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無可救藥的墮落國度
2024/06/28 13:55
瀏覽708
迴響0
推薦1
引用0

布蘭登·史密斯(Brandon Smith)2024年6月28日
《醒覺運動實際上是企業奴役:文化戰是一場阻止它的鬥爭》
最近看了一段喜愛的電影評論家製作的影片,他們在影片中抱怨電影院行業似乎已走向衰落。他們列舉了一長串最近的大片失敗案例,並對為何這麼多電影失敗感到困惑。特別是,他們曾預測到《芙莉歐莎:末日先鋒傳說》(Furiosa a Mad Max Saga/一部旨在取代更受歡迎的男性主角麥斯的女權主義誘餌和轉移電影)會相對成功。然而,這部電影卻以慘烈的方式失敗了。他們對這種情況感到困惑,不明白為什麼會如此。
他們提出了許多社會和經濟理論,試圖解釋這麼多大預算的電影都在虧損的原因。當然,他們提到了新冠疫情可能導致人轉向認為串流服務更好的看法。他們還指出,電影院因為觀眾吵鬧而更加令人沮喪。他們試圖將一些經濟理論應用到這種情況中(這些理論過於簡化和令人痛苦,但這些人不是經濟學家,所以我原諒他們)。
然而,當他們稍微提到文化戰爭概念時,就立即打消了。
他們表現得好像這根本不是方程式的一部份;把文化戰爭視為一群嘗試從無中生有製造話題的邊緣元素。人因為原則問題抵制荷里活的想法,對這些影評人來說似乎太過份了。我不得不說,忽略文化戰爭的影響所需的程度,讓我感到非常震驚。如果不理解文化戰爭,那麼就不理解當今美國(以及許多歐洲地區)發生的任何事情。
我們對文化戰爭重要性毫不在意
我意識到有些人拒絕參與任何政治議題。其中一些人不喜歡任何形式的衝突。另一些人認為自己「超然物外」,優越於任何花時間在政治、社會議題或「陰謀論」上的人。似乎更像是一種應對機制,適用於無法理解社會分裂複雜性的人士。
是的,對所發生的視而不見,假裝混亂是隨機發生確實更容易。但事實是,我們的文明正快速變化和分裂,而這是有意為之的。無論他們是否相信文化戰爭,每個人都將受到這些狀況和後果的影響。
對於很多保守派人士來說,電影世界可能認為是輕浮的,但它一直深深吸引着我們,因為它是觀察文化衝突的完美窗口。電影應該是對現代神話的表達,但它也可以是揭示幕後意識形態影響的窗口。它常用作傳達建制派宣傳的工具。
迪士尼企圖將「覺醒社會主義」強加於星球大戰中的徹底失敗是好例子。他們最新的系列作品《侍者》(The Acolyte),也許是有史以來星球大戰中表現最差的作品。這部作品被描述為「道德相對論的太空女同性戀女巫」和多元包容性宣傳災難。
迪士尼和媒體的回應呢?責怪觀眾,消費者,而不是承認自己創造了一個沒有人想要的劣品。他們說你應該想觀看。如果不想,那麼就是你的問題了。
消費者選擇的共產主義抹除
這不僅僅是關於電影。自從大約2016年以來,幾乎每個主要企業都參與了「醒覺戰」,並且他們在將極左極端主義變成西方世界主導意識形態的使命中毫不留情。甚至可以說,他們願意在此過程中失去大部份客戶基礎(《Bud Light》就是很好的例子)。
企業對消費者的叛亂行動在6月份特別明顯,這被一群國際公司和非營利組織單方面宣佈為「驕傲月」。別誤會,「驕傲」不是一場基層運動或者一場糾紛的彌補。變態跨性別LGBT社群沒有合理的糾紛,他們在法律下擁有與其他人完全相同的權利。驕傲月不是關於平等,而是關於權力和文化控制。
多元包容性(DEI)也是如此;這是企業努力將醒覺政治注入到工作和消費者的日常生活中,直到這種言論深植每個人的生活中,人們不再質疑其合法性。
幾乎沒有人要求驕傲月。幾乎沒有人要求DEI。大多數人只是不在乎。然而,過去幾年來,企業和政府部每年都向人們強加這些想法,如果我們想被視為「好人」的話,告訴說這是我們必須接受的。
我想要專注於的是這種論點--企業現在如何像裁判一樣,向公眾指示道德規範。
企業將消費者當作契約勞工
在某個時刻(很難確定是何時),企業採取了一種新的口號,一種新的經營方式。這些公司一直以來都試圖通過不誠實和操縱性的營銷來影響人們購買產品。但這不是我要談論的重點。
在我們這個新時代,企業決定產品不再必須迎合買家。他們不再對顧客負責,而是顧客對他們負責。換句話說,如果他們推出一個帶有醒覺意圖的產品,那麼顧客必須購買該產品並無條件地喜愛它,否則該顧客就被貼上敵人的標籤。
這是對傳統的商業/消費者關係的一種可怕對比。我長期以來主張,企業不是自由市場實體,而是由政府註冊和保護的社會主義構造。然而,它們過去至少關心過讓消費者滿意,以便獲利並繼續運作。但現在已不再是這樣了。
今天,企業將消費者視為農場上的奴隸。他們會被告知該吃什麼、喝什麼、愛什麼、恨什麼以及思考什麼。只需看看當消費者對企業營銷中的醒覺意識形態或多元包容性表示反對時會發生什麼;幾乎每一次,該公司與建制派媒體都會攻擊他們的顧客,指責他們是種族主義、偏執狂、厭女主義或法西斯主義者。
他們會辯稱,如果一群顧客因為政治信息而不喜歡產品,那麼他們不希望這些人作為顧客。他們會驕傲地把這些人指向門外。然後,當他們的產品失敗並且銷售下滑時,他們再次歸咎於「偏執狂和種族主義者」。
企業不再在乎的真正原因?
當然,每個人的第一反應都會指出這些公司在自我毀滅。你不能把大多數買家當作有傳染性的病人,然後指望繼續賺取利潤。最終,這些企業將會倒閉。儘管如此,我想提出3種替代理論...
理論1:過去我曾多次討論ESG及其作為統一權力工具的失敗。全球主義者透過包括「全面資本主義理事會」在內的組織,希望能在ESG借貸的傘下統一企業,並利用它作為壓迫公眾接受醒覺理念的影響壟斷。
但,如果ESG只是一次測試?如果真正目標是全面實行共產主義--讓政府和央行成為ESG資金的主要來源。
換句話說,如果這些企業知道我們所不知道的事情,他們預期政府最終會介入,通過永久的醒覺紓困來拯救它?任何支持進步政治的公司都會得到拯救,任何不支持的公司都將允許倒閉。
理論2:假設主要企業表現出他們似乎不需要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因為企業領袖被告知系統即將在短期內崩潰?假設他們放棄了追求利潤的使命,變成了宣傳推手,因為他們知道利潤已不再重要?
如果經濟即將面臨類似大蕭條的動盪(或更糟),這或許可以解釋為什麼企業CEO允許他們的產品和公共關係陷入困境。
理論3:還有一種可能性,即將顧客視為企業的契約勞工,是通向奧威爾式未來的中間步驟--世界經濟論壇所推動的「共享經濟」概念。假如企圖羞辱消費者接受無論什麼產品,是為了使大眾適應一個完全消失自由市場選擇的文化,這會是什麼情況?
在共享經濟中(建立在無現金社會基礎上),政府提供一切,而你什麼都不擁有。私有財產的原則消失。在這種環境中,公眾將不得不接受他們所給予的任何食物、住房、工具、工作、娛樂等。
終極目標
當人被「給予」某些東西時,預期是他們無論得到什麼都應該感激。換句話說,共享經濟將培養奴隸心態,每個人都必須對所擁有的微不足道的東西感到滿足。如果他們抱怨,那麼就是那些不知感恩的小怪物,必須受到懲罰,對吧?
這正是企業界現在如何對待公眾的方式。想像一下,如果我們允許這種趨勢繼續下去,未來十年將會是什麼樣子?今天企業無法強迫我們購買他們的多元包容性垃圾,但如果明天政府給予他們這種權力呢?如果他們成為唯一的供應商呢?
這才是文化戰爭的真正內容。有些人希望擁抱這種反烏托邦的系統(主要是左派),有些人看到這個系統真正的邪惡。有些人希望持續推廣醒覺運動,有些人在抵制它。那些對這場戰爭仍保持無知的懷疑者並不重要;他們只是歷史潮流中漂浮的浮渣,目前他們不在乎,但在不久的將來,當他們的選擇自由完全消失時,他們將會在乎。
有誰推薦more
全站分類:不分類 不分類
自訂分類:不分類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