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目前就讀國二,是十二年國教第一批的教改白老鼠,就讀的學校長期以來都採能力編班。自縣市合併後,在教育局嚴格督導下,從孩子這一屆開始實施常態編班。
能力編班與常態編班,孰優孰劣?眾家各執一詞,尚無定論,但常態編班可讓孩子在沒有標籤的環境下學習,人格較能健全發展,卻是無庸置疑。
然在許多家長要求及校方維持優質升學率的考量下,學校採常態編班能力分組的方式上課,一年級數學分組,二年級數學理化分組(依規定數學分組從二年級開始,而理化得三年級始能分組)。
這種常態編班能力分組的方式,在孩子班級卻遇著一個大麻煩。由於該班導師是A組班的數學老師,所以每當跑班上數學課時,班上有將近三分之二的學生在另外兩班上課(三班一組),導師與這些學生僅剩早自修、班會與午餐才有接觸,學生對導師與班級缺乏認同感,而導師在管理這些學生時,也常感力有未逮。
同一組另兩班的導師,分別任教英文與國文,這兩科沒有分組上課,導師與學生見面機會多,對學生掌控度較高,管理問題相對減少。不過因分組上課,許多常規不好的學生群聚時間增多,都讓各班的經營比單純的常態編班更為困難。
二年級九個班,總共分成三組,各組都有類似的狀況。孩子這學期擔任風紀股長,對同學的吵鬧頗感無奈,把破壞規矩的名單登記交給導師處理,導師針對這些學生的偏差行為多次輔導並予以懲罰,但吵鬧的學生依舊我行我素,假日到校自修的規矩更是差到極點,導師與校長時常接到家長反映秩序不佳的投訴與抗議,學校各處室想方設法解決問題,然而始終成效有限。
學校為了讓不同程度的學生,有更適切的學習環境,以便因材施教,達到應有的教學效果,其立意良善無可厚非。但是如果學校欠缺完整規劃與完善配套,來因應分組後班級經營的困境,恐怕不只無法提升教學成效,反倒讓各班的讀書風氣盪到谷底。
- 6樓. OldMan - 風景線2012/09/22 01:26我想
全世界都是能力分班吧,為什麼台灣的父母就喜歡自欺欺人呢? 勤不太能補拙的!! - 5樓. 蘇信2012/09/21 09:09昨天晚上看了一個公視的節目‥‥
昨天晚上看了一個公視的節目‥‥
這個節目的總義是越有挑戰的環境動物會越聰明!
一樣是美州山雀,一隻是美國南方環境優渥,另一隻是阿拉斯加,
這兩隻用同樣環境測試,南方山雀只能餓肚子,
但阿拉斯加山雀卻是能很簡單的應付,
這也證明了環境越優渥動物就越笨,
這也可以證明為什麼這些教改人士要『齊頭式的平等』,
因為他知道已的小孩如果在有競爭的環境之下很難出類拔萃,
但只要在所謂的齊頭式假平等的環境之下,
他們的小孩就可以用『錢』買到一切!
- 4樓. 半個公務員退休了2012/09/20 21:42其實9年國民教育比起以前初中升學早已是失敗的變革
只是大家都不承認,因為那是老蔣總統的德政。
過去初中升學考試就是一種學校的能力分班,
9年國教打破國中的能力分班,
12年國教打破高中的能力分班,
只是甚麼叫因材施教?做父母的只好自己來教子女,
把子女送到補習班來教子女,
學校教育只是當作子女進入社會,
塾悉各色各樣同學的小型社會染缸。萬一不幸遇到一位會告小六學生的家長,
也只能阿Q的說:早一點遇到社會怪里怪氣現象,就當打預防針吧。我的意見是:不做分組教學,難道就甚麼都不做會比較好嗎?
看起來勇於做事的人是自找麻煩囉?
民進黨欠個解釋:過去給你八年做不好,現在窮的只剩扯後腿 + 抹黑? - 3樓. 浮生2012/09/20 21:37名次排位置
當年我們一個年級有四班,每班人數將近55人左右,四班打破建置不分成績,只有在國英數三科上課採『跑堂』措施,國英數四班上課時間統一,但也很殘忍!因為從第一班到第四班走一趟,就知道誰是該科全校第一名、誰是最後一名,因為坐位不分身高,通通以每次月考成績來決定位置順序。所幸,學校只在國二這年實施,國三還是依志趣分為傳統升學班與就業班處理,升學班拼高中、師專、高職及五專,就業班拼高職日夜校、五專技能科系以及建教合作補校。
- 2樓. 星河‧橹文2012/09/20 21:34應可增加幾個配套
綜合相關的資料與討論,應可增加幾個配套:
1. 小班制,更要小組制--比如該年級有三個班,可分四或五個組,讓同課堂人數降低。
2. 引入新的教學模式--比如輔以台北市教育局正研擬推廣的日本學習共同體制度。
3. 仍要加強補救教學-- 此配套要能進一步針對個別學生的學習障礙做出對策,有效改善學生的學習狀況,也必須要有專任的輔導教師,視需要來對學生的生活、心理或家庭問題做協助。 - 1樓. 浮生2012/09/20 18:34國英數能力分組
這種能力分組不是新鮮事,我這等已過半世紀者,當年國中就是這樣的作法,不過我的學校很重視班會,兩堂課讓師生共聚一堂,很多事講開了,也沒阻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