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佛教百科全書(十一) 續 四千五百八十九
2019/06/19 02:17
瀏覽164
迴響0
推薦5
引用0
◎陰妄一念
天台宗用語。為該宗觀行法門之境體,即
指凡夫日常所起之妄心。又稱介爾妄心。陰,
新譯作蘊;陰妄,意謂此心攝屬五蘊中之識蘊
而迷妄者。一念,指一剎那之心、介爾之細
念。亦即此陰妄一念既非第八識等之微細心,
亦非強劣之善惡心,而是指日常現起的第六識
之無記心。依天台宗之意,現前介爾之妄心圓
具三千諸法,含藏圓融三諦之妙理,故得成為
所觀之境。其他諸法並非不具此妙理,自亦可
為觀境,但為初心行者選擇近要易修之法,故
特以此妄心一念為境體。《摩訶止觀》卷五(
上)云(大正46‧52a)︰「若欲觀察,須伐
其根,如炙病得穴,今當去丈就尺,去尺就寸
,置色等四陰,但觀識陰。識陰者,心是也。」
然而,宋代天台宗山外派諸師則主張所觀
者應係三千三諦之不思議境,故所謂觀境──
一念心,應為真心。相對於此,四明知禮主張
妄心說,謂妄心才是觀境,於此觀境見三千三
諦之妙理,並作兩重能所之說。即《十不二門
指要鈔》卷上謂三千三諦之不思議境如砧,三
觀之智如槌,介爾之妄心如淳朴。砧、槌為冶
鍊淳朴的用具,若分能所,砧槌對於淳朴是能
冶,淳朴是所冶。不思議境與智為能觀,妄心
是所觀。亦即修觀時應依現前介爾之妄心而觀
三千三諦。如此始是修觀者最近要之方法。
■ 〔參考資料〕 《摩訶止觀》卷五(上);《四念處》卷四。
天台宗用語。為該宗觀行法門之境體,即
指凡夫日常所起之妄心。又稱介爾妄心。陰,
新譯作蘊;陰妄,意謂此心攝屬五蘊中之識蘊
而迷妄者。一念,指一剎那之心、介爾之細
念。亦即此陰妄一念既非第八識等之微細心,
亦非強劣之善惡心,而是指日常現起的第六識
之無記心。依天台宗之意,現前介爾之妄心圓
具三千諸法,含藏圓融三諦之妙理,故得成為
所觀之境。其他諸法並非不具此妙理,自亦可
為觀境,但為初心行者選擇近要易修之法,故
特以此妄心一念為境體。《摩訶止觀》卷五(
上)云(大正46‧52a)︰「若欲觀察,須伐
其根,如炙病得穴,今當去丈就尺,去尺就寸
,置色等四陰,但觀識陰。識陰者,心是也。」
然而,宋代天台宗山外派諸師則主張所觀
者應係三千三諦之不思議境,故所謂觀境──
一念心,應為真心。相對於此,四明知禮主張
妄心說,謂妄心才是觀境,於此觀境見三千三
諦之妙理,並作兩重能所之說。即《十不二門
指要鈔》卷上謂三千三諦之不思議境如砧,三
觀之智如槌,介爾之妄心如淳朴。砧、槌為冶
鍊淳朴的用具,若分能所,砧槌對於淳朴是能
冶,淳朴是所冶。不思議境與智為能觀,妄心
是所觀。亦即修觀時應依現前介爾之妄心而觀
三千三諦。如此始是修觀者最近要之方法。
■ 〔參考資料〕 《摩訶止觀》卷五(上);《四念處》卷四。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