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大頑童與小頑童—畢卡索的兒童世界之二
2011/06/08 15:31
瀏覽2,047
迴響0
推薦4
引用1

此後有關兒童的畫作又回復到以往對不可辨認兒童描繪,他也開始賞試以兒童的觀點,畫出幼稚、樸素、純真的樣子;線條也充滿了童話般的意境。甚至兒童永不停息的「頑力」及靜止不下來的「動感」,在在顯示他對兒童的深入觀察及親密接觸後的記錄。在他晚年的兒童畫作中,孩子的形象又做了「轉化」;他把兒童偶像化並賦予「現代感」,此時的兒童又回復到「象徵的意義」;有的是「老人」與「兒童」的對映比照,也有的是「天使」與「維納斯」,從一九六六年直到一九七○年,他系列的『婦女與裸體小孩』以及『維納斯與邱比特』系列,所有畫中的兒童已回復到他小時候第一次描繪兒童的畫作中的小天使的模樣。

畢卡索終其一生有關兒童的畫作,像是敘說其個人一生的故事,也記錄了二十世紀有關「兒童各種領域」的「發展」與「衍變」,更展現了他多元風貌的藝術創作風格。他用畫兒童的筆反映了「大環境」的變遷,也做了自己「生活」的告白,他所創作的兒童世界反覆神祕的變幻,頗倒像兒童在跟我們玩捉迷藏的遊戲!

姑且不論國內的成年人到底有多少人知道畢卡索或看得懂畢卡索的畫;但國內的兒童又有幾成的人「認識畢卡索」或「認得出」或「看過」畢卡索的畫?家長和老師或許又會問:「為什麼非認識畢卡索不可? 」「看得懂得畢卡索的畫有什麼用?」「看畢卡索的畫有那麼重要嗎?這些層層的質疑和問題,或許還要再等好多年之後才會有答案或見到「效用」與顯現其「意義」。根據國內資深兒童美術教育專家鄭明進老師最近赴日考察後的報告:他發現「日本」的國小及國中的美術課本,都以極大的篇幅和內容來介紹「畢卡索」的畫作和生平,有的甚至以畢卡索的畫當教科書的封面。身為即將成為二十一世紀國際公民的國內兒童,如對這位二十世紀最具代表性的藝術大師都一無所知,那就真是太不入流了!目前美國舉世聞名、影響力最鉅的『時代雜誌』曾選出對二十世紀生活最有影響力的二十位藝文界人物,畢卡索當選為最動要的藝術家,因為他既是「大師」,也是位七十二變的「巨靈」!在本世紀中每項藝術運動他都曾插上一手,他在畫壇的「聲望」及「知名度之高」,幾乎前無古人,對本世紀畫壇的影響力,真是無所不在。而在國內外許多不同單位所舉辦過知名畫家的「知名度」或「最受歡迎的畫家排行榜」調查,畢卡索也始終排名第一!足見其全球性的魅力!

國內的家長和老師如要幫忙孩子或加強兒童對畢卡索的認識和瞭解,建議不妨先收集一些有關畢卡索小時候的趣事或軼聞,以引起他(她)們的興趣,然後再建議研讀以兒童為閱讀對象所創作、出版的一些相關的圖書教材。

有關畢卡索的傳記,國外相當多,可能有數百種,國內中文版也有十本左右;一般傳記難免都會把傳記的主人翁加以『英雄化』,但如採批判的立場與角度,則又刻意加以『醜化』;因此多查閱一些不同圖書中不同作者的觀點,就不致被誤導。畢卡索大師的童年故事,不少都是他自己向人敘說的,因為他很喜歡回憶自己的童年生活。

他的出生就是眾多傳奇中的第一樁。一八八一年十月二十五日的黃昏,瑪莉亞‧畢卡索‧洛培茲即將臨盆,由於丈夫正巧有事無法親自陪太太在醫院生產,就由先生的弟弟,也就是畢卡索的叔叔,他本身也是醫生,在旁陪伴照料。據說孩子生下來後,接生婆以為孩子已經死了,就放在一旁不去管他,轉而全力照料嬰兒的母親;還好當醫生的叔叔沉著,立刻猛吸了幾口雪茄煙再對小嬰兒臉上用力吹,沒想到不久後,小男嬰竟然開始哭出聲來,這招簡單卻又神奇的急救法,竟然把奄奄的息的畢卡索給搶救了回來,否則我們就看不到這位縱橫二十世紀的天才畫家的傑作了!(註15

畢卡索出生後三天,他的父親立即到市政府幫他註冊取名字,他的名用全名是(巴布羅‧狄亞哥‧荷西‧法蘭西斯可‧迪‧波拉‧璜‧尼波慕西諾‧西不里阿諾‧迪拉‧山卓西馬‧特里尼達),這個長達三十七個字的名字,包括了畢卡索的父親、教父、教母的家姓。後來畢卡索的父親認為自己的姓在西班牙實在太普遍了,於是在他孩子姓名中加上了母親的姓畢卡索之後,畢卡索的全名便簡化為(巴布羅‧路易滋‧畢卡索)。五、六歲剛開始畫畫時,他仍會在畫作簽上全名,到了八歲以後,畢卡索乾脆只簽媽媽的姓(畢卡索)三個子而已,父親看了好像也沒有說什麼,從此,在他的畫作上就只看得見這個有二個S連在一起的名字了!

畢卡索自己說他不到六歲就已開始畫畫,而且八歲時就開始畫第一幅油畫。而他第一次學會發音所說的話都是匹茲(PIZ)匹茲的,而西班牙話中的PIZ就是LAPIZ(鉛筆)的縮寫,好像是一開口就要拿筆畫畫的意思。但他自小喜愛畫畫,卻不愛唸書,甚至不肯上學,除非爸爸及老師答應他可以帶他喜愛的鴿子到教室以及可以不必聽課而畫他自己的畫。但他還是在教室內呆不住,竟然跑到校長家去看美麗的校長夫人,並緊跟著她在室內走來走去,就是不想回學校讀書,所以他的語文程度並不好,數學更是一塌糊塗。也許他天生就是藝術天才,也有人說他是畫神轉世。他在十三歲時,因畫了幾張鴿子的畫,畫得既逼真又傳神,有次他父親要他幫忙在父親的畫作上的完成鴿子畫腳的部分,結果他畫得實在太好了,因此他說:「父親就把顏料和畫筆交給了我,從此就再也不畫畫了!」這個故事倒跟「達文西」和他的老師「維諾其歐」的「師生摔筆傳畫」的故事有些雷同!傳記上說,達文西小的時候,在他的老師「維諾其歐」的工作室當學徒,當時老師正好在畫一張「耶穌施洗圖」,達文西在整幅大圖中負責畫一位拿著衣物的天使,即使年紀甚小,他所畫的天使竟遠比老師所畫的天使好得太多,他的老師看了深覺羞愧。一個小孩對用色及畫風、筆觸竟然比我強了好幾倍,從此他就再也不摔掉畫筆也不再用顏色畫圖了!(註16)畢卡索十三歲就被邀請參加「名畫展」,十四歲為了要越級就讀而參加「鑑定考試」,按規定可以在一個月後完成的美術創作品,他竟在第二天就畫好繳出,並獲得最好的成績。十六歲那年,他畫的『科學與慈悲』在「馬德里」美術「展覽會獲獎」;之後又在「馬拉加市」的美術展覽會中獲得「金像獎」。

童年時期的畢卡索跟其他一般小孩子一樣,他喜愛看鬥牛,酷愛養鴿子當寵物;年青時,也像兒童一樣最愛看馬戲團,尤其對小丑的人物著迷;他特別喜愛收集各式各樣的玩具,其實他自己就是一位製作玩具的高手。他的女兒瑪亞以及太太和親友們曾回憶說:「在餐廳用餐時,他常隨手把桌巾或紙巾或香煙紙盒,拿來畫幾筆、折幾下、用手一撕或用火柴一燃,就創造無數不同造型的速成玩具。有時是鴿子、魚、狐狸或山羊、小狗、鴨子,無不唯妙唯肖,教人嘖嘖稱奇!他也常隨地撿起小木塊,立即刻成有人頭的木玩偶,他在住處附近垃圾堆中,撿拾各種不同的廢棄物,再轉化創造成藝術品,難怪他又被叫為『垃圾大王』及『魔術師』!他把別人丟棄的腳踏車椅墊及把手變成了著名的『牛頭』像,甚至把自己孩子的玩具車變成了猴子頭的雕像,他也把鬥牛場畫成陶盤,這種藝術魔法師般的鬼斧神功,若稱他是天生的頑童藝術家,應是頗名如其份的!

敘述了這麼多有關畢卡索的童年軼事以及其童性童趣,希望國內的小朋友也開始對畢卡索產生認識與瞭解的興趣,掌握開始進入畢卡索世界的第一把鑰匙!

最後,建議國內的家長和老師務必趁此次大展的千載難逢的機會(至少應是本世紀最後一次來台展出吧!),抽空到故宮去看一看來展的原畫作!在現場看畫的實體感的確和看出版印刷品的感受不一樣,因為原畫作有的材積很小,但印刷品上卻放大了;當然也有原畫作材積很大,印刷出來就非縮小不可!總之,把原畫作的實體材積拿來和印刷出版品作一比照對應,必然有不同的感受。尤其是雕塑品,原物展出時,可以環繞四周仔細端詳並賞析,在不同角度、不同光線、不同的視點下的各種萬千風華,這種體驗也唯有在展場才能享受得到!在畫冊或圖畫書中是無法體會出來的!還有一些色彩與線條,原畫作或因畫作顏料及收藏年代遠近各有不同,也常會呈現和印刷在圖畫書中的色調有迥然不同的差異。這樣的分辨與欣賞,其實也是美術欣賞教育中的一種訓練。但藝術圖畫書或藝術繪本對孩子們仍有相當的助益,因為許多大師級的名畫,尤其像畢卡索這樣形體的蛻變、構圖繁複、色調紛陳,甚至超現實、抽象式的諷喻手法,對還沒有美術訓練基礎的兒童而言,常會運用不同的方法來導引小朋友賞析大師畫作的方法或要領。例如採局部放大法或全景縮小法,這是把某幅畫中值得強調或深入賞析的局部利用拍攝及印刷加以放大,使兒童更能看清楚畫中特定的局部或細節。有些原畫因尺寸太大,兒童無法體會一窺全貌的俯視感覺,用縮小再重印的方法及拍成幻燈片另做解說,都是常用的方法。這些都是要以畫冊或導賞手冊的印刷出版品才能達到這樣的效果。藝術圖畫書或繪本也有的會把某幅畫作抽離或分割,甚至另予重組、變形或去掉、刪除,也有時會刻意添加部份的圖形或顏色、人物、飾物、配件;再要求小朋友比照對應,設法分離出原畫作及更改畫作之間的差異或不同,這樣可以訓練小朋友的賞析能力,也從中學習作畫或上色的竅訣與要領。此外,老師或家長在展場中,把前述以兒童為主角的畫作先挑出並集中解說介紹,這樣兒童會較有認同感與親切感,看起來會覺得更有趣。美術老師或美勞班的教師們,也可以買到外界出版的兒童藝術圖畫書,像此次展出的『吻』、『海邊的人們』、『扔石塊的女子』以及『閱讀』,都有加以分割成各種不同形狀的幾何圖形的畫面部份構圖;再由朋友加以拼圖組合,或找出如原畫作的完整圖形或另作創意性的趣味構圖,這不但使孩子更容易瞭解立體畫作的奧妙,也能提昇繪圖創作的能力。像展出的『藍色雜技演員』,這幅畫也可以再創方式畫出,以倒轉或形體的變化,或外形類似不同方向的多組變化圖組,來與小朋友做造型、猜謎遊戲。把展出畫作中所有人物的眼睛造型或臉部表情全部揍攏在一起,做個特『藝』專題的超級比一比,也必然可以發現許多的藝術趣味。小朋友也可以把畫中人物的帽子、服飾及玩具來做『變!變!變!』的遊戲。甚至玩一下畫中花朵與水果的剪貼拼圖,也必可滿足一下當藝術大師的癮。老師也可以把舊報紙及不要的樂譜,以及有條紋色澤的紙張,來『動手做』畢卡索的拼貼畫;真正達到「看名畫動手畫」以及「動手作」的目的。如果孩子們還是搞不懂立體派畫作到底如何畫及如何欣賞,不妨提醒他們想想颱風天時,有線電視螢幕老是出現斷斷續續、多重顏色的色壞或線條的畫面;那時的電視上的人物畫面,被解碼出條形色塊或線條,其實就是畢卡索的解析或綜合立體派的電子媒體版。這也是拼貼畫或電影蒙太奇的夢幻效果與創意手法。有些出版品,甚至把畢卡索一生的大事紀以及相關當時代各階段重大的歷史、政治、科技、交通、建築、戰爭等發展紀事做成跳格子遊戲的玩具,這些琳瑯滿目的兒童美術教育材料,就是要告訴小朋友,藝術不再是不可高攀、難以理解的;相反地,藝術應是十分有趣的,可以很生活化的、很有創意的!

看藝術、玩藝術、作藝術,也許應是這樣一個跨世紀的國際藝術大展所帶給我們的機會和啟發吧!有人說:二十世紀是兒童的世紀,我看這個二十世紀畢卡索大展,應該也是一個兒童的『畢卡索大展』才對!

~林訓民為19989月台北故宮畢卡索的世界特展而作,2000.03.28 完稿~

有誰推薦more
全站分類:心情隨筆 雜記
自訂分類:發行人觀點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