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響 早年的「公民與道德」教學與當下的「公民」教育
林老師
日昨拜讀中央中央大學經濟系朱雲鵬教授在人間百年筆陣--中學社會科 去道德教育化讜論,對我這教了將近三十多年國中公民到退休的老師,真是於我心有戚戚焉!
重新找出已經泛黃的民國八十八年八月由國立編譯館的國中「公民與道德」課本與教師手冊,雖然只安排4冊,就「編輯要旨」強調:全書都以學生生活為重心,以生活經驗與學習相結合,特別強調學以致用的目的。印象中,那些年在教學相長的日子裡,我們做老師的都被學校要求務必在每個單元完全落實,因此如何讓每一位同學說出自己的想法與實踐事實,也就是自我的反思在前,課後的檢省與改進在後,或許這就是當年「公民與道德」課程精神所揭櫫的教材偏言簡意賅,公民意識與公民活動合一,價值澄清與角色扮演等在每一章節束後回歸到讓學生反思回饋的「思考與活動」中收尾。
因為老師們不能照本宣科,所以必須花更多的課前準備與課堂中的用心互動,加上當年該科成績占操行「德育」成績百分之五十,那些不認真學習、評量的學生動輒需要被拿出來開會加分的德育不及格同學成了話題,當年的公民與道德老師還真神氣,當然肩附學生品德教育責任還真大!
對照102年南一、翰林、康軒三家編印精美的國中第一冊「公民」。自從九年一貫之後,因為與與國小六年「一貫」,所以要與歷史、地理和編在一本「社會科」課本內;因為這是要徹底與操行成績分割,所以自97年之後的國中「公民與道德」改成單純的「公民」,以就是說公民回到單純的考試科目,老師們並沒有多餘的時間與同學論述、檢討形而上的道德情操的價值澄清,取而代之的是徒具形式樣板的習作與學習單,最後以單元評量與段考作總結。
以公民每周平均1.5小時的授課要兼顧到這三家出版社所提供複雜的教材,老師們的備課不外乎拿廠商的電子檔案在教室播映,練習相關應付大小考試的試題光碟內容。早年的每次載課堂上耳提面命生活教育附帶責任都省了,在這種氛圍下「公民」教學,因為與道德教育嚴重脫鉤,此刻朱教授發人深省的呼籲,又何嘗不是暮鼓晨鐘的吶喊與期待「公民與道德」再來過!
稍早蔣部長出席全國童軍大會,提出提議每所中小學要落實童軍組織與教育,因為可以讓品格教育提升、霸凌是非遠離。筆者認與其大費周章搞童軍活動,不如讓12年國教的「公民與道德」一分為二,讓公民與社會成為單一學科,讓道德與童軍合為綜合活動科目。前者著重學理深究、研討,後者著重人品修為與群體互動正向學習,也唯有這樣,12年國教下的社會科學習才有實質意義。
附
|
||||||||||||
|
||||||||||||
|
||||||||||||
|
熱門話題-街頭的公民課 卻站錯了方向
中國時報 趙耀新/家庭主婦 2014年03月19日 04:10
「街頭的公民課!別忘了,集會遊行也是公民參與政治的權利」,這是一個網路媒體寫的新聞,因為,有一群建中的學生被老師帶上了街頭,去上公民課。
但是,沒錯,學生有參與政治的權利,所以集會遊行,就是權利!
可是,有錯,學生是被老師帶去上公民課,是去看人家怎樣行使他們的權利,怎麼,自己也站到裡面去了?不是應該站在記者這一個方向去看對面集會的活動嗎?
難道,你們這些學生,原來就同意帶你們去集會的老師的理念?原來,你們知道你們是去幹什麼的?原來,你們不是去上課的,你們是去行使權利的?你們的權利,包括不需在教室上課?
你們,如果不跟著老師去街頭,你們算不算曠課?如果,你跟老師說:我不想去,我不願意去,那你,可不可以不去?
老師可以說:好,你有你的權利,你可來,可不來。那分數怎麼算?萬一,孩子的父母說:請不要把宗教、政治放到我孩子的課程裡面,孩子的父母,可不可以說不?請不要帶我孩子走出學校?
因為,外面有豺狼,有虎豹,有公共汽車,有超速的,有馬路上亂竄的摩托車,有心情不好的人,我不希望上課時間我的孩子到馬路上碰風險
可不可以?
我們台灣號稱民主,卻是個最不尊重別人民主自由的爛民主
民主陣線等民間團體17日反服貿硬闖。(圖/記者賴映秀攝)
生活中心/台北報導
台北市建國中學兩名公民老師17日帶著53名高一學生,到立法院前反服貿的抗議場合去體驗「公民運動」。對此,「抗獨史陣線」表示,部分公民老師選在二二八當天到立法院前靜坐,反對課綱微調,他們予以尊重,但是,當老師進一步利用自己教師的職權也把學生也帶上了街頭,這種「翻轉教室」是不是成了「另類洗腦」?
立法院原定在17日下午召開第一場兩岸服務貿易審查會,但上午就有民主陣線等民間團體群聚立院前面,其中還包括學生。根據報導,這場「街頭公民課」是建中陳梅玲、林倩如兩位公民老師「臨時起意」的決定,在行前還花了一小時和學生說明。
本身也畢業於建中的「抗獨史陣線」成員王炳忠在晚間表示,母校儘管風氣開放,但學生和家長有權事先知道「校外教學」的內容,並可自己決定是否參與,否則等於被迫替抗議活動造勢,建中校方應「介入」了解,調查這場「校外教學」是否合乎程序。
王炳忠指出,就他了解,陳梅玲老師平日積極參與公民監督國會聯盟及反課綱微調的相關活動,反課綱及反服貿的立場鮮明,這是老師個人的思想自由,大家沒有意見,但如要將學生一起拉上街頭「上課」,就不同於一般在學校或文教機關裡的教學,必須要有嚴格分際;而台北市教育局更應儘速對所謂「街頭公民課」訂出標準規範,否則不同立場老師皆可選擇不同抗議場合作為「街頭教室」,等同對學生洗腦,塑造不同的「政治正確」。
王炳忠表示,這些建中學弟今早身處的抗議場合不同於一般博物館等文教機關,也不是立法院等正式的會議機關,反而是媒體、群眾穿梭混雜的場域,學生就這樣被攝影機任由拍照,一旁還有之前暴力拉倒國父銅像的「公投護台灣」成員,「試問學生的隱私及人身安全該由誰負責?」
他認為,學生和老師本就處於權力不對稱的關係,老師掌握了絕對的話語權及主導權,一旦碰觸政治及宗教問題,必須更謹慎地處理。倘若老師以「上課」之名,讓學生「不得不」走到抗議現場,和抗議人士、標語一起被媒體拍攝,學生無形中已成了被利用的傀儡。
編按:(修改於0318下午16:34)
一位建中學生來信指出,參與此次公民活動前,兩位老師事先都有說明我們要觀察的是公民活動的現場,報導內容提及二位老師進行「洗腦」,然而在我們與老師在現場進行了一個早上的討論,我們感受不出二位老師究竟是否支持服貿。
對於服貿的支持與否並非此次行動的最終目的,在公民參與的過程中,我們發現現場看到的與媒體們報導的落差。現今高等教育中對於公民自治的課程無非紙上談兵,如果教育界或是政治人物不希望我們接觸最真實的政治現場,那麼臺灣的公民運動終將步向衰亡。
原文網址: 街頭上課? 建中2老師帶學生去反服貿現場 | ETtoday生活新聞 | ETtoday 新聞雲 http://www.ettoday.net/news/20140317/335811.htm#ixzz2wN1F17QP
Follow us: @ETtodaynet on Twitter | ETtoday on Facebook
時論─這算哪門子課外教學?
中國時報 符宜寧 2014年03月19日 04:10
據媒體報導,建國中學兩名公民老師,17日帶著53名高一學生,到立法院前反服貿的抗議場合去體驗「公民運動」。
看到這群學生擠在綠旗飄飄,民進黨旗、台獨旗等林立的旗陣中,任由蒐證相機、電視攝影機拍照,與先前暴力拉倒國父銅像的「公投護台灣」成員肩並肩站在一起,讓人看了十分憂心。
這也讓人聯想到前一陣子,清水高中輔導主任、輔導老師、護理師等,共同涉嫌誘逼詹姓學生參加日月明功宗教組織,導致涉世未深、不懂得保護自己的詹姓高中生,不幸被集體虐殺死亡。
政府立下嚴格法規,對侵犯未成年的身體、隱私、安全者,加倍處罰,就是為了保護那些涉世未深、判斷力不成熟、不懂得保護自己的青少年,免於受到成年人在精神、肉體上的種種侵犯。作為學生師長,如果明知學生未成年,還讓學生暴露在宗教政治洗腦、隱私權受到侵犯,甚至被貼上獨派標簽,影響到他們未來的學習與工作留學之路,請問,這些師長是無知、明知故犯,還是蔑視法律?
所謂「公民運動」,多數背後有特定政黨及政客在操弄,並非完全是在「尋求社會正義」;而且多數已經涉及丟鞋、丟糞便、拆政府、攻擊等非法暴力行為。因為個人的政治傾向,無視學生的自主選擇權,就帶到街頭,與那些政治立場鮮明的抗議者,學習非理性的「公民運動」,不知道這算哪門子的課外教學?年底七合一選舉到了,這些老師莫非還要帶他們上街去支持特定的政黨或候選人,來上個校外的「公民實踐課」?
許多高中、大學,會用舉辦辯論賽的方式,針對爭議性大的政治社會議題,舉辦校內或校際辯論。學生從蒐集辯論材料中,參閱大量文史書籍、上網查國內外資料的過程中,進行整理消化吸收,並作出自己的結論。這才是正確的教學方式。
用自己的偏見,半強迫學生參與特定族群所做的「公民運動」,已經接近洗腦的階段。這些高中老師,不但已經逾越了一個教師該負的職責,還未能保護未成年學生隱私,實在不可原諒!他們的偏執,已經讓學生陷入成人醜惡的民粹與政治鬥爭之中,還在電視機前暴露了身分,對學生已經造成了無法彌補的傷害!
主管教育當局,不能坐視不管,應對這幾位老師提出警告與處分,並預防同樣的事件再度發生。(作者為資訊業者)
基本素養調查/大學生思辨強 科大生創新優
2014/03/19
【聯合報╱記者鄭語謙/台北報導】
台灣師範大學從去年開始針對國內20所大專校院學生進行大學生基本素養調查,結果發現,一般大學的學生在科學思辨以及問題解決等能力表現最好,科技大學的學生則最具創新領導能力。
台師大邁向頂尖大學計畫辦公室副執行長陳柏熹分析,一般大學學生擅長學理思考,科大學生專長在實務能力,較具創造力優勢,均符合學校培養不同人才的目標。
台師大心測中心主任宋曜廷指出,科大的學生雖然善於實作,且具設計、創新能力,但較缺乏溝通合作等素養,有點像是「埋頭鑽研技術的宅男」,建議科大生可以多參與社團活動,有助未來求職、工作發展。他也提醒一般大學的學生加強培養創新與實作能力。
台師大從去年10月起,針對台師大、中山、中原、雲科大、崑山科大等公、私立學校,進行第一次全國大學生基本素養調查,共有12所一般大學、8所科技大學的1萬1005名學生受訪。
評量項目分9項,包括:溝通合作、美感素養、科學思辯、資訊素養、終身學習、創新領導、問題解決、公民社會、生涯發展。以選擇題測驗學生在不同領域素養中,能否選出最適當的答案,答對率越高,該項表現越好。
調查結果發現,一般大學的學生表現最好的是科學思辨,其次為問題解決、美感素養、溝通合作、資訊素養;科技大學的學生,在創新領導、公民社會和終身學習的表現優於其他素養。
陳柏熹表示,科學思辯素養代表能運用所學的科學方法探究科學知識,創新領導能力則表示具有規畫任務以及實行的能力。
陳柏熹說,學生可透過此評量了解自己的專長、興趣與能力,各校系所也可以知道課程設計是否達到預期,據此調整教學內容,例如有些理工科系學生在實用型素養上表現佳,但溝通合作較差,教學端即可加強相關通識課程,讓學生更具全面能力。
全文網址: 基本素養調查/大學生思辨強 科大生創新優 - 新聞追追追 - 文教要聞 - udn文教職考 http://mag.udn.com/mag/edu/storypage.jsp?f_ART_ID=504390#ixzz2wMw8EzSS
Power By udn.com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