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圖片
以前看某篇文章說到我們中國的某種現象,一個人因為一篇著作一部電影成了名,便受用不盡,終生稱之為作家、藝術家了。
少時喜歡的幾位作家,青年成名戴上了作家的神聖光環,至今多年無嚴肅新作問世,卻成年累月樂此不疲地大燉“雞湯”,所謂“心靈美文”,做尊者大人狀,從衣食住行事無巨細的指導我們普通人的生活。其實所謂作家燉的“心靈雞湯”未必就比尋常網友博客裏的甘美,最起碼家庭主婦養兒育女有切實之感,失戀男女有切膚之痛,真誠的多,起碼他們沒有想當老師,也沒想著賺稿費。
那日與好友談,他說“文學家應該對自己的話說得漂亮、鋪張而慚愧”,又說“‘巧言令色,鮮矣仁’,對所有人適用”,極之認同,是啊,節制收斂是一種美德,樸素凝煉是至高境界,許多作家總是忽略這一點,也許這就是他們永遠稱之為“暢銷作家”的根源吧。“雞湯”不是不可以燉,燉兩鍋就得了,還開專賣店?終生為業?搜搜有限記憶,貌似文學大師極少曾是“暢銷作家”。
兒時讀過一套書《東周列國故事新編》,自己的那點東周歷史知識基本都是從那套書中獲得。當然長大以後才知道是著名史學家林漢達作品。非常敬佩他老先生,以一位歷史學家,卻花時間花心思寫少年讀物來普及基礎歷史知識,語氣可親,淺顯易懂,化專業於通俗,育教於無聲處,當真難得可貴。竊以為這些作家既有生花之筆又有市場號召力,不如寫一些歷史小故事哲學小思想更有意義,我們普通人不能再喝雞湯了,本來已經有小肚腩了,補補腦子補補鈣,應該更迫切。
隨著微信的盛行,各種“雞湯”,兌水的、加無數香料的、灑滿香菜蔥花的甚至漂一層油的,都大行其道,作為微信忠實用戶,總是告誡自己少喝“雞湯”,真有一天變成大肚腩,怕還不自知。人到中年,營養過剩,也時刻提醒自己多讀文學經典,更進一步讀讀歷史與哲學,有利於減肥,更利於健康!
《中國好歌曲》第一期最喜歡的歌曲,純粹的中國式搖滾,西洋吉他,中國鼓、中國嗩吶結合得如此完美,趙牧陽秦腔式的演唱雄壯蒼涼,尤其是激越的嗩吶響起時,心為之抽痛。
萬里黃沙千年歲月中亙古的蒼涼,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無涯的孤獨,這就是我們中國傳說中的西北,傳說中的俠客,趙牧陽在一個有故事有閱歷的年齡才能寫出這樣的歌。讓我想起張楚的《西出陽關》,而張楚那時還很年輕,他們都是西北漢子。
羽泉用了一個直通名額要搶趙牧陽,我想這是他們通過這種方式對不懈追求的音樂前輩致敬,他們一定知道趙牧陽不會以選他們當導師,這是江湖中的獨有情懷吧!
。
。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
- 5樓. 航迷老叟2015/01/16 13:02
臺灣有句很經典的廣告語,清水變雞湯,到底如何清水變雞湯,就是加點味精(大陸好像叫(生抽),這就是加工過的雞湯啦!
而新聞媒體,也有一些網路消息,更是將它發揚光大,任意的加工,所以不看也擺。
大陆也叫味精,还有鸡精,排骨精呢,生抽是一种酱油,与老抽相对。我们家庭煮汤最忌加味精,饭店是无汤不味精,哈
没有真材实料的信息海量,分辨的能力就是我们阅读的能力,您说的对同,这些貌似有营养实则无营养的东西,不读也罢。
譚梅 於 2015/01/26 09:13回覆 - 4樓. pearlz (民進黨抹黑霸凌WHO )2015/01/12 09:09雞湯
這個譬喻很有意思。
我完全同意你的觀點。
您好:
现在非常不喜欢这类文字,都是绕着走。
网上一段话说的好:“这些不求论证,不求缜密思维、只求最直接地改变读者对于世界看法的所谓鸡汤,只能一时刺激人的感官,一次转发,一次阅读,眼前一亮之后,过目即忘。”
譚梅 於 2015/01/13 09:13回覆 - 3樓. 東村James2015/01/10 01:36
忘了台灣哪位作家說的﹐少年不要讀“雞湯”﹐應該自己去體驗生活。
我很同意
- 2樓. Reed2015/01/07 04:15
- 1樓. 知秋(中華民國派加油)2015/01/06 21:46說的是啊,人工雞湯添加過多真讓人倒胃口
在FB上常可看到B...開頭的某網頁,常有非常誇大的宣傳術語
甚至許多非常感人賺淚的文章都以同種模式書寫,感覺很假,就為了讓你點入去看去分享现在微信朋友圈充斥着这些鸡汤类文章,公众号与普通用户都有责任,公众号要提高自己的分享,用户要提高自己的阅读水平,那些千篇一律的鸡汤真是腻死了!
先管好咱自己吧,做到不喝不传播,而把真正的有知识有见解的文章分享。
不敢告诫别人,怕别人骂咱装,就告诫自己好了。
譚梅 於 2015/01/08 08:45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