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旅行,一個改變的開始
1949年出生、13歲以前在北海道生活成長。東京藝術大學畢業後,一邊持續童話插畫、繪本的創作,一邊以畫家身分活躍於畫界。除了繪畫、大提琴與旅遊也是她生活中不可或缺的。
之後,
話說距今二十年前以《座敷童子的故事》而成為繪本作家,接著陸續為五十本以上的繪本、童話畫插畫的
把沿途所見的感動化為圖畫
原來,最主要是來自讀者的迴響,而且是來自同是身為畫家的讀者所給予的迴響。「這是我看過最扣人心弦的作品」、「看到那一頁、淚水竟然流不止」。
在這些令人感動的讚美之詞中,最令她高興的是「把最想看的那一頁放在桌上欣賞,真是百看不厭」。看到這樣的讚美,心中自然雀躍不已!本書所繪的畫都有其寓意,且完全和自己的實際經歷相結合。希望讀者看這本書時,可以自由揣摩並給予更多的迴響。
對一個身為畫家又致力於繪本、畫展創作的
繪本作家的共通煩惱:不會編故事
立志成為繪本作家的共通煩惱就是「不會編故事」,而
原來如此、那麼在創作過程中,避免自己最不擅長的事物,需要什麼要領嗎?「我只畫自己曾經歷過的事物,但我不知道這樣到底好不好?我完全沒有天馬行空、出奇幻想的才能,因此我才會執著於現實的事物、本質的東西。創作時我會先考慮到自己所喜歡的事物,『只想寫這樣的故事』秉持這樣的信念而畫,結合這樣的理念而完成的作品,一點也不以為苦。不強迫自己去編故事,我的畫完全來自實際的體驗,結合自己的所見所聞而完成的一本書」。
一直為不擅編故事而苦的人,不要過於拘泥故事的構思,這點非常重要。喜歡繪畫卻不擅編故事的人,應該尋找屬於自己的創作之路。
例如在繪畫方面、一直苦於無法畫出自己的特色時,不妨邊旅遊邊從自然中尋找靈感,然後再構思文句。「月亮躲起來了」「今天親眼目睹火燒山的烈燄」
堅持「伊勢英子」風格
「對於這樣的創作風格,自己也曾懷疑過。然而在肯定自己的同時,也被別人肯定,這倒令人頗感意外。我曾嘗試用15圖版頁製成繪本,結果失敗,於是捨棄不用。無論編故事或畫圖時,我都堅持自己所想要的,決不掉入『畫不出來』的泥淖裡,堅持自己的創作理念,堅持自己要走的路」。
(譯:魏裕梅)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