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逐死亡的樂趣?攀登8000公尺以上高峰得有最壞的打算及最好的準備
※ 對於全世界登山家來說,終極目標都是聖母峰,一個沒登頂過此峰的登山家,顯然不是一個合格的登山家?八千無端難轉圜,心隨慾念漸自滿,遠望峰頭苦向上,命留雪域悲心酸。看人攻頂如拿柑,舉步維艱奈何山,只我高症頭欲裂,聖山前頭意念殘? ※
「一步一個腳印,不管多高的目標,都要先付出實實在在的行動才能接近它。(李嘉誠) 」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 ?看別人登大山好生羨慕,總認為別人能而自己當然也能?但你不知道「別人能」的背後有過多少艱辛、努力和準備,又有多少不足向人道也的辛酸血淚訓練?試問「自己能」的條件和努力在哪?其實攀登8000公尺以上大山之道,闢如行遠,必自邇;闢如登高,必自卑。如此而已!
第一位登上聖母峰的希拉瑞怒斥道:一群群生手付費被護駕上聖母峰頂,是「對高山大不敬」。不知天高地厚的生手一心一意想攻上頂峰,殊不知,欲速則不達,在實現夢想的路上需要踏實去行動。捫心自問,去攻8000公尺以上高峰之前,你做了什麼訓練又做了多少訓練?須知,攀爬大山的體能訓練是登山的關鍵性內容,這裡頭有許多同樣重要的成分是體育館或是一般平地所鍛鍊不來的。況且體能只是基本要件之一,高度適應才是關鍵,很多人就在高度適應這一關繳械了、鎩羽而歸了!運氣好的,艱辛撤退保住一命;運蹇者,就地陣亡甬與大山同在?
報載,65歲前主播眭澔平,在今年4月底跟團去挑戰聖母峰,孰料卻因高山症住院,他在出現高山症後立即往低海拔下撤,無奈全身乏力,「昏迷無法進食又上吐下瀉,高山症腦水腫病情惡化不明,只能三度向較低海拔後送,卻未痊癒。」於是就返回台灣住院治療,「還一度高燒39.8度不退,做了各種檢查卻找不出原因,所幸在醫護人員的照顧下,所有指數已經全部正常,也可以下床走動了。」還因為病情不明又曾幾度惡化,昏迷苦睡60小時,無法吞嚥進食卻上吐下瀉吐到膽汁,前後煎熬96小時。雖然幾百萬的團費就像打水漂一樣,但慶幸的是一條老命保住了,這教訓、這震撼不可謂不大,足讓欲對大山「白目、褻瀆」者戒!
據媒體記載,眭某「他為此訓練1年,每天爬100層樓梯,此趟旅程難度極高,他甚至花10萬找律師立遺囑,『如果萬一怎麽樣的話,我各種有形財產、無形文化可以流傳下去』。」雖說這是較負責任的「交代後事」,但這般「訓練」也未免太小兒科了?日本名登山家三浦雄一郎在80歲時第三度完攀聖母峰,而他計畫在70歲首攀登聖母峰時的自我訓練是
腳穿重登山鞋,由輕而重,從近而遠,練到雙腳在腳踝上方各綁8公斤的沙袋、揹負30公斤重物在街道上繞行一個小時以上,走遍日本大小山,還6度遠征喜馬拉雅山域(包括登上世界第七高峰標高8201公尺的卓奧友峰),就是為了要「適應高度」,真是用心良苦啊!他總共花了3年時間以「接近登山狀態」的方式來自我訓練。再回頭來檢視眭澔平的「訓練1年,每天爬100層樓梯」這訓練量,就比較能理解為何三浦能在70、75、80歲時三度站上聖母峰頂,而眭某只能「拖屎連」的回台治療了?
登山是一項挑戰極限和突破自我的運動。尤其是在攀登8000公尺以上高峰更是如此,有人以為只要身體條件好就可以攀登聖母峰?其實身體好是最基本的要件,另外要有一個好的訓練計劃並據以執行,但最重要的還是要有錢。錢是關鍵,沒有錢真的郊山走走就好?有錢、有閒、有心,加上有訓練、有好的高地適應、有好運、有好天氣,那你還不能成功登上聖母峰嗎?從眭澔平攀登聖母峰結果看來,他給了想「征服」聖母峰者什麼樣的啟示和警惕?
附 記:
山是登山人生命的氣息。「攀登與其說是一項運動,不如說是一門藝術」。有人攀登聖母峰是為了自己的靈魂在攀登,而且每場攀登本身都自成一則動人故事。從聖母峰鎩羽而歸,當然會沮喪,但攀登大山,你征服的從來不是一座山,而征服的是你自己的慾望。這回不行,那就且待下回分解吧!此行比較扯的是眭某等人,「直接從加德滿都搭直升機到盧卡拉2860公尺高(天候關係停2天),再搭直升機直上基地營5364公尺高度。」幾乎完全沒有高度適應的機會?本照片引自2025.05.23.TVBS新聞網(翻拍自眭澔平臉書),眭澔平發文說,「這次多虧我的雪巴人登山嚮導,在我病得最重的時候,整夜守在我的基地營帳篷裡,不離不棄。」眭澔平不僅「吐得滿身,又脫肛尿糞失禁」是嚮導塔圖雪巴先生,不嫌污穢,像照顧植物人父親一樣伺候,幫他把全身清洗乾淨,在他癱瘓昏迷的身體換上全部乾淨的衣物。嗚呼,有幸遇到貴人,減輕一身尷尬,甚至撿回一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