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不整怎麼吃?6飲食原則與禁忌一次看,多吃富含2類營養素食物助改善
2023-10-27 17:16:12國內心律不整人數超過600萬人,其中約50萬人為惡性心律不整,一旦未及時治療,恐將引發猝死。圖/ingimage
你有心律不整的問題嗎?根據衛福部統計處公布十大死因第二名為心臟疾病。正常成人的心跳速率每分鐘在60至100次之間,心臟跳動是有規律的,並隨著身體狀況加快或減慢。心律不整大致可分為「跳太快」的快速心律、「跳太慢」的慢速心律以及「跳的忽快忽慢」的不規則早期收縮。有些較嚴重的心律不整每天都會發作,有些可能一年發作不到一次,持續時間的長短也各有區別。心律不整並不一定會出現症狀,但一些較能被察覺症狀如:心悸、全身倦怠、呼吸困難、暈眩等,嚴重時可能昏倒,甚至有猝死的風險。
心律不整的症狀有哪些?心跳幾下算正常?
既然心律不整症狀是心跳過於快速、過於緩慢、或是不規則,我們就要先知道到底「心跳幾下算正常」?根據心臟內科醫師林中行的說法,可以先觀察休息時的每分鐘心跳次數是否符合正常標準:
- 一般人的心跳頻率:60~100下/分鐘,在此期間都屬於正常頻率
- 心跳太快:140~150下/分鐘
- 心跳太慢:30~40下/分鐘
根據衛福部中港醫院衛教文章,以下是常見的心律不整症狀:
- 胸悶
- 心跳加速
- 冒汗
- 時常感到心臟跳不停
- 心跳緩慢
- 喘不過氣
- 感覺頭重腳輕
- 昏厥或快要暈倒…等
心律不整的原因是什麼?心律不整可能的危險因子
簡單來說,心律不整大致可分為三種原因,根據林新醫院急診醫學科電子報,關於心律不整的原因、危險因子整理如下:
- 心理型:因壓力、情緒失控、興奮等原因造成的心律不整。
- 生理型:
- 在基因方面:如先天性心臟病
- 在後天方面:如原有高血壓、心血管疾病、心臟疾病(比如心肌炎、缺血性心臟病、 病發造成心肌疤痕組織)、睡眠呼吸中止症,代謝異常,如低血糖、低血壓、甲狀腺機能亢進、電解質失衡、體內鉀離子濃度過高。
- 外物所造成的心律不整:像是藥物濫用、長期喝含咖啡因飲料,長時間服用利尿劑、安非他命、減肥藥等,也會造成心律不整
心律不整常見類型
心律不整可以區分成不同類型,影響到後續追蹤方式、治療策略等。根據奇美醫院衛教資訊網心臟血管內科電子報指出,心律不整可分為下列幾種:
- 以遺傳形態來區分,可分成「先天性心律不整」和「後天性心律不整」。
- 以發作部位來區分,可分成「心室性心律不整」與「心室上(心房性)心律不整」。
- 以發作的時間區分,可分成「陣發性心律不整(數秒鐘到小時)」、「持續性心律不整(超過一天)」、「永久性(超過一年)」。
我們也可以把心律不整看成兩種型態,也就是「心跳過快(頻脈)」及「心跳過慢(緩脈)」。根據三軍總醫院衛教資訊整理如下:
心跳過快 :可分成「心室頻脈」、「心室顫動」及「心房顫動」3種情形
- 「心室頻脈」是指心跳每分鐘120下、呼吸困難,如果不加理會,很可能會引起「心室顫動」。
- 「心室顫動」則指心跳每分鐘約300下,造成心肌無法正常收縮,很有可能引發心臟衰竭而猝死。
- 「心房顫動」也是每分鐘心跳300下,卻不會立刻致命,和心室顫動不同的是由於因心房內的血液無法打入心室,造成血液的流動速度降低,易引發腦中風、血栓。
心跳過慢:原因多為心房到心室的傳導路徑受到阻斷,常見症狀是疲倦或呼吸困難。
當心跳每分鐘少於60下,又可稱為心跳過緩、徐脈,若是深度放鬆,也可能造成心跳過慢,很可能潛藏疾病包括房室阻斷(AVB)、病竇症候群(Sick sinus syndrome)及竇性心搏過緩(Sinus bradycardia)。
心律不整什麼時候該就醫檢查?
每個人的心律不整的情形因人而異,若出現心悸、胸悶、胸痛或感到心臟跳動異常、甚至感到呼吸困難、暈眩、昏厥等情況,此時應主動和醫師連絡,立刻就醫才不會延誤病情。
心律不整診斷方式是什麼?
心律不整如何確診?為了找出誘發心律不整的實際原因,通常醫師會透過專業儀器偵測病人心跳,如心電圖、心臟事件監測器、心臟超音波圖、植入式心臟監測器,從不同的檢測儀器找出病因,再對症下藥給予適合的治療。
然而,林中行醫師也說,心律不整不一定會時時發生,常常病人就醫的時候心跳頻率剛好都正常,因此有時候醫師也會使用貼身裝置,長時間監測心跳速度變化。以下介紹三種常見偵測心律不整的醫療儀器:
- 心電圖(Electrocardiogram,簡稱 ECG):病人發作當下送醫時,會立刻進行當下的心電圖檢查。
- 24小時心電圖貼片:可以貼在病人身上,進行24小時的心電圖監測,避免發生在醫院時剛好心跳都正常,因而輕忽心律不整的狀況。通常會透過貼片追蹤7~14日。
- 皮下心電圖紀錄器:如果透過24小時的心電圖貼片,還是一直都找不到原因,還有更進階的皮下心電圖記錄器,可以紀錄病人的心電圖長達3年。
心律不整的治療方法?心律不整手術治療方式?
只要確認好心律不整的原因及種類,醫師會依專業判斷決定治療策略,以下介紹幾種心律不整的常見治療方式:
1.植入儀器:
如心跳過慢植入心臟節律器;心跳過快則植入心臟去顫器。根據中山醫學大學《中山醫訊》指介紹,置放心臟節律器、植入心臟電擊器差別:
- 【心臟節律器(Permanent pacemakers)置放】節律器是當心臟跳動過慢時,放電來促使心臟跳動,預防心跳頻律過慢,手術約1-2小時。
- 【植入式心臟去顫器(implantable cardioverter-defibrillator,ICD)】當病人發生嚴重的心室頻脈、心室顫動,都易出現猝死危機,在病人的鎖骨下方做皮下切口植入如名片盒大小的「小型移動式AED」,並把導線連接心臟,來偵測不正常的心跳,即可在第一時間進行電擊搶救。
2.電擊心臟整流:
可依病情搭配鎮靜劑後執行
3.導管電氣燒灼術:
用於經常爆發心律不整,或發作後症狀很多的心房顫動病人,甚至連藥物治療效果不佳,有藥物嚴重副作用的病人適用。 電燒術好處是低危險性、低死亡率、住院天數短、不須長期服藥、不須開刀、胸口無疤痕。電燒術病人手術後的注意事項,包括術後一個月內,不要過於勞累或提重物,當術後需定期回門診複診,僅少數病人電燒術後胸部有灼痛,偶爾有心悸,大多在2~3週內消失,並不用服藥。
4.藥物治療:
心律不整若不動手術,藥物治療的用藥很多,醫師可依據患者的慢性病史及年齡給予合適的治療方式。常見藥物有一般可分為鈉離子通道阻斷劑(Sodium channel blocker)、乙型阻斷劑(Beta blocker)、鉀離子拮抗劑(Potassium channel blocker)、鈣離子通道阻斷劑(Calcium channel blocker)4種。
心律不整的9飲食原則與禁忌
心律不整的病患平日飲食應攝取適當熱量、忌食刺激性食物,並以低油、低鹽份飲食習慣為主。飲食原則如下:
1.均衡攝取6大類食物,多吃蔬菜、水果、全穀類食物。多吃蔬果不但有益心臟健康,也可以維持健康體重,避免過多熱量,一天至少要吃五份蔬果。建議早上可以來一碗全穀燕麥粥或糙米粥,一天可盡量達到攝取六份全穀類目標。
2.減少高膽固醇含量食物攝取,如蛋黃、蝦卵、蟹黃、海鮮、動物內臟。
3.減少脂肪攝取,並以植物油取代動物油。少吃油炸、油煎或油酥的食物,烹調食物也禁用油炸方式。
4.多吃魚類食物,含不飽和脂肪魚類有助減少心臟病風險,可保護心臟,降低心律不整機率。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建議,民眾一星期至少吃2次魚,煮魚時,最好多採用水煮、清蒸、烤箱烘烤等方式。
5.忌刺激性食物。飲食宜清淡,忌辛辣、避免菸、酒、濃茶、濃咖啡。
6.限制鹽分攝取,攝取過多鹽份容易引起高血壓,而高血壓會增加心律不整風險,並讓症狀更難控制。建議一天鹽份攝取量最好少於2400毫克,因此選購食品時,最好看一下成分標示。避免高鹽分食物及鹽漬食品、即時濃湯、臘味、罐頭加工肉品等含鹽量高的食品,烹飪食物及吃東西時也不要加太多鹽。
7.可可粉有引起心悸的風險,心臟病患者應禁止食用以免導致心臟衰竭和其他併發症,威脅到生命安全。 雖然可可粉有預防高血壓、高血糖和高血脂的作用,但已患三高症狀的人群不能喝,以免三高紊亂而出現如急性高血壓這類突發病症。 腸胃功能有問題的人喝可可粉可能會出現嘔吐、腹瀉或便秘等症狀,因此也不宜食用。 食可可粉會導致腎臟患病的人尿頻、脫水,容易加種腎臟的病情,也需避免飲用。
8.巧克力
宇平診所心臟內科醫師劉中平指出,研究發現可可含有黄烷醇(Flavanols),能促進血液循環以及降低血壓,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不過有太多添加物及糖分的巧克力則會減少護心效果,不甜的黑巧克力才較有幫助。 劉中平在臉書專頁「劉中平醫師的心臟科筆記」發文表示,為了強調巧克力有益健康,美國一家巧克力公司,特別向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申請:要求讓他們在巧克力上面註明對心臟的益處!
研究顯示,可可鹼攝取量與心率提升成正比,表示攝取量越大,心率的增加就越大,因此,有心律不整症狀的人,建議限制或避免食用巧克力。
9.酪胺 含有高酪胺酸的食品和飲料,會使血壓升高並導致 心悸,包括下列幾項: 攝取高碳水化合物的食物,也可能造成心跳加快或心悸,例如含糖飲料、糖果、 甜點 、小點心、麵包、義大利麵和白米飯。
心律不整可以吃什麼改善?
攝取足夠的鎂與鉀,有助於平衡鈣的作用以減緩心跳及心肌收縮,以改善心搏過速發作。
.含鎂食物:豆類、核果類、麥麩
.含鉀食物:香蕉、番石榴、葡萄乾、蘋果、莧菜、海帶、牛肉、鱈魚
心律不整如何調養、照顧自己?
1.維持健康生活型態:充份休息與睡眠,維持情緒的穩定,讓心情能放鬆及生活步調穩定。
2.飲食方面儘量清淡均衡不要過度油膩。
3.避免抽菸,香煙中的尼古丁容易造成血管硬化、血管收縮、心律不整。
4.切勿亂服藥、減肥藥或興奮劑。
5.學習自我監測脈搏次數(1分鐘)及跳動形式並記錄,每天固定測量脈搏、血壓,觀察脈搏是否規則,並在日常生活中多觀察自己的心搏,以便發作時及時覺察。常測量脈跳的部位如(1)腕動脈:手腕外側、(2)動脈:手肘內側、(3)頸動脈:喉結兩旁頸
6.請依醫師處方服用抗心律不整藥物,同時應定期心臟內科門診追蹤。抗心律不整藥物偶有副作用,必須配合醫囑服藥,勿自行調藥或停藥,以免發生意外。
7.洗澡時間不宜過長、溫度不宜過熱。
8.適當運動可增強心肌功能,養成每日運動的習慣,不勉強做劇烈運動。
看完以上介紹的6個飲食原則與禁忌、幫助改善症狀的食物,及平日8種調養好習慣,知道要怎麼做避免發作了吧。但除了預防外,每當病況發作時應立即停下手邊工作讓身體休息,不要硬撐著不舒服的身體,充份的休息與睡眠是停止發作的最佳方法。
【健康與飲食】更新5大原則吃出好心臟、增強免疫力、武肺疫情(台灣疫情)資訊一覽表:醫、營養師推薦「一張表」「地中海飲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