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美人的滅亡一直是我非常感興趣的一個議題,畢竟這支民族所創造的文明代表著世界上最早的文明之一,蘇美文明對後世文明的影響極其深遠,舉例來說,日常生活中帶有輪子的運輸工具其實最早源自蘇美時代的發明,此外還有蘇美人為了適應美索不達米亞的惡劣氣候,歷經多時觀察所制定出的曆法,以及發明了一種象形文字,這種文字在後來逐步演變成今天大家耳熟能詳的楔形文字。然而蘇美人卻在他們的最後一個王朝—烏爾第三王朝滅亡後,逐漸在歷史中絕跡,一支曾經稱霸整個兩河流域的強盛民族竟會淪落至此地步,也就成為一道不斷被歷史學者翻出來研究的謎題。
就直接造成烏爾第三王朝滅亡的原因來看,埃蘭人(位於今日伊朗的西南部、波斯灣北部、底格里斯河東部)的入侵即是壓倒烏爾第三王朝的最後一根稻草,但這個曾統治整個美索不達米亞的強大王朝(公元前2112-2004年),為何僅在不到一百年的時間便無法抵禦一支來自伊朗的外族,透過將烏爾第三王朝末期的歷史攤開,不僅可瞧見一些端倪,甚至還可以解釋蘇美人滅亡之謎。
首先講到廣為大部分學者支持的一個觀點,那就是糧食短缺問題所導致的經濟危機。造成糧食缺乏的因素有兩個,第一個原因是由於蘇美人引取幼發拉底河與底格里斯河的水資源進行灌溉時,並未考慮到所謂的鹽鹵化問題,因此隨著河水所攜帶而來的鹽分滲入土壤後,日積月累大大降低土壤的沃度,造成蘇美地區的耕地產量不斷下滑,這種情況日益嚴重。(p.s. 幼發拉底河:Euphrates、底格里斯河:Tigris)第二個原因要與烏爾第三王朝對外發展的外交政策合併探討。烏爾第三王朝對西部的亞摩利人採取和親的方式維繫和平,並且同意亞摩利人移居至國土,以及擔任朝廷要職,對東部的埃蘭人則是在和親的政策上多加上征討的手段,但是到了王朝末年,由於亞摩利人的人口、地位逐年提升,這使他們對烏爾第三王朝在美索不達米亞的霸權產生野心,開始進行軍事侵略,因此末期君主在戰事上可說是雙面受敵,在對付東部的埃蘭人之餘,還得力抗亞摩利人的入侵。(p.s. 烏爾第三王朝:UR III EMPIRE、埃蘭:ELAM)
烏爾第三王朝連年的對外戰爭,不僅有大量的農業勞力成為兵力來源,大批糧食也必須充當軍糧,此舉同樣也造成糧食的急遽縮減。在缺乏足夠糧食的情況下,烏爾第三王朝末期蘇美各城邦的農產量已無法供應祭司、行政人員、軍隊的需求,這即是糧食短缺問題所引發的經濟危機。
再來就是剖析我認為與王朝衰亡最具關連的內政政策—「二元」行省制度。烏爾第三王朝的第二任國王舒爾吉針對開國君主烏爾納姆頒布的行省制度做出改革,將國家勢力範圍由內而外分成核心行省、外圍行省和附屬國三部分;核心行省與外圍行省的範圍為國家實際統治的領土,行政、軍事均分別被直屬於中央的總督掌管,這即是行省制度的「二元」制。不過這種制度到了王朝末期時,控制行政的總督與握有軍權的總督之間不免還是產生一些矛盾,並發生爭權奪利的行為,再加上朝廷任命的總督並非源於中央政權的人馬,而是大部分選自當地的門閥世族,也因此王朝晚年行省獨立的情形屢見不鮮。
此外烏爾第三王朝還存在王位繼承的問題,這也連帶導致透過武力成功篡位的君主在執政時,為了要鞏固其政權,選擇發動政變將理當應繼承王位之人的宗脈鏟除,並釋出在前任君主執政時期擔綱要職的官員其權力。王朝存活的百年時間裡不過也就幾位國王而已,但卻發生不只一次的篡位、政變,這毫無疑問地影響到整體的國家統治。
從內政到外交,以及糧食匱乏所引發的經濟危機,種種因素促使烏爾第三王朝的國力隨著時間的流走漸漸衰弱,直至最終亡於埃蘭人的入侵。根據我的分析,蘇美人之所以會在亡國後慢慢消失,除了他們在王朝結束後的多種民族混戰中,並未記取歷史的教訓,雖然好不容易拚到短暫的復興,但不久後各個城邦仍舊又開始分崩離析外,還有一個極大的可能性是因為蘇美人具有自負且不願向異己低頭的民族性。其實蘇美人在短暫復興後,雖然因為遺忘過去付出的慘痛代價,再度鬧獨立使民族陷入亡國窘境,但由於當時還處在亂世中,蘇美人因此得以在縫隙中求得生存,只是他們在混戰中卻並未像其他民族一般,不斷透過觀察敵人與自己的優缺點,對自身的軍備戰術進行改良,反而是仍按照舊有的形式作戰,這一切給了我一個啟示,蘇美人的滅亡絕非偶然,不懂得進步的人將會遭到時代淘汰,而蘇美歷史正是一個最佳的寫照。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