定全國51個大學系所自2016年起停止招生,其中包括3所一般大學共7個科系,以及20所技職院校共44個科系。招生狀況不佳,正是校系遭勒令停招的主因。

124日,教育部又公布2015學年大專院校系所的註冊率,包括四年制大學、四技二專及五專,全台3038個科系當中,有67系註冊率未達3成,其中有34系註冊率掛零。

教育部部長吳思華近期接受《今周刊》專訪時,大膽預測:「未來半年,就會有學校有所動作(轉型、退場)。」

在供過於求的情況下,台灣高等教育已經出現了5大危機。

 

危機1:老師坦言「賣文憑」

當大學教育成為學生的「買方市場」,學校為了招攬學生而降低錄取門檻、放寬課業要求,也就成了無奈的理所當然。「填志願的時候,學生通常會打聽『這所學校好不好念?』為了招生率,我們不會對學生太嚴格、不隨便當人。你要說販賣文憑我也承認,但那只是對無心課業的學生;對想學的孩子,我一定認真指導,所以我對得起良心。」一位私立大學教師毫不諱言,自己任職的學校,為了留住學生,往往在打分數時「加倍呵護」。

 

危機2:教育資源被稀釋

數字可證,台灣的大學之門的確比其他先進國家寬敞許多。根據教育部2012年統計,台灣20歲人口的高等教育淨在學率(實際在學人口除以該年齡總人口)為73%;美國約52%、英國約39%、OECD(經濟合作發展組織)會員國平均38%。台灣青年接受高等教育的比率,高居全球之冠。

高等教育普及率偏高,卻不代表學生都能獲得良好的教育品質。2014年,每位受高等教育學生,平均分配到的教育經費僅6300美元,遠低於OECD會員國2012年平均的15028美元。

 

危機3:經費集中頂尖大學

高等教育間的階級差異,只要從政府補助的經費與學校財報著眼,就能一目了然。台大、清大、交大、陽明等頂尖大學的每位學生每年分配經費,皆超過1萬美元;私立大學及科大的每生分配經費就呈現絕對弱勢,大多在30004000美元。

 

造成巨大差距的最主要原因,就是政府經費投入。

例如過去五年,教育部的「邁向頂尖大學計畫」第2階段,每年編列新台幣100億元預算,其中台、成、清、交4所頂尖學府,每年就拿走68億元;相較之下,教育部自2013年開辦、專門補助技職科大的「發展典範科技大學計畫」,獲補助的12所學校,每年僅能分到12億元預算。

 

危機4:資深優秀教師離開 

根據教育部統計,未來10年,有4分之1的教師,將陸續退休。教師退休潮的解方,無疑是在保留優秀教師之餘,大力吸引國外優秀學術人才來台任教;但台灣僵化的敘薪制度,與繁瑣的評鑑升等程序,不僅讓大學難以對外爭取優秀學術人才,更讓原本留在國內的人才,一一被高薪挖角。

「台大今年有10幾位老師被挖走,電資、管理學院等系所都有。」台大校長楊泮池今年8月接受《今周刊》專訪即說,這些優秀老師被香港、新加坡、澳門的大學,以5倍薪水挖走,「無法聘到好老師,讓我更擔心學校的發展。」

 

危機5:大學畢業不懂實作

華夏科大電子工程系助理教授王順德表示:「科大電子系學生只要會操作馬達、考到一張室內配線技士證照,出社會月薪至少都有5萬元。但140個學生畢業後,進入相關行業的,常常只有67個符合這些標準。」

 

台科大校長廖慶榮則表示:「大學畢業生不懂實作之外,學生的語言、文字、口語表達等『基本程度』太差,也讓企業必須花更多時間培訓。」

為使大學退場有法可循,教育部今年已提出《高等教育創新轉型條例》草案。關於哪些大學應該退場,教育部最明確的一次政策說明,是20139月提出的4項管控指標,內容包括:全校學生不滿3000人,且新生註冊率低於6成;大學評鑑成績太差;長期積欠教職員薪水;有掏空校產及買賣董事席位等違法事實。2014年,教育部則宣布,將縮減註冊率不佳學校的補助金;連續兩年註冊率不滿7成的學校,即勒令停招。

 

大致上,公立大學不會在這波大學退場整併浪潮中遭受波及。簡單來說,除了特殊案例之外,教育部設定的退場標準,就像是一場「飢餓遊戲」,讓私立學校在市場機制下,憑招生實力,決定自己能否在殘酷的整併潮中存活。

有誰推薦more
全站分類:時事評論 公共議題
自訂分類:不分類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